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五分类
白细胞五分类依据

白细胞五分类依据白细胞,也被称为白血球,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预防和抵抗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诊断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医学界将白细胞进一步细分为五类,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这一五分类依据使得医生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疾病状态,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一、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一类白细胞,占据了血液中绝大部分的白细胞数量。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吞噬和消化细菌、真菌以及其他病原体。
如果人体感染了病原体,中性粒细胞数量将会增加,这是因为它们是我们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在炎症反应中,中性粒细胞会移向感染部位,并释放细菌杀伤物质以消灭病原体。
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免疫反应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它们分为两大类: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能够识别和杀死感染的细胞,同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而B淋巴细胞则负责产生抗体以中和病原体。
淋巴细胞的增加可以提示免疫系统处于高活跃状态,如慢性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三、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是较大的白细胞,它们可以吞噬和清除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单核细胞还具有抗炎和修复组织的作用。
当感染发生或其他炎症反应发生时,单核细胞数量可能会增加,以帮助控制和消除炎症。
四、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相对较少。
它们的名称源于其胞浆中富含酸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对寄生虫感染的响应,它们能够吞噬和消化寄生虫,并释放抗炎细胞因子以帮助控制感染。
五、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一样,嗜碱性粒细胞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的数量也相对较少。
它们的名称源于其胞浆中富含碱性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在对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的调节中发挥作用。
它们可以释放肥大细胞活化因子和组胺等物质,参与对抗过敏原的免疫调节过程。
综上所述,白细胞的五分类依据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五分类依据

白细胞五分类依据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承担着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侵害的重要任务。
根据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白细胞可分为五类,分别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占全部白细胞的50-70%。
它们具有吞噬细菌,释放酶分解细菌并将残留物排出体外的作用。
在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时,中性粒细胞数量会增多。
2.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部白细胞的20-40%。
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病原体,并产生抗体来保护人体。
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和B细胞两种,它们的功能和作用略有不同。
3.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占全部白细胞的2-8%。
它们能够吞噬和消化病原体、死亡细胞和其他垃圾,同时也能分泌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细胞因子等。
4.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占全部白细胞的1-3%。
它们在吞噬和消化寄生虫和寄生虫卵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
此外,它们还能够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和白介素等。
5.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占全部白细胞的0.5-1%。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清除一些过敏原物质,如花粉、灰尘等。
在过敏性疾病或某些寄生虫感染中,嗜碱性粒细胞数量会增多。
综上所述,白细胞的五分类依据是根据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而划分的。
每种白细胞都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它们共同协作,为人体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血细胞分析仪三分类与五分类有什么区别?

血细胞分析仪三分类与五分类有什么区别?白细胞分类不一样.三分类把白细胞分成:中性、淋巴。
和中等大小粒细胞!五分类分成:中性,淋巴,嗜酸,嗜碱,和单核细胞!三分类便宜,一般如有需要再做五分类!一、血细胞分析仪主要特点1.环境适应性强,适应高原寒冷气候和热带气候2.采用一次性采血管,无交叉污染,不存在堵孔现象3.全中文界面,人机对话,每一步操作根据屏幕提示即可完成4.5 英寸双彩色液晶显示屏幕,中英文综合报告单5.技术先进,采用冷光源器件组合、微机主板集成技术提高了整机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二:主要性能1.工作原理:荧光法2.临床功能:三分类,18 项或21 项,三个直方图3.标本用量:末梢血20-40 微升4.检测速度:大于60 样本/ 小时5.结果存储:500 份6.报告打印:内置57mm 热敏打印机或外置打印机(选配)7.外形尺寸:36×60×30(CM)8.电源: 220VAC±10%、50Hz/60Hz9.软件功能:自动校准,自动纠错, 软件版本:V3.0三:测量项目: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中性粒细胞(NE)、单核细胞(MO)淋巴细胞比率(LY%)、中性粒细胞比率(NE%)、单核细胞比率(MO%)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四:主要性能参数:参数单位精度(CV%)WBC 109/L ≤2.0%PLT 109/L ≤5.0%MCV fl ≤1.0%HGB g/L ≤1.5%血细胞分析仪原理:。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通过对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分析,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手工计数和自动计数。
手工计数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手动计算不同种类白细胞的数量。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技能和经验,操作难度较大,容易出现误差。
自动计数则是利用血液分析仪器进行计数,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出白细胞数量和种类。
自动计数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快速、准确,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在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五分类和十分类。
五分类是指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类。
十分类则是在五分类的基础上,将中性粒细胞分为普通中性粒细胞、杆状中性粒细胞和分叶中性粒细胞,将淋巴细胞分为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将单核细胞分为单核细胞和浆细胞。
十分类方法可以更加精细地分析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时,需要注意一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计数结果。
例如,血液样本的保存时间、采集方法、药物使用等都可能会对计数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计数前需要对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分析,以确保计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在进行计数时,需要选择适当的计数方法和分类方式,并注意可能会影响计数结果的因素。
血细胞分析五分类是查什么的

血细胞分析五分类是查什么的血细胞分析五分类是一种用来检查血液中各类血细胞数量和比例的方法,主要用于诊断和监测与血液相关的各种疾病。
人的血液中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主要的细胞成分。
而血细胞分析五分类所具体指的是将白细胞进一步分类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这五类。
这种具体的分类方式是在临床实践中得出来的,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血液系统的状况和疾病的类型。
血细胞分析五分类是通过自动细胞分类分析仪进行的。
这种仪器设备使用了先进的光学、电子和计算机技术,能够准确地计数和分类各类血细胞。
首先,一滴患者的血液样本被放置在分析仪中,然后经过特殊的染色和处理,使得各类血细胞能够被区分开来。
接下来,分析仪会利用激光束逐个检测血液中的细胞,并根据细胞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特征将其归类。
通过血细胞分析五分类,医生能够得到关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及比例的详细信息。
这些数据能够提供很多有关疾病的线索。
例如,高红细胞计数可能意味着贫血或脱水,低红细胞计数可能与贫血和失血有关。
白细胞计数与感染和炎症紧密相关,而血小板计数则与凝血功能有关。
此外,通过分析不同种类白细胞的比例,医生可以进一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某些特定的疾病或异常情况。
血细胞分析五分类的结果还可以帮助医生监控病情的变化。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或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经常进行血细胞分析五分类可以提供及时的信息,帮助医生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尽管血细胞分析五分类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它仍然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分析结果只是提供了血液系统的一些指标,对于其他部位的疾病可能没有太大的帮助。
其次,有些特殊的疾病可能会导致血细胞出现异常,但这种异常并不能被五分类的方法正确地分类。
因此,在进行血细胞分析时,医生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等信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诊断。
总之,血细胞分析五分类是一种重要的血液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关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数量和比例的详细信息。
血细胞检测:三、五分类在临床中的应用

血细胞检测:三、五分类在临床中的应用在血细胞检测中,三分类和五分类是两种常见的检测方法。
三分类指的是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进行分类,而五分类则是在三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分类。
这两种分类方法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分类在临床中的应用。
红细胞的检测可以反映出一个患者的贫血状况,包括贫血的类型、程度和原因。
例如,通过红细胞的体积、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容等参数,可以判断出一个患者是哪种类型的贫血,是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还是溶血性贫血等。
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的检测可以用来判断一个患者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
白细胞数量的增多或减少,以及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变化,都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例如,中性粒细胞的增多通常表明细菌感染,而淋巴细胞的增多则可能提示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小板的检测对于判断一个患者是否患有出血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数量的减少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血小板的功能状态还可以用来评估一个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五分类还可以用来评估一个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
例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使患者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通过对免疫细胞的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一个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血细胞检测通常采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进行。
这种仪器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对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分类和计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然而,自动化血液分析仪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检测某些特殊类型的细胞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血细胞检测中的三分类和五分类方法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分类和计数,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监测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

那么这五个类型的白细胞是根据什么原理来分类的呢?目前主要是根据细胞的如下几个特性来分类:细胞的大小、核浆比例、细胞内细胞器的复杂程度、细胞核所含核酸的多少以及对某些化学试剂(或/和)荧光染液的敏感程度来区分之。
根据白细胞的以上特性,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五份类血细胞分析仪其检测分析的原理是不同的。
但其最基本的原理目前无非就以下几种情况:1、利用这五类细胞对不同化学试剂(溶血剂或叫溶血素)的溶解性质不同(如嗜酸细胞试剂和嗜碱细胞试剂)以及结合白细胞直方图细胞三分群的库尔特(电阻抗法)检测原理将白细胞分为五类。
例如:早期的Abcus Junior5仪器,(行业内常称为假五分类),当然比起三分群的仪器分类精准了不少,但还是存在很大偏差,因为有些细胞是采用大小分群(即脉冲的大小)和计算出来的。
2、四角度照射法:90°角区分分叶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得到两类: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分叶核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的嗜碱性粒细胞)。
用90°偏振区分: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用0°和10°通过核质比及细胞大小,将嗜碱性粒细胞从淋巴和单核细胞中群中分开。
用0°根据大小区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此类仪器以优利特生产的URIT5160五分类为代表。
3、细胞化学-体积法:化学性溶血剂一方面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破坏释放血红蛋白,另一方面还作用于白细胞,使白细胞膜表面产生小孔,细胞内浆质外溢,细胞失水皱缩,细胞膜紧贴于核上。
测定时细胞的体积大小是核、颗粒和膜成分的总和,白细胞种类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所含的胞浆颗粒、核结构以及大小也不同。
运用V.C.S三种探针,在流式通道的某一位点,对通过的单列白细胞,进行逐个的、同时的、三重的检测,以及三维分析,以确定其亚群性质。
V-低频波(Volume): 采用低频电流准确分析细胞体积;C-高频波(Conductivity): 采样高频电流分析细胞核型;S-激光(Scatter): 该激光束可穿透细胞,探测细胞内核分叶状况和胞浆中颗粒情况,分析细胞的颗粒特性。
全血细胞三分类与五分类的区别

全血细胞三分类与五分类的区别1. 基本概念说到血液,大家肯定都知道它是咱们身体里的“运输大军”,负责把氧气、营养、甚至免疫小分子送到每个角落。
可是,血液里可不是一团浆糊,它里边的细胞可是有各自的“工作角色”。
全血细胞的分类就像是把这些小伙伴们分成不同的小组,主要有三类和五类的划分。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别担心,接下来咱们就来好好“delve”一下这其中的奥妙。
1.1 三分类的简单易懂全血细胞三分类,其实就是把血液里的细胞分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就像是你身体的“搬运工”,负责把氧气送到每个细胞,听起来是不是很关键?白细胞则是身体的“保安”,时刻准备对抗细菌、病毒,保护咱们的健康。
而血小板呢,像是“修理工”,负责帮助血液凝固,确保一旦受伤不至于流血过多。
这三种细胞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简直就像一部和谐的交响乐团。
1.2 五分类的更详细说完三分类,再来说说五分类。
其实,五分类在三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白细胞又细分了。
五类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像是警察,随时待命;淋巴细胞则是战士,专门打击病毒;单核细胞有点像特种部队,负责清除尸体和垃圾;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负责对付过敏和寄生虫。
这样一来,咱们的免疫系统就更有“战斗力”了,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2. 功能上的区别说到功能,这两种分类的区别可大了。
三分类是大致了解,而五分类就深入很多了。
三分类里边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是一样的,无论怎么分,主要任务就是搬运氧气和修复受伤。
而白细胞在三分类和五分类中,功能上却有了更明确的分工。
五分类的白细胞可以精准地识别和处理各种病原体,有效地提升了咱们身体的免疫能力。
2.1 免疫系统的反应大家可能听说过,“万事开头难”,免疫反应也是如此。
三分类的白细胞,虽然能应对一些基本的威胁,但面对复杂的感染,它们的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
而五分类的白细胞,通过精细的分工,可以在病毒入侵时迅速做出反应,比如淋巴细胞立刻进行增殖,形成特异性的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4:嗜碱粒细胞
PART ONE 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 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见于: 1.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 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2.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减少见于: 1.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 2.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
细胞五分类
汇报人:谭佳
Contents
细胞五分类介绍 技术原理 仪器设备
细胞五分类介绍
PART ONE
PART ONE 细胞五分类
三分类与五分类其实都是针对白细胞来说的。三分类是指将白细胞分成三大类,是通过一 定的稀释液将分别为小细胞群(淋巴细胞)、中间细胞群(嗜酸细胞、嗜碱及单核)和大细胞 群(中性粒细胞)。五分类是指借助一定的稀释及化学染色的方法将白细胞直接分为中性粒细 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图5:淋巴细胞
PART ONE 临床意义
单核细胞(M):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除吞噬细胞和异物外,又能吞噬原虫及具有类脂质 包膜的结核杆菌及麻风杆菌
增多见于: 1.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 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2.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 髓异常增殖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
PART TWO:电阻抗、高频电导及激光散射联合检测法
将检测过的细胞分布到一个 以V、C、S为三维坐标的空间内, 显示出细胞群特征。高智能的计 算机软件分析分析细胞群的位置、 相对密度、轮廓、和大小。
通过计算某群细胞数量占白 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即可得到五 项白细胞分类结果。仪器不仅仅 做出对正常白细胞的五项分类结 果,给出典型的散点图型,还可 以提示许多异常细胞区域的报警。
参考值: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
图1:三分类与五分类
PART ONE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增高见于: 1.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2.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3.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4.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 1.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2.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3.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4.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Sysmex XE-2100在白细胞分类上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技术结合核 酸荧光染色技术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半导体激光照射在通过鞘流技术 处理的细胞上,可根据每个细胞所产生的三种信号来鉴别细胞类别。
前向散射光(FSC)信号可反应细胞体积大小; 侧向散射光(SSC)信号可反应细胞的颗粒和细胞核等内含物的信息; 侧向荧光(SFL) 强度信号则用于分析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 核酸(RNA)的含量。
PART TWO
PART two :技术原理
五分类血球分析 仪的检测方法
电阻抗、高频电导及激光散射联合检测法 光散射和细胞化学染色联合检测法 电阻抗和射频电导联合检测法 多角度激光偏振光散射检测法 双鞘流技术和细胞化学染色法
PART two 技术原理
1)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是根据什么原理来进行分类的呢? 目前主要是根据细胞的特性进行分类,例如细胞大小、核浆比例、对某些 化学试剂或荧光染液的敏感程度、细胞内细胞器的复杂程度来进行区分。 2)在白细胞的五分类上,各厂家均研发出自己的五分类技术,并申请专 利 Beckman-Coulter采用经典VCS技术,即体积、高频、激光联合技术; Sysmex 采用射频加直流阻抗式分类技术; 雅培采用多角度偏振散射分类技术与电阻抗法联合计数; 法国ABX采用DHSS (双鞘流原理)结合细胞化学染色技术; 国内迈瑞BC -5500是唯一 一款国内五分类,采用细胞化学染色技术以及半 导体激光散射原理来分析白细胞。
图2:中性粒细胞
PART ONE 临床意义
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 体复合物的作用
增多见于: 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 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2.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3.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4.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1.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2.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图10:VCS可显示3种细胞散点图
VCS技术可通过DF1、DF2、 DF3三个散点图将五种类型白细胞明显区分开。三个散点图的纵 坐标均定义为细胞体积。DF1为细胞体积和激光散射的直方图,DF2为细胞体积和高频电导 性的直方图,DF3为除去粒细胞群体后显示出淋巴细胞后面的嗜碱性粒细胞图像。
PART TWO:光散射和细胞化学染色联合应用
PART TWO:电阻抗、高频电导及激光散射联合检测法
VSC技术采用在标本中首先加入红细 胞溶血剂溶解掉红细胞,然后加入稳定 剂来中和红细胞溶解剂的作用,使白细 胞表面、胞浆和细胞体积保持稳定不变。 然后应用鞘流技术将细胞推进到流动细 胞计数池(Flowcell)中,接受仪器VCS 三种技术的检测。
PART TWO:光散射和细胞化学染色联合应用
利用激光散射和过氧化物酶染色技术进行细胞分类。利用光散射的原 理计数血细胞,因细胞表面结构不同,在不同角度上散射光有差别,有助于对 白细胞的区分。
白细胞化学染色: 在稀释液中加入过氧化酶(MPO)的底物及显色剂,根据白细胞对MPO的 反应分类。中性细胞MPO为强阳性,嗜酸性细胞阳性更强,单核细胞为弱阳 性,淋巴细胞阴性,嗜碱性细胞亦为阴性,故综合光散射和细胞化学染色的特 点, 可得到二维或三维图像-----不同颜色的散点图。由于嗜碱性细胞不含 此酶,不能被检测,因此一些仪器专门设置了嗜碱性细胞检测系统,它的测量 通道采用时间差的方法,与RBC、PLT的测量系统共用一个通道。
②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检测系统: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特殊的溶血 剂,除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外,其他细胞均被溶解或萎缩再对保持完整的嗜 酸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进行计数。
PART TWO:多角度激光偏振光散射检测法
该技术基本原理是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在多个角度都产生散射光,仪器在个角度的四 个检测器将接收到的相应的散射光信号,然后经过微处理器分析处理,将各类细按置在散点图 上的相应位置, 计算出白细胞分类结果。
仪器使用鞘流液将标本血稀释,稀释后白细胞的内部结构近似于自然状态,只有嗜碱性细胞 由于其吸湿的特性而使细胞结构有轻微改变。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在高渗透压的作用下,从细 胞中分离出来。而鞘流的水分则进入红细胞内,使细胞膜结构仍然完整,它与鞘流的折光系数相 同,不影响白细胞的检测。仪器同时从四个角度来检测通过激光束的细胞所产生的散射光,因为 细胞大小、折射指数、核形、核浆比率以及颗粒性质等,均可影响在不同角度测得的散射光量。
图6:单核细胞
PART ONE 发展历程
国内外具有开发研制白细胞五分类法仪器的主要为欧美和日本生产厂商,比较著名的欧美厂家有 Beckman-Coulter(贝克曼);ABBOTT(雅培);Siemens(Bayer拜尔);ABX;日本有Sysmex和 Nihon Kohdon,在国内已经有迈瑞(MINDRAY)。
1974年,一种名为HEMALOG D的具有初步白细胞分类功能的白细胞分析仪问世。
1982年,Technicon公司生产了H60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器,应该是首款具有白细胞五分类能力的仪 器。同时代日本日立公司推出图像分析法的白细胞分析仪HITACHI 8200型,仅仅是用于完成白细胞血 片分类的仪器,没有其他血细胞计数分析能力。
0°:前角光散射(1°~3°),可粗略测定细胞大小。 10°:狭角光散射(7°~11°),可测定细胞内部结构相对特征。 90°:垂直光散射(70°~110°),测定细胞核分叶情况。 90°:消偏振光散射(70°~110°),区分嗜酸性粒细胞与其他细胞。
PART TWO:图像检测法
采用图像分析的单纯细胞检测法: 该技术采用图像分析法,将血片染色,用含有扫描镜头的显微镜扫描每个视 野,将获取的细胞图像与仪器内存储的标准图像进行对照分析,判断该细胞的类 型。 此类仪器需要大型的计算机系统支持,由于在当时电子计算机图形识别和分 析技术还不很发达,因此该类设备发展收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分析速度慢,在细 胞判断的准确性上也不尽人意,没有流行起来。现代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分析技术, 由于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的飞速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如果能继续开发此 类设备,因为其具有非常直观性,与人对细胞的判断分析方法非常接近,应当大 有前途。
图3:嗜酸粒细胞
PART ONE 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 应,有趋化作用和弱吞噬作用
增多见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 癌转移、铅和铋中毒等。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异 常增多,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骨髓纤维化和某些 转移癌时也可见增多。
图 7:VSC法测定原理
PART TWO:电阻抗、高频电导及激光散射联合检测法
库尔特公司的VCS技术:VCS增强型流式通道运用三种独立的能量探针 来分析细胞,是目前最全面先进的分析工具
V:代表体积容量。电阻法微孔技术应用于计数血细胞和测定其体积的 大小。
C:代表传导性即电导(conductivity),指一束电磁波或称射频穿透细胞的 传导性,它取决于细胞的大小和内部结构;经校正后的传导性叫opacity即 “不透明性”, 反映细胞内部的结构,像核的大小,核浆比例和密度等。
RBC-红细胞;WBC-白细胞;PL导联合检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