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古代印度,教材主要围绕印度的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数字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等,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的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获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包括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2.印度宗教的起源和发展3.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印度历史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文化。

4.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资料和案例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繁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宗教起源和发展,如佛教、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印度宗教的认识,了解不同宗教在印度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介绍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如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等。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是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古印度的历史发展、文明成就以及与中国的交流。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古印度的地理环境、种姓制度、佛教和印度教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古印度的特色文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古印度的历史与文化对他们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古印度的特色文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的地理环境、种姓制度、佛教和印度教等,认识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印度的地理环境、种姓制度、佛教和印度教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古印度的特色文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探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古印度的基本情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和印度教等,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印度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古印度文明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印度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古印度的地理位置,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介绍古印度的地理环境,如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等,让学生了解古印度的农业生产条件。

3.操练(10分钟)讲解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种姓的地位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种姓制度对古印度社会的影响。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认识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2.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2.资料:图片、视频、案例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3课《古代印度》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3课《古代印度》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3课《古代印度》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围绕古印度文明展开,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佛教的诞生、种姓制度、阿育王的统治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展示了古印度的历史风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古印度文明距离我们较远,学生对其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古印度文明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掌握佛教的诞生、种姓制度、阿育王的统治等古印度文明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印度文明的基本内容,如印度河流域文明、佛教诞生、种姓制度、阿育王的统治等。

2.教学难点: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及其影响,佛教的传播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印度文明。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例,分析古印度文明的发展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多媒体资源:图片、图表、音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古印度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印度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内容。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古印度的文明成就,认识到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古印度历史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知识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认识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等。

3.教学参考书目: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展示古印度的美丽风光和文明成果,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呈现的素材,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3课古代印度-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特点;2.掌握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3.了解古代印度社会阶层和经济发展情况;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增强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1.古代印度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特点;2.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3.古代印度社会阶层和经济发展情况。

三、教学难点1.理解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发展和影响;2.分析古代印度社会阶层的形成与特点;3.探究古代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有关印度的一些地理和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探究(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发展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教师讲解(15分钟)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拨,并介绍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

4. 学生思考(15分钟)请同学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1.古代印度的社会阶层有哪些?特点是什么?2.古代印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5. 教师总结(5分钟)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并补充相关知识点。

五、教学方法1.学生合作探究法;2.研讨讨论法;3.问答法。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问题探究等方式进行课堂评估。

可以根据以下指标进行评估:1.知识掌握情况;2.学习态度和表现;3.参与小组讨论的贡献。

七、教学资料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2.课件PPT。

八、教学反思本课程采用合作探究法和研讨讨论法,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更加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课堂互动效果。

在课后作业设计方面,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将学习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册历史教材,本课主要内容是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埃及、巴比伦的历史,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古代印度的历史与他们所熟悉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古代印度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特点。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异同,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史料:收集与古代印度相关的史料,如图片、视频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史料,展示古代印度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让学生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 * 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
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 * 的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 * ,后者是国家的世俗 * 。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 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 * 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

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

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

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

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
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

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

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

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

随着印度 * 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
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通过对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
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
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 * 特别是刹帝利
的保护。

有时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
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