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古诗-赏析
《观书有感》诗评

《观书有感》诗评一、原文:《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二、衍生注释:1. “鉴”:镜子。
这里将池塘比作镜子,形象地写出了池塘水面的平静和清澈,如同镜子一般可以映照出事物。
2. “渠”:它,这里指方塘。
3. “蒙冲”:也作“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三、赏析:主题这两首诗看似写的是生活中的平常景象,实则蕴含深刻的哲理,主题都是强调知识或者成长要不断注入新的源头。
诗中所传达的情感比较积极向上。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悟,以一种欣然的态度表达出对知识获取、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解。
表现手法-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将“半亩方塘”比作“鉴”,生动地描绘出塘水的清澈和平静。
而最后引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则是借景喻理,用池塘的清澈需要源头活水的注入,来比喻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使人保持清醒和进步。
- 第二首诗依旧是喻理于景。
在江水未涨之时,巨大的战船推移费力。
而当“春水生”时,却变得“一毛轻”,在江中自在航行。
生动地表明了一种做事或是学习时,外在条件合适时就能顺水行舟般顺利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学识渊博,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很多也是充满哲理,如同这两首《观书有感》,将理学的思想与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巧妙融合,以通俗易懂的诗句表达深邃的哲理,有助于理学思想的传播,也体现了他善于观察生活和思考人生的一面。
五、运用片段:小王是一个在绘画道路上停滞不前的画师,他的色彩搭配以及构图总是感觉缺乏生命力。
有一天,他在翻阅旧书的时候看到了朱熹的《观书有感》,顿时感悟到。
他设身处地地想,自己就如那方塘,而新鲜的绘画技巧、潮流的色彩感受就如同那“源头活水”,于是开始四处求学,借鉴现代绘画大师的技巧,把自己的视野投向更广阔的艺术世界,自己的绘画也如同得到了生机一般鲜活起来。
《观书有感》的全诗赏析

《观书有感》的全诗赏析
《观书有感》的全诗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了出来,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意境: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的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这样心智才能开豁,更加敏锐想告诉我们:人心的睿智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读书有所领悟,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前边还有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暗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意思是说半亩地那么大的水塘象一面镜子,天上的光影云彩在水面上荡漾,问一下水塘水怎么这样清亮,还不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进来。
这两句诗就表明了诗人的一种生活乃至治学态度,沉滞不可取,活动流动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做什么,生命力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才能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富有活力的状态。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明代文人冯梦龙创作的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将为您翻译并赏析这首古诗的原文。
观书有感开卷有益真可贵,翻开古籍启智慧。
豪杰风流江山亮,史书流传歌舞飞。
前贤智者文章辨,奇书幻境神仙追。
宝典图谱成追求,风华胜概魏晋风。
上古诗书茂林泽,楚辞唐诗堪回味。
遥想当年人民雅,学识渊博如海深。
读书能使人充实,勤学苦练身心灵。
诗中所倡导的是一种读书的精神,其主题主张着书香传世,博学多才,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在尘世中寻得了知识的宝藏。
观书有感,透过作品展现对读书的态度与价值。
从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冯梦龙深深被古籍的力量和启迪所感动。
他用“开卷有益真可贵”来表达古籍的益处,并力主人们要善于翻开古籍,去获取智慧。
第二联“豪杰风流江山亮,史书流传歌舞飞”,以豪杰之风和江山的风流为象征,引发出历史的长河和无尽的故事。
古代的史书经过传承,流传至今,记录了文化、历史、社会的变迁,它们如同歌舞在我们眼前跳跃,为我们展示了辉煌的历史画卷。
接下来几句“前贤智者文章辨,奇书幻境神仙追,宝典图谱成追求,风华胜概魏晋风”则表达了古籍中前贤的智慧,及其对奇书幻境的追求。
这些古籍不仅为智者提供了指引,更能开启人们的遐想,将读者带入奇妙的境界。
最后两句“上古诗书茂林泽,楚辞唐诗堪回味,”表达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上古的诗书犹如茂密的林泽,而楚辞、唐诗更是让人念念不忘,回味无穷。
在最后两句中,“遥想当年人民雅,学识渊博如海深。
读书能使人充实,勤学苦练身心灵。
”作者呼吁读书能使人充实,这是他对读书人的要求与期望。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养身心。
总结一下,冯梦龙的《观书有感》通过对古籍与读书的赞美来弘扬读书精神。
古籍是我们心灵的滋养源泉,是我们智慧的积累之地,开卷有益,开启智慧之门。
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素质,更能够让人充实身心灵。
让我们一同传承古人智慧的火炬,继续翻开古籍,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宋代古诗词《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宋代古诗词《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注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pái)徊(huái)。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徘徊:来回移动。
问渠(qú)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宋代古诗词《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托物喻理,以“方塘”喻“书本”,说明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保持活力,具有较高的学养。
如果抛开诗题《观书有感》,诗则纯然是咏山水的,咏物中也寓理。
“半亩方塘一鉴开”,小小的池塘犹如镜面样展开,波平浪静,光滑无痕。
这就给“天光云影共徘徊”创设了条件。
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天上和地上相映照,云光明亮,云影舒淡,确为美景。
这美景之所以呈人睫前,关键在于水的“清”。
因此接下来提出“问渠那得清如许”的问题,自然导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答案。
诗既描述了美景,又揭示了美景的成因,给人以“流水不腐”的启示。
如果联系上诗题一看,则会发觉全诗都作为比喻:“方塘”比喻“书本”;“天光云影”比喻书的丰富多采的内容;“水清”比喻知识的明晰;“活水”比喻看书人不断增加学识,有独到的见解。
整个诗意在说明要有好的著作,必须穷究各种典籍。
这首诗由读书写到写书,读书可饱览“天光云影”,写书要有“源头活水”,形象鲜明,事理也明澈。
这首诗妙在写“观书”和“观塘”若即若离,不粘不脱。
写“方塘”则形似书。
“鉴”比方塘之平,也喻书的光洁。
缘此则跃入写“天光云影”,与“书”已无关系,紧切着“鉴”和“水”,从而导出“源头活水”,自然捷便。
可是细思之下,则又为讲的读书、写书之理,将读者的思绪纳入本题之中。
由于作者观察入微,表现熨贴,读来饶有兴味。
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说,“源头活水”不仅包含书本知识,也还包含着生活实践。
这也是作者以喻说理,给人留下想象补充余地的效果。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全诗内容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先来看这首诗的原文翻译。
“半亩方塘一鉴开”,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鉴”在这里是镜子的意思。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这镜子般的池塘中来回移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渠”,在这里指的是池塘中的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赏析这首诗。
从意境和画面感来看,诗人以“半亩方塘”为喻,形象地展现出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动感的画面。
那平静如镜的水面,倒映着天空的光彩和云影,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
这种画面的描绘,既给人以美的感受,又引发了读者对于池塘清澈原因的好奇。
从哲理的层面来解读,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池塘的水之所以能够清澈见底,是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水流。
这就如同人的思想和知识,如果想要保持清晰、敏锐和鲜活,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的观念、新的知识。
它强调了知识更新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在表现手法上,朱熹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方塘”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池塘水面的平静和清澈。
而通过对“源头活水”的追问和解答,以水喻理,深入浅出,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够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这正是朱熹诗歌的魅力所在。
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理学兴盛,朱熹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对于知识和道德修养的追求。
在那个注重学问和修身的时代,这种强调不断进取、不断更新知识的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从个人的感悟角度来思考。
这首诗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品赏析【注释】: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注释](1)鉴:镜子。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
(3)渠:它。
指方塘里的水。
那得:怎么会。
如许:像这样。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宋朱熹-《观书有感》的古诗鉴赏

《观书有感》宋朱熹|《观书有感》的古诗鉴赏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年代: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古诗-赏析
字词翻译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翻译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
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