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复习提纲)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复习教案教材内容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运动的描述、参照物、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测定平均速度。
机械运动现象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又学过速度和路程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
初中物理从学习简单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物理的学习。
本章知识的核心是速度的概念。
速度不仅是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个概念的应用也很广泛。
速度是由两个物理量构成的一个新物理量,学生在以后的物理课中还将学到许多其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量来定义的新物理量。
由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速度概念已经有所了解,容易领会要由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来定义它的道理,这对以后学习和理解这类物理量有帮助的。
教材用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国子弹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进入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学习。
平均速度的引入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简单化,实质上这是物理学中的“近似”或“等效”的研究方法的重要应用。
本章是初中物理知识的开始,教材内容浅易,注意防止要求过高,过难,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中即使对学生基础好的班级,也不宜补充比课本更多、更难的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1、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物理现象。
2、认识到运动可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并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3、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能用它来计算速度、路程、时间,讲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格式。
4、认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明确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能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路程、时间。
5、学习利用停表或手表测时间,会测生活中常见的平均速度。
6、用实验探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运动的分类。
3、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
4、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计算。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要点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要点一、运动与静止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距离和方位)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3、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有可能不同。
4、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取。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5、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比较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大小;比较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大小。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v=s/t其中:v—速度—米/秒(m/s)s—路程—米(m)t—时间—秒(s)4、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主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小时(km/h)。
5、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这种运动称不匀速直线运动。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运动快慢。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并且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求平均速度需要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
时间用钟表测量。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总汇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框架3.1运动与静止:1.机械运动的概念:我们把_______相对于_______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______,简称________。
2.参照物的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________。
3.根据经过的路线可以将运动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4.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的,选不同物体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往往是________的。
3.2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5.时间用符号________表示,其国际单位是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表示。
时间的常用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通过相同路程,比较所用________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②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________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一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也称为________;第二种称为________。
7.物理学中通过比较________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所以________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8.速度是物体在_______________内通过的________,即我们把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叫做速度。
公式是________,变形公式有________,________,速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表示,常用单位还有________,其换算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9.根据速度是否变化可以将运动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根据经过的路线和速度的变化可以将运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0.正确分析物体运动的v-t图像和s-t图像,比较物体运动时速度的大小,并计算相关的物理量。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点梳理(带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点梳理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 ______ 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曲线运动:沿曲线的运动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_ 的快;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物理意义:定义: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 km/h; 1 km/h=______ m/s6.匀速直线运动定义: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特点:公式: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7.描述运动的快慢的定义: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情况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工具:、;需测物理量:;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点梳理参考答案1、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2、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随时间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随时间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3、有可能不同、不变、改变4、路程、路程长、路程5、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6、5/186、不变、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v=s/t、无关7、平均速度、v=s/t、瞬时速度的8、v=s/t、路程s;时间t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习题精选一、选择题。
1. 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 任何物体静止都是相对的B.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C. 参照物必须选择静止的物体D. 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与参照物的选择有关2. 夜晚,抬头看月亮在云层中以很快的速度向前运动,这是所选的参照物是()A. 地球B.云层C.月亮D.不能确定3. 下列各种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 飞机在天空中飞行B. 月球绕地球公转C. 树上苹果由绿变红D. 河水在河中流4. 下列说法中,正确得是()A. 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也越长B. 运动时间越长的物体,它的路程也越大C. 100m赛跑,成绩越好的运动员跑得越快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5. 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0s内通过的路程是30m,那么它的速度是()A. 每秒30米B. 3米每秒C.10米秒D. 3秒米6. 下列给出四种运动速度,其正常运动速度最接近60 km/h的物体是()A. 农用三轮车B.汽车C.飞机D.火箭7. 甲、乙两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由图1可知()A. 甲车快B. 乙车慢C. 乙车快D. 甲车慢8. 甲、乙两人每次进行百米赛跑时,都是甲已到终点时,乙还在距终点10m处,若让甲退后起点10m再同时图1出发赛跑,则先到终点的是()A. 同时到达B. 甲先到达C. 乙先到达D. 不能确定9. 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2倍,乙车行驶的时间与甲车行驶的时间之比为3 :1,则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A. 3 :2B.2 :3C.1 :6D.6:110. 一列火车长120m,匀速通过长360m的山洞,从火车进洞到车尾离洞共用1min,火车行驶速度是()A.10m/sB. 6m/sC.8m/s D .2m/s11. 一人沿平直的蓄水大坝散步,上坝后第一分钟走了50m,第二分钟走了40m,连续走完180m长的大坝共用了4min,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他走180m路程的即时速度是0.75m/sB. 他在第二分钟内,一定是匀速行走的C. 他在第一分钟和最后一分钟的平均速度一定相等D. 他走180m路程的平均速度是0.75m/s12. 据报载,第一次世界打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飞机玻璃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啊!竟然是一颗子弹,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是()A. 子弹飞行速度很慢B. 子弹静止在空中C. 飞机与子弹相对静止D. 子弹与飞机同方向飞行,且飞行速度接近1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物体的速度越小B. 物体运动的路程越短,物体的速度越小C. 物体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越大D.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4. 某车站并排停着甲、乙两列待发的列车,一会后,甲车的人看到窗外的电线杆向东移动起来,乙车上的人看见甲车未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乙车以甲车为参照物,两车相对静止B. 甲车以乙车为参照物,两车相对静止C. 甲车不动,乙车向西行驶D. 甲、乙两车均以相同的速度向西行驶二、填空题. 。
第03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单元总结(解析版)

故答案是C。
正确理解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概念。在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时,要做到单位统一、路程与时间对应。平均速度一定要分清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知识要点三:平均速度测量
平均速度测量
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速度公式 ,常用工具刻度尺、停表(或计时器)。
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纵坐标表示路程(s),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如果是图像是一条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倾斜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纵坐标表示速度(v),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答案】A。
【解析】根据速度公式 可知,路程相同时,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答案为A。
(2019·株洲)图为某高速公路上区间测速的警示牌。根据这块警示牌,小汽车通过这个区间的时间( )。
A.不应超过10minB.不应超过6min
C.不应短于10minD.不应短于6min
【答案】C。
【解析】测速路程是20km,限速是120km/h,如果不超速通过此路段所用最短时间为:
甲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运动),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减速运动)。
2.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初中物理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复习

3.机械运动复习本章知识要点: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二、参考物:1.静止还是运动都是相对于参考物而言的。
2.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考物。
3.参考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物,运动情况可能是不同的。
如:坐在行驶着的汽车上的乘客,以汽车为参考物,他是静止的,若以路旁的建筑作为参考物,他就是运动的了。
三、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的路线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四、速度(v):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关系:1 m/s=3.6 km/h3.匀速直线运动中:s vt =五、平均速度(v):1.它是粗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s vt =注:v、s、t都是对应于某一段路程或时间而言。
3.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况。
六、瞬时速度:反映某个时刻物体的速度。
七、实验操作:测量平均速度1.学会使用停表的和刻度尺。
2.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
例题:例1: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著名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诗人先后两次对山的描述,所选择的参考物分别是和。
解析:第一次诗人认为山向自己走来,显然认为山是运动的,而自己是静止的,所以选择的参考物是自己或是船;第二次认为山没有动,那一定是选择了地面作为参考物。
答案:自己或船;地面。
例2: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则乙车的运动情况是。
解析:甲车向东行驶是选择地面作为参考物,而乙车向后退去,是选择运动的甲车作为参考物,相对于甲车而言,它一定离甲车越来越远。
所以①:它和树木一样,是静止在路边的。
②:它向西运动。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点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一节运动与静止1. 机械运动(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理解: a. 物体间距离的改变b. 物体间的距离没有改变,但两物体间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3)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自然界里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2. 参照物(1)要恰当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选定一个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做标准。
(2)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作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3)参照物的理解: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跟选择的参照物有关。
选不同的参照物,同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不同。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找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要弄清这个关系。
(4)参照物的选择:a. 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b. 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要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因为自己以自己为参照物,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这一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c. 为研究方便,一般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为参照物时,则要加以说明。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无相对位置的变化,有则是运动的,无则是静止的。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我们平常据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静止的。
(3)对于同一个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
(4)两个物体运动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相对静止。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物理《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点归纳
一、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称为运动。
• 参照物: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叫参照物
二、(1)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
• 速度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v=s/t
•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速度的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1m/s=3.6km/h
• 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 加速运动:运动越来越快,速度越来越大
• 减速运动:运动越来越慢,速度越来越小
• 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都叫做变速运动,与之相对的就是匀速运动。
• 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这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平均速度的公式:v=s/t
(3)相对速度
两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分别为v 1、v 2,当两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时,若选其中之一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它的速度大小为原来各自相对地面的速度之和,即v = v 1+ v 2;两物体向相同方向运动时,若选其中之一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于它的速度大小为原来各自相对地面的速度之差,即
12v v v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复习提纲)
一、运动与静止
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先选定一个标准物体作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例题:课本40页1、2题)说明: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3、自然界一切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4、运动的分类:根据物体的运动路径分类: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越少物体运动的越快)
(2)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的越快)
2、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定义式:v=s/t
(3)速度的意义: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4)常用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5)单位的换算:1 m/s=3.6km/h
(6)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他的速度是30m/s,它的物理意义是:汽车在1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30m。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三、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在现实生活中,物体所做的运动并不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会发生变化,这类物体的速度我们用平均速度表示。
(2)意义: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3)计算公式:v=s总/t总。
2、瞬时速度:
(1)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2)意义:瞬时速度表示的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3、匀速运动只能平均,大体上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瞬时速度能精确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求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
(工具:测时间的工具,侧路程的工具)
第四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了解:弦乐器靠弦的振动发声,管乐器靠空气的振动发声,口琴靠簧片的振动发声,蜜蜂等靠翼的振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1、真空铃实验:(1)知道真空铃实验:看课本:50页图4-4,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中,我们可以听到声音,我们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这时我们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当空气全
部抽出时,我们就听不到铃声了。
(2)真空铃实验说明的问题: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
3、声音的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
4、声音的吸收: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5、人怎样听到声音
(1)正常听觉:声波——耳道——鼓膜——听觉神经——大脑——产生听觉
(2)骨传导:
6、声音的速度: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声音的传播受温度的影响。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4)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三、乐音与噪声
1、乐音的三个特征(三个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
(1)音调:声音的高低
(2)影响音调的因素: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频率: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3、响度
(1)响度: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
(也就是声音的大小)
(2)影响响度的因素:①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②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4、音色
(1)音色:声音的音质或音品。
(2)影响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振动方式有关系。
5、例如:牛的叫声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牛的音调低,响度大;蚊子的音调高,响度小;我们能区别不同的乐器,或者能听出熟悉的人的声音识别人是应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5、噪声及其危害
(1)噪声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①物理学的角度理解:发声体作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②从环保的角度理解:一切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6、声音的大小用声级表示;单位:分贝(dB)
7、噪声的防治
(1)从声源处减弱;(2)从传播过程中减弱;(3)从人耳处减弱。
四、超声波
1、引起人听觉的声音频率范围:20—20000Hz;
2、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3、超声波应用:(1)回声定位;例如蝙蝠、雷达;(2)声纳,测量海底深度;(3)B超、清晰物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