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诗句赏析
读后感的好开头结合诗句

读后感的好开头结合诗句《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衍生注释:1. “鉴”:镜子。
这里是把池塘比作镜子。
2.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
二、赏析: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描写池塘的景色。
那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里一起移动。
然后诗人发出疑问,池塘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呢?原来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啊。
其实诗人是用池塘来比喻人的心灵,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像那池塘一样清澈,不被世俗的污垢所沾染。
这就像是一棵大树,只有不断从土壤中汲取养分,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如果停止了汲取,就会像干枯的树枝,毫无生机。
三、作者介绍: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理学思想被元、明、清三朝奉为官方哲学。
朱熹一生著述极多,在经学、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
四、运用片段:我有个朋友,他总是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够了,不需要再学习了。
我就跟他说:“你知道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的心灵就像那池塘啊,如果不持续注入新的知识,就会变得浑浊不堪。
你现在就像是一潭死水,没有新的知识流入,怎么能进步呢?”他听了我的话,开始反思自己,又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我觉得朱熹这首诗真的很有道理,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这诗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求知的道路。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衍生注释:1. “结庐”:构筑房屋。
这里指居住。
2. “尔”:如此、这样。
二、赏析:陶渊明写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是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了世俗的纷扰,所以即使身处闹市,也仿佛处在偏远之地。
《观书有感》诗评

《观书有感》诗评一、原文:《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二、衍生注释:1. “鉴”:镜子。
这里将池塘比作镜子,形象地写出了池塘水面的平静和清澈,如同镜子一般可以映照出事物。
2. “渠”:它,这里指方塘。
3. “蒙冲”:也作“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三、赏析:主题这两首诗看似写的是生活中的平常景象,实则蕴含深刻的哲理,主题都是强调知识或者成长要不断注入新的源头。
诗中所传达的情感比较积极向上。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悟,以一种欣然的态度表达出对知识获取、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解。
表现手法-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将“半亩方塘”比作“鉴”,生动地描绘出塘水的清澈和平静。
而最后引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则是借景喻理,用池塘的清澈需要源头活水的注入,来比喻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使人保持清醒和进步。
- 第二首诗依旧是喻理于景。
在江水未涨之时,巨大的战船推移费力。
而当“春水生”时,却变得“一毛轻”,在江中自在航行。
生动地表明了一种做事或是学习时,外在条件合适时就能顺水行舟般顺利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学识渊博,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很多也是充满哲理,如同这两首《观书有感》,将理学的思想与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巧妙融合,以通俗易懂的诗句表达深邃的哲理,有助于理学思想的传播,也体现了他善于观察生活和思考人生的一面。
五、运用片段:小王是一个在绘画道路上停滞不前的画师,他的色彩搭配以及构图总是感觉缺乏生命力。
有一天,他在翻阅旧书的时候看到了朱熹的《观书有感》,顿时感悟到。
他设身处地地想,自己就如那方塘,而新鲜的绘画技巧、潮流的色彩感受就如同那“源头活水”,于是开始四处求学,借鉴现代绘画大师的技巧,把自己的视野投向更广阔的艺术世界,自己的绘画也如同得到了生机一般鲜活起来。
朱熹《观书有感》译文及赏析(锦集13篇)

朱熹《观书有感》译文及赏析〔锦集13篇〕篇1:观书有感朱熹_全文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翻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彷徨。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头活水: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开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究,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如今眼前,天空的光荣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挪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头为它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篇2:观书有感朱熹_全文赏析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进步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入,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写的《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写的《观书有感》其一一、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三、诗句解析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半亩方塘”点明池塘的大小和形状,“一鉴开”将池塘比作一面镜子,形象地写出了池塘平静、清澈的特点。
“鉴”就是镜子,古代镜子用铜制成,需打磨光亮才能照人,这里用“鉴”来形容池塘,可见池塘的清澈程度。
-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中的光亮和云朵的影子在池塘中来回移动,“徘徊”一词赋予了“天光云影”以人的动态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这两句诗通过对池塘美景的描写,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问渠那得清如许”,诗人以问句的形式,提出了池塘为何如此清澈的问题。
“渠”在这里指的是池塘。
- “为有源头活水来”则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池塘,所以池塘才会如此清澈。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说池塘清澈的原因,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诗人以池塘为喻,把知识比作池塘里的水,把读书学习比作源头的活水,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像池塘一样清澈,不被陈腐的观念所蒙蔽。
四、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池塘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景象,以景喻理,告诉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心智更加敏锐、思想更加清明。
强调了知识的不断更新和积累对于个人修养和智慧增长的重要性。
五、艺术特色1. 形象生动的比喻- 诗中以“半亩方塘”喻人的心智,以“源头活水”喻知识的不断输入。
这种比喻形象贴切,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读者易于理解。
2. 富有哲理的议论- 在描写池塘美景之后,诗人通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富有哲理的问答,将诗的意境从写景提升到说理的层面,使诗歌既有艺术美感,又有思想深度。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的意思和解释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的意思和解释【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和解释1.观书有感其一的出处和作者2.诗句的内容和意境3.诗句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三、观书有感其二的意思和解释1.观书有感其二的出处和作者2.诗句的内容和意境3.诗句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四、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观书有感”是两首描绘读书场景、抒发读书感慨的著名诗篇。
观书有感其一和观书有感其二分别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和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本文将对这两首诗进行解读,探讨它们的意义和解释。
二、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和解释1.观书有感其一的出处和作者观书有感其一是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一首诗。
袁枚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富有个性和创意。
2.诗句的内容和意境观书有感其一的诗句为:“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句以江水春涨为背景,描绘了一艘庞大的艨艟巨舰在水中轻松自如地行驶。
通过形象的比喻,诗人表达了读书的愉悦和收获。
3.诗句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观书有感其一的诗句寓意着读书的过程。
诗中的春水象征着知识的积累,艨艟巨舰则象征着人的心灵。
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人们会感到轻松愉悦,而当心灵被知识充实后,人也会在人生道路上行驶得更加自如。
因此,诗句传达了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读书的热爱。
三、观书有感其二的意思和解释1.观书有感其二的出处和作者观书有感其二是明代诗人杨慎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句诗。
杨慎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富有个性和创意。
2.诗句的内容和意境观书有感其二的诗句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诗句以长江东逝水为背景,描绘了英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沉浮、荣枯。
通过形象的比喻,诗人表达了读书的愉悦和收获。
3.诗句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观书有感其二的诗句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读书的意义。
观书有感全诗其一其二

观书有感全诗其一其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作者简介
二、诗句赏析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
这里诗人以“方塘”为喻,形象地说明只有心灵澄明,才能感知外界事物的美好。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先问池塘的水为何如此清澈,然后自答是因为有源头不断地有活水注入。
实际上,诗人是用这一景象来比喻知识的不断更新与积累。
人要不断读书学习,汲取新的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清明,如同池塘有源头活水才能清澈一样。
-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 前两句写因为昨夜江边春水猛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盈。
这里通过春水涨起前后巨舰的不同状态,来暗示一种力量的变化。
-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往日水浅时,花费很大力气也难以推动巨舰,而如今江水上涨,巨舰却能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江水中。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就像巨舰需要江水涨到一定程度才能轻松航行一样,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豁然开朗,得心应手。
三、主题思想。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作品原文: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品注释:其一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为:因为。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那得:怎么会。
8、那: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1、“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3、中流:河流的中心。
作品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告诫人们要多读书的诗句

告诫人们要多读书的诗句《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衍生注释:1. “鉴”:镜子。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二、赏析: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的画面。
但实际上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读书学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以巧妙的设问和生动的比喻,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像那池塘之水一样清澈。
就如同池塘需要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才能保持清澈一样,人的心灵也需要知识的不断滋养才能不被蒙蔽,才能充满智慧。
三、作者介绍: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称为朱子。
朱熹一生致力于讲学和著述,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发展,构建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小明聊天,他总是抱怨自己的想法很狭隘,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创新的思维。
我就对他说:“你看朱熹的那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咱们的脑子就像那个池塘啊,如果不读书,就没有新知识这个‘活水’注入,那脑子就会变得浑浊,想法自然就很局限啦。
你要是能多读书,就像给池塘不断注入活水一样,思维肯定会变得开阔起来的。
”我觉得读书真的就像给心灵注入活力,不读书的话,人就像干涸的土地,怎么能生长出智慧的果实呢?所以啊,还是要多读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衍生注释:1. “示”:教导、告诫。
2.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3. “躬行”:亲身实践。
二、赏析:诗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强调了古人做学问是竭尽全力的,往往要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