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说课完整版
枣核说课稿

28* 枣核说课稿一、说教材《枣核》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是一篇中国民间故事。
这篇课文具有传奇色彩,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孩子却有那么大本事,故事本身很吸引人。
《枣核》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民间故事,富含思想性和哲理,给人以启发。
本课语言生动活泼。
趣味性强,主题深刻。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枣、核”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折、涨”。
2.了解枣核战胜欺压百姓的县官和衙役的过程,感受枣核的勇敢与智慧。
3.展开想象,续编童话故事。
4.感受枣核的聪明、勇敢,敢于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
(重点)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并展开想象,续编后面的剧情。
(难点)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1.默读法这篇课文篇幅长,故事围绕着主角展开,让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这篇故事的大意,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发现点拔教学法《枣核》这篇课文具有传奇色彩,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孩子却有那么大本事,故事本身很吸引人。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课文主旨予以点拨。
[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了解课文内容,对不认识的生字学会自己查字典,对不熟悉的词语自己标记出来,在课堂上提出来集体讨论。
对课后习题在预习中要有自己的思考。
2.朗读法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画面感。
要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的主旨,并在弄通故事大意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五、说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他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小,他的名字叫“枣核”。
别看他人长得小,但是非常机智勇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新朋友的故事。
板书课题,(板书:枣核)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出示课文插图,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实用的《枣核》教案3篇

实用的《枣核》教案3篇《枣核》教案篇1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内容1听写字词2梳理课文结构3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二、继续学习课文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作用是增强__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枣核》教案六篇

《枣核》教案六篇《枣核》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__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__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月之故乡》的音乐与画面,问:这首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镶嵌(qiàn)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__内容。
明确:旧时同窗离开祖国五十年在美国事业家庭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带几枚枣核让她试种。
3、课文的题目是《枣核》,找出文中提到枣核的句子。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索枣核;第二、三段、见枣核;第七段,说枣核。
学生读课文,师生交流,屏幕显示索枣核——设置悬念。
见枣核——加深悬念。
说枣核——解开悬念。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具体感人。
请大家齐读课文,思考老人的哪些行为语言体现了他的思乡之情呢?(齐读第七到十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1、学生读课文2、老师示范第七段:语言描写“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表明思乡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
3、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板书)明确:植睡莲、栽垂柳、堆北海、关键词句:“几十里外”、“论公斤买下”、“一块块亲手”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
说明优越的物质生活、高度的物质文明是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
四、突破难点,拓展延伸1、这篇__,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枣核教学说课稿

《28.枣核》教学说课稿(共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28.枣核》教学说课稿一、说教材《枣核》是一则民间故事,是第八单元最后一课,是略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夺回牲口,惩治恶官的故事。
课文的语言非常鲜活,画面感强,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
二、说学情经过前几课的学习,本班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了学习故事的方法,字词学习掌握情况较好,但在练习复述时存在着不敢说、不愿说的、说不全面、不生动、不吸引人等情况。
三、说目标因为本单元教学要求注意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所以我教学目标定为1. 认识“核、妻”等8个生字。
读准两个多音字。
2.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单元教学以及本课教学要求,我把“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只有在学生熟悉课文,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开展复述练习。
五、说教学方法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利用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把握人物的行动、思想、情感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采用提示性的方法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抓住故事情节或地点变化练习复述。
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练习复述。
五、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游戏导入,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
2. 读课题,板书课题。
“核”的读音提示。
链接枣核实物图片,了解枣核的样子。
二、自读课文,思考并交流:1.为什么这个孩子取名“枣核”他有什么特点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3.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三、检查生字学习和积累。
1.生字及词语2.多音字教学四、互动课堂,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把表现枣核勤劳能干的句子画出来。
交流要点: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许多本领。
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2想象一下,枣核还能干什么农活?3. 细读课文4~13自然段,思考:你觉得哪些地方最有趣?找出来。
三年级语文下册《 枣核》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下册《枣核》说课稿一、说教材《枣核》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2单元的第2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当代作家萧乾先生的作品。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热爱故土的优秀传统习俗。
这篇课文题材简短,但很精悍,含义丰富而且耐人寻味,写得富有波澜而富于曲折。
时代虽异,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是有共性的,这篇课文一定能激发学生思维和创造的潜能。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一定能够帮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认识活动和能力方面上一个新台阶。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单元训练提示来看,这一单元重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态度、观点”的训练,“枣核”这篇课文是这个单元中第二篇讲读课文,也是学生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所以阅读理解这篇课文,对学习本单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作用,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记叙的线索;3.理解枣核以外的人和事的作用;4.学习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5.了解作者的感情,以读代讲为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作用,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记叙的线索。
3.理解枣核以外的人和事的作用。
4.学习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难点:1.理解枣核以外的人和事的作用。
2.学习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3.了解作者的感情,以读代讲为主。
四、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篇课文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动画激趣法。
九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文中插图、动画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情境演读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
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范读,自由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力求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说课稿

28*枣核[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积累“折、涨”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课时]1课时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他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他的名字叫“枣核”。
别看他人长得小,但是非常聪明、勇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新朋友的故事。
(板书课题:枣核)二、品读课文,交流感受(一)明确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1.默读课文,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山脚下一户人家生了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取名“枣核”,枣核不但勤快,也很聪明。
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枣核帮人们牵回了牛、驴,还戏弄了县官。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觉得最有意思。
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将你认为有意思的部分复述一遍。
(二)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1.交流一: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1)枣核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2)枣核出生后,爹娘的心情怎样?(3)面对爹娘的发愁,枣核是怎么说的?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志向)(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迫切希望——欢喜、激动的心情变化)2.交流二: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1)“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
”邻居们会怎样夸枣核?枣核的爹娘又会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2)对枣核学会的这些本领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3)师小结:同学们,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那时没有高科技产物,人们靠人力,牛、马、驴等畜力拉犁种地。
枣核这样的孩子能学到那么多本领,真的很了不起。
(指导朗读,读出对枣核的赞美和敬佩)3.交流三: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1)快速浏览课文第4-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什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过程与方法: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学重、难点:1、较为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内涵,是重点也是难点2、品析本文质朴情真的语言,是重点教学构想:“读”为手段,“品”为重心,“情”为基调,“悟”为目的教学用具: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歌曲《我的中国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儿歌,切入课题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不下。
一个枣核小不小?一间屋子盛不了。
(板书课题、作者)二、用心聆听“枣核”,感知内容1、生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记叙了美籍华人索要生枣核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师读文章的第1、2、10、11段,男生1读第3至6段的旁白,男生2读7至9段的旁白女生3读第3至6段中“美籍华人”的话,女生4读第7至9段中“美籍华人”的话)读后小组合作: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枣核——枣核——枣核——枣核3、同学们,面对梳理出来的情节,在本文构思上,你会有怎样的发现?(一线串珠)4、“美籍华人”只索要枣核却不说用途本已“蹊跷”,要了枣核不回答我的询问更显“故弄玄虚”。
(巧设悬念):设置悬念——加深悬念——解开悬念“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小小枣核,饱含真情同学们说,这一粒枣核小不小?三、用智美读“枣核”,品析语言1、这枚小小的枣核确实“不小”,因为她寄托着美籍华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真挚的爱国之心。
那么此情、此心具体体现在哪些字词上呢?请自由美读课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词下加小圆点、好句下画波浪线,然后选择你个人最受触动的一处进行简要旁批。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说课第【1】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3、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活动内容及过程自学指南:采用三步读书法:一读课文,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二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层次。
三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一)检查预习1、请你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2、给下列文字注音。
枣核()蹊跷()掐()指一算嫣红()倘()山坳()掀()嵌()乾()喏( )故弄玄虚()草坪()卵()石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1)用途却很蹊跷。
(2)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3)她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4)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②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部分:(1)枣核第二部分:(2-4)枣核第三部分:(6-10)枣核第四部分:(11)主题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④请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2、跳读课文,找出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句子?(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
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细节,选读某些章节、语句就可以了。
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3、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四)师生合作,讨论写作手法:以小见大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五)作业: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则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核教学说课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枣核》教学设计
学校:朱集镇中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
课型:新授课撰写人:张娟审阅: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教学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现代着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
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
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
着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1980年写作《美国点滴》,由《枣核》等10篇文章组成,这些特写介绍了美国现代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的心态。
一、导入新课:
(一)、整体感知课文,回答下边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答: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枣核”
4、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解文章,用适当的词填空,完成下图。
第一部分:(1)索枣核
第二部分:(2-4)得枣核
第三部分:(5-10)话枣核
第四部分:(11)话主题
(二)、咬文嚼字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若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十分珍惜。
改后的句子,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若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过旧历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用上面的句式强调了旧时的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若“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答:“劈头”有一开始就突然的意思,久别重逢,旧时同窗把“我”安顿好后,不叙别情,却领我去后花园,劈头就问后花园怎样,是为了炫耀后花园的“家乡味”。
实际上是表示自己蛰居海外乡思心切,急于倾诉思乡之情。
换成“突然”就表达不了上述意思。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
(若删去划线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答:划线部分表明旧时同窗堆假山时十分仔细。
突出了海外赤子的乡土情结。
删去划线句子,则表达不了这种情感。
(三)、体悟情感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答: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思乡的心理活动?
答:(1)、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3)、想厂甸,想隆福寺(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3、哪些句子描写思乡的行动?
答:(1)、栽杨柳树,种睡莲。
(2)、亲手建造“北海”。
(3)、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4)、试种家乡的枣树。
(暂未做)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答: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5、文中美籍华人“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还感到“心中总像是缺点什么”,为什么?
答: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
因为:身处异国他乡,缺少故乡的风土人情,缺少乡情乡韵,这里不是心的归宿。
(四)、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
四、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友人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的叙写,表达了海外华人的浓浓的乡思之情,强调了“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海外华人的心声。
五、课堂训练:
阅读5----7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踏访”一词是什么意思作者踏访了老同学住所的什么地方这地方有什么特点
答:拜访。
后花园。
有家乡特色。
2.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游子”是什么意思?文段中哪些语句直接表述了这位“风烛残年”的游子的心境?
答:孤身在外的人。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
3.居住在“美丽的山城”,生活优裕,可为什么“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答:.因为思乡。
4.“旧历年”即“春节”,你猜想文中的“她”在圣诞节的时候会想到些什么?
答:她会想,以前在家乡时过春节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