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画里阴晴 学案1

合集下载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3. 诗歌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学生作文样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画里阴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山水”、“晴雨”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

3. 品词析句:(1)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喜悦、忧伤等。

4. 深入探讨:(1)学生分享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看法,如韵律、节奏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生活智慧。

5. 应用拓展:(1)学生模仿创作,尝试自己写一首小诗。

(2)教师选取学生作文样本,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和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模仿创作,关注内容、结构和语言的表达。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吴冠中的艺术观点和创作风格。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作者将绘画艺术与文学写作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艺术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感受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阴晴的独特感悟以及其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分析文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艺术见解。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艺术观和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思考。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艺术观点应用到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赏析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几幅不同天气下的画作)同学们,我们在欣赏画作时,常常会注意到画面所描绘的内容和色彩。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画家对于天气的选择和表现,也有着独特的思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冠中的《画里阴晴》,看看他是如何在画中展现阴晴的。

2、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 年—2010 年),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画里阴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中作者提到“湿”和“雨”在绘画中的独特韵味,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的?(2)作者认为“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这反映了他怎样的艺术观点?(3)分析文中“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作者是如何在绘画中实现这种兼得的?5、语言赏析(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美术术语的理解。

(2)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的自然景观。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画里阴晴》。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欣赏与创作(1)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2)学生尝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画里阴晴》。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2. 拓展作业:(1)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2)尝试自己动手绘制一幅描绘自然景观的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课堂参与度。

(2)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3)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画里阴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

探讨课文中的情感主题和审美观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感知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对课文的独特见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方法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课文《画里阴晴》的作者和背景。

第二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第三步: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

第四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审美观念。

第五步: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课文中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评价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评价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的反馈。

学生对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反馈。

学生对课堂讨论和思考题的回答和表达能力的反馈。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活动5.1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完成课后思考题,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达。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教案标题:画里阴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阴晴”这个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 能够通过绘画表达不同的天气和情绪。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的天气和情绪。

2. 绘画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3.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并问:“你们觉得今天是阴天还是晴天?有什么感受?”- 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说出与之相关的情绪。

2. 概念讲解(10分钟):- 解释“阴晴”的含义,以及与天气和情绪的关联。

- 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感受不同天气和情绪给人们带来的感觉。

3. 绘画实践(25分钟):- 分发绘画纸、颜料和画笔,让学生开始绘画。

-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天气和情绪,用绘画表达出来。

-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颜色、线条和形状,以展现出不同的气氛和情绪。

4.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学生完成绘画后,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描述画中表达的天气和情绪。

- 鼓励其他学生提出问题、给予赞美和建议。

5. 总结和延伸(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以及通过绘画表达天气和情绪的方法。

- 提出延伸问题,如:“你们能想到其他的天气和情绪的组合吗?”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在家继续绘画,创作更多不同天气和情绪的作品。

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真实生活中的天气和情绪,用绘画表达出来。

3. 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绘画展览,让他们互相欣赏和交流作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绘画表现,给予口头评价和鼓励。

2. 收集学生的绘画作品,评估他们对于天气和情绪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绘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天气和情绪。

通过观察、实践和分享,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阴晴”的含义,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

十五 画里阴晴(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十五 画里阴晴(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十五画里阴晴(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十五画》的作者、作品背景以及主要内容;(2)认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走向和主旨;(3)掌握小说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开的语言表达手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理解和思考能力;(2)通过文学习作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升其文化素养。

3、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感悟文学的美妙和思考人生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感性审美和情感体验,提高其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小说《十五画》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2)掌握小说中的典型语言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1)学生对情节展开的把握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识别和评价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看小说《十五画》的封面图片和简单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小说作者、作品背景和故事梗概。

2、阅读理解(1)带领学生阅读小说《十五画》,进行初步的理解。

(2)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走向和主旨。

(3)针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学生对人生的价值、意义有所思考。

(4)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语言表达(1)带领学生学习小说中的典型语言表达手法。

(2)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4、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课后阅读、写读后感等,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四、教学手段1、板书(1)学习小说《十五画》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2)掌握小说中的典型语言表达手法。

2、图片或视频观看小说《十五画》的封面图片和相关视频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小说作者、作品背景和故事梗概。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写作训练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五、教学评价为了检验学生对《十五画》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情况,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表现,进行相应的评分。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学习如何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课文所传达的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画里阴晴》简介:课文选自现代作家某某的散文集,通过对一幅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课文以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广大读者。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进行创意写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画作《画里阴晴》,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和氛围。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描绘、抒情等。

学生通过举例和练习,学会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第四章:写作练习4.1 题目:以“我眼中的美景”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4.2 要求:学生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可以参考课文《画里阴晴》的写作风格,但要有自己的独特表达。

4.3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5.2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绘画作品,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2 教师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方案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阴晴天气对画面色彩和氛围的影响。

- 学生能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观。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来表现画面氛围。

- 学生能够培养自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绘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美丽,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勇于表达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围绕“画里阴晴”这一主题,通过观察和创作,让学生体验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观,学习运用色彩和构图来表现画面氛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运用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来表现阴晴天气。

- 创作具有个性化和创意的画面。

2.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色彩和构图来表现不同天气下的氛围。

- 如何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创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展示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 讲解阴晴天气对画面色彩和氛围的影响,介绍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的概念。

- 分享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色彩和构图特点。

3. 实践环节:-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天气进行创作,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4. 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 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与拓展:-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观察和创意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然,发现更多美好的画面。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绘画技巧等。

- 关注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2. 结果性评价:- 评价学生的作品是否能够表现出不同天气下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里阴晴》学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提出的艺术创作贵在创新的新主张。

2.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3.品味文章自然含蓄的语言特色。

4.掌握文艺随笔的基本写法,提高阅读此种文体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及领悟作者对画里阴晴的感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中体现他的创作思想的。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自然含蓄,并领会思想的深邃。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或为什么喜欢雨天。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散文《画里阴晴》,看看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字词检查
嫩(nèn)绿渗(shèn)进
朦(méng)胧妖(yāo)柔
三、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 ),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取旧中国教育部公费留学法国。

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终生探索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画之余偶写文稿。

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曾在英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举办画展,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及巴黎市金勋章。

四、解读全文
(一)概括段意
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二)思考讨论
1.第1自然段中,作者如何描写宜兴春雨?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本段对江南春雨的描绘虽只寥寥几笔,却形象、生动、传神,别有一番意味。

解析: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
浓酣的水彩画。

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在这里,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出话题。

2.第1、2自然段是通过哪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第1、2自然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得自然、紧凑。

解析:第1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2自然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第1、2自然段紧密结合,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3.湿和雨在普通人眼里和画家眼里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在普通人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画家的眼里,“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作者从“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音。

解析:因为雨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增加了大自然的另外一种美感,所以作者觉得雨后的大自然很有韵味。

这是作者以画家的眼光观察自然的独特感悟,加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表达的也是这种感受。

作者这种对雨后湿景的独特感悟,是中心论点得以确立的前提和条件。

4.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作者有什么不同?第3自然段对推出中心论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而作者却喜欢画阴天和微
雨天的景色。

第3自然段主要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为推出中心作好了铺垫。

解析:西方油画家“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来表现。

而作者却喜欢画阴雨天景色,他的水彩画其实是水墨画的变种,模仿西洋画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此段已经初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既不盲目追随西方画法,又不囿于传统技法,是二者之间的一个变种,为下文归结论点作好了铺垫。

六、随堂练习:请你给下面这段话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七、布置作业
本文的中心是如何提出的,请仔细阅读、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第3自然段对推出中心论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