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在王安石的集子里,游记文并不多。但他的《游褒禅山记》却写得相当出色。这不止是说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这篇游记里表观了杰出的散文艺术才能,更值得重视的是这篇游记表现了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的学识、见解、魄力和气度。可以说,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通过一定的具体事例,精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是这篇《游褒禅山记》的显着特色。顾名思义,游记文是记叙游览观赏的文章,因而免不了要描绘山川之胜,风物之美,并且免不了要抒发由这山川风物所引起的内心感受。一般的游记文也就往往侧重于写景、抒情,而王安石的这篇《游褒禅山记》却是把写景、抒情同叙事、说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并且从中寄托政治上积极进取的怀抱,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是很可贵的。王安石早年做地方官到过东南一带的许多地方,后来在京城做官,又曾北上远至宋辽边界。他所到之处,登临游赏,或有所感,或有所悟,提笔写下诗词散文,大多联系着历史、现实、国计、民生,反映出他的政治理想。这篇《游褒禅山记》正是他作了鄞县知县,又在安徽作了三年舒州通判之后,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褒禅山就在今天安徽的含

山县。《游褒禅山记》一开始便紧扣题目,从褒禅山写起。“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浮图”和“禅”都是梵语的译音。在这里“浮图”指和尚,“禅”指佛家的修行。这几句是说,山之得名是由于唐代慧褒和尚生前居住在这里,死后又埋葬在这里。“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是房舍,“冢”是坟墓。这个开头对褒禅山的名称来由、地理位置作了一番踏勘考订。接着文章由褒禅山引出了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是山的南面。这几句,指出华山洞之得名是由于它地处褒禅山的南面,而褒禅山本来叫华山。这一点很要紧,因为通篇所记游褒禅山,实际上只是游华山洞,而文章阐述的精辟道理,又是从游华山洞引发的。“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距离洞口百十来步远的路旁,有一块倒伏的石碑。上面刻写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唯有“花山”两个字还可以辨认出来。原来华山是应该叫“花山”的,现在把它读成“华实”的“华”,是读音读错了。这几句进入了记游的正文,它既不是交代所游之地的概貌,也不是抒发初游的感想,而是别具一格地进行了一番实地考查,从概念到实际,原原本本弄个明白。这在古人叫做“循名责实”。文章的第二段紧接着记叙了游华山洞的情况。华山洞分为前

洞和后洞。对前洞的记叙是:“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旷”是空阔的意思。前洞在山下,平坦空旷,洞中有泉水,游人很多。后洞的情况怎样呢“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离山脚五六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洞幽暗深邃,进去之后,寒气袭人,要问它有多深,就是对游览有特别爱好的人也不能到达尽头。虽然作者不把主要笔墨用在写景状物上面,但这三言两语,就已经突出了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同时,又用“记游者甚众”与“好游者不能穷”“其深”来分别说明游前洞之易与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立论提供了客观依据。这里,前洞只是作为后洞的陪衬。写前洞是宾,写后洞是主,把如何游前洞完全省去,是为了集中叙写如何游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一句,点明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之后诸人的不同反应。至于入洞之后的所经所见所感,作者只用了“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三个短句就立刻收住。方才我们讲过,作者并不把主要笔墨用在写景状物上,入洞以后愈进愈难、愈见愈奇本身,不是文章的重点,所以没有展开描述的必要。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枝蔓芜杂,有损于借事喻理的主题的表达。事实上,这“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三句,已经扼要地表现了入洞以后的所经所见所感,并且把文章借事

喻理的主题提供出来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精于剪裁、详略得当,巧于概括、突出中心的写作修养工夫。文章写到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使读者想象洞中一定是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景象。按说,既然如此美不胜收,那下文就应该叙写乘兴直入,寻幽访胜,全部领略洞中的“奇”景。不料,却是中途退出了。“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逐与之俱出。”“怠”是松懈怠惰、意志薄弱的意思。有不愿继续前进而要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大家都同他一起出来了。文章到这里本来是可以收住,径直转入议论的。但是,这样一束,入洞过程就会被简单化,后面的议论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流于一般化。因此,作者放笔写去,作了两点补叙。第一点是“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我们所到达的深度比起“好游者”来说还不及十分之一,然而看看洞壁上,题字留念的已经少了,再深入一些,就更少了。这几句是从正面补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两句。另外一点是,“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咎”是责怪的意思,“极”是穷尽的意思。这几句是说当时自己的精力完全可以继续前进,火炬完全可以继续照明,所以中途退出之后,有人就抱怨那个吵着要出洞的人,自己也对跟

着退了出来感到后悔,没有能够饱览后洞的瑰异景色,尽兴游乐。这是从反面补充“而其见愈奇”一句。这一段的文笔,显得曲折陡峭,文情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本来后洞“愈见愈奇”,正要继续前进,却是“有怠而欲出者”,而大家也“与—具出”,这是一个转折。进入洞中的深度,远不及“好游者”,而一般游人达到现有的深度的已经很少,可见“其进愈难”,这又是一个转折。“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原可以“入之愈深”,这又是一个转折。既已退出,随即悔恨“不得极夫游之乐”,仍然被那“愈见愈奇”的景象所吸引着。这又是一个转折。这样腾挪跳宕,把游洞的心情充分揭示了出来,与按部就班地记叙过程,又是不相同的。作为游记文,既然没有能够尽情游玩,也就没有什么可记的了。但王安石却相反,他正是从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一些道理。他充分揭示游后洞的心情变化,是为下文的议论提供基础,作好准备。到了这时,文章便由“于是予有叹焉”一句自然地转入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议论。“于是予有叹焉”的“叹”就是感慨。作者感慨什么呢文章没有说,只是讲了一个原则:“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就是说,古代有成就的人即使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这样一些自然现象,也能够有所体会,心有所得,因为他们思考得深入认真,细致周密。“思之深”,是就思考的深度来说的;“无不在”,

是就思考的广度来说的。依据“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这个原则,作者对游华山洞的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写出了一段议论。这议论,就是“予有叹焉”的内容,也就是这篇《游褒禅山记》的核心、灵魂,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文章的第一段是写褒禅山的名称由来,引出华山洞。第二段是写游华山洞的后洞的情况,入洞不深,中途退了出来,没有尽兴游览。本来,这已经无游可记了,而作者却由此体会到一些道理。第三段就转入议论。首先提出“古之人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根据这个原则,即使是游山玩水,只要认真思考,也是会得出有益的认识的。底下就展开得出了什么认识的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是平坦的意思,平坦而近便的地方,游人就多,这一句照应第二段的“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几句,是针对前洞来说的。“险以远,则至者少”,指出艰险而偏远的地方,游人就去得少了,照应第二段的“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几句,是针对后洞来说的。两相对比之后,紧接着指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瑰怪”,即美丽奇特。“罕”,是稀少的意思。世界上奇异壮丽而极不寻常的胜景,常常在那艰险而偏远的地方,不是轻易可以到达的,能去的人自然不多。这是照应第二段的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几句,就进入后洞的所经所见所感,生发开去,告诉读者:争取一种美好的理想境界,须得经过艰难曲折,要有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所以针对“有怠而欲出者”,作者接着提出了三个“不能至”。先是“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就是具有坚强意志。除非具有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达到的。但是仅仅“有志”还不够。作者又提出“力”的问题。“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是说要到达美好境界,还必须具有充沛的精力。但“力”“足”了,也仍然不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相”是辅助的意思。凭借坚强的意志与充沛的精力,假使遇到幽深昏暗这样困难的所在,而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火烛之类,来作为辅助手段,那也是达不到目的的。作者又提出了“物”的问题。三个“不能至也”,表达三层意思,提出了“志”、“力”、“物”三种必备因素,把经过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必须指出,作者提出的“志”、“力”、“物”三者,其间的关系并非不分主次地平列的。“志”和“力”属于主观因素,“物”属于客观因素。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而主观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决定性的。再就“志”与“力”来说,“志”属于心理方面,指人的精神状态,“力”属于生理方面,指人的体

质状态,而人的精神状态又往往具有能动作用。人们有时候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只要“有志”,就会想方设法利用和创造条件,以改变“力不从心”的处境。反之,如果士气不振,斗志松懈,即使强而有力,那也要变得软弱无能。所以作者以为“志”、“力”、“物”三种因素缺少其中之一,美好的境界都不能达到,同时又把“志”的因素在首位。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三种因素的性能而依次论列的,逻辑十分严密。而在这之后,作者则又对“志”的重要意义,作了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体力足以到达,而努力不够,以致未能到达,就会招来别人的责怪讥笑,自己也要产生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孰”当“谁”讲。是说尽了主观努力,即使未能到达,那在自己就不会有悔恨,在别人也不会有谁来责怪讥笑了。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照应第二段“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几句,突出了“有志”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尽志”,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的规律归结到人的能动性,把所议论的道理推进一层。最后,作者用“此予之所得也。”这就是我的收获呵,收束了这一段议论,回到只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即能“有得”的道理上去,前后呼应得紧密而自然,加强了议论的说服力量。但是,文章的议论并没有终结。照应开头一段的

末尾关于观看路旁倒碑的记述,作者于第三段之后,就“花山”误读为“华山”一事,继续发表感慨。这就是文章的第四段:“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一段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由于“仆碑”才得以了解“华山”应是“花山”,因而想起古书散失,后世的人以讹传讹,事物的实际名称就无法弄清了,类似的情况实在难以说尽。这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现象。第二,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提出读书求学的人应该持有深入分析与慎重接受的态度。这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古书不存、难明真实,进一步概括出研究事物去伪存真的基本原则。有人看到文中提到“学者”,就认为作者讲的是“读书求学”,这是不确切的。作者阐述的道理,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决非仅仅限于“论学”。再说这里提出“深思而慎取”,对于上段的议论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因为希望到达美好的理想境界,包括读书求学,固然先要“有志”,先要有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坚毅精神;但除此之外,“深思而慎取”,认真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至关紧要的。作者这样立论,既扣着中心,又顾及全面,文笔严丝合缝,通篇无懈可击,也正是“深思而慎取”的具体体现。到这里,议论结束,文章也收尾了。所以末段只是点出同游诸人的名姓:“四人者,

庐陵肖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并点出游山之后撰记的时间、作者,“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这是一般游记文通有的格式。不过,它在《游褒禅山记》里,却不是可有可无的。列举四人名姓,可以看出前面描写诸人入洞后的不同反映,不是虚构的,游山有时,撰记有人,更显示了事件的真实性。而通篇借事喻理,也就决不是凿空妄发的了,这也是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王安石的文章,大多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理论上的诱导,和情绪上的感染。那原因就在于作者胸襟开阔,见识高远,而且善于运用简洁有力、流畅透辟的文笔加以阐发,因小见大,由实入虚,就事论理。这篇不同于一般游记文的《游褒禅山记》正是这样。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第2段则全是记游。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可以说,前洞是宾,后洞是主,作者本来要探索的就是后洞,自然详写游后洞的经历。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作者事后悔恨万分,因为当时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未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段首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索,所以没有探索不到之处。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而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便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

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注释 浮图:梵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而:连词,并且。 卒:最终。 之:指褒禅山麓。 以故:因为缘故,译为“因此”。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慧空禅院:寺院名。禅院:佛寺。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一、作者介绍(吴汝煜)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庆历二年(1042)登杨窴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祐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劄子》系统地阐述仁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体大思精,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惟贾谊《陈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荆公》第21章)。②是针砭现实的杂文。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③是人物论和史评。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储欣以为能“希风《史记》论赞,奇美特绝”(《临川全集录》卷二)。其中《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短文中的杰作。④书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礼义序》《诗义序》等,在学术见解中体现了他反传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在王安石的集子里,游记文并不多。但他的《游褒禅山记》却写得相当出色。这不止是说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这篇游记里表观了杰出的散文艺术才能,更值得重视的是这篇游记表现了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的学识、见解、魄力和气度。可以说,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通过一定的具体事例,精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容和谐统一,是这篇《游褒禅山记》的显著特色。顾名思义,游记文是记叙游览观赏的文章,因而免不了要描绘山川之胜,风物之美,并且免不了要抒发由这山川风物所引起的心感受。一般的游记文也就往往侧重于写景、抒情,而王安石的这篇《游褒禅山记》却是把写景、抒情同叙事、说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并且从中寄托政治上积极进取的怀抱,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是很可贵的。王安石早年做地方官到过东南一带的许多地方,后来在京城做官,又曾北上远至宋辽边界。他所到之处,登临游赏,或有所感,或有所悟,提笔写下诗词散文,大多联系着历史、现实、国计、民生,反映出他的政治理想。这篇《游褒禅山记》正是他作了鄞县知县,又在作了三年舒州通判之后,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 年写的。褒禅山就在今天的 含山县。《游褒禅山记》一开始便紧扣题目,从褒禅山 写起。“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浮图”和“禅”都是梵语的译音。在这里“浮图”指和尚,“禅”指佛家的修行。 这几句是说,山之得名是由于唐代慧褒和尚生前居住在这里,死后又埋葬在这里。“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是房舍,“冢”是坟墓。这个开头对褒禅山的名称来由、地理位置作了一番踏勘考订。接着文章由褒禅山引出了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是山的南面。这几句,指出华山洞之得名是由于它地处褒禅山的南面,而褒禅山本来叫华山。这一点很要紧,因为通篇所记游褒禅山,实际上只是游华山洞,而文章阐述的精辟道理,又是从游华山洞引发的。“距洞百余步,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 ‘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距离洞口百十来步远的路旁,有一块倒伏的石碑。上面刻写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唯有“花山”两个字还可以辨认出来。原来华山是应该叫“花山”的,现在把它读成“华实”的“华”,是读音读错了。 这几句进入了记游的正文,它既不是交代所游之地的概貌,也不是抒发初游的感想,而是别具一格地进行了一番实地考查,从概念到实际,原原本本弄个明白。这在古人叫做“循名责实”。文章的第二段紧接着记叙了游华山洞的情况。华山洞分为前洞和后洞。对前洞的记叙是:“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旷” 是空阔的意思。前洞在山下,平坦空旷,洞中有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篇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

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于(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32)至焉,于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5)!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在王安石的集子里,游记文并不多。但他的《游褒禅山记》却写得相当出色。这不止是说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这篇游记里表观了杰出的散文艺术才能,更值得重视的是这篇游记表现了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的学识、见解、魄力和气度。可以说,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通过一定的具体事例,精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是这篇《游褒禅山记》的显着特色。顾名思义,游记文是记叙游览观赏的文章,因而免不了要描绘山川之胜,风物之美,并且免不了要抒发由这山川风物所引起的内心感受。一般的游记文也就往往侧重于写景、抒情,而王安石的这篇《游褒禅山记》却是把写景、抒情同叙事、说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并且从中寄托政治上积极进取的怀抱,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是很可贵的。王安石早年做地方官到过东南一带的许多地方,后来在京城做官,又曾北上远至宋辽边界。他所到之处,登临游赏,或有所感,或有所悟,提笔写下诗词散文,大多联系着历史、现实、国计、民生,反映出他的政治理想。这篇《游褒禅山记》正是他作了鄞县知县,又在安徽作了三年舒州通判之后,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褒禅山就在今天安徽的含

山县。《游褒禅山记》一开始便紧扣题目,从褒禅山写起。“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浮图”和“禅”都是梵语的译音。在这里“浮图”指和尚,“禅”指佛家的修行。这几句是说,山之得名是由于唐代慧褒和尚生前居住在这里,死后又埋葬在这里。“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是房舍,“冢”是坟墓。这个开头对褒禅山的名称来由、地理位置作了一番踏勘考订。接着文章由褒禅山引出了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是山的南面。这几句,指出华山洞之得名是由于它地处褒禅山的南面,而褒禅山本来叫华山。这一点很要紧,因为通篇所记游褒禅山,实际上只是游华山洞,而文章阐述的精辟道理,又是从游华山洞引发的。“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距离洞口百十来步远的路旁,有一块倒伏的石碑。上面刻写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唯有“花山”两个字还可以辨认出来。原来华山是应该叫“花山”的,现在把它读成“华实”的“华”,是读音读错了。这几句进入了记游的正文,它既不是交代所游之地的概貌,也不是抒发初游的感想,而是别具一格地进行了一番实地考查,从概念到实际,原原本本弄个明白。这在古人叫做“循名责实”。文章的第二段紧接着记叙了游华山洞的情况。华山洞分为前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得名之由落笔,既而简要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通过详细地描写他们进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经过写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对游洞实景实情的描写,也是对全文中心议题的表示。接着,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记游者越少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叹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况下,却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怅之情。文章从客观上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自然过渡,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上下文一气呵成,显得气势流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导入及评注(原创)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导入及评注(闭门原创)注:未参考任何人的赏析文章,故称“闭门原创”。 【导入举例】大家应该游过溶洞、山洞,或者看过不少探险类的电视电影,对寻幽探胜应该不陌生。假设你参加了一个探险队,如果走到半路,有队友体力不支,或担忧安全,建议放弃,你是要坚持往前呢,还是撤退?历史上的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也曾面临这种选择,他最终选择了什么?有什么结果和感受?今天就让我们看看他这篇游记。 褒禅山(开篇点题)亦谓之华山(在安徽含山,非西岳华山),唐浮图(和尚)慧褒始舍(建屋居住)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墓旁庐舍)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山南为阳)名(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倒于路上;如“前仆后继”之“仆”),其文漫灭(漫漶磨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á)如“华实”(如:华而不实)之“华”者,盖音谬(误)也。(开门见山,从山名说起;虽为游记,却先考证地名,可见学者习性)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题“到此一游”的人;看来此习惯源远流长,不过,古人的题名成为令后人瞻仰的摩崖石刻,今人则纯是破坏、糟蹋美景而已)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幽深),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穷尽,走完;不会是通往桃花源的山洞吧?)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设一伏笔,后有照应)拥火(估计是火把)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所见)愈奇(洞内景色,只着一“奇”字,

可知此篇游记,醉翁之意不在“景”)。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尽(燃尽)。”遂与之俱出。(叙事简洁,不拖泥带水;后文再补充相关情况。)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为后文的“后悔”铺垫),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写“到此一游”的已经不多了;这是作者发现的一个现象)。盖其又深,则其至(到达的人)又加(更加)少矣。方是时(停止前进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后悔”的原因之二)。既其(“其”字颇觉累赘,删之为佳)出,则或(有人)咎(归咎,责怪)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没有坚持往前)而不得极(使……到极致)夫(此)游之乐也。(补充交代游览山洞的情况,重点没放在山洞景致上,而是反思行程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趣的原因。承上启下,为下段的理性推论作过渡。) 于是(对于上段所述)余有叹焉。(顺理成章,引出以下议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深造有得)而无不在也。夫夷(平坦)以(而)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奇特怪异)、非常(不同寻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而人之所罕至(人迹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点出第一个条件:志向)。有志矣,不随以止(志向的作用:不随别人而止步)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第二个条件——力足。身体是本钱)。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如:暗无天日的山洞)而无物以相(助)之,亦不能至也(第三个条件——物品装备,比如足够的燃料)。然力足以至焉(省略“而竟不至”,指半途而废),于人为可讥(嘲笑),而在己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原文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原文 游褒禅记(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 )实之华(hu )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穴(xu )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于(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 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32)至焉,于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5)!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40)萧君圭君玉,长乐(41)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42)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至和元年(43)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注释 ⑴浮图:梵(f 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⑵而:连词,并且。卒:死,去世。之:指褒禅山麓。 ⑶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⑷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

《游褒禅山记》特色鉴赏

《游褒禅山记》特色鉴赏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根据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所以深得人们赞赏。《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或叙事,或诠解,或摹写,或道故,意之所至,笔亦随之。逸兴满眼,余音不绝,可谓极文章之乐。”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变法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覆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内部方面,政府官员数目持续膨胀激涨,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年)内外官已达一万多人,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年)达两万多人,“十倍于国初”,导致冗官、冗费激增,执政大臣多“榻茸常材,斗筲小器”,保守主义盛行,不得不与豪强地主妥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土地兼并迫使农民转职军旅,使得军队人数激增。北宋初年给予军、公人员极大优惠和特权,可免除差役和赋税。对外方面,对辽、西夏等国的战争,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军队人数是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使得军事费用增加,“养兵之费,在天下据七八。”,将不专兵和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终日“游戏于廛市间,以鬻巧诱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使得北宋的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压力更加沈重。 岁入?岁出表(单位:匹贯石两)年岁入岁出 1021(天禧五年)150,850,100 126,775,200 1048(庆历八年)103,596,400 89,383,700 1049(皇祐元年)126,251,964 126,251,964 1065(治平二年)116,138,405 131,864,452 熙宁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责难王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 具体内容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四月,遣刘彝、谢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八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

2020年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内容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内容 游褒禅山记原文 宋代: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游褒禅山记 作者: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

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于(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32)至焉,于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5)!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40)萧君圭君玉,长乐(41)王回深父(fǔ),余弟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一■胃之後洞。余与四 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 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一-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 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 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

《游褒禅山记》赏析

《游褒禅山记》赏析 姜涛 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说明现在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 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

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这段承接第1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而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因而便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 一旦走出洞后,作者却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