第3课古代印度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共29张PPT)

五、佛教的建立
• 时间:公元前6世纪 • 人物:乔达摩·悉达多 • 主张:众生平等 • 教义:反对种姓制度,
提倡众生平等。 • 发展:公元前3世纪臻于
鼎盛并开始外传,逐渐 成为世界性宗教。
释迦摩尼像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 迦族的王子。据说,他看到走投无路的乞丐、痛苦不 堪的病人、暴露于荒郊的尸体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感到人生皆苦,于是下决心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
他离家修佛行陀,说后来法创立佛教,被尊佛为陀“佛坐陀像”。
阿育王
孔雀王朝 第三代国王
佛教传播与阿育王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 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又被称为 “无忧王”。阿育王曾经谋杀的 兄弟姐妹有99人,阿育王夺取了 王位后,开始向外扩张。
成为佛教徒后,阿育王对残酷 的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感到 十分后悔。此后代替暴力统治和 侵略的将是不竭余力的宣扬佛教, 从此以后,他不再向邻国派遣军 队,而是派遣宣扬佛教的高僧。
种姓制特点 世代相袭; 种姓内婚制; 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二种. 姓制度
请大家观察下面这幅图片
像这样一个贱民女孩,她的命运已经被印度教 的教规所决定,除了在德里的亚穆纳河畔当洗 衣工,她几乎无法想象还能干什么别的。而像 这样洗衣服种姓的人是专门负责处理被血或排 泄物污染过的物品的。可以说,这个小女孩的 命运就是由种姓制度所决定的。
《摩奴法典》规定:“如果刹帝利辱骂了婆 罗门,须罚款100帕那;如为吠舍须罚款150 或200帕那;如为首陀罗则处以体刑。”相反, “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须罚款50(帕那), 如果侮辱吠舍,须罚款50的一半,而侮辱首 陀罗则罚款为12”。这种不平等关系在婆罗 门和首陀罗之间最为严重。例如,婆罗门侮 辱了首陀罗只罚几个钱,而首陀罗若是辱骂 了婆罗门,则要被割掉舌头。

第3课古代印度

第3课古代印度
• A.古印度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埃及文明
C • 2. “种姓制度”是古代( )的社会制度。
• A.埃及 B.巴比伦 C.印度 D.中国
• 3.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按古印度种
A 姓制度划分,他的等级应该是( )
• A.刹帝利 B.婆罗门 C.吠舍 D.首陀罗
D 4.下列示意图中,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
5.小说及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
A 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
A.乔达摩•悉达多 B.耶稣C.真主安拉 D.穆斯林
6.如果你生活在3000多年前的古代印度,最有可能见到的 现象是( ) A.刹帝利与首陀罗因通婚受惩罚 B.成年男性公民商讨国家大事 C.国王至高无上,号令天下 D.众生平等,社会和谐

C.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同时也否认众生平等
D.很多国王利用佛教“忍耐服从”的教义并大力扶植
A 12.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
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
A.乔达摩·悉达多
B.耶稣
C.“真主”安拉
D.宙斯神
1、古代埃及:位于
流域。
尼罗河流域
2、约公元前
,尼罗河流域陆续出
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
种姓制度使得印度社会 矛盾尖锐,刹帝利、吠 舍、首陀罗反对婆罗门 特权。
乔达摩·悉达多
4、传播:
⑴时间:前3世纪开始 ⑵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入内地, 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 ⑶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缅甸、 泰国、柬埔寨等。
佛教文化
佛教经典
•《大藏经》 •《金刚经》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 •《佛说阿弥陀佛经》

(部编)《古代印度》ppt完美课件

(部编)《古代印度》ppt完美课件
社3、会下雅成列员与分利古工代不印安同度文B人.明无【关的是梵( )文:âryâ】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
5. 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是因为
牧民族,迁移至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平原。这些人被称为雅利安 2、印度种姓制度中,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 )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象征慈悲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象征实践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 象征愿力
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悲、智、行、愿。
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是 文殊菩萨;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
按佛教经典的原意:慈,即是“予乐”;悲,即是“拔苦”。拔除 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以快乐,就是慈悲。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 们师徒四人到何处取
经吗?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在公 元7世纪西游印度,并居住多年。他 返回唐朝以后写成的《大唐西域记》 中就记载了古印度的繁荣。
西汉:身毒、贤豆; 东汉:天竺; 唐朝玄奘将其改为印度
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
1、两个年轻人为何不能结婚?
古代印度的成就:阿拉伯数字
最后羯陵伽国被他征服,被俘虏的羯陵伽人有15万人,被杀的有10万人。
种姓制度虽已废除,在当今印度社会仍有影响。
哈拉帕 文明的产生
摩亨佐·达罗
雅利安人
一早期国家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 度北部逐渐出现了由雅利 安人建立的小国家。
河流,具体是埃及的尼罗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B.汉谟拉比法典 阿拉伯数字 C. 独立以后对各项事业同样产生了不良影响。 ②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________、________ D.古埃及文明 (3)说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影响深远,不同的等级不能通婚普遍被认可,种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 河流,具体是埃及的尼罗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

传说,印度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黄金, 因而印度有“黄金之国”的美称。印度也是“大 象之国”,象兵是古代印度的重要兵种。传说古 代印度国王出游时,常动用上千头大象。
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世界 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 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
黄金之国 大象之国 数字之国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林志纯主编《世界上古史资料选辑 上古部分》
[统治者]
祭司、贵族——掌管祭祀 国王、武士、官吏——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被统治者]
农民、牧民、商人、手工业者——从事农业、 畜牧业、商业和手工业 被征服者、破产者——为前面三个等级服务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 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印度河流域
印度洋
东:孟加拉湾 南:印度洋 西:阿拉伯海 北:喜马拉雅山
位于亚洲南部,三面环海,属 于热带季风气候。
古印度文明发源于什么地方? 浅谈一下地理环境对古印度文明形 成的影响。
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影响: ① 河水泛滥给沿河地带的耕作带来足够
多的淤泥,形成冲积平原,为农业和 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② 河流与平原为人类提供了交通之利, 便于人们互通信息和组织合作。
材料1:雅利安人发迹于中亚之时,已知农耕畜牧,已 知纺织陶冶。……他们一入印度,便把土著人民征服下来, 定居于旁遮普与恒河之间,在达罗毗荼人的文明基础上,发 展城市工商各业,造成光辉灿烂的文化,与埃及巴比伦比美。
——周谷城《世界通史》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雅利安人侵入印度 后给印度带来的影响。
——王斯德主编,沈坚、金志霖著:《世界通史 第一编 前工业文明与地 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共21张PPT)

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激 化了社会矛盾, 阻碍了印度社会 的发展。种姓制 度虽已废除,在 当今印度社会仍 有影响。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了森严 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2.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此外还有“不可接触者”——贱民。 (1)婆罗门:(祭司贵族)掌管祭祀; (2)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3)吠舍:(农民、牧民、商人)从事农、牧、商业; (4)首陀罗:(被征服者)从事农、牧、渔和手工业; 3.特点:种姓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 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释迦牟尼 乔达摩·悉达多
如来佛祖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 2.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特权,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等。
佛教的传播
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第3课 古代印度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
C
___吠___舍____
农民、牧民、手工 供,供养第一、第二等
业者、商人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
D
__首__陀___罗___
被征服者、贫困破 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
产失去土地的人
三个等级服务
3.探究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古代印度的社会 关系。
种姓制度说明了古代印度四个等级地 位不平等,界限森严;佛教却说明了古代 印度人渴望“众生平等”。
度很多地方尤其在农村,“贱民”还遭受到奴隶一样的歧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3课古代印度一、教学目标(4)知识与技能知道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建立古代印度国家的时间和经过。

知道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知道印度种姓制度产生的背景、特点,理解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知道佛教产生的概况,理解其迅速传播,发展为世界性宗教的历史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点的方法。

进一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尝试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宗教是意识形态之一,理解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懂得尊重别人宗教信仰的道理。

为人类古代东方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成就而自豪。

二、重点1、吠陀时代2、种姓制度3、佛教产生背景三、难点1、雅利安人;2、吠陀;3、种姓制度;佛教四、教学方法:传授+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1.吠陀时代(1)产生的背景:雅利安人先后进入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发展灌溉农业,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建立20多个国家。

[提示:雅利安人:古代印度主要居民雅利安一词源于古波斯语Ariya,意为“有信仰的人”,在印度古文献《梨俱吠陀》中,意为出身高贵的人。

雅利安人是指使用雅利安语(属印欧语言),外貌与土著差别很大的人,不带有任何种族的含义。

雅利安人最初的故乡是在南俄草原,后来从这个地区向亚洲和欧洲迁移。

其中的一支──印度-伊朗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游荡之后定居在中亚两河(阿姆河与锡尔河)平原。

约在公元前14世纪,印度-伊朗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称印度-雅利安人(在古代印度文献中只称雅利安人);而另一支进入伊朗,称伊朗-雅利安人。

18世纪,欧洲语言学界发现古代印度雅利安人所操的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日耳曼语、斯拉夫语等具有共同之处,遂用“雅利安语”来概括上述相互有关的语言(现通称印欧语系语言),其后有些人便据此错误地假定,所有使用“雅利安语”的古代或近代民族必然源出同一祖先,即所谓的“雅利安人”。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28张PPT)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28张PPT)
有利于维护印度社会稳定,增强印度的民族认同感。
使社会缺乏生机与活力,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如此严苛的种姓制度,为何没有人反抗呢?
三、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对种姓制度的反抗——佛教
1.佛教创立的背景
三、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2.佛教创立的概况
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省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
2008年5月,印度拉贾斯坦邦过半城镇爆发种姓民众展开的暴力示威,有37人在暴乱中丧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唐太宗时,有一位著名的僧人从长安出发,独自一人历经了千难万险前往天竺……他是谁?他为何要去天竺?天竺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程标准】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2.知道古印度文明种姓制度的内容,分析种姓制度的特点。3.掌握佛教的创立,知道佛教的主要教义,了解佛教的向外传播
A
中考试题链接
3.(2024·江西·南昌二模)婆罗门教宣扬,最初有一个充塞于宇亩的“原始巨人”,后来他的身体分割而成世界万物。婆罗门和刹帝利分别生于原始巨人之口和臂膀,吠舍和首陀罗则源于原始巨人的双腿和双脚,因此四个种姓的区分是神圣的。材料表明古代印度()A.各等级之间可通婚 B.种姓等级来源于佛教C.国王的等级最高 D.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
婆罗门




刹帝利
吠 舍
首陀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印度》重要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印度》重要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印度》重要知识点总结
后又传到朝鲜、
日本和越南等国。

(3)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拓展延伸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根据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社会被分为四个等级,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从四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中不难看出,它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所以,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一种建立在阶级压迫基础上的社会等级制度。

(2)影响:种姓制度强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给以后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印度独立后,虽然种姓制度在名义上被废除,但它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教材问题解答
【P13问题思考】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等。

1.金字塔
【P14课后活动】
2.(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
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中国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

(2)大河流域。

北纬20°——北纬40°。

原因大致有:①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②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人
婆罗门 刹帝利
统治阶级
吠舍 首陀罗
被统治阶级
印度的种姓制度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贱民
祭司贵族 掌握祭祀。
国王、官吏、 武士
把持军事和行政大权。
农牧民、手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
工业者、商 人
供; 供
贫困破产失 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
2.何时哪里的部落侵入印度?自称 什么人?哪个王朝时古印度文明鼎 盛时期是什么时期?首都哪里?
1、地理位置 地处南亚次大陆,濒临阿拉伯海和
孟加拉湾
2、河流 印度河和恒河,定期泛滥
3.气候:热带季 风气候,温暖湿 润
4.主要城市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二.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衰历程
1、约公元前23世纪, 出现城市国家,一直 到18世纪 2、公元前15世纪后, 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 建立一些小国
菩提树
相传佛陀就在这棵菩提树下悟道六年
前3世纪摩揭陀国阿 育王基本统一,宣 布佛教为国教。
莫 高 窟


石 窟
印度
龙 门 石 窟
中亚 中国 朝鲜半岛、 日本越南
斯里兰卡、缅甸,泰 国,柬埔寨等
当堂检测:
要求:合上课本,独立完成 时间:7分钟 反馈方式:做完后借助答案自己批改
去土地的人 从事最低贱的职业。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种姓等级金字塔示意图
种姓制度的特点
1.种姓界限森严; 2.种姓职业世袭; 3.种姓实行内婚。
种姓制度的影响
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目的: 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
实质:
是贵族统治的工具, 是为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影响:
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 逐渐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激化了社 会矛盾。种姓制度虽已废除,在当今 印度社会仍有影响。
1.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了什么制 度?该制度包含几个等级?每个等级的 名称和职责是什么
2.佛教创立时间是?创始人是?他被称 为?
3思考:种姓制度有何特点?
雅利安人入侵
最初生活在黑海附 近,以游牧为生。
公元前1500年到公 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 的逐步占有印度河、恒 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 原有的土著居民,取代 了印度原有文明。
3、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达到鼎盛,除半岛最 南端,印度基本统一
4衰落:后来多次受外族 入侵 5、再次分裂
二.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衰历程
哈拉帕残留的土墙
哈拉帕的内城
哈拉帕谷仓遗址
哈拉帕商人使用的石质砝码
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
摩亨佐·达罗城中的大浴池遗址
摩亨佐·达罗的排水沟
摩亨佐·达罗的深井
自主学习二
要求:认真阅读课本12--13页内容,大字精读, 小字略读,并积极思考预留问题并标注知识点: 时间:6分钟
1.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起,强 盛和衰落的过程 2.理解印度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 古代印度文明的影响 3.掌握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及佛教 的基本史实
自主学习一
要求:认真阅读课本10---11页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 并结合预留问题圈点勾画知识点: 时间:5分钟
1.古印度是指今天哪里?最早出现 于哪个流域?在该流域发现的早期 文明遗址有哪些?
温故知新
要求:认真复习上节课内容,熟练掌握下列题 目: 时间:4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个文明古国?分 别位于那条河流?
2.古代埃及在天文学,文字,建筑方面取 得了什么成就?
3.古巴比伦在何时达到鼎盛?当时在位国 王是谁?他创建了那部法典?该法典的实 质?地位?意义?
第三课 古代印度
学习目标
征服者称自己是“ 雅利安人”,意为“出 身高贵的人”。
雅利安人为 了巩固自己的 统治?采取了 什么措施呢?
种姓制度
?
种姓即等级。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
?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用种姓区分征服者 与被征服者。
雅利安人自身的原始氏族公社瓦解时,不 同阶级产生,其自身内部出现了等级划 分。
嘴 手 腿 脚

请根据种姓制度中四个等级的不同职业,猜 猜他是那个等级?
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为主 吠 舍 ◆ 从事宗教事务 婆罗门
◆ 从事农、牧、渔、养猪业以及其他职业。首陀罗 ◆ 从事国家军事、行政事务。 刹帝利
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佛教
种姓制度激化 了社会矛盾。 产生
背景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时 间: 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佛教教义: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