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科学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比较

明确
中国
西方
类型
传统科技
近代自然科学
代表成就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以及《徐霞客游记》
牛顿经典力学
科技领域
主要是应用科学
主要是理论科学,
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研究仍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法。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一方面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大量素材,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基本科研条件和动力
教育
中国封建教育制度,完全是为了培养为皇帝服务的忠实奴才,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教育方式上是私塾教育,既不利于各学科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大批培养人才。
早在18世纪,西欧各国便相继产生了一些综合性文学,其教育手段较为正规,学术气氛浓厚,从而为科学家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差异原因
政治方面
中国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严厉打击和压制工商业,无情扼杀有损于封建专制统治的任何新的因素,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如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进行闭关锁国。
西方的专制王权奉行重商主义等措施,客观上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从而推动了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经济方面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与狭隘性,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思想文化方面
中国历史封建统治者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明清时期更是登峰造极,突出表现为对知识分子的压制与摧残,一方面以功名利禄为诱饵,把大批知识分子推向只钻研儒家经典的死胡同;另一方面,他们以高压政策对待所谓“异端”分子,从而把大量知识分子逼入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
历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解放、欧洲群众性的家教改革运动等,而且专制王权也站在了天主教的对立面,动摇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较自由地去研究和探索自然奥秘。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它们在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从中西医的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不同。
中医理论基于阴阳、五行和经络等观念,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者气血运行不畅所引发的,治疗的重点在于调整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运行。
相比之下,西医的理论基础是解剖、生理和病理等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强调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器官组织的病理损害。
西医主要通过药物和手术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其次,中西医的诊疗方法不同。
中医主要依靠四诊法:望、闻、问、切来进行诊断,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和听诊等方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位,进而进行治疗。
而西医则依靠现代科学方法,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试验等来进行诊断。
西医注重使用仪器和设备来辅助诊断,例如X光、CT扫描和MRI等。
此外,中西医的治疗理念也存在差异。
中医治疗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体质、强壮抵抗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着重于草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相反,西医主要应用药物和手术来治疗疾病的病理损害,着重于对疾病本身进行干预。
西医更强调病因的解除和症状的消除。
最后,中西医还存在文化差异。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医的文化背景与传统的中国哲学、宗教和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相反,西医更注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强调疾病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基础。
西方医学的文化背景与西方的理性主义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总之,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治疗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两种医疗体系各有其优势和劣势,能够相互借鉴和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综合利用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尊重各自的文化差异和特点,确保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中西科学技术文化比较PPT课件

• “技术”一词的希腊文词根是“Tech”,原意是
指个人的技能或技艺。早期,指个人的手艺、技
巧,家庭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和配方,后随着科
.
3
中外科技发展史展望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
重要动力。
•
在明代之前中国的科技还处在世界的巅峰,
四大发明之类的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学
技术的发展轨迹不是单独存在的,是应该互相参
.
19
1.2 先秦时代
• 《春秋》一书上就已经记载,公元前613年,“
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
哈雷彗星的确实记录,比欧洲早600 多年。春秋
时代我国的历法已经形成中国固定的系统,确立
了19 年7 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 年。战国时代,
国人也著作了《甘石星经》一书,记载了丰富的
天文知识,可见当时国人的天文知识已经有很高
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性,系
统比较周密,反映了中国. 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23。
• 1.5.3 医药学的进步
•
唐代的杰出医学家孙思邈所着的《千金方》,
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药成果,并加上他的
许多创见,在中国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藏族
名医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
要影响。唐高宗时代所编修的《唐本草》,是世
着有《齐民要术》一书,有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
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储
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
农书。西晋时代的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
他绘制了《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
22
1.5 隋唐时代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2011-11-17 嘉陵山水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述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述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近代科学指的是自17世纪以来在欧洲兴起并逐渐成为全球主导的科学发展模式。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找到一些原因来解释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
首先,价值观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西方文化对于知识和科学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被视为一种方法论,一种解决问题和探索真理的工具。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道德伦理的准则。
中国文化强调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对天人合一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而科学进展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并不是首要关注的事项。
其次,知识传承和教育体系不同也是一个原因。
传统中国教育注重文化修养、道德教育和经典研读,而科学类知识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相对次要的地位。
相比之下,西方教育体系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素养,科学类知识在学校教育中有更大的比重。
这种教育体系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对于科学的态度和重视程度的不同。
此外,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也是一个原因。
近代科学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律制度的保障。
在西方,科学研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有相对独立的学术界和科研机构。
相比之下,中国在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面临政治动乱和社会不稳定的局面,科学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无法顺利开展。
此外,中西方文化在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态度上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错误和失败被看作是成功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面子和尊严十分重要,失败往往被视为丢脸和羞辱,这可能会减少人们对于科学研究的勇气和冒险精神。
综上所述,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的原因可以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找到一些解释。
价值观差异、教育体制差异、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以及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态度差异都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中国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近年来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希望中国在未来能够在科学领域发出更多的声音。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从李约瑟难题说起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从“李约瑟难题”说起主讲:马佰莲关于课程名称的一点说明“李约瑟难题”又称“李约瑟之谜”,它是由英国学者李约瑟于1964年提出的“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发生”问题,并且引出了一系列新的追问。
新中国成立60年,我们仍然不能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我国既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也缺乏世界一流科学大师。
2005年,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担忧。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李约瑟之谜”与“钱学森之问”,一个是对中国历史的描述,一个是对中国现实的审度,二者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
关于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三层次:器物、产品;行为、体制;世界观、价值观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关于科学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文化的基本内涵两种视角:一曰从文化的观点来看待科学。
科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人类思想观念的一种形态。
科学文化即科学——二曰科学的文化。
科学化或科学性的特征,即:客观性、系统性和精确性科学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知识(基础)、科学方法(钥匙)、科学思想(支撑)、科学精神(灵魂)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将从中西方传统科学思想比较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初步思考;通过学习,促进对于中外传统科学文化的初步认识;引导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文化传统的更深层次来思考科学、科学发展乃至文化发展,培养理性批判精神,并提供综合能力的锻炼。
授课方式:专题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考核成绩:读书报告,写小论文,课堂研讨参与课程内容安排:一、“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及其背景二、国内学者关于“李约瑟难题” 的讨论三、古希腊自然哲学脉络与西方科学传统的形成四、中国传统自然哲学演进的脉络,以及李约瑟关于《周易》、“道家”与中国古代科学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观点五、关于近代东西方社会与近代科学革命的讨论六、20世纪国内关于科学文化的讨论七、当代科学文化的内涵、结构及其作用八、关于如何看中医中药的科学性的讨论九、“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的进一步思考总结:中国科学创新文化建设及未来展望【阅读参考书目】刘钝、王扬宗编《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陈立夫译/李约瑟著《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张孟闻编.《李约瑟博士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李约瑟博士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文和演讲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8[法]莱昂.罗斑.《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美]托马斯.L.金汉斯.《科学与启蒙运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R.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起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美]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0.任鸿隽.《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吾淳著《古代中国科学的范型》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周济著《中西科学思想比较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尚智丛.《传教士与西学东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栾建军《中国人谁将获得诺贝尔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以及有关道家、儒家和《周易》的自然观、宇宙观及其和科学的关系方面的论文著作。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技伦理的影响
西方科技伦理:强调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责任,注重保护人的权利和利益。 中国科技伦理:强调科技发展要符合道德伦理,注重科技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科技伦理的影响:西方更注重个体权利和利益,而中国更注重社会整体利益和道德伦理。 科技伦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技伦理规范和约束科学家的行为,促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
社会制度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竞争,中国文化注重和谐 西方文化强调创新和变革,中国文化注重稳定和传统 西方文化强调物质利益,中国文化注重道德伦理
宗教信仰差异
西方文化:多 信仰基督教, 强调个人主义 和自由主义
中国文化:多 信仰佛教、道 教等,强调集 体主义和家族 观念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存在不同,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精神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影 响。
科技应用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科技应用领域的不同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影响科技应用的普及和推广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科技应用的影响表现在不同领域和层面
西方科技发展的 教训:过度追求 利益和短期效益, 忽视对环境和资 源的保护,以及 技术和人的异化。
中国科技发展的 教训:封闭和保 守的态度,缺乏 创新和突破的精 神,以及技术和 传统的断裂。
中西方科技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人工智能:中西方在算法和数据领域各有优势,未来将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突 破。
PART 04
中西方科技发展 案例分析
中西方的科技发展历程与特点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从古代四大发明到现代高铁、5G技术,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悠久, 强调实用性和经验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华大学 杨小明
河南理工大学
2011年11月18日
一、“李约瑟之迷”
1、“废除中医”:废除中国文化? 2、“李约瑟之谜”(Needham Puzzle)
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 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 效?
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 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 略时代的欧洲?
是中国自然哲学和科学千年探索的目标。”
——尤
里达
中国:整体、复杂,意会,重情,直观,有机自 然观 重关系,轻本体:重时间,循环的宇宙观、人生 观 ——留名、祭祀、祠堂,孔教的核心;国骂; 为什么国人无所忌惮?
西方:构造、简单,分析,讲理,抽象,机械自 然观 重本体,轻关系;重空间,拓展的宇宙观、人生观 ——上帝,第一因,哲学、伦理,宗教与道德
西方的分析传统、公理系统、构词方法乃至法 律制度等等,无不烙着浓重的“构造”的痕迹,哲 学上第一性的本体论,原子论者的“原子”是本体, 欧氏几何的公理、公设是“本体”,生成词义的前 缀、词根还有后缀是“本体”,“天赋人权”的个 人是社会的“本体”——可不,个人奋斗是西方的 人生信条,拯救大兵瑞恩其实是在拯救西方的价值 “本体”。
二、中西科学文化的差异
“中国有句古话,‘朝宗于海’,的确,完全可以认 为,不同文明的古老的科学细流,正象江河一样奔向近代 科学的汪洋大海。近代科学实际上包纳了旧世界所有民族 的成就,各民族的贡献源源不断地注入,或者来自古希腊 、罗马,或者来自阿拉伯世界;或者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文 化。”
——李约瑟
“现今的科学大厦不是西方的独有成果和财富,也不
有人说,现代文明就是公理化的塑造!
“《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
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既卒业而复之,由显 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 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徐光启《刻几何原本 序》
“此书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试、不 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脱之不可得,欲驳之不可得, 欲减之不可得,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有三至三能: 似至晦,实至明,故能以其明明他物之至晦;似至繁, 实至简,故能以其简简他物之至繁;似至难,实至易, 故能以其易易他物之至难。易生于简,简生于明,综 其妙在明而已。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 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 不当学。” ——徐光启《几何原本杂议》
produce introduce reduce deduce induce abduce Exit transition
中国文化时刻在提醒着人们“关系”的重要。哲学 上的“天人感应”论,阴阳、五行、元气靠“关系”生 成世界,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取类比象,是科学认知中“关系”的运用;以“关系” 表意的方块字,一“木”为树,二“木”为林,三“木” 为森,可谁能告诉我究竟几棵树是树、林和森的界限?! “人情练达即文章”,是中国人的最高处世境界。“仁 者,爱仁。”重关系,重家庭,重亲情,甚至连“国骂” 都不忘问候别人的女性亲属,以图在伦理上压倒对方! 于是,“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等俗语应 运出炉……
“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改变了整个自 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 的幼稚行为。”——恩格斯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 那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 (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 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 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作出了,那倒 是令人惊奇的事。”——爱因斯坦
解答:A、资本主义生产;《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B、爱因斯坦的回答——问对了一半的李约瑟问题
图1:李约瑟 (Joseph Needham, 1900-1995)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 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 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学获 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马克 思
Hale Waihona Puke 仅是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哥白尼和牛顿的财产——其
中也有老子、邹衍、沈括和朱熹的功劳。我们不能说中国
本土的科学倘若独立发展下来将会演化成什么样子。但是
,我们可以说,当今科学发展的某些方面所显露出来的统
一整体的世界观的特征并非同中国传统无关。完整地理解
宇宙有机体的统一性、自然性、有序性、和谐性和相关性
问题1:在中学中,改变你一生的课程是什么?
你想想,从看似废话——或者说不言自明的5条 公理、5条公设以及23个定义出发,竟然能够推导出 467条定理,从而筑起整个几何的雄伟大厦,这是多么 神奇的逻辑力量!
——看,与一个量相等的所有的量都相等,等量 加等量其和也相等,等量减等量其差也相等,能够完 全重合的图形是相等的,整体大于部分,过两点能作 且只能作一直线,线段可以无限地延长,以任一点为 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一圆是可能的,凡是直角都相 等,……这些话,如果说给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听, 他一定会认为是吃饱了撑的的“废话”!
问题2:什么是中国人的人格分裂?
阳性人格,就是我们在人前、在公共场合的 言行;阴性人格,则是我们心里所想、在私下里 的言行。做一套,想一套,言行不一,这就是人 格分裂,是戴着假面具的虚伪人格。譬如,腐败 分子,嘴上说是人民公仆,而实际上是贪污腐化; 又如,我们常能听到,“关起门说”,“没有外 人”,“说真的”,“说实话”……说话本该就 是真的,不然干嘛要说话呢?既然强调“说真 的”、“说实话”,岂不意味着我们以前和平时 都在讲假话?……还有呢,“逢人只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祸从口出”,则更加深了 业已分裂的人格。
尽管后现代趋势在逐渐消解“本体”,青睐 “关系”实在,但就传统而言,是重本体、轻关 系的。譬如,原子论、天赋人权、个人奋斗,还 有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 表述,“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个人的 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