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CT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胸部CT读片基础

胸部CT读片基础

胸部CT读片基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高军上气道(鼻咽、口咽、喉咽)•鼻咽部是悬挂在颅底的倒置的“J”形肌群、表面覆以黏膜。

上面以蝶骨底和斜坡为界,后面以第1-2颈椎的椎前肌为界,外侧以咽肌、咽旁间隙、深部软组织和颞下窝为界。

鼻咽向前与鼻腔相通,向下与口咽相续,其间以硬腭平面分界。

(腺样体和鼻后孔闭锁、咽后壁脓肿)•口咽是指软腭以下到会厌游离缘,消化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腭扁桃体)•喉咽自会厌游离缘至环状软骨下缘的一段咽腔。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慢性咳嗽第2位病因•各种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腭扁桃体和(或)增殖体肥大、鼻息肉等上气道疾病均可引起•2006年前,UACS的诊断名称是鼻后滴漏(流)综合征下气道•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及肺内的各级分支支气管:连接气管和细支气管,壁上有新月型 不连续的软骨气管:最大气道,连接喉和主支气管,被不完整的C 形软骨环支撑细支气管:直径<1mm ,壁上缺乏软骨终末细支气管:最后的传导性气道呼吸性细支气管:壁包含肺泡,部分肺泡是多小孔的肺泡管:壁完全是多小孔的,即由肺泡组成肺泡囊和肺泡:小的杯形结构,从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突出形成大气道•气管憩室(trachel diverticula)发生于气管后、外侧壁,软骨与膜部连接处,憩室壁与气管壁结构相仿,缺乏软骨成分。

MSCT可见与气管相连接之囊袋状影,可单或多发•气管支气管(Tricheal Bronchus)由气管直接发出段支气管•支气管桥(Bridging Buonchus)右侧多见。

起自气管的右主支气管仅供右上叶,供右肺中下叶的桥支气管来源于左主支气管,其分支一般位于T5,6水平•先天性支气管闭锁,多见于一个肺段支气管,近端管腔局部闭塞或狭窄,远端发育正常的支气管被粘液充填扩张形成支气管囊肿,局部肺组织,通过侧支通气导致局部肺气肿表现T2女 ,14m ,呼噜2周,反复发作,鼻咽镜发现气管有异位开口支气管憩室男,8个月,自生后发现咳嗽发憋气管支气管男,9岁。

胸部CT影像解读的基本原则知识点

胸部CT影像解读的基本原则知识点

胸部CT影像解读的基本原则知识点胸部CT影像解读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技术,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胸部CT影像解读的基本原则知识点,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点。

一、扫描方向和层厚选择在进行胸部CT影像扫描时,确定正确的扫描方向和层厚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胸部CT影像扫描可以选择横断面(axial)、矢状面(sagittal)和冠状面(coronal)三个方向。

在选择扫描方向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选择。

此外,选择合适的层厚也能够影响到图像的质量和解读的准确性,通常情况下,选择较薄的层厚可以提高空间分辨率,但会增加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

二、影像解剖结构的识别胸部CT影像解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准确识别各种影像解剖结构。

在解读影像时,需要熟悉并准确识别肺实质、纵隔、气管、支气管、肋骨、心脏等各种结构的外观特征。

了解这些解剖结构有助于判断异常征象和病变。

三、密度的分析与测量在胸部CT影像解读中,密度分析与测量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影像上的密度是指组织的辐射密度,在CT影像中通常以Hounsfield单位(Hounsfield Units, HU)来表示。

通过对影像上不同区域的密度进行分析与测量,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如肿块、钙化、肺泡大小等。

四、病变的定性与定位胸部CT影像解读的目的之一是对病变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位。

通过观察影像上的异常密度、形态、边界等特征,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如肿瘤、感染、肺实质疾病等,并确定其在胸部的具体位置,如肺上、中、下叶,左、右侧等。

五、胸腔积液的分析与评估胸腔积液是胸部CT影像中常见的表现,对其准确的分析与评估也是胸部CT影像解读的重要内容。

通过观察积液的形态、位置、密度等特征,可以判断积液的性质(渗出性、漏出性),评估积液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并帮助寻找积液的病因。

六、结合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胸部CT影像解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胸部CT读片扫盲知识

胸部CT读片扫盲知识
质时,图像的CT值则是这些物质的CT值的平均 数,它不能如实地反应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CT 值,这种物理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同一病灶,依所在器官(周围背景)不同, 所测定的CT值有所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称为周 围间隙现象。
CT图象特点
五 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
CT的分辨率分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
肺间质异常 -长瘢痕线

为2-5cm 无分枝渐 渐变细的 线影。
肺间质异常 -蜂窝肺
期表现

间质纤维化晚
成团或成 束分布的 大小1cm左 右的多囊 样含气结 构。
肺间质异常 -间质结节
空腔

支气管扩张
肺大泡
肺间质异常-界面征

支气管肺界面 征 血管肺界面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胸膜肺界面征
肺间质异常 -小叶间隔增厚

与胸膜相连 的2厘米左 右的线状阴 影或成多角 相连的线状 影。
肺间质异常 -小叶核增大

位于小叶中 心的血管或 支气管血管 束增大超过 3mm。
肺间质异常 -胸膜下线

指距胸膜 面1厘米 以内与胸 壁平行的 弧形阴影。
主动脉弓呈弯曲的香肠状前后排列于 气管左侧,上腔静脉于气管右前方与主 动脉弓相邻。此层面肺部为双肺上叶。 均为末梢血管像
主动脉窗(第6 胸椎水平)层面CT像
1 肋间静脉 2 食管 3 上腔静脉 4 升 主动脉 5 胸骨 6 左肺前段 7 主动脉 窗 8 气管 9 降主动脉 10 肋间静脉 11 第6 肋间 12 第6 胸椎




1右下叶背支血管(A6) 2右上叶后支血管(A2) 及尖支 (A1) 3右肺动脉 4 右上叶前支动脉(A3) 5前纵隔联合线(双肺前段相邻) 6左上叶前支动脉(A3) 7左上叶尖后支动脉(A1 + 2) 8. 左肺动脉 9. 左下叶背支动脉(A6)

胸部CT检查基本知识

胸部CT检查基本知识

近 心 底 层 面
胸锁关节层面
主动脉弓层面
左肺动脉层面
右肺动脉层面
基底干上层面
下肺静脉层面
下肺静脉层面
纵隔淋巴结分布
纵隔淋巴结分布
1R/L 组 淋 巴 结
肺尖至左头 臂静脉横过 中线汇入右 头臂静脉之 间层面,沿气 管中线两侧 排列的淋巴 结-为最上纵 隔组(分右 侧/左侧,缩 写:1R/L)
主 动 脉 窗 层 面
奇 静 脉 弓 层 面
近 隆 突 层 面
隆 突 层 面
隆 突 下 1c m 层 面
隆 突 下 2c m 层 面
隆 突 下 2c m 层 面
隆 突 下 3c m 层 面
隆 突 下 3c m 层 面
隆 突 下 3c m 层 面
基 底 干 层 面
近 心 底 层 面
九、图像的后处理
MPR:矢状位+冠状位,必要时增加 各种斜位以及曲面重建; SSD:对骨骼、肿瘤及血管(主要是动 脉)分别标示,多角度旋转图像观察; MIP:对细节区域采用不同厚度的层块 进行MIP处理; VE:特殊情况下增加仿真内窥镜观察。
正 常 胸 部 CT
肺叶、肺段及纵隔 主要结构
4R/L、 5、6组 淋巴结
位于动脉韧 带、主动脉 弓左侧,至 左上肺动脉 之间的淋巴 结-为主动 脉弓下或主 肺动脉组 (5组)
7组 淋巴结
位于隆突 下3cm范 围以内的 淋巴结-为 隆突下组 (7组 )
7、10R 组淋巴结
位于纵隔胸 膜外肺门区 (包括右侧 中间支气管 旁)的淋巴 结-为右/左 肺门组 10R/L组)
对比剂的不良反应临 床大致分为四大类:
一般反应为头痛、恶心、呕吐、 荨麻疹等。
一 般无须处理。一过性的,平卧 休息片刻即可恢复。

胸部CT基础知识ppt

胸部CT基础知识ppt

异常时发现肿瘤。
03
判断分期
CT检查可以判断肺癌的分期,对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
义。
胸部ctHale Waihona Puke 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诊断准确性高
CT检查能够准确地诊断肺结核,清晰地显示病灶的形态、大小 、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早期发现
胸部CT能够发现较早期的肺结核,有时甚至在X线胸片上尚未 发现异常时发现病灶。
扫描参数包括管电压、管电流、扫描层厚、重建间隔、螺距 等。这些参数需要根据检查目的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值。 例如,管电压决定了X射线的能量,管电流决定了X射线的数 量,而重建间隔则决定了图像的清晰度。
胸部ct的扫描流程及注意事项
胸部CT的扫描流程包括患者登记、摆位、扫描、后处 理和报告撰写等环节。在登记环节,患者需要提供基 本信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摆位时,患者需要按照技 师的要求躺好并固定体位。扫描时,技师会操作CT机 进行扫描,并实时监控图像质量。后处理环节中,医 生会根据扫描的原始图像进行图像重建和诊断。最后 ,报告撰写环节中,医生会根据诊断结果撰写报告并 提交给临床医生或患者。
在进行胸部CT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患 者需要移除金属饰品、磁卡等物品;其次,患者需要 按照技师的要求躺好并固定体位;此外,对于孕妇和 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进行必要的保护措施;最后, 对于增强扫描的患者,需要确认无过敏反应后方可进 行注射造影剂。
03
胸部ct图像解读
胸部ct图像的特点及判读原则
它能够提供胸部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包括肺、纵隔、胸膜 和胸骨等。
胸部ct的发展历程
胸部ct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多次技术革 新和升级。
从早期的单排CT到现在的多排CT和超高端CT,图像质量 和分辨率不断提高,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各种胸部疾病。

胸部CT读片指南

胸部CT读片指南

穿刺引流、抗感染等。
05
胸部CT读片注意事项
注意辐射防护
1 2 3
避免重复检查
在短时间内不必要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重复进行 胸部CT检查,以减少辐射暴露。
保护敏感区域
对于婴幼儿、孕妇和育龄期妇女等敏感人群,应 采取适当的辐射防护措施,如穿戴铅围裙、铅眼 镜等。
告知风险
在检查前,医生应向患者充分告知胸部CT检查的 风险和必要性,以便患者做出明智的决策。
注意具有 重要意义,高密度病变可能为钙化、 出血等,低密度病变可能为囊肿、脓 肿等。
形态
病变的形态、大小、边缘是否清晰等 特征对于判断其良恶性具有参考价值 。
分析病变的边缘和周围结构
边缘
病变的边缘是否清晰、光滑或毛糙对于判断其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边缘清晰、 光滑的病变良性可能性较大。
胸壁病变
肋骨骨折
表现为肋骨连续性中断,可单发 或多发。
胸壁肿瘤
表现为胸壁软组织肿块,可伴有 钙化、骨化等征象。
胸壁结核
表现为胸壁软组织肿块,可伴有 钙化、溃疡等征象。
03
胸部CT读片技巧
观察肺窗和纵隔窗
肺窗
观察肺部是否存在异常阴影、结 节、肿块等,注意阴影的大小、 形态、边缘和密度。
纵隔窗
观察纵隔区域是否存在淋巴结肿 大、肿瘤等异常,注意病变与血 管、气管等周围结构的关系。
探测器接收信号
探测器接收穿过人体的X射线,将其 转换为电信号,再转换为图像数据。
胸部CT扫描技术
01
02
03
轴位扫描
最常见的扫描方式,从头 顶至脚底,逐层扫描。
螺旋扫描
扫描过程中,X射线管和 探测器同时移动,以获得 连续的图像数据。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第53页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第54页
• 6、气管分叉部层面 左主支气管、食管、奇静脉、左肺动脉、
右肺动脉。
肺门平面。左肺门部左主支气管前方为 左上肺静脉,后方为左叶间动脉。
右主支气管前可见右肺动脉,右肺动脉 前方为上腔静脉和升主动脉。
在气管分叉层面,可显示左右主支气管 及伴行肺动脉。隆突上腔、隆突下腔,血管 前区(组成肺门后缘)、中区、奇食窝。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第45页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第46页
• 3、主动脉弓以上层面(五个血管层面)
头臂干(右侧颈总动脉、右侧锁骨下 动脉)、双侧头臂静脉、左侧颈总动脉、 左侧锁骨下动脉。气管、食管、脂肪组织 内可显示小淋巴结。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第47页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第48页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 胸骨柄:呈梯形,可见胸大肌、胸小肌。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第5页
二、胸膜CT解剖
• 斜裂、水平裂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第6页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第7页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第8页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第9页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第10页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第11页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第12页

第二肺门是指各肺叶叶支气管和肺血管分、属支
等结构出入肺门处。主要结构是各肺叶叶支气管及
肺动、静脉以及神经等组织。
胸部CT解剖专题知识
第64页
(一)右侧肺门
• 1、右尖段支气管层面
相当于气管隆突水平,尖段支气管呈小环状 透亮影,伴行右肺动脉尖支、右上肺静脉后支。

正常胸部CT讲解

正常胸部CT讲解
正常胸部CT讲解
目录 CONTENT
• 胸部CT扫描技术 • 胸部CT解剖结构 • 正常胸部CT影像表现 • 胸部CT诊断要点 • 胸部CT临床应用 • 胸部CT的局限性
01
胸部CT扫描技术
CT扫描原理
01
02
03
断层成像
CT扫描采用X射线束对人 体进行断层扫描,获取不 同层面的影像信息。
计算机重建
支气管是肺内的管道结构,将气体引 入肺部,CT图像上可以观察到支气管 的走向和形态,以及是否存在支气管 扩张或狭窄等情况。
纵隔和胸膜
纵隔是胸部中央的一块区域,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如心脏、食管、气 管等,CT图像上可以清晰地显示纵隔的正常形态和结构。
胸膜是覆盖在肺和胸壁表面的薄膜,CT图像上可以观察到胸膜的形态和厚度,以 及是否存在胸膜增厚或积液等情况。
的厚度、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协助诊断胸膜增厚的病因。
02 03
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是胸膜腔内的液体异常积聚,可以是漏出液或渗出液。CT上 可以观察到胸腔积液的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协助临床 制定治疗方案。
胸膜肿瘤
胸膜肿瘤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CT上可以观察到肿瘤的大 小、形态、边缘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 依据。
扫描前的准备
告知医生身体状况
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 用药情况等,以便医生判 断是否适合进行CT检查。
去除金属物品
在进入CT室前,应去除身 上的金属物品,如首饰、 皮带等,以免产生伪影干 扰图像。
遵循医生指导
遵循医生的指导,正确呼 吸、保持静止等,以确保 扫描结果的准确性。
02
胸部CT解剖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胸锁关节层面
右头臂
右颈总动脉 右头臂
右锁骨下动脉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精品课件
主动脉弓上层面
头臂干动脉
上腔静脉
左头臂静脉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精品课件
1
5
6
E
通过主动脉弓层面
精品课件
1、头臂静脉 5、上腔静脉 6、主动脉弓 E、食管
1 4
5
2 3
1、上腔静脉 2、升主动脉 3、降主动脉 4、气管 5、食管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The Secondary Pulmonary Lobule肺小叶(直径1-2.5CM)
精品课件
小叶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精品课件
肺动脉pulmonary artery
精品课件
小叶间隔interlobular septa
精品课件
肺静脉pulmonary vein
精品课件
腺泡pulmonary acini
通过主动脉窗层面
精品课件
12
1、上腔静脉
4
2、升主动脉
3、降主动脉
3Leabharlann 4、左肺动脉通过左肺动脉层面 精品课件
2
5
1
6
4
3
1、上腔静脉 2、升主动脉 3、降主动脉 4、奇静脉 5、主肺动脉 6、右肺动脉
通过主肺动脉与右肺动脉层

精品课件
RV
RA 1
LA
2
1、升主动脉 2、降主动脉 RA、右心房 RV、右心室 LA、左心房
精品课件
正常小叶间隔normal septa
精品课件
正常小叶中心动脉
精品课件
centrilobular artery 2
精品课件
肺静脉Pulmonary veins
精品课件
•谢谢
精品课件
通过左心房层面
精品课件
RV
RA
LV
LA
通过四腔心层面
精品课件
8
肺叶及肺段的正常解剖
• 肺叶由叶间裂分隔,CT可根据叶间裂识别 肺叶。
• 斜裂在CT上表现为线状影像,在高分辨率 CT上尤为明显。水平裂因与CT扫描线平行, 可表现为无肺纹理结构的“乏血管区”。
精品课件
斜裂
精品课件
水平裂
精品课件
肺段
精品课件
肺窗
纵隔窗
前者有利于观察病灶—肺的界面,后者可仔细分析病灶的内 部结构。对肿瘤病人的分期,肺窗可发现肺内小结节,纵隔 窗可观察纵隔结构的侵犯情况,以及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的转 移;个别病例甚至需要骨窗以了解骨质有无侵蚀破坏。
精品课件
正常纵隔CT解剖
• 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层面加以分析,并以层 面中具有特征性的解剖结构命名。
胸部CT基础知识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检查方法
平扫是呼吸系统最常规 的检查方法,对多数呼 吸系统疾病能作出正确 的诊断。扫描范围包括 从肺尖至膈角的全部胸 部。扫描层厚8mm-10mm, 对感兴趣区域可进行薄层 扫描,层厚为2mm。
精品课件
增强扫描
• 经静脉注入造影剂, 能增加组织对比度, 提高病变的显示。主 要用于肺门及纵隔淋 巴结与血管的鉴别, 肺内结节病灶的鉴别 诊断。
• 肺段与肺段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肺段的 大致位置只能根据段支气管及伴随血管的 位置及走行来推测。
• 从以下6个层面能大致反映各肺段的分布。
精品课件
1、肺尖层面
• 代表双肺上叶尖段及 后段的位置,肺尖部 面积较小,前有气管, 双肺尖可见末梢小血 管如树芽状分枝。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主动脉弓层面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5.右中叶支气管层面
• 主要代表中叶外、内 段与左侧舌上段及双 侧下叶背段,在CT图 像上能清楚地显示右 中叶与下叶背段支气 管呈长轴状透亮影并 构成夹角,左侧则显 示上舌段与下叶背段 支气管构成夹角。
精品课件
6.下叶基底干层面
• 此层面下叶背段已结 束,显示前、内(左 侧为前内)、外、后 基底段,心膈角区仍 可见中叶内侧段及左 下舌段肺组织。
• 主要反映双肺上 叶尖、后、前三 个肺段,部分病 例可显示左肺下 叶背段。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气管分杈层面
• 此层面主要为双肺上 叶展开的层面,从前 向后依次为上叶前、 尖、后段,其后方为 下叶背段。
精品课件
4、肺动脉分支层面
• 双侧主支气管间距较 远,双侧肺门部有粗 大的肺动脉分支,该 层面代表了上叶前段, 右中叶外侧段,左上 舌段,肺野后部约1/3 为下叶背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