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课时作业19: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作业1: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作业1: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曳.兵(yè) 数罟..(cùɡǔ) 洿.池(wū)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ɡ)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ɡōnɡ)D.衣.帛(yī) 王.天下(wànɡ) 赈.济(zhèn)[答案] A[解析]B项“庠”读xiánɡ。

C项“莩”读piǎo。

D项“衣”读yì。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 .斯天下之民至焉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 C[解析] A 项无—毋。

B 项涂—途。

D 项颁—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A.⎩⎪⎨⎪⎧ 河内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B.⎩⎪⎨⎪⎧ 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或.百步而后止 或:也许 C.⎩⎪⎨⎪⎧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是:判断动词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然而..不王者 然而:这样却 [答案] D[解析] A 项加:更。

B 项或:有的人。

C 项是:代词,这。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连词,表转折。

A 项介词,按照/介词,用。

B 项介词,在/介词,与。

C 项助词,的/代词,这种情况。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树.之以桑D.谨.庠序之教[答案] D[解析]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其他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百步而.后止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河东凶亦然.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二、一法一练——翻译句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百步而.后止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河东凶亦然.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二、一法一练——翻译句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高中语文必修3课时作业25: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必修3课时作业25: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一、基础达标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谷不可胜食也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 .无失其时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解析] B 项和C 项“无”通“毋”,不要;D 项“涂”通“途”,道路。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 .然而..不王者 C .养生..丧死无憾 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解析] A 项,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

今义有两个意思,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B 项,古义是两个词,“然”,这样;“而”,却,但是。

今义指转折连词,但是。

C 项,古义指供养活着的人;今义的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答案] D3.下列各项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玉盘珍羞直.万钱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邻国之民不加.少 [解析] D 项均为副词,更。

A 项,打开;征发。

B 项,副词,仅,只;通“值”。

C 项,尽;超过、胜过。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②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解析] 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动词,到;③代词,它,代指月亮;④助词,的。

[答案] C5.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谨.庠序之教B .王无罪.岁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 A 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其它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A6.下面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五亩之田,树之以桑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 .申之以孝悌之义D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解析]B项,宾语前置句。

高中语文必修3课时作业26: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必修3课时作业26: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Ⅰ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直不百步耳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 .无失其时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答案] A[解析] B 项和C 项“无”通“毋”,不要。

D 项“涂”通“途”,道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河东凶.亦然 B .然而..不王者 C .养生..丧死无憾 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答案] D[解析] A 项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暴躁,心肠狠,不幸的。

B 项古义:两个词,这样却。

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

C 项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树.之以桑 D .谨.庠序之教 [答案] D[解析] D 项为形容词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填然鼓之.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连词,表转折。

A 项介词,按照,依照/介词,把。

B 项介词,在/介词,与。

C 项助词,的/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5.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申之以孝悌之义B .未之有也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答案] B[解析] B 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是由战国时期孟轲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 .“河内”“河东”的“河”都是指黄河,今天的“河南”“河北”也大致是以黄河为分界线确定区域的行政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作业24: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作业24: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直不百步耳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 .无失其时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答案★★ A解析 B 项和C 项“无”通“毋”,不要。

D 项“涂”通“途”,道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 .然而..不王者 C .养生..丧死无憾 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答案★★ D解析 A 项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①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②助动词,表示许可;③助动词,表示值得。

B 项古义:两个词,这样却。

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

C 项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树.之以桑 D .谨.庠序之教 ★★答案★★ D解析 D 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填然鼓之.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连词,表转折。

A 项介词,按照,依照/介词,把。

B 项介词,在/介词,与。

C 项助词,的/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5.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申之以孝悌之义B .未之有也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答案★★ B解析 B 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6.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

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作业23: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作业23: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鱼鳖.(biē)数.罟(shǔ)庠.序(yǎng) 王好.战(hào)B.曳.兵(yè)颁白(bān)鸡豚.(tún)涂.有饿莩(tú)C.洿.池(wū) 狗彘.(zhì) 衣.帛(yī) 养生丧.死无憾(sàng)D.饿莩.(fú)孝悌.(tì)胜.食(shèng)然而不王.者(wàng)2.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鱼鳖不可胜.食也胜:尽B.数.罟不入洿池数:密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查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①请以.战喻②以.五十步笑百步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斧斤以.时入山林⑥皆以.美于徐公A。

①②B。

③④C。

⑤⑥D。

③⑤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树.之以桑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谨.庠序之教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申之以孝悌之义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7.对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8.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捡”,捡拾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归罪9.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后作业:寡人之于国也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后作业:寡人之于国也

课后作业(八)寡人之于国也练习1基础巩固一、知识积累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时令、季节)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也(粮食的统称)[解析]庠序: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无失其时D.弃甲曳兵而走[解析]A项,“涂”通“途”,“莩”通“殍”;B项,“无”通“毋”;C项,“无”通“毋”。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项,农时,古今意思均为“农业生产中,配合季节气候,每种作物固定的耕作时间”。

B项,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C项,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能够”等意思。

D项,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解析]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 D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请以.战喻B.以.不变应万变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解析]A、B、D三项为介词,拿,用;C项为介词,按。

[答案] C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寡人之.于国也③填然鼓之.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⑤/②/③/④B.①③⑤/②/④C.①②④/③⑤D.①②⑤/③④[解析]①⑤结构助词,的;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④代词,这样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达标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直不百步耳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 .无失其时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解析] B 项和C 项“无”通“毋”,不要;D 项“涂”通“途”,道路。

[答案] A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 .然而..不王者 C .养生..丧死无憾 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解析] A 项,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

今义有两个意思,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B 项,古义是两个词,“然”,这样;“而”,却,但是。

今义指转折连词,但是。

C 项,古义指供养活着的人;今义的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答案] D3.下列各项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玉盘珍羞直.万钱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邻国之民不加.少 [解析] D 项均为副词,更。

A 项,打开;征发。

B 项,副词,仅,只;通“值”。

C 项,尽;超过、胜过。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②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解析] 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动词,到;③代词,它,代指月亮;④助词,的。

[答案] C5.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和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谨.庠序之教B .王无罪.岁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 A 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A6.下面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五亩之田,树之以桑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 .申之以孝悌之义D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解析] B 项,宾语前置句。

其余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应为“以桑树之”“以孝悌之义申之”“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答案] 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解析]王道理想概括不全面,缺“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

[答案] B8.名句默写。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

(2)孟子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数罟不如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②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 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庄子。

②庶几:差不多。

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B.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C.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解析]原文标点应是: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答案] D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王之乐:古代贤王所制作的音乐,即清静典雅的音乐,和世俗之乐相对。

B.管籥之音:这里泛指音乐。

管,籥,两种管乐器,前者跟笛子相似,后者似是排箫的前身。

C.田猎:在田野里劳作。

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D.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

[解析]“田猎”指在野外打猎。

[答案] C11.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赏析有错的一项是()A.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B.写到“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色”不同的政治局面是对比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

C.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D.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解析]C项,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

[答案] C12.【考点链接】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解析]注意关键词“之”“极”的翻译,另外注意古今异义词“至于”“妻子”。

[答案](1)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很好了)吧!。

(2)我们的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散。

【参考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我,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好了吧!”几天后,孟子在觐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庄子,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好了吧!但现在的俗乐如同古代的雅乐。

”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音乐吧!假如现在大王在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声音,都愁眉苦脸地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怎么使我们到了这样极端痛苦的地步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的分离流散。

’假如现在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愁眉苦脸地诉苦说:‘我们的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和儿女分离流散。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民众同乐的缘故。

“假如现在大王在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如果现在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三、语言表达13.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

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