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导入及评注(原创)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游褒禅山记》的文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文章结构,品味优美语句。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生平事迹。
2.邀请学生分享对王安石的了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文章开头的感受,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结构,探讨作者如何围绕游山展开叙述。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圈出优美语句,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作业心得。
二、课堂讨论1.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对比、象征等。
2.探讨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课文解析1.逐段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品味语言魅力。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读后感心得。
二、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
三、写作训练1.以“游褒禅山记”为题,进行写作训练。
2.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修改读后感,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修改后的读后感。
二、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
2.拓展阅读:介绍其他关于游山的经典文章,如《游黄山记》等。
四、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了解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讨论1.对比手法运用分析教师:“同学们,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对比手法?请大家找一找。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全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注释1.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2.而:连词,并且。
卒:最终。
之:指褒禅山麓。
3.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在作文课上集中练习了“感受生活—描写生活”这一专题,其实在古文中不乏这样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写生活的典范散文。
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
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
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所以世人称为“王荆公”。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
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划线词注音释义是否正确?请在括号里作判断。
A 褒禅山(bōushán,即华山)亦谓之华山()B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ong,坟墓)也()C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ao,深远幽暗)然()D 既其出,则或咎(jiu,责怪)其欲出者()E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ang,帮助)之()F 何可胜(sheng ,完全,尽)道也哉()[1][2][3][4][5]下一页[1]教学重点篇二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篇三二课时《游褒禅山记》教案篇四A.课时安排:三教时。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
下面给大家分享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篇1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有碑仆道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3、指出古今异义并解释非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于是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 》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篇三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今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抱负,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决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发掘性。
本课是高中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重点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中学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其实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和重难点。
教学目的:一、认知目的——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的——熟读背诵,培养学生浏览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的——体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决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攒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体会本文所论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浏览习惯,开展学生健全的认知构造,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4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11【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记,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本文它一篇游记。
那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1.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划出段落序号、读准字音和停顿2、指名两学生诵读课文,是顺势正音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有穴(xué)窈(yǎo)然怠(dài)咎(jiù)好游(hào)仆(pū)碑无物以相(xiàng)之深父(fǔ)3、疏通文意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读也读了,现在就请大家依据课文注释,说说看,文章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好吗?我们分组进行:男生负责一二自然段,女生负责三四五自然段。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3篇)关于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名”“进”“观”“道”“以” “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和文言特殊句式。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治学与处世都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句中的含义和用法。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三、书目推荐苏轼的《石钟山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古典文学中具有哲理性的姊妹篇。
两文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但在思想内容上又各异其趣,在行文构思上又各呈其妙。
你想知道“其趣”在哪里?又“妙”在何处吗?那就去看看《石钟山记》,去品品蕴藏在文中的跨跃千年时空而不衰的道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新课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主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壹五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导入及评注(闭门原创)注:未参考任何人的赏析文章,故称“闭门原创”。
【导入举例】大家应该游过溶洞、山洞,或者看过不少探险类的电视电影,对寻幽探胜应该不陌生。
假设你参加了一个探险队,如果走到半路,有队友体力不支,或担忧安全,建议放弃,你是要坚持往前呢,还是撤退?历史上的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也曾面临这种选择,他最终选择了什么?有什么结果和感受?今天就让我们看看他这篇游记。
褒禅山(开篇点题)亦谓之华山(在安徽含山,非西岳华山),唐浮图(和尚)慧褒始舍(建屋居住)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墓旁庐舍)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山南为阳)名(命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倒于路上;如“前仆后继”之“仆”),其文漫灭(漫漶磨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á)如“华实”(如:华而不实)之“华”者,盖音谬(误)也。
(开门见山,从山名说起;虽为游记,却先考证地名,可见学者习性)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题“到此一游”的人;看来此习惯源远流长,不过,古人的题名成为令后人瞻仰的摩崖石刻,今人则纯是破坏、糟蹋美景而已)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幽深),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穷尽,走完;不会是通往桃花源的山洞吧?)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设一伏笔,后有照应)拥火(估计是火把)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所见)愈奇(洞内景色,只着一“奇”字,
可知此篇游记,醉翁之意不在“景”)。
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尽(燃尽)。
”遂与之俱出。
(叙事简洁,不拖泥带水;后文再补充相关情况。
)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为后文的“后悔”铺垫),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写“到此一游”的已经不多了;这是作者发现的一个现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到达的人)又加(更加)少矣。
方是时(停止前进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后悔”的原因之二)。
既其(“其”字颇觉累赘,删之为佳)出,则或(有人)咎(归咎,责怪)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没有坚持往前)而不得极(使……到极致)夫(此)游之乐也。
(补充交代游览山洞的情况,重点没放在山洞景致上,而是反思行程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趣的原因。
承上启下,为下段的理性推论作过渡。
)
于是(对于上段所述)余有叹焉。
(顺理成章,引出以下议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深造有得)而无不在也。
夫夷(平坦)以(而)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奇特怪异)、非常(不同寻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而人之所罕至(人迹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点出第一个条件:志向)。
有志矣,不随以止(志向的作用:不随别人而止步)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第二个条件——力足。
身体是本钱)。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如:暗无天日的山洞)而无物以相(助)之,亦不能至也(第三个条件——物品装备,比如足够的燃料)。
然力足以至焉(省略“而竟不至”,指半途而废),于人为可讥(嘲笑),而在己
为有悔;尽吾志也(尽力而为)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谁)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明白了道理。
所以王安石在变法之路上,在其有生之年,绝对要一走到底,因为他已经具备了三个条件,岂能半途而废)!
余于仆(倒卧的)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以讹传讹)而莫能名(识别)者,何可胜道(举不胜举)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次要的感慨:先抒情,后说理。
通篇都是叙事、抒情、说理相结合。
)
四人者(照应前文):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籍贯+名+字,后三人与此同例),长乐王回深父(长乐人王回,字深父),余弟安国平父(王安国,字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北宋1054年)七月某日,临川(籍贯)王某(王安石自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