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染病类试题i

最新传染病类试题i
最新传染病类试题i

2020年度传染病预防知识试题

传染病试题库

一、选择题

1.伤寒沙门菌主要的致病因素是

A、外毒素

B、伤寒内毒素

C、细菌的侵袭力

D、H抗原

E、肠毒素

答案:135、B

2.伤寒第1次菌血症相当于临床过程的哪一期

A、潜伏期

B、初期

C、缓建期

D、极期

E、恢复期

答案:138、A

3.已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人,突然出现右侧腹部剧痛,并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明显。原因最可能是

A、肠出血

B、胆囊炎

C、阑尾炎

D、肾破裂

E、腹膜炎

答案:1、D

4.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

A、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B、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C、初期、极期、恢复期

D、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E、早期、中期、晚期

答案:127、A

5.7岁男患儿,因急性腹泻2小时入院,2小时前开始腹泻10余次,先为黄色水样便,后

转为米泔水样,无腹痛及里急后重。查体:血压70/60mmHg,脉搏120次/min,大便检查:镜检(-),悬滴时有穿梭运动的弧菌,大便直接涂片染色见鱼群状排列弧菌。最可能的诊断为

A、中毒性菌痢

B、急性细菌性痢疾

C、霍乱

D、肠阿米巴痢疾

E、急性胃炎

答案:20、C

6.女,15岁。持续发热2周,入院经血培养、肥达检测确诊为“伤寒”,经氧氟沙星治疗10天,体温降至正常,入院后第12天,突然出现剧烈腹痛,出冷汗。体查: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肝浊音界消失。血常规:WBC3、6×10↑9/L,N0、85,腹部X线摄片示膈下游离气体,考虑并发“胃肠穿孔”。最可能的部位是

A、胃、十二指肠

B、空肠末端

C、回肠末端

D、横结肠

E、升结肠

答案:32、C

B1型题

1~2题

A、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B、非核苷类抑制剂

C、蛋白酶抑制剂

D、免疫调节剂

E、β-内酰胺酶抑制剂

7.霍乱的并发症主要有

A、急性肝衰竭

B、心力衰竭

C、消化道出血

D、急性肾衰竭

E、呼吸衰竭

答案:116、D

8.女,29、岁,2003年4月10就诊,持续发热1周,伴乏力,全身肌肉酸痛,近2天出现咳嗽、咳少量血丝痰,气促,曾在卫生所肌内注射青霉素3天后病情无改善。发病前2周内到过广东佛山出差。查:T39、1℃,P120次/min,R30次/min,BP90/60mmHg,

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肺可闻及湿啰音,HR:12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不大,神经系统病理征未引出,血常规:WBC3、9×10↑9/L,N0、72,L0、28,PLT92×10↑9/L,肝功能:ALT90IU/L;X线胸片:右下肺可见一小片状阴影。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感冒

B、流行性出血热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D、肺结核

E、细菌性肺炎

答案:7、C

9.HIV不宜使用的消毒方法是

A、75%乙醇

B、0、2%次氯酸钠

C、紫外线

D、焚烧

E、高压湿热消毒

答案:45、C

10.HBsAg与HBeAg均阳性说明病人

A、病毒复制强,有传染性

B、具有免疫力

C、病情比较稳定

D、乙型肝炎恢复期

E、无传染性

答案:17、A

11.流行性出血热病理改变最明显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脏

C、脑实质

D、肾脏

E、肺

答案:22、D

12.出血热病人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时的最佳治疗措施是

A、扩容

B、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C、纠正酸中毒

D、血液透析疗法

E、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答案:33、D

13.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是指

A、头痛、腰痛和身痛

B、头痛、腰痛和关节痛

C、头痛、腰痛和腓肠肌痛

D、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E、头痛、腰痛和腹痛

答案:27、D

14.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减少及功能改变

B、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尿毒症

D、凝血因子缺乏

E、维生素K、C缺乏

答案:28、A

15.典型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是

A、发热、出血、腓肠肌疼痛

B、发热、出血、皮疹

C、发热、出血、休克、肾损害

D、发热、出血、昏迷

E、发热、出血、肝损害

答案:23、C

16.典型霍乱在吐泻期的表现应无

A、无痛性剧烈腹泻

B、里急后重

C、大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甚至无数次

D、米泔水样或洗肉水样便

E、先腹泻后呕吐,成人一般无发热

答案:115、B

17.中毒性菌痢采用山莨菪碱治疗的主要作用是

A、控制抽搐

B、兴奋呼吸中枢

C、解除微血管痉挛

D、解除肠道痉挛

E、抑制频繁腹泻

答案:88、C

18.慢性菌痢是指菌痢的病程超过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E、6个月

答案:89、B

19.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药物宜首选:A

A、青霉素

B、链霉素

C、四环素

D、庆大霉素

E、糖皮质激素

20.艾滋病的发生主要是HIV侵犯了人体的B

A、B-淋巴细胞

B、辅助性T-淋巴细胞

C、单核-巨嗜细胞

D、自然杀伤细胞

E、中性粒细胞

21.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B

A、潜伏期

B、前驱期

C、症状明显期

D、恢复期

E、以上都不是

22.关于黑尿热的原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患者红细胞缺乏G-6-PD

B、与抗疟药,特别是伯氨喹啉有关

C、与奎宁无关

D、与疟原虫释出的毒素有关

E、与人体过敏反应有关

23.流脑和乙脑的重要鉴别点是C

发病季节B、意识障碍程度C、皮肤、粘膜的淤点淤斑

D、脑膜刺激征是否明显

E、血白细胞总数是否增高

24.患儿4岁,发热、抽搐、呕吐。体温40℃,血压30/20/毫米汞柱;面色苍白,四肢冷,颈软。心肺正常;血象:白细胞21000个/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90%,淋巴细胞10%,脑脊液压力140毫米汞柱,蛋白30毫克、白细胞8个/立方毫米。诊断应考虑B A、流行性乙型脑炎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中毒性痢疾

D、流行性感冒

E、脑性疟疾

25.下列哪种传染病不属于血液-体液隔离的传染病:C

A、乙型肝炎

B、戊型肝炎

C、疟疾

D、艾滋病

E、甲型肝炎

26.患者,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血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已半年,但其他无任何不适感觉,其他各项体检及化验均正常。该患者属于:D

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病原体被清除

27.暴发型菌痢

答案:36、E

37~38题

A、注射、输血传播

B、唾液传播

C、粪-口传播

D、垂直传播

E、飞沫传播

28.麻疹应实行

答案:40、E

29.易转化为慢性菌痢的菌群是

答案:17、B

30.治疗痢疾的主要手段是

答案:20、D

21~22题

A、消化道隔离

B、冰敷物理降温

C、止泻药、镇痛药

D、静脉补充液体

E、卧床休息

31.有关抗菌药物排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

A、通过粪便排泄的抗生素主要是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利福平,口服使用的氨基糖苷类和

万古霉素B、氨基糖苷类和头孢菌素类可经血液透析消除一部分,故透析后须加1次剂量或半

量C、氨基糖昔类在碱性尿中作用较强,四环素类在酸性尿中作用较强D、头孢哌酮、头抱曲松、

哌拉西林在胆汁中浓度较低,故不宜用于胆道感染的治疗E、大多数药物自肾排泄,仅两性霉

素在尿中浓度较低

32.肝细胞出现羽毛状或网状坏死见于

A、门脉性肝硬化

B、坏死后性肝硬化

C、胆汁性肝硬化

D、淤血性肝硬化

E、血吸虫性肝硬化

答案:C

33.病毒性肝炎发展为慢性见于

A、甲型

B、丙型

C、戊型

D、己型

E、庚型

答案:B

34.部分乙型肝炎患者会出现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等肝外症状,其机制是

A、病毒使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所致

B、病毒变异所致

C、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

D、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害

E、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

答案:D

35.肝细胞碎片状坏死或桥接坏死见于

A、急性重型肝炎

B、亚急性重型肝炎

C、慢性活动性肝炎

D、慢性迁延性肝炎

E、急性普通型肝炎

答案:C

36.关于脑膜炎奈瑟菌不正确说法是

A、又称脑膜炎球菌

B、为革兰阴性双球菌

C、该菌仅存在于人体

D、可在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脑脊液中发现

E、为兼性需氧菌

传染病诊断标准(新)12种(1)

附件:1、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2、甲型H1N1 流感(2009 年试行第三版) 3、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4、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5、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6、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7、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8、麻疹(WS296-2008) 9、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11、风疹 (WS297-2008) 12、手足口病(2009 版)

脊髓灰质炎(WS 294-2008)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1.1.1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1.1.2 经过3d~35d(一般为5d~14d)的潜伏期。 1.2 临床表现 1.2.1 早期可有发热、咽部不适、婴幼儿可有烦躁不安、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1.2.2 退热后(少数可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和(或)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 1.2.3 麻痹60d 后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出现肌萎缩)。 1.3 实验室检测 1.3.1 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者。 1.3.2 发病前6 周内未服过OPV,发病后未再服用OPV 或未接种疫苗病毒,麻痹后一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 抗体,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 倍升高者。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3 诊断 3.1 疑似病例 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包括15 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病例。 3.2 临床断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3.2.1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1。 3.3.2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2。 3.3.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3.3。 3.确诊病例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3.1。 3.4 排除病例 3.4.1 疑似病例经实验室和临床检查有确凿证据诊断为非脊髓灰质炎的其他疾病。 3.4.2 疑似病例的合格粪便标本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或麻痹后1 个月内脑脊液或血液特异性IgM 抗体阴性,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 抗体滴数比急性期无4 倍升高者。 3.5 与OPV 有关的其他病例 3.5.1 服苗者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疑似病例近期曾有OPV 免疫史,且在服用OPV 免后4d~35d 内发热,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临床诊断符合脊髓灰质炎。麻痹后未再服用OVP,从粪便标本中只能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该病毒和原始疫苗病毒相比,VP1 区基因序列变异<1%。 3.5.2 服疫苗接触者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病例:疑似病例曾与OVP 免疫者在

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记录

2016年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人员: 主持人: 内容: 传染病防治的共性知识 (一)基本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感染过程三因素 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构成感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与社会) 1 ?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其致病作用取决于如下几方面。 (1)数量:病原体入侵的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之一。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 (2)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3)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

(4)变异:可因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变异。 2.人体免疫应答作用:病原体感染多伴随免疫应答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变态反应属于后者。 (1)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反应。主要表现为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作用等几方面的功能。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重复感染的作用,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3.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很大影响。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大部分虫媒传染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地区和季节性。 (2)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行为、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等各方面。生活水平低、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增加感染的机会。 (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发生无数次感染,每一次病原体侵入机体,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可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的溶菌作用 等,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 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最新传染病类试题ck

2020年度传染病预防知识试题 传染病试题库 一、选择题 1.伤寒沙门菌主要的致病因素是 A、外毒素 B、伤寒内毒素 C、细菌的侵袭力 D、H抗原 E、肠毒素 答案:135、B 2.男,35岁,反复乏力、食欲不振4年,腹胀、尿少1周,发热1天,查:T36、5℃,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需立即进行哪项检查 A、腹部B超 B、X线摄片 C、血培养 D、腹水生化检查 E、腹水常规+腹水培养 答案:26、E 3.女,15岁。持续发热2周,入院经血培养、肥达检测确诊为“伤寒”,经氧氟沙星治疗10天,体温降至正常,入院后第12天,突然出现剧烈腹痛,出冷汗。体查: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肝浊音界消失。血常规:WBC3、6×10↑9/L,N0、85,腹部X线摄片示膈下游离气体,考虑并发“胃肠穿孔”。最可能的部位是 A、胃、十二指肠 B、空肠末端 C、回肠末端 D、横结肠 E、升结肠 答案:32、C B1型题 1~2题 A、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B、非核苷类抑制剂 C、蛋白酶抑制剂 D、免疫调节剂 E、β-内酰胺酶抑制剂

4.10岁男孩,流脑病人,出现昏迷,潮式呼吸,一侧瞳孔扩大。紧急处理为 A、静脉注射呋塞米 B、静脉注射20%甘露醇 C、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D、立即气管切开 E、使用呼吸机人工呼吸 答案:12、B 5.男,28岁。有静脉注射毒品史5年,近2个月出现间歇性发热、咳嗽、伴乏力、食欲不振,体重明显下降。曾用抗生紊治疗,但疗效欠佳。查:全身淋巴结肿大,口腔见鹅口疮,肝于肋下2cm可触及,血常规:WBC4、1×10↑9/L,RBC4、6×10↑(12)/L,PLT151、1×10↑9/L,CD4↑+淋巴细胞计数为0、3×10↑9/L,大便真菌培养阳性。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疟疾 B、艾滋病 C、败血症 D、结核病 E、伤寒 答案:4、B 6.夏季一病人急起剧烈腹泻、呕吐,无腹痛,大便呈米泔水样。BP70/50mmHg,,大便检查:悬滴时有穿梭运动的弧菌,大便直接涂片染色见鱼群状排列弧菌。最可能的诊断为 A、菌痢 B、霍乱 C、伤寒 D、肠阿米巴痢疾 E、慢性寄生虫病 答案:19、B 7.消毒方法分类中不含有 A、灭菌法 B、特效消毒法 C、高效消毒法 D、中效消毒法 E、低效消毒法 答案:118、B 8.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传染病防治知识基本培训

2016年传染病知识培训内容 2016年卫生技术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要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重点为乙型肝炎)等12种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各科室的卫生技术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的培训模式。把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制度中管理,将传染病防治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进行重点考核。与奖金挂钩,各科室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做好培训工作,提出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每人每年不少于20学时,直接从事传染病防治的重点人员培训时间适对延长。 一、培训目标 在2016年在岗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鼠疫、霍乱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下列目标: (一)使本院医务人员掌握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医疗关怀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二)临床一线的专业人员,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

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三)使本院卫生人员,掌握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 二、培训对象 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要覆盖各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事与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关的人员。包括:预防保健、临床医药护技、检测检验、管理、宣传教育等。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和与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治有关的专业知识。 (一)法规部分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 (二)专业部分 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结核病、霍乱、鼠疫、手足口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防治现状;病源学和致病机理;诊断程序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传染病相关疾病;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传染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网络报告等相关知识。 四、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授课培训为主,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相关会议时要注意安排甲型H1N1流感等重

传染病培训内容

传染病防治知识 传染病一般具有四个特征:病原性、传染性、流行性及病后免疫性。 同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或流行,都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染途径和人群易感性。充分了解这三个环节就找到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突破口。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和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或)动物。 在我国,如何个人及医疗卫生单位,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应及时向附近的医疗机构或卫生防疫机构报告,这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对动物传染源,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家禽、家畜,应尽可能加以治疗,必要时宰杀后加以消毒处理;如无经济价值的则应设法消灭。 切断传染途径:1.呼吸道传染病,在公共场所及家居必须保持空气流通,必要时应进行空气消毒。2.消化道传染病,着重在管理饮食、管理粪便、保护水源、除四害、个人卫生等方面采取措施。3.虫媒传播传染病,可采用药物或其他措施以达到防虫、杀虫、驱虫的目的,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4.有些传播因素复杂的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应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消灭钉螺、治疗病人及病牛、管理水源、管理粪便及个人防护等措施。 提高人群的免疫力有非特异性措施和特异性措施。非特异性措施包括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注意卫生习惯;均衡营养;改善居住

条件等。 特异性措施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被动免疫通过给易感者注射针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抗体,达到迅速、短暂的保护作用。而主动免疫则通过注射(或服用)某种传染病的疫苗、菌苗或类毒素,使易感者体内产生免疫力。有时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联合使用,可提高预防大效果。采取何种方法,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我国,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了一套免疫接种程序。按规定,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简称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等5种疫苗的接种。此外,根据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进行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风疹疫苗、流感疫苗、腮腺炎疫苗、甲肝疫苗等疫苗大接种。 传染病是可以治疗的。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许多传染病曾经被称为“不治之症”。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战胜疾病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力也越来越强。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类拥有数千年与传染病斗争的经验,以及各种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病原体的特效治疗方法、手段及药物,只要依靠科学,能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任何传染病都是可以治疗的,人类终将战胜疾病!

传染病诊断标准大全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二、填空题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免疫性。 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 三、选择题 1 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D A肝炎 B.爱滋病 C.疟疾 D.鼠疫 E.伤寒

2.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E 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C .气温、雨量 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3. 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C A.隐性感染 B. 潜在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 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 A. IgM B.IgG C. IgA D. IgE E. IgD 5.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B A.最短潜伏期B. 最长潜伏期C. 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 E.前驱期 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C、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特异性定位 D、病原体、人体和病原体所处的环境 E、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作用 7.下列疾病在传染过程中,表现为“显性感染多”的是:()B A、乙型脑炎 B、麻疹 C、流得性脑脊髓膜炎 D、白喉 E、脊髓灰质炎 8.传染病的防治原则()A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C、管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灭蚊蝇 D、管理水,管理饮食,卫生管理,灭蝇 E、环境卫生管理,水源食物管理、灭蝇 9.传染病最主要的特征是:()A A.具有传染性 B.具有流行性 C.具有地区性 D.具有周期性 E.具有季节性 10.病源携带者指:()C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下列2项: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甲型肝炎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吃不洁食物史或饮生水史 2.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3.血清ALT升高。 4.血清抗-HAVIgM阳性。 5.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 6.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疑似病例:2+3 ,参考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4、5、6中任何1项。 乙型肝炎 ①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如:不洁的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型肝炎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 ②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③血清ALT升高 ④病程中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 抗-HBs阳转;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

性或低水平。 疑似病例:②+③,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④。 病程大于半年为慢性肝炎。 丙型肝炎 ①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或与携带HCV者有非常密切的接触史。 ②长期乏力,有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或肝脾肿大有触痛和叩击痛。 ③血清ALT升高或正常与升高反复波动持续半年以上。 ④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戊型肝炎,CMV,EBV感染。 ⑤血清抗—HCVIgM阳性。 疑似病例:②+③+④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⑤。 戊型肝炎 ①发病前2个月,曾接触过戊型肝炎病人,或到过戊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聚餐。 ②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③血清ALT升高。 ④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丙型肝炎,CMV、EBV感染。 ⑤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⑥血清抗-HEVIgM阳性 疑似病例:②+③+④两项,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⑤或⑥中任1项。 肺结核 一、疑似病例

最新【安全教育知识培训】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记录

【安全教育知识培训】 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记录 培训时间: 2016.09.16 培训地点:鹿湾小学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授课老师:郭克信 培训内容: 1、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2、接种证查验相关知识: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3、学校结核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 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 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 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潜伏期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 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 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 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 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 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一.《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 2.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严格管理传染病) 3.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

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ν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ν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ν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 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位臵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 (2)皮疹分布 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天,皮疹数目为数个至数百个不等,皮疹数目愈多,则全身症状亦愈重。呈向心性分布,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躯干皮疹最多,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3)发展过程

传染病知识试题

传染病防控知识(131 题) 一、单选题: 1、中国2012 年达到消除麻疹目标,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 () A. 1/万以下 B.1/10 万以下 C.1/100万以下 D.1/1000 万以下 2、下列哪些途径会传播丙型肝炎() A. 接吻 B. 共用针头 C.喷嚏、咳嗽 D.共用餐具和水杯 3、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目前按甲乙丙类管理的传染病是:( ) A. 甲类 2 种,乙类25 种,丙类10种; B. 甲类 2 种,乙类26种,丙类11 种; C. 甲类 1 种,乙类27种,丙类10种; D. 甲类 2 种,乙类27 种,丙类10种; 4、某县CDC 疫情管理员在浏览传染病报告卡时,发现外地报告本地 手足口病 1 例重症患者,且报告卡片未审核,这个病例应该由何地疾控中心审核比较合适() A. 本地县级CDC 疫情管理员 B. 报告医疗机构属地县级CDC 疫情管理员 C. 两地县级CDC 疫情管理员

D. 报告医疗机构属地市级CDC 疫情管理员 5、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监测。 A 主动 B 被动 C 哨点 D 突发公共卫生 7、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可能受感染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 A 最短潜伏期B5 天C15 天D30 天 E 最长潜伏期 8、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 A 病原体能通过动物传播到人的疾病。 B 以动物作为传染源,并在动物间传播的疾病。 C 一种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生存繁殖。 D 一种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生存繁殖,并只在一定条件下传给人和家畜。 E 经常在某一地区某一人群呈地方性流行的疾病。 9、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 A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B 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者 C 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 传染来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 E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0、鼠疫应采取的隔离类型是()。 A 严密隔离 B 呼吸道隔离 C 消化道隔离 D 接触隔离

传染病预防安全知识培训

传染病预防安全知识培训 传染病是由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一、常见的传染病类型 1、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特点是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很快,流行广。 2、沙眼:是一种通过手指、手帕、毛巾、脸盆及其他公共物品传播的传染病。 3、水痘:主要发生于儿童身上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发病较多。 4、细菌性痢疾: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患上痢疾后,会有发烧、腹痛、腹泻、排脓血样大便等症状。 5、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C,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 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潜伏期,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具体时间暂不确定。 二、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 第二,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第三,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第四,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第五,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三、预防传染病的环节: 1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三、目前多发的几种传染病及预防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 麻疹极易传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一般在接触病毒后 10 天开始 发热、流涕、咳嗽。病程可 7-18 天不等。皮疹一般在初始症状后的 3- 7 天出现。患者从刚出现症状到疹子出现后 4 天内有传染性。任 何诊断为麻疹的患者, 必须从学校或工作中隔离, 直到疹子出现后的 4 天。 麻疹的预防主要有: ①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② 隔离患者。 ③ 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 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④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 生, ⑤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 苗。 2、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 性呼吸道传染病。 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 病, 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 度传染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 季节较多见。多见于4到15岁的儿童。 流腮的预防主要有: ① 最佳的预防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疫苗。 ②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 ③ 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④ 药物预防 3、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 的感冒病。 流感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 流感与普通感有着区别。 中毒型流感病人则表现为: 高热、昏迷、 抽搐,有时能致人死亡。普通感冒较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要弱得多,一 般人在受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 接种后 12 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 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病毒引起的急 由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1

一、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由病原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症,感染症中能够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称为传染病。病原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原虫和蠕虫等寄生虫。 (二)传染病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本法规定,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8种, 1、甲类传染病:有2种,即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共有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共有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今年已被国家例为丙类传染病。 二、传染病感染过程 (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传染的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不发病) 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 4、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发病)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若有一个条件缺失将不会被感染(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1、空气、飞沫、尘埃常见于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2、水、食物、苍蝇常引起消化道传染病;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又可引起消化道传染病;4、吸血昆虫又称虫媒传播;5、体液:血液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6、土壤、疫水又称接触传播;7、母婴传播在母亲怀孕和生产时传染给婴儿。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完整版)传染病知识培训

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四 一、传染病的一般知识 1、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是此类疾病的最主要特征。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具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流行性(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地区性、季节性、周期性、外来性、地方性。 4)免疫性:感染后(包括隐性或显性感染)可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属于自动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状态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获得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次感染。可分为以下几种感染现象。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环节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人群易感性。缺少其中的任何_一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会发生,不可能造成流行。 1)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

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昆虫媒介、性途径和血液途径等。 3)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4、传染病的预防原则针对三环节 l)管理传染源:我国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甲类和乙类,强调必须报告、转诊和随访。 (1)甲类传染病(烈性传染病):霍乱、鼠疫(强制管理); (2)乙类传染病:麻疹等(严格管理,其中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按甲类传染病处理);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等(监测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进行特异性主动免疫及特异性被动免疫。 5、传染病三级预防原则 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2)二级预防:即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强调早报告、早隔离。 3)三级预防:积极治疗,预防伤残;做好康复,随访。 二、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考试题及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 1?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B A. 口腔念珠菌病 B. 卡氏肺抱子虫肺炎 C. 外阴部疱疹病毒感染 D.疱疹性直肠炎 E.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2?下列哪项是脑膜炎球菌的正确特性 D A.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阳性 B. 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外毒素 C.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外,少数在细胞内 D.抵抗力弱,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于自溶 E.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A.灭螺 B. 普治 C.灭螺和普治 D. 粪便和水源管理 E. 保护易感人’群 4?自疟疾非流行区到海南旅游,预防措施可采取: A A.乙胺嘧啶25mg每周1次 B. 氯喹0.3g,每周1次 C. 哌喹0.6g,2~4周1次 D.甲氟喹0.25g,每周1次 E. 周效磺胺0.5g,每周1次 5?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A A.内毒素 B. 肠毒素 C. 神经毒素 D. 细胞毒素 E. 侵袭作用6?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B

A.潜伏期 B. 前驱期 C. 症状明显期 D. 恢复期 E. 以上都不是 7?菌痢的病原体属于:A A.志贺菌属 B. 沙门菌属 C.类志贺毗邻单胞菌属 D.弧菌属 E.弯曲菌属 8?下列哪项不为传染源C 9?阿米巴病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D A.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机械性损伤 B.溶组织内阿米巴释放的毒素 C.迟发型变态反应 D.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接触性溶解细胞作用及水解酶使组织破坏 E. 继发感染10?确诊疟疾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 A A.血涂片| B. 血培养 C. 骨髓培养 D. 骨髓涂片 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城镇和农村要求于发现霍乱后多少时间内上报:B A. 3小时和6小时 B. 6 小时和12小时 C. 12 小时和24小时 D. 24小时和48小时 E. 48 小时和72小时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霍乱属于何种传染病: A A.强制管理传染病 B. 严格管理传染病 C. 监测管理传染病 D.限期控制的传染病 E. 到2000年消灭的传染病 14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A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肠毒素 D.直接致组织坏死作用 E.神经毒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 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结核、血吸虫病、新生儿破伤风、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25)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10) 甲类传染病 1、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2、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培训)

时间:2011.1.10 地点:发热门诊 主讲:翟厚锋 内容: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学习 一.《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 2.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严格管理传染病) 3.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ν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ν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 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位置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 (2)皮疹分布 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天,皮疹数目为数个

学校相关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内容

学校相关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内容 一、风疹 1、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风疹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 3、风疹为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二、腮腺炎 1、腮腺炎是一种侵犯儿童为主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 2、腮腺炎病毒靠病人的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3、最好的预防效果是接种腮腺炎活疫苗。 三、流感 1、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 3、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4、流感预防主要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接种流感疫苗。 四、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 2、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3、EV71与COXA16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4、手足口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斑丘疹、疱疹、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5、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份为高发期。 6、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7天。 7、手足口病的预防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 年

月日 ?学校传染病知识培训试卷单位:姓名: 时间: 一、填空题: 1、风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风疹是主要传染源是()。 3、腮腺炎是一种侵犯儿童为主()、()传染病。 4、腮腺炎病毒靠病人的()和呼吸道( )传播。 5、腮腺炎预防是接种( )活疫苗。 6、流感是由( )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7、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是( )。 8、手足口病是由(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9、( )与()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10、手足口病主要临床表现为( )、()、( )等部位斑丘疹、疱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