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PPT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生死是人类永恒关注的话题之一,不同文化中的生死观念也存在着差异。
中西方生死观念的比较可以从人对生死的看法和态度、生死的概念、生死的含义和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
中西方对于生死的看法和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尽相同。
中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主的西方文化,认为生命是神圣的,人死后会有来世,因此有一种相对乐观、积极面对生死的态度。
而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认为生命是有限的,人死后只能通过子孙延续生命,因此对生死有一种较为谨慎和低调的态度。
中西方生死的概念也有差异。
西方文化中,认为生命是一个个体独立存在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而独立的。
人们认为生死是一个个体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和死亡方式。
而中国文化中,生死的概念与个体联系更加紧密。
中国文化中,人们强调生生死死的轮回,认为死亡不是终结,而是一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生死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中西方对于生死的含义和价值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中,人们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个性的实现,认为生命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死亡是个体的终结。
而中国文化中,生死的含义和价值更加关注与社会和家族的延续。
生命的存在是为了家族和社会的延续,死亡是为了新生命的出现而存在的。
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生死的价值和含义有不同的侧重点。
中西方生死观念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还是存在许多的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
西方文化中,个体主义和基督教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实现,对于生死持有一种相对积极的态度。
而中国文化中,家族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社会和家族的延续,对于生死持有一种相对谨慎的态度。
这些不同的观念和态度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差异。
第七章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天人思想的变种。
道教的天人观念还援入了儒家思想体系。道教仿照 儒家经典《书经》和《礼记》的系统,根据周朝的 体制,掺杂古代三垣、二十八宿等天文学的概念, 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以昊天上帝或元始天尊为主宰的 天庭神谱。
道教庞杂的神谱使中国的宗教崇拜变得异常热闹: 有源自儒家传统的三皇、五帝及祖先崇拜、对社稷、 龙凤的崇拜。 道教则有三清(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 清灵宝天尊)、八仙、九天玄女和盘古真人等神仙 崇拜。 佛教有三世佛、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世质与中国人对未
知世界的敬畏,宿命的人生信念,世俗的生活目标,
功利的权力崇拜,以及社会结构中等级森严的官僚
体制息息相关,因而难以称为具有超越境界的完全
意义上的宗教信念。
2.2 一元神的上帝崇拜
在西方,宗教观念的流变表现为一个从多神信仰向 一神崇拜发展的过程。 基督教是一神论宗教,它认为统治宇宙万物的是绝 对的、唯一的和至上的上帝。相信统治宇宙万物的 只有唯一的神,这是宗教信仰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西方在基督教之前,大多信仰多神教;即便有一神 教,那个神所统治的范围也是极为有限的。
中国哲学各流派尽管不同程度地承认天命观,但基 本上不系统讨论彼岸世界的问题,不系统论证一个 人格化的神的存在问题,更没有树立一个主宰世界 的人格化的神,也没有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明显 对立观念。
中西学界有不少人倾向于将儒教视为中国特有的宗 教,但所谓儒教的世俗性又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不 仅在于它缺乏向往彼岸世界的超越精神,没有神灵 信仰,而且它寻求的是现世的家族与社会关系的调 整,关注的是当下的人生际遇。 因此,作为现代新儒学代表的梁漱溟断然否定了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周公以来的儒学传统是一种 宗教信仰。
中西方信仰文化差异ppt课件

三·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模式的影响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宗教文化就会对交际模式产生影响。许 多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崇尚自我和自身利益当先等,这些行为决定了他 们的语言交际模式。而中国人一直以来深受儒教的影响,重视集体主义, 讲究仁、义、礼、智,并在交际过程中考虑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尊老爱幼、朋友彼此忠诚这些基本道德条例。这些法则也都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的语言交际模式,也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 达方式的差异。
神与人的关系是任何宗教都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认为, 基督教的一切理论都是以神为中心而建立的,它的核心是对神的本质的论述和 对神人关系的思考。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他创造自然万物、时间空间,他存 在于自然之外而不是自然之中,为自然立法,制定自然界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上帝也是人类的创造者,上帝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灵魂和肉体,而且还创造了人 类的历史,进入到人类的历史之中,为人生和人类历史确定目的。人类的最大 幸福就是修复与上帝的父子般的关系,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人类修复与上帝 的关系,靠他自己单方面的力量是万万不能的,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赎, 还要全心全意地爱上帝、爱他人,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一·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比较
西方人大多数都
中西宗教文化及艺术比较PPT课件

11
宗教圣像
• 基督与佛 • 圣母与观音 • 圣徒与罗汉、天王、护法诸天。
2020/10/13
12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2020/10/13
5
禅宗的诞生
• 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 心宗。
•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 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 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 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 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 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中西宗教文化艺术 比较
2020/10/13
1
宗教概论
• 轴心时代 • 两大系列,六种高级宗教 • 印度教、佛教 • 琐罗亚斯的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
兰教 • 三大宗教
2020/10/13
2
佛教
• 佛教(Buddhism):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 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 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
13
2020/10/13
7
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一)
• 非宗教的人生:天、地、人、天人合德、 天道、人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 儒家所言: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 死的价值在于生的意义。
2020/10/13
8
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二)
• 对超越的向往:苏格拉底‘我知我无 知’;公元4、5世纪完成认知、行为和 信仰的融合,彼岸世界处于人类历史的 尽头。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PPT

烧 香 拜 佛
22
西方基督教文化具有理性主义的特点。对于“上 帝”,基督教总要力图做出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 的解释。首先,基督教上帝的观念得益于古希腊哲 学家对世界本体的哲学的理性的思考。其次,基督 教诞生的几个世纪里围绕上帝“三位一体”及理性 与信仰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长期的讨论。基督教 正是通过上帝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不断的论证,使 上帝成为一个理性的存在。
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孟子曰:“居天
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在这
里,儒家将天道和人道合一,认为君子需依靠自己
的人格践行天的意志,成为天命的担当者。因此,
“天”不再是宇宙自然力量的体现,而成为了与现
15
实人伦相结合的人的理念。“天道”与“人道”实
质上就是同一的。
释 迦 牟 尼
宗教的主要特点
相信宇宙中存在着本质 的固有的基本规律,而 宗教的创始人掌握了这 些宇宙的基本规律,并 运用宇宙人生的真相教 化各种生命,开启生命 本来具有的智慧,从而 使人类及各种生命行使 离苦得乐过上真正幸福 美满的生活。
2
3
佛 教
4
基 督 教
5
伊 斯 兰 教
6
7
在汉语中,宗教本不为一联缀词。宗教的“宗”意 为祖先,“教”意为教化,合起来就是“祖宗之教 化”。
英语133 董妍
1
宗教是什么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 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 意识形态。宗教是一种 群体社会行为,它包括 指导思想,组织结构, 行为规范,文化内容等 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 类在具有社会组织结构 后,有意识地发展的一 种社会行为,其根本的 目的是培养和维护人的 社会性,从而维护人类 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行。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摘要】这篇文章通过比较中西方生死观,探讨了它们的特点、异同点以及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东方生死观强调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西方生死观则侧重个体自主和永生信仰。
不同生死观在中西文化中的体现及对个体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也得到了分析。
结论部分探讨了中西生死观的不同取向,以及可能存在的结合方式。
文章旨在启发读者思考生死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互影响,以及对个体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生死观、价值和意义、东方生死观、西方生死观、异同点分析、文化体现、影响、不同取向、结合可能性、世界观、价值观、比较。
1. 引言1.1 中西生死观的价值和意义中西生死观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生死现象的理解和对待方式。
东方生死观强调轮回转世的观念,认为生死是一个过程,而西方生死观则更注重对生命的终结和永恒问题的思考。
中西生死观的比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死观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对比中西两种生死观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态度和信念,引导个体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理性面对。
中西生死观的比较研究对于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2 论文内容概述本文将通过比较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特点和取向,探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生死观念在个体生活中的影响和体现。
东方生死观强调生死相连、生死循环的观念,注重轮回转生和家族传统的延续。
西方生死观则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个体灵魂的永恒存在和超越生死的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生死观念,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生死观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和互补性,以及生死观如何影响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理解和比较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取向,本文还将探讨文化交融、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以期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2. 正文2.1 东方生死观的特点东方生死观强调生死循环和轮回。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 ppt课件

《说文解字》:“宗者,尊祖庙也,以宀从示。示者, 天垂象见凶吉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 关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 先神灵的尊敬和崇拜。
“教”指教育、育化,上师下效,侧重在对神道的信 仰。
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在《论真宗教》及《论灵魂的 数量》皆用过Religare,代表人、神与灵魂间的重新 结合,以人神联盟说明人与神之间的密切关系。奥古 斯丁又在《订正》及《上帝之城》中使用Re-eligere 来表示人在信仰上的重新抉择及决断,人需要靠重新 考虑和选择与神修好。故Religio一词在拉丁语的原意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
在中国宗教中,神与人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关系。人 可以通过自身修养,即可成佛、成仙、成圣。中国佛 教认为众生无须长期修习,一旦突然觉悟到自身的清 净本性,就可以顿然成佛,所谓“自性迷,佛即众生; 自性悟,众生即是佛。”道教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也 主要依赖于人的自我修炼。在儒家思想中,“天”的 概念则发生了转变。荀子曰:“君子理天地。君子者, 天地之参也”。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在这里,儒家将天道和人道 合一,认为君子需依靠自己的人格践行天的意志,成 为天命的担当者。因此,“天”不再是宇宙自然力量 的体现,而成为了与现实人伦相结合的人的理念。 “天道”与“人道”实质上就是同一的。
释 迦 牟 尼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
西方天人相离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由彼此相互分离 的“个体人”和“个体事”结合而成。也正是基于这 种彼此相互分离的观念,西方文化中才能产生诸如柏 拉图的脱离于任何经验物质世界的纯精神的“理念”。 上帝的观念也是如此。基督教认为上帝和人的关系是 外在的,上帝利用外在于自己的物质将世界“创造” 而成,但同时上帝和人又是很紧密的关系。这种外在 的关系使上帝便获得了一种超越性和独立性。首先, 西方人相信有彼岸世界的存在。在此岸世界生存的人, 都是有限的和有罪的,只有在彼岸世界的生活才是永 恒的和完美的。其次,他们认为人不可能左右上帝的 意志,上帝是高不可攀的。基督教的祷告、忏悔等宗 教活动,多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以求来世的拯救, 而非出于功利的目的。这便形成了基督教客观的神人
《中西文化比较》课件

,如西方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东方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等。
02
文化创新
中西文化的交流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成果,如将西方现代设计
理念与东方传统工艺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03
跨文化合作
中西文化的互补和创新可以为跨文化合作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性,推动
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中西文化的全球视野与多元发展
多样性和发展。
中西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西文化的历史变迁和未来趋势
中西文化的历史变迁
中国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变革;西方 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重要时期。
中西文化的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文化将更加深入地交流与融合,同时保持各 自的特色和优势。
中西文化交流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 分,有助于推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增进国际友谊
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国际友谊,促进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04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交际的影响
语言结构
中西语言在语法、句法、词法等 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在跨文化交际中 也有重要作用,某些表情 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具有不 同含义。
空间与距离
不同文化对于个人空间和 人际距离的观念存在差异 ,这可能影响交际氛围和 效果。
Hale Waihona Puke 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商务谈判风格
中西文化在商务谈判中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如西方文化倾向于直 接、明确,而中国文化可能更加委婉和含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
——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
人类宗教的发展,都经过一个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成熟
的不排斥理性的文明宗教演进的过程,即由原始的非理性化
的宗教走向理性化。 由于不同的文化在进行这个过程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尺度, 使得宗教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各不相同,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气 质。 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 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则表现出了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
轴心时代的意识是与远古的神话时代相对立的,是 要以理性反对神话。 就宗教领域而言,在轴心时代,原始宗教的诸神开 始消失,宗教逐步地伦理化,神的权威借助于这种 伦理化而增强了,神话变成了寓言,原始宗教演变 成为人文宗教。
2)轴心时代的中国 中国文化在这个轴心时代虽然也同样经历了一次思 想的大繁荣,但是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并没有 一个所谓神话时代作为背景和出发点,在中国的轴 心时代也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因为意识到自身的有限 而转向超越的无限,理性的发展也就没有像西方那 样出现一元的超越神。
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
1. 1 “非宗教的人生”
1)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
在经历了史前和古代文明时代之后,在公元前800-200 年的时期内,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最不平凡的 事件:
诸子百家
中国
贤哲如云
希腊 轴心时代
巴勒斯坦
先知涌现
琐罗亚斯德
伊朗
印度
《奥义书》和 佛陀
按照西方学者的看法,“这一时期所有主要的宗教 选择——它们构成认识终极者的主要的可能方式— —都已被确认和建立,自那以后,人类宗教生活中 没有发生任何类似的具有新的意义的事情。”
2)西方宗教发展
A. 希伯来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创立了一种神教—
—犹太教,它信奉至高无上创造天地万物的超越的
神。 B.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犹太教涌现了大批 的先知,强化了作为创世主的上帝的观念。犹太人 认为,上帝把他们从埃及的苦难中救了出来,显示
出上帝对他们的爱、眷顾和亲密的关系。同时,作
为他们救主的上帝之所以能克服一切存在于自然和 历史中的恶,正是因为上帝是创世者,超越于这个 世界之外。
C. 轴心时代的希腊,原有的多神教——荷马和赫西俄德
的诸神开始遭受激烈的批评,智者们开始提供新的智 慧和道德标准,并创造新的宗教理想。
赛诺芬尼认为神是万物存在于其中的宇宙的永恒的基质。
巴门尼德曾试图将“神灵与存在”相等同。
第七章此岸与彼岸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Contents
一、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
二、多元与一元——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
三、逍遥与拯救——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
四、王权与教权
人的宗教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们对人的活动 所产生的影响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必不可少和核心的一部分。 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构成不 同地域和民族独特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文明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 同的宗教形态,拥有不同的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
中国哲学各流派尽管不同程度地承认天命观,但基 本上不系统讨论彼岸世界的问题,不系统论证一个 人格化的神的存在问题,更没有树立一个主宰世界 的人格化的神,也没有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明显 对立观念。
中西学界有不少人倾向于将儒教视为中国特有的宗 教,但所谓儒教的世俗性又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不 仅在于它缺乏向往彼岸世界的超越精神,没有神灵 信仰,而且它寻求的是现世的家族与社会关系的调 整,关注的是当下的人生际遇。 因此,作为现代新儒学代表的梁漱溟断然否定了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周公以来的儒学传统是一种 宗教信仰。
2. 对超越的向往
1)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从起源上讲有两个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 和希伯来文明。 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化奠定了理性认识的基础;古 希伯来文明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流。 在轴心时代,西方的宗教同样经历了一个从自然宗 教到伦理宗教的发展过程。
中国文化发展到西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特点 就是神本观点的明显衰落和人本思潮的广泛兴起。 春秋后期,人们对神灵和神灵祭祀的信仰已经衰落。 知识人对祭祀不再从宗教信仰来肯定其必要性,而 是从祭祀的社会功能来予以肯定,对现实社会及政 治的关注远胜于对神界的关注。 与西方基督教神权或大于王权或与王权抗衡、哲学 沦为神学婢女的状况不同,中国的宗教信仰一直让 位于儒家思想,成为圣王王道的附庸。
事实上,即便作为严格意义的中国宗教如道教与佛 教,在其教义和信仰形式中也充满了世俗性的内容。 人们为了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快乐,可以拜佛求菩萨, 同时也会祭祀祖先鬼神,还可以占卜求签,甚至幻 想通过种种途径羽化成仙…… 这些原本异质的宗教只剩下保佑现世人生的幸福和 安乐的功效,诸如升官发财、延嗣求偶、治病避灾 都可以成为求神拜佛的目的。概括起来恰如梁漱溟 所说的“非宗教的人生”。
阿纳克萨科拉把神灵描述为一个有智慧的本原,一个心灵 和一个使世界有秩序的精神。 苏格拉底崇尚理性,主张以深邃的爱智精神来对抗当时世 俗化的陈腐的神灵观。
D. 罗马帝国后期,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海地区广为传播,这 就是基督教。其认为耶稣降世是上帝与人重新立约,耶稣
降世为人,死而复活成为基督。
古代基督教的教父们,将希腊哲学融入基督教义之中,完 成了西方古代思想史上认知、行为和信仰的融合,从而奠 定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基础,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化的 发展方向:a) 基督教从犹太教中继承了绝对一神论观念和
其对人生本质和命运的看法,克服了犹太教原有的狭隘民
族主义及其固守传统的繁琐戒律。b) 基督教将古希伯来的 律法观、契约观与古罗马的法律思想及其体制相糅合,从
而为西方法律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3)基督教
基督教认为人的存在是有限的和罪性的,因而人类的自 救和自我解脱是不可能的。
它要求人们为天堂而不是现世的幸福而努力,不要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