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取样观察法在幼儿园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用时间取样法设计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观察方案

用时间取样法设计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观察方案

用时间取样法设计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观察方案用时间取样法设计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观察方案背景介绍: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对幼儿园教师的日常管理和指导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准确观察并记录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个挑战。

时间取样法是一种行为观察方法,适用于记录频率较低或短暂的行为,因此可用于观察幼儿的告状行为。

本方案将介绍如何使用时间取样法设计观察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方案。

目的:1. 观察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2. 分析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和原因;3. 提高教师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幼儿的行为。

步骤:步骤一:确定观察的时间和地点在不影响正常幼儿活动的前提下,确定观察的时间和地点。

观察时间建议选择幼儿入园后的活动时间,观察地点建议选择幼儿活动区域或休息区域。

步骤二:确定观察周期和观察者观察周期建议为1周,观察者应为教师团队中的1-2名教师,需要对时间取样法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步骤三:观察方法采用时间取样法,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记录时间点需随机选择。

每次记录时,观察以下内容:1. 告状行为是否发生;2. 如果发生,告状的对象是谁;3. 告状的原因是什么;4. 告状的方式是口头告知、书面告知还是其他方式。

步骤四:数据分析将数据输入电脑或手动记录,分析以下内容:1. 告状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2. 告状行为的类型和原因;3.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幼儿的告状行为差异;4. 告状行为对教师指导和管理的影响。

步骤五:结果反馈将观察结果反馈给教师团队,讨论如何更好地指导幼儿的告状行为。

可以结合结果制定教师指导手册或者开展专题针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观察,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观察方案:1.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特点和成因,为进一步开展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种类及频率、告状行为的成因、被告状儿童的特点以及教师应对告状行为的策略等。

幼儿时间取样法案例

幼儿时间取样法案例

幼儿时间取样法案例幼儿时间取样法是一种研究方法,用于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活动。

通过这种方法,研究者可以了解幼儿的兴趣、喜好和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通过一个幼儿时间取样法的案例来介绍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案例背景在一所幼儿园进行的研究中,研究者希望了解3-4岁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活动和行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研究者决定采用幼儿时间取样法来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过程研究者选择了5名3-4岁的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在观察的一周时间里,研究者每天随机选择一名幼儿,并在整个上午的时间里对其进行观察。

观察的内容包括幼儿的活动、行为、与他人的互动等。

研究者使用录音和摄像设备对观察对象进行记录,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观察结果通过对5名幼儿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者得出了一些有趣的发现。

首先,研究者发现这些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活动非常丰富多样,包括游戏、绘画、听故事等。

其次,研究者还观察到幼儿们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他们会一起玩耍、分享玩具,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一些团队合作的技能。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不同幼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有的幼儿更喜欢参与团体活动,而有的幼儿更喜欢独自玩耍。

结论与启示通过幼儿时间取样法的观察和记录,研究者对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活动和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幼儿的兴趣和喜好,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和课程。

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总结幼儿时间取样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幼儿的行为和活动。

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和记录,研究者可以得出有益的结论,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希望本文的案例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幼儿时间取样法的应用和意义。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微光看世界,点滴成长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微光看世界,点滴成长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微光看世界,点滴成长幼儿园是孩子们展开认知和社交学习的关键时期,而时间取样观察法便是一种有效的观察方法。

通过对孩子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互动和情绪等方面的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成长状态和个性特点。

今天,我们将以一位名为小明的孩子为例,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法来揭示他在园所中的微光点点,看世界,点滴成长。

1. 观察时间段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们对小明进行了时间取样观察,覆盖了上午课程、午餐时间、户外游戏、下午小睡和下午课程等多个时间段,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他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

2. 行为与情绪观察在观察期间,我们发现小明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总是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知识。

而在午餐时间和户外游戏时,他表现得非常活泼好动,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展现出了较强的社交能力。

不过,在下午小睡时间,他有时会较难入睡,需要老师的耐心哄抚才能入眠。

在下午课程中,我们也观察到小明的注意力较为集中,经常能认真听讲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 个性特点观察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我们还发现了小明的一些个性特点。

他喜欢帮助其他小朋友,乐于共享和合作。

在园所里,他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找玩具或者整理教室,展现出了较强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小明也展现出了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新鲜事物和知识充满渴望。

在我们的观察中,我们看到了小明如微光般的成长点滴。

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法,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行为举止和个性特点,也更好地帮助他应对园所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的实施,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支持,也为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取样观察法对于孩子成长状态的了解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关注他们的微小细节,就如同微光一般,能让他们在观察和关爱中茁壮成长。

让我们为每一个孩子的微光点滴点赞,期待他们在这个温暖的成长园所里,茁壮成长,梦想绽放。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表现和行为。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案例:某幼儿园的教师想要了解幼儿在午餐时间的行为表现,采用了时间取样观察法。

观察范围是幼儿在午餐时间内,从进入食堂到离开食堂的整个过程。

观察的时间点是从11:30到12:30之间,每隔5分钟进行一次观察,共观察了6个时间点。

在每个时间点,教师记录下了幼儿的以下行为表现:1. 饮食行为:观察幼儿是否有正常的进食行为,例如使用餐具、吃完食物等。

2. 交流行为:观察幼儿之间和幼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行为,例如聊天、唱歌等。

3. 行为规范:观察幼儿是否遵守了午餐时的行为规范,例如排队、不互相打闹等。

4. 活动参与:观察幼儿是否参与了午餐后的活动,例如自由活动、小组活动等。

观察的结果显示,在这个时间段内,大部分幼儿都表现出了正常的饮食行为,使用餐具、吃完食物的比例均达到90%以上。

交流行为也比较丰富,孩子们之间互相聊天、互相帮忙,同时也和老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

在行为规范方面,孩子们的表现也比较好,大部分孩子遵守了午餐时的规定,如排队、不互相打闹等。

最后,大部分孩子也积极参与了午餐后的自由活动,如阅读、画画等。

通过这次观察,教师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在午餐时间内的表现和行为,从而更好地设计和改进幼儿的午餐时间活动和教育内容。

同时,这种时间取样观察法也可以用于其他场景,如课堂观察、游戏观察等,帮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幼儿的行为和表现。

接下来,我们使用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来观察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的行为。

时间取样观察法是通过在一段时间内,每隔一定时间记录孩子们的行为,从而得到他们的活动特征和兴趣爱好等信息。

本次观察持续了一周,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观察,记录每个孩子在操场上玩耍的行为,包括进行的游戏、活动、交流等。

下面是具体的观察记录:第一天 9:00-9:30小明和小红在操场中央玩跳绳,其他孩子则在四周的草坪上玩耍。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用于观察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和行为。

本文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探讨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的案例,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案例背景某幼儿园决定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法来研究幼儿在园内的活动时间分配和行为表现。

该研究旨在了解幼儿园活动对幼儿的影响,以提供改进教育活动的建议。

二、观察方法1. 观察目标研究者选择了10名3-4岁的幼儿作为观察目标。

他们的活动包括自由游戏、小组活动、课堂学习和午休时间。

2. 时间取样研究者随机挑选了5个不同的观察日,并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观察。

早晨活动、上午小组活动、下午课堂学习等。

3. 观察记录研究者使用记录表,详细记录每个幼儿在观察时间段内的活动和行为。

参与哪种活动、表现如何等。

三、观察结果与分析1. 活动时间分配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法,研究者发现幼儿园内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自由游戏和小组活动上,占据了幼儿日常活动时间的大部分。

这表明幼儿在这两种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互动和探索机会。

2. 行为表现观察结果显示,幼儿在自由游戏和小组活动中表现出更积极、合作和社交的特点。

而在课堂学习时间,部分幼儿出现了分散注意力和不集中的情况。

这表明教学环境和方法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改进。

四、优势和局限性1. 优势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能够提供客观的观察数据,对幼儿园活动和行为进行全面记录。

通过观察结果,研究者能够深入了解幼儿参与各种活动的时间分配和行为表现。

2. 局限性时间取样观察法在观察时间段和人员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观察结果可能会受到观察者个体差异和观察时间长度的影响。

只有观察幼儿的行为,难以获得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思考过程。

五、总结与展望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是一种研究幼儿园活动和行为的有效方法。

通过该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幼儿园内各种活动的时间分配和行为表现,为教育活动的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针对本案例,研究者可以根据观察结果,进一步探索幼儿在自由游戏和小组活动中表现出积极性和社交能力的原因,以及在课堂学习中分散注意力的原因。

时间取样法观察记录表案例幼儿园

时间取样法观察记录表案例幼儿园

时间取样法观察记录表案例幼儿园以时间取样法观察记录表案例幼儿园为题,以下是一些例子:1. 观察时间:2021年10月1日上午9点-10点观察内容:幼儿园大厅的活动情况观察记录:9点钟时,大厅内有几位家长在接送孩子,孩子们在玩具区域玩耍,有的在画画,有的在穿鞋子准备出门。

10点钟时,大厅内的人数逐渐减少,只剩下少数家长和孩子。

2. 观察时间:2021年10月5日下午3点-4点观察内容:幼儿园操场上的活动情况观察记录:3点钟时,操场上有几位老师在引导孩子们进行体育活动,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玩球。

孩子们的活动范围集中在操场的中央区域。

4点钟时,操场上的活动逐渐减少,只剩下少数孩子在奔跑和玩耍。

3. 观察时间:2021年10月10日上午10点-11点观察内容:幼儿园教室内的学习情况观察记录:10点钟时,教室内的孩子们正在认真听老师讲解,有的在听故事,有的在做游戏。

孩子们的表情专注而兴奋。

11点钟时,教室内的活动逐渐结束,孩子们开始整理书包准备离开。

4. 观察时间:2021年10月15日下午2点-3点观察内容:幼儿园食堂的用餐情况观察记录:2点钟时,食堂内的孩子们正在排队领取餐盘,工作人员在给每个孩子盛饭菜。

孩子们有的在吃饭,有的在聊天。

3点钟时,食堂内的人数逐渐减少,只剩下少数孩子在用餐。

5. 观察时间:2021年10月20日上午11点-12点观察内容:幼儿园图书馆的阅读情况观察记录:11点钟时,图书馆内的孩子们正在找书,有的在阅读,有的在借书。

孩子们的表情专注而愉快。

12点钟时,图书馆内的人数逐渐减少,只剩下少数孩子在阅读。

6. 观察时间:2021年10月25日下午4点-5点观察内容:幼儿园游戏室的游戏情况观察记录:4点钟时,游戏室内的孩子们在玩各种益智游戏,有的在拼图,有的在玩积木。

孩子们的表情兴奋而专注。

5点钟时,游戏室内的人数逐渐减少,只剩下少数孩子在游戏。

7. 观察时间:2021年10月30日上午9点-10点观察内容:幼儿园音乐室的音乐活动情况观察记录:9点钟时,音乐室内的孩子们正在学习音乐知识,有的在唱歌,有的在敲打乐器。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分析与总结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分析与总结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分析与总结1. 引言在教育研究中,时间取样观察法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尤其在幼儿园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以期能对幼儿园教育研究有所启发。

2. 案例分析2.1 案例背景我们选取了某幼儿园的三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小班、中班和大班,每个班级有30名学生。

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法,我们对这些学生在一周内的日常活动进行了观察记录。

2.2 观察内容我们主要观察了学生们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包括上课时间、户外活动、自由玩耍、午休等,记录了每个学生在不同活动中的参与情况。

2.3 观察结果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法,我们发现不同班级的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了一些明显的差异。

小班学生更喜欢自由玩耍,而大班学生更倾向于参加集体活动。

这些差异给我们提供了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学生行为的线索。

3. 方法总结3.1 优势时间取样观察法能够全面记录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活动情况,有利于研究者对学生行为的深入理解。

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法,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日常实际情况,避免了因研究者主观偏差而导致的研究结果不准确的情况。

3.2 不足然而,时间取样观察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周期、对研究者的要求较高等。

由于幼儿园学生的行为受到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观察结果可能不够客观。

4.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幼儿园教育研究中,时间取样观察法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全面、深入的数据支持,有助于对学生行为特点的掌握。

但研究者也应该结合其他研究方法,以构建更为全面的研究视角。

5. 总结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与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取样观察法在幼儿园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也应该认识到时间取样观察法的局限性,以期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开展教育研究工作。

以上是我根据您提供的主题“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的文章撰写,希望能够达到您的要求。

如有需要修改或增加其他内容,请随时告诉我。

### 6. 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幼儿园教育研究中,时间取样观察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但单一使用该方法可能会有一定局限性。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一日生活点滴记录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一日生活点滴记录

【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一日生活点滴记录】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时间取样观察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察方法,它可以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状态、行为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情况。

本文将从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的定义、方法、实施步骤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对大家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观察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的定义时间取样观察法是一种通过对幼儿在特定时间段内活动、行为和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的方法,以此来全面了解幼儿的生活状态和个性特点。

它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可以帮助观察者更加客观地了解幼儿的一日生活点滴,为幼儿的个性化教育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的方法实施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 确定观察的时间段:通常可以选择上午或下午的课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活动时间等作为观察的时间段。

2. 制定观察记录表:在观察过程中,需要通过填写观察记录表的方式,记录幼儿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活动、行为和表现。

观察者要尽量客观、细致地记录幼儿的一举一动。

3. 观察记录的分析:观察记录完成后,需要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

四、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的意义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的实施,可以帮助幼儿园老师更加全面地认识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特点,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法还可以及时了解幼儿的情绪变化和发展状况,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观察方法,它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生活点滴,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教育幼儿。

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法,教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关注和帮助。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时间取样观察法对于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的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为幼儿的个性化教育提供有力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倒一:
某幼儿园刘老师想要了解自己班级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生的频率,但如果对发生在所有幼儿身上的亲社会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时间和精力都是不允许的。

为此刘老师很苦恼。

案倒二:
某幼儿园王老师同样想要了解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她计划准备从上午9:50到11:00之间,从自己班级中抽取15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记录幼儿亲社会行为及其频率。

一共观察的时间是90分钟,王老师将这90分钟平均分配在15名幼儿身上,即每名幼儿观察6分钟,在一星期内反复这个过程三次。

观察结束后,每个幼儿有三次,每次6分钟的行为记录。

以上案例是两位教师在班级中进行科研活动的反映,两位教师都希望观察记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情况,案例一中的刘老师遇到的情况在很多幼儿园中也都可能遇到。

一个人对全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活动进行细致观察和记录是不现实的。

案例二中的王老师,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难题,选择了班级内l5个孩子进行观察,并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记录,并进行多次反复和验证,是很有效的一个教育科研方法。


案例二中王老师所采用的方法在幼儿教育科研方法中是很有效的一个,即时间取样观察法。

即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的次数和频率的一种观察方法。

本文以王老师的时间取样为例,探讨在幼儿园教育教科研工作中如何科学使用时间取样,有效的记录观察幼儿的行为。

一、确定观察的目标行为和操作性定义
(一)观察的目标行为
个人的行为尤其是幼儿园孩子的行为复杂多样,幼儿数量多,且每个时间段该行为都可能发生,观察全部幼儿在所有时间段发生的亲社会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运用时间取样观察法中,观察者只能对他所关心的行为感兴趣,所以在进行观察之前,必须确定所观察的目标行为,在确定时观察者可以将一些较大的行为单元分成许多小的组成部分。

;
例如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大的行为单元,如果教师对这方面行为感兴趣,就需要区别各种活动的组成行为,在确定的时间段上午9:30到ll:00(自由活动和游戏活动)内,根据预观察将亲社会行为分为合作、分享、谦让、帮助和同情五大类别,这些类别就是王老师观察的目标行为。

(二)操作性定义的确定
确定操作性定义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观察、记录和重复验证。

操作性定义就是把必须观察或测定的行为,给予详尽的说明和规定,确定这一行为或现象测量与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即观测指标。

这种操作性定义在由许多观察者同时从事同一观察计划时显得尤为重要。

操作性定义的确定要与定义明确区分。

定义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在任何情境中都是适用的,而操作性定义只适合在所观察的范围内。

例如王老师所观察的亲社会行为其中一个目标行为合作,在王老师9:30到11:00这段时间内观察,合作的操作性定义是“能与同伴共同完成游戏任务、共同使用游戏材料竹,所观察的时间段是幼儿自由活动和游戏活动的时间,因此操作性定义一定是在这段时间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如果观察时间改为9点,即教学活动的时间,此时合作的操作性定义就会随之改变,而定义是始终不会发生变化的。

@
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时间
在运用时间取样观察法时,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即确定观察时间。

观察的时间包括观察的时距、时距间隔以及时距的数目。

时距是一次观察时间的长度,它和行为发生的频率有关,王老师的观察时距为90分钟;时距间隔是指时距和时距之间间隔的时间,在时距间隔中,所选取的时距长度、在此时距内所要观察的对象数目以及所要记录的细节总数都会决定时距间隔,时距数目是指在观察中一共要观察多少个时距。

表1:亲社会行为检核记录表
儿童姓名:成成年龄:5岁性别:男记录教师

时间段

日期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行为有否发生
-
备注
合作
分享

谦让
帮助
同情
/
1
3:21
9:30 # 11:oo





2
/
3:22 9:30
11:00 |



|
3
……

三、选择记录的方式
在运用时间取样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将观察到的行为进行记录,所以要选择合理的记录方式。

在时间取样中大部分记录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检核
检核表示所观察的特定行为是否出现,因此在观察的时间段中,只要行为出现,就做出一个记录的标记。

如王老师的观察可以这样做记录。

通过观察行为发生在相应的表格标注,没有发生就不记录,经过记录后分析检核表,可以了解幼儿哪些行为是经常发生的,哪些行为是偶然发生的,哪些行为是从不发生的,表1记录资料显示成成21日五种项目行为发生四种,22日五种发生了三种,由此分析该幼儿亲社会行为是经常发生的,这样就可以针对该幼儿的行为调整教育策略。

(二)计数
计数表示在所观察的时间内,被观察行为出现的次数。

在这样的研究中每次该行为出现都需要进行记录。

时间取样计数表的形式可以按照表2的形式设计,只要出现一次行为就在相应的表格中标注,最后可以通过记录了解单位时间内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

%
通过观察行为发生在相应的表格标注,发生马上记录,最后可以看到在单位时间内每一种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

如飞飞,在这21日和22日都发生了亲社会行为,但发生的次数是不同的,21日发生了四次,22日发生了三次。

通过计数记录表不仅可以了解幼儿行为出现的次数,而且知道出现目标行为的种类,这些结果都是通过表格显而易见的。

(三)计时
计时表示在所观察的时间内,被观察者行为出现持续的时间。

如王老师的研究,每名幼儿选择6分钟为一个时距,教师想知道幼儿发生目标行为持续的时间,记录的方式可以是这样的:贝贝9:44—9:50(6分钟)内,帮助行为持续了1分钟,合作行为持续了2分钟。

这样记录不仅可看出幼儿亲社会行为出现的频率,而且可以清楚看出亲社会行为中每个项目行为持续的时间。

四,表格的设计
记录的方式和表格记录表是联系在一起的。

在决定记录方式的同时,应该设计记录的表格。

设计表格的原则要简单化,使得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比较方便且快速地进行记录。

王老师观察的表格可按如下设计:
\
观察每个幼儿6分钟,通过预观察发现幼儿在上午(9:30到11:00)时间段内亲社会行为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因此把每1分钟分成6个时间段(以后lo秒为一个单位)来观察幼儿的各个项目行为,最后在现场观察时可在表格相应的数字代号上画圈,观察第一个人10秒钟,将结果在第一栏适合的编码上画圈,接着观察第二个10秒钟,将结果在第二栏适合的编码上画圈,以此类推。

如某幼儿在第二分钟23秒发生了谦让行为,就在第二行第三列③上画圈。

时间取样观察法是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比较便捷有效科研方法,只有熟练操作步骤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正确使用就会有效促进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2:亲社会行为计数记录表
儿童姓名:飞飞年龄:5岁性别:女记录教师

时间段
日期
<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行为有否发生

备注
合作分享
@
谦让帮助同情

1
3:21 9:30 11:oo …
● ●
● ●
>
2
3:22 9:30 , 11:00

● ●
#
3
……

表3:亲社会行为记录表#
分钟
0-1l
/
11-20
21-30
31-40
.
41-50
51-60
#
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2
$
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
6
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④⑤
以上表5中,亲社会行为的类别分别用①~⑤数字代替:①代表合作、②代表分享、⑤代表谦让、④代表帮助、⑤代表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