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古代印度

合集下载

《追寻文明的足迹》教案

《追寻文明的足迹》教案

《追寻文明的足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认识到文明的发展是不断积累和演进的过程。

2. 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历史和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文明的起源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古代文明的代表: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2.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成就古代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成就古代文明的衰落和灭亡原因3. 第三课:中世纪文明欧洲中世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和发展4. 第四课:文艺复兴与启蒙时代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和主要思想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及其影响5. 第五课:现代文明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对文明的影响现代文明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明的演进过程。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 学生作业和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对文明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追寻文明的足迹》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

3. 参考书籍:相关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书籍。

4.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和文化网站、在线视频等。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

3. 课程进度安排:第一课:文明的起源(2课时)第二课:古代文明的成就(2课时)第三课:中世纪文明(2课时)第四课:文艺复兴与启蒙时代(2课时)第五课:现代文明的发展(2课时)剩余课时: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提问等活动。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 教学设计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 教学设计
学生黑板填写出三大地形区的名称。
学生回忆印度的人口数量。
读图计算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
读材料了解印度的政策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差异。
学生通过总量与人均占有量相比,了解人口众多对经济的影响。
学生有感而发。
学生看图了解印度的自然灾害。
查找印度的气候,读图总结这种气候的特征。
了解两种不同的季风及带来降水的多少。




学习本节知识,可将印度同我国相比,从另一侧面加强学生对我国的国情认识。




(一)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及其对环境、社会的影响,认识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4.印度降水变化为什么这么大,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季风)对照“两种季风走向图”,明确不同源地、风向、盛行的时间、带来降水的多少?完成表格
西南季风对印度的农业影响最为严重,它的时间长短与风力强弱会造成不同的水旱灾害,分析讨论活动内容,弄清水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6.如何抵御水旱灾害呢?印度人民做了哪些?结果怎样呢?(修了很多水利工程,仍显不足,但是,印度政府和人民一定会想尽办法,治理好水旱灾害,相信人的力量一定会战胜大自然的。
老师指导学生复习巩固,掌握知识要点。
应该说,印度和我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水旱灾害频繁,我们都是发展中国家,相信我们都有信心团结起来,努力把我们国家爱建设的更美好。
学生互相交流。
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照世界地图,介绍印度的位置。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人教部编版练习题第三十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人教部编版练习题第三十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
人教部编版练习题第三十篇
第1题【单选题】
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和地区不包括( )
A、印度
B、中国
C、克里特岛
D、美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2011年4月17日,在南京栖霞寺,释迦牟尼佛真身顶骨舍利、感应舍利、诸圣舍利等佛教三宝首次共同供奉。

佛教创立于( )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前3世纪
C、1世纪
D、7世纪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这就给种姓制度罩上神圣的色彩。

该制度出现在( )
A、古代中国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巴比伦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说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克里特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地区( )
A、最早出现农业
B、最早出现了私有财产
C、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
D、最早产生了文字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古代的( )
A、印度人
B、中国人
C、越南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  教案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通过读图了解地形, 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农业发展与人口的压力。

教学准备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教学过程一、文明古国[导入]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

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

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

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

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

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

(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1991年至2019年人口增长1.6亿)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

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三、地形、气候同农业节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

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

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

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

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

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

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作业] 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高龙中学谭万新教学目标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人类社会的起源课时1:人类社会的诞生- 课程目标: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教学重点: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关键事件。

- 教学内容:以石器时代为背景,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课时2:旧石器时代- 课程目标:了解旧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文化成就。

- 教学重点:旧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文化成就。

- 教学内容:介绍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和文化成就。

课时3:新石器时代- 课程目标: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文化成就。

- 教学重点: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文化成就。

- 教学内容:介绍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和文化成就。

第二单元:古代文明的兴起课时1:古代文明的概念- 课程目标:掌握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征。

- 教学重点: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征。

-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几个重要的古代文明。

课时2:埃及文明- 课程目标:了解埃及文明的兴起和特点。

- 教学重点:埃及文明的兴起和特点。

- 教学内容:介绍埃及文明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课时3:古代印度文明- 课程目标: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 教学重点: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课时4:古代中国文明的形成- 课程目标: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形成和特点。

-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文明的形成和特点。

-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第三单元:古代帝国的兴衰课时1:帝国的概念- 课程目标:掌握帝国的定义和特征。

- 教学重点:帝国的定义和特征。

- 教学内容:介绍帝国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几个重要的古代帝国。

课时2:希腊帝国- 课程目标:了解希腊帝国的兴起和特点。

- 教学重点:希腊帝国的兴起和特点。

- 教学内容:介绍希腊帝国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课时3:罗马帝国- 课程目标:了解罗马帝国的兴起和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九年级上册初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九年级上册初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3.以农业经济为主
亚非文明古国都是地处大河流域,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水量充沛,适合发展农业经济。
4文字,古印度创造出了印章文字和梵文,古代中国则创造出了甲骨文并进一步发展。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通过导学案及图文自学及集中学习讨论古代亚非文明方面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的文明产生原因及文明的代表。
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了解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让学生形成人与自认和谐共存的理念。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第1课古代埃及
第二课时: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第三课时:第3课古代印度
说明
亚非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
1.地处大河流域
古巴比伦地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古埃及地处尼罗河流域,古印度地处恒河流域,古中国地处黄河流域。
2.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原始社会时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出现,国家的出现和奴隶制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有了奴隶制,才有古国的出现。
重点、难点与关键
1、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
2、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成就的代表,《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
3、印度早期文明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阅读法、讨论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片及在老师帮助下充分让学生直观、系统了解本单元内容。
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古代亚非文明”。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佛教等,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星球版七年级下册地理8.3《第三节 印度》教案3

星球版七年级下册地理8.3《第三节 印度》教案3

星球版七年级下册地理8.3《第三节印度》教案3《第三节印度》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古文明;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和强化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印度人口压力;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印度地形特点二、人口大国图中克什米尔地区闪动呈现南亚地形图图中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闪动,并展示相关图片特别强调有关克什米尔地区的争端。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了解印巴冲突的相关背景资料。

一一找到,概括总结出印度的三大地形区及其分布。

三、水旱灾害频繁呈现“印度人口增长”柱状图呈现“印度部分资源、产要求并提问:1.计算从1951—2019年每10年增加人口数量各为多少亿?得出关于印度人口增加的结论。

2.预测再过2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多少亿?3.讨论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相关数据并得出结思考、计算并回答。

人口呈现加快增长的趋势。

13.2亿。

自由回答。

阅读、分析、领悟、认识人口压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气候旱涝灾害的成因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表格论。

引发讨论:人口问题的对策?指出:由于印度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农村受教育水平低下,生产力水平落后,传统的生育观以及宗教的影响,控制人口的工作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力的内涵。

讨论并回答:控制人口增长。

聆听,领悟。

呈现印度旱涝灾害的提问:分别表现了印度遭受到什么自然灾害?回答:旱、涝。

图片呈现“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提问:1.孟买各月气温有何特征?为什么?2.降水分配有何特点?要求看画面了解气候的成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说明:1.地理新课标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

因此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培养学生识图、读图、析图的能力。

2.课程标准(1)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和主要城市。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国家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人文地理主要特点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

3.教材分析印度一节属于世界地理认识区域部分中的认识国家部分。

作为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在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从学习方法来看,关于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或步骤,在第六章亚洲的学习中已经详细的阐述,因此在认识国家部分,教材侧重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本课旨在了解印度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学情分析初一学生通过一年地理学习,对地理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掌握,读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本期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

因此本节课设计,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能力提升的需要,设计读图、析图以及知识拓展的内容较多。

二、教学目标:1.能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能在地形图上指出印度的主要地形单元,并掌握印度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农业和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印度水旱灾害的分析和治理,使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并逐步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佛教的兴盛
令的的元
和,阿前
法 规 刻 在 上 面 。
阿 育 王 将 他 的 命
育 王 命 令 下 建 造
3
世 纪 在 信 奉 佛 教
这 根 沙 柱 岩 是 公
想一 想
阿育王以武力征伐基本上统 一印度半岛后,即定佛教为国 教,大力弘扬佛教。想一想, 他为什么这么做?
蓝毗尼
佛教的传播
印 中亚
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影响:①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逐渐
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激化了社会矛盾。
②种姓制度虽已废除,但在当今印度社会 仍有影响。
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消极影响: 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 人的社 会集团,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 乏兴趣,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3、谁统一了两河流域且有“世界四方之王”之称的是
(C )
A、胡夫 B、哈拉夫 C、汉谟拉比
4、为再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小李编写了一个剧本。
你认为下面哪一句台词不符合史实( A )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地位最高
B、别看我只是一名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一个等级
种姓制度
婆罗门(第一等级)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刹帝利(第二等级)
统治 阶级
国王、武士、官吏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吠 舍(第三等级)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统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 治
供养一、二等级

首陀罗(第四等级)

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 削和奴役,做最差的职业
中 国 朝鲜
日本
度 东南亚
莫 公元前后传入中国
高 窟
云 岗 石 窟
龙 门 石 窟
仰 光 寺
佛教谶语:
1、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4、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 一物,何处惹尘埃
文 明 历 程
文字奠定基础
第3课时
1、描述古代印度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气候、水文…) 2、整理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线索 3、理解种姓制度内容、目的、特点、实质及影响 4、了解佛教诞生的背景、时间、人物、教义、传播
一、描述古代印度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地处南亚次大陆,濒临阿拉伯 海和孟加拉湾,北回归线横穿印度北部。
阅读P8资料
1、说说婆罗门贵族宣扬造物主等级说的目的是什 么?
为种姓制度披上一层合法的宗教外衣,从而维 护高级种姓的统治。
2、理发师儿子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印度种姓制度森严
3、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为佛教的诞生创造 了条件。
目的: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
实质:是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为保护
1. 佛教的产生
产生背景:印度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 强烈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 创 始 人:乔达摩·悉达多,
后被称为 “释迦牟尼”。
佛教的教义
1. 释迦牟尼 为什么要创立 佛教?
2.释迦牟尼认 为人痛苦的根 源是什么?
3.怎样才能 消除痛苦?
为了寻求解脱生、老、 病、死等痛苦之道
请根据种姓制度中四个等级的不同职业,猜 猜他是那个等级?

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为主 吠 舍
◆从事宗教事务
婆罗门
◆从事农、牧、渔、养猪业以及其他职业 首陀罗
◆从事国家军事、行政事务
刹帝利
请你来判断 1、一位刹帝利贵族之子迎娶某吠舍商 人家的女儿
2、一位药商被提拔为地方官
特点
1、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种姓世袭 2、职业世代相传 3、实行种姓内婚制 4、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 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国
前6世纪起半 岛逐渐统一
前3世纪摩揭 陀国阿育王基 本统一半岛
再次分裂
三、理解种姓制度产生的背景、内容、 目的、特点、实质及影响
种姓制度
产生的历史背景:
1.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用种姓区分征服 者与被征服者。
2.雅利安人自身的原始氏族公社瓦解时, 不同阶级产生,其自身内部出现了等级 划分。
欲望
消除欲望
2. 佛教的教义
①宣扬“众生平等”, 反对婆罗门的特种姓制度。 ②提倡消灭欲望以解脱苦难, 教人忍耐顺从以求进入“极乐世界”。
如何理解佛教教义?
①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这一主张表面上是要 反对古印度的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下层人民的要求,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②佛教许给人们的只是虚幻的平等,而不是现 实世界的平等,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 刹帝利摆在第一位;她用来世的幸福安慰今生 不幸的人;它要求人们服从统治阶级的压迫和 剥削,要忍耐顺从,不要反抗。佛教成了统治 阶级奴役和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工具。
文明历程
公元前 2500年左右, 印度河流域出 现了城市国家。 其中,以哈拉 帕和摩亨佐·达 罗最著名。
摩亨佐·达罗
哈拉帕
哈拉帕残留的土墙
哈拉帕的内城
哈拉帕谷仓遗址
哈拉帕商人使用的石质砝码
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
摩亨佐·达罗城中的大浴池遗址
摩亨佐·达罗的排水沟
摩亨佐·达罗的深井
公元前2500年出 现城市国家
(南亚次大陆指的是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地区)
2、气候条件—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属热带 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3、水文条件—河流定期泛滥(印度河、恒河) 4、土壤条件—土壤肥沃
自然条件
气候 河流 土壤
温暖湿润 定期泛滥 肥沃
印度河、恒河流 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 棉花的地区,也是整 个南亚地区经济、政 治、文化的中心和古 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1、说一说古代两河流域统一时间、统一者?
BC18世纪 汉谟拉比
2、《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实质? 地位: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实质: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3、古代西亚地区在文字上的贡献? 苏美尔人:楔形文字,有力推动西亚文化发展 腓尼基人:腓尼基字母文字,为以后欧洲字母
C、我是腰藏万贯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位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 们却不能步上婚礼的殿堂。
5、古巴比伦王国的奴隶主利益受到保护的历史见证
是( B )
A、修建金字塔 B、《汉穆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楔形文字
自然 环境
位置 气候
古代印度
河流
城市国家:哈拉帕 摩亨佐·达罗
文 明 种姓制度 成 就
佛教
单项选择题
1、在古代埃及,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 C )
A、僧侣 B、农民 C、奴隶
D、自由民
2、在古代印度,有一户人家,在城市里有着自己的
住房,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
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哪种等级( C )
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 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总之,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 深刻的影响。
因为种姓制度使社 会矛盾日趋尖锐,人民 不满情绪不断高涨,百 姓生活困苦不堪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就是要 帮助人民解脱苦难,到达“极 乐世界”,实现“众生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