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阳的科学知识——根据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改变的剧本_小学生
《两小儿辩日》的科学解释

《两小儿辩日》的科学解释
嘿,你知道不?那可是个超有意思的故事啊!一个小孩说早上太阳
离我们近,因为早上太阳看着大;另一个小孩就反驳啦,说中午太阳热,那才是离我们近呢!哎呀呀,这俩小孩争得那叫一个激烈呀!就
像两只小公鸡在斗架似的!(例子:他们俩就像斗架的小公鸡,谁也
不服谁。
)
咱先来说说早上太阳看着大的事儿。
其实啊,这是一种视觉错觉啦!早上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它旁边有好多东西可以对比呀,比如房子啊、树啊,这么一对比,就显得太阳特别大。
就好比你把一个苹果放在一
堆橘子旁边,那苹果看着就显得特别大。
(例子:就像把苹果放在橘
子旁,视觉上的差异很明显。
)但实际上太阳的大小可没啥变化哟!
再讲讲中午太阳热的原因。
中午的时候,太阳直直地照在我们头顶上,阳光穿过大气层的距离最短,被削弱得最少,所以我们就感觉特
别热啦!这就好像你直接站在火炉边,那肯定热得不行呀!(例子:
就如同直接站在火炉边,热度扑面而来。
)
那到底太阳啥时候离我们近呢?嘿嘿,其实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在一
年当中是不断变化的哟!有时候近,有时候远呢!这可不是这俩小孩
说的那么简单哦!
所以啊,咱不能光靠感觉来判断事情呀!得用科学知识来分析分析。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呢!我们要学会用科学
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不能光凭自己的主观感受就下结论。
这就是我的观点,你觉得呢?。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其科学知识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其科学知识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其科学知识
原文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学,在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就上前问缘故。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而正午时远。
”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到正午时却像盘盂那么大。
这不是远的时候小而近的时候大吗?”
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天气阴冷,到正午时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
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也不能做出判断。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
科学知识:
孔子不能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是因为受当时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人们根本无法确切地知道太阳与我们的距离关系。
但现在,我们已经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了。
一天之中,气温的高低与太阳照射的情况有密切的关系。
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阳光斜射地面,接受到的热量比较少。
接着太阳不断升高,更多的阳光照射到地面,地温不断上升,气温(即大气温度)也随之升高。
到了正午,太阳直射地面,这时地温达到最高。
但由于空气传播的关系,气温要到午后2点左右才达到一天中的.最高点。
一般说来,在一天中气温的高低与太阳的远近没有关系。
我们肉眼所见的一天中太阳大小差异也与远近没有关系。
而主要是由光线造成的错觉导致的。
日出和日落时,阳光斜射,受大气影响,我们往往会看到比实际更大的“太阳”。
中午,太阳挂在正空中,阳光直射,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太阳。
《两小儿辩日》的科学原理和相关天文物理知识

《两小儿辩日》的科学原理和相关天文物理知识示例文章篇一:《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吧?哎呀,我跟你们说,这里面可藏着好多超级有趣的科学原理和天文物理知识呢!就说那两个小孩儿,一个说太阳早上离我们近,因为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大;另一个说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更热。
这可把孔子都给难住啦!那到底谁说得对呢?咱们先来说说早上太阳看起来大的事儿。
这就好比我们看一个远处的大高楼,早上有雾气,就像给高楼蒙上了一层纱,看起来是不是就显得特别大?其实太阳也是这个道理,早上的大气层就像那层纱,让太阳看起来更大了。
但这可不代表太阳真的变大了,只是我们的眼睛被“骗”啦!你说神奇不神奇?再讲讲中午太阳更热的原因。
这就好像我们冬天烤火,离火近就热,离火远就不那么热。
中午的时候,太阳直直地照在我们头顶上,就像我们离火特别近,那热量当然就更多啦,所以我们就觉得特别热。
这能说明中午太阳就离我们更近吗?嘿嘿,还真不一定!其实呀,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在一天当中几乎是没什么变化的。
太阳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固定灯”,一直挂在那里,只是我们地球自己在不停地转啊转。
早上我们转到这边,中午又转到那边,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可没有因为我们转来转去就有很大的差别。
就像我们跑步,围着操场跑一圈,离操场中间的旗杆距离会变吗?不会呀!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这个道理。
你们想想,如果太阳一会儿离我们近,一会儿离我们远,那得多乱套呀!宇宙可不会这么随便的!所以呀,《两小儿辩日》里的两个小孩儿虽然观察得很仔细,但是他们都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真正搞清楚背后的科学原理。
我觉得呀,我们遇到问题可不能像他们这样只看表面,得好好去研究,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你们说对不对?示例文章篇二:《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我可太喜欢了!孔子东游的时候,遇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
一个小孩说:“我觉得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远。
你看,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像个大车轮,中午就变成小盘子啦,这不就是因为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嘛!”另一个小孩立刻反驳:“才不是呢!早上的时候凉飕飕的,中午热得能把人烤熟,难道不是因为近的时候热,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也没法判断谁对谁错。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两小儿辩日》的科学道理

《两小儿辩日》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则,通过两个小孩关于日出和皮影戏的辩论,让读者了解到了科学道理。
本文将从日出和皮影戏的科学原理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日出的科学原理。
在故事中,小孩们对于太阳是怎样从东方升起的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一个认为太阳是由神仙推起来的,而另一个则认为太阳是由大气以外引力使其升起的。
根据现代科学的解释,太阳的升起实际上是由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圈,这就是一天的概念。
当地球自转到一定位置时,太阳就会从地平线上升起,形成日出的现象。
因此,可以说是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太阳的升起。
其次,我们来谈一谈皮影戏的科学道理。
在故事中,小孩们对于影子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进行了争论。
其中一个小孩认为无论何时,只要有阳光照射到物体上,就会形成阴影,而另一个小孩则不同意。
根据现代科学的解释,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线被物体部分或全部阻挡而形成的。
当阳光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会阻挡光线的传播,光线无法通过物体,于是在物体背后形成了一个光线无法到达的区域,这就是阴影。
而物体本身形成的阴影则称为实物的影子。
因此,可以说是光线的阻挡造成了阴影的形成。
通过《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日出和皮影戏的科学原理,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辩证思维能力。
科学是客观存在的规律,通过科学的观察、实验和推理,我们可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而辩证思维则是在对立的观点中寻找共同点、分析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全面地认识现象,并做出科学的判断。
教学中,可以通过故事的讲述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思考故事中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老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和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境,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利用手、纸板等简易材料进行光线传播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来理解光线阻挡与阴影形成的原理。
通过以上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日出和皮影戏的科学道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辩证思维能力。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剧本

两小儿辩日课本剧文言文对话版【开场:两个小孩在辩论】叙述者: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小儿甲(强调):“日始出时去人近。
”小儿乙(激动):“不!日初出去人远。
”【孔子走了过来】孔子(和蔼、疑问的):“两小儿,你们因何而辩啊?”小儿甲:“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乙:“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孔子(疑问):“何有此见?”小儿甲(强烈反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小儿乙(强烈反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诚恳):“吾不能决也。
”小儿甲、乙(大笑):“孰为汝多知乎?”【结束,下场】两小儿辩日课本剧现代汉语对话版【开场:两个小孩在辩论】叙述者:孔子到东方游历,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小孩甲(强调):“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小儿乙(激动):“不是的!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
”【孔子走了过来】孔子(和蔼、疑问的):“两位小朋友,你们因为什么事而争辩啊?”小儿甲:“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中午时距离人远。
”一儿乙:“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中午时距离人近。
”孔子(疑问):“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有依据吗?”小儿甲(强烈反问):“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就像车子上的伞盖,到了中午时却像只盛饭菜的盘子和钵盂那么大,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小儿乙(强烈反问):“太阳刚刚出来的时清清凉凉,到了中午时我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距离远的感觉凉吗?”孔子(诚恳):“这,这问题我也不知道。
我不敢轻易下结论。
“小儿甲、乙(大笑):“哈哈,谁说你智慧多呢?”【结束,下场】。
两小儿辩日中关于太阳的科学常识

两小儿辩日中关于太阳的科学常识
1. 嘿,你知道吗,太阳超级大的哟!就像个无比巨大的火球,那可比咱地球大多啦!想想看啊,要是把地球放太阳旁边,那简直就是小不点一个!比如咱们常见的篮球和芝麻,太阳就是篮球,地球就是那小小的芝麻呀!
2. 太阳离咱们超远的呢!远到什么程度呀,你根本无法想象!如果把这距离比作从你家到宇宙尽头,那可一点都不夸张!你说神奇不神奇?
3. 太阳可热啦,那温度高得吓人啊!就好像把无数个大火炉堆在一起,你说烫不烫?简直可以把任何东西瞬间烤化!就像冰块遇到滚烫的开水一样!
4. 太阳源源不断地发出能量呢,它就像一个永远不会疲惫的超级能量源!为整个太阳系提供着动力呀!这是不是很厉害?好比一个不知疲倦的大力士一直在给大家加油助力!
5. 太阳其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哟,它也会有活动呢,就像人会有情绪波动一样!有时会爆发耀斑啥的,多有意思呀!就像平静的湖面突然掀起大浪!
6. 你说太阳一直挂在天上会不会累呀?哈哈,当然不会啦,它可顽强了!像个永不倒下的战士!咱可都得向太阳学习这种精神呀!
7. 太阳对咱们的生活影响可大了去了!没有太阳,那简直不敢想象呀!万物还怎么生长?这就好比没有了阳光花朵怎么能绽放呢?
8. 太阳照射的角度还会变呢,所以才有了四季的更替呀!神奇吧?就像一个魔法师在变戏法一样!
9. 哇,太阳真的太有趣太重要啦!它就是宇宙中最闪耀的存在,没有之一!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大家伙呀!。
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原理

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原理《两小儿辩日》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描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在清晨辩论昼夜长短的故事。
尽管是一段文学描写,但其中涉及到的科学原理却能够引发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两小儿辩日》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原理,包括日升日落、昼夜长度的变化以及季节变化等。
一、日升日落与昼夜长度变化的科学原理在《两小儿辩日》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争论日出的时间,表现出了对日升日落以及昼夜长度变化的认识。
这涉及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一天24小时的概念。
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一年365天的概念。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每天都会有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当太阳升起时,视线上升,我们就能看到日出的景象;而当太阳下降时,视线下降,我们就能看到日落的景象。
而昼夜长度的变化则是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
当地球某一地区的倾斜面对太阳时,阳光会对这个地区照射更长时间,昼间就会更长;而当倾斜面背向太阳时,阳光照射时间较短,夜晚就会更长。
《两小儿辩日》中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对日出时间和昼夜长度变化的观察和思考。
二、季节变化的科学原理在《两小儿辩日》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还争论了季节变化的特点。
这涉及到地球公转轨道偏心度和地轴倾角的影响。
地球公转轨道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而是一个稍微扁平的椭圆形。
从而导致地球到太阳距离在一年中是不断变化的。
当地球靠近太阳时,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更强,季节就会更加温暖;而当地球远离太阳时,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弱,季节就会更加寒冷。
另外,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不垂直,而是与黄道夹角约为23.5度。
这个倾角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有所差异,进而形成了四季的循环变化。
《两小儿辩日》中的辩论其实揭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对季节变化规律的认知,即贾宝玉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得出了夏季更长而冬季更短的结论。
两小儿辩日的科学解释

两小儿辩日的科学解释《两小儿辩日》的科学解释:日出时太阳看起来大主要是人肉眼观察的错觉。
一方面因为早晨天空比较暗淡,而在较暗背景上的发光物体看起来要大一点;另外一方面,早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有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所以人会认为太阳大一些。
中午太阳照射温度高的原因主要是照射的角度。
一方面太阳直射时,单位面积的光通量要大一点;另外一方面直射时经过的大气层厚度要薄一点,被散射或者吸收的能量要小一些。
所以中午太阳照射的体感温度要高。
作者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
全文为: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释义: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注释:①东游:向东游历。
②见:看见。
③辩斗:辩论,争论,争辩。
④其:代词,代“两个小孩”。
⑤故:缘故,原因。
⑥以:认为。
⑦始:刚刚,才。
⑧去:离。
⑨日中:正午。
⑩初:刚刚。
⑪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⑫及:到。
⑬则:就。
⑭盘盂(yú):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
⑮为:说,通“谓”。
⑯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⑰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
⑱决:判断。
⑲笑:在这里不是嘲笑,采用了反问的句式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太阳的科学知识——根据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改变的
剧本
关于太阳的科学知识
——根据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改编的剧本
人物:琪琦(女)、辉晖(男)、孔丘(现代孔子)
内容:
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天,知了在树上叫,一个年迈的老者路过棋盘岩,这个老者,就是孔丘,孔丘见两个小孩在一棵参天大树下争论,忙走过去,问:“你们叫什么名字呀?”小女孩说:“孔丘爷爷,我叫刘琪琦,您就叫我琪琦好了。
”小男孩说:“孔丘爷爷,我的名字叫虞辉晖,以后呀,您就叫我辉晖吧。
”孔丘听了,继续追问:“那好,我再问一问你们俩,你们刚才争论的问题,能告诉我吗?兴许,我还能为你们评评理呢。
”
琪琦说:“好啊好啊,孔丘爷爷,都说您知道的事情多,那我就告诉您吧,刚才我们在争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话音刚落,辉晖就不服了:“不对,孔丘爷爷,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一个盘盂,孔丘爷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琪琦又说。
辉晖急了,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
凉凉的,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孔丘爷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丘听了,捋捋胡须,笑着说:“孩子呀,你们都错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咱们的远近是一样的。
你们可能会问‘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小,中午时较大呢?’其实,这是差误、错觉。
比如说: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中显得大。
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很小了。
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太阳格外明亮,太阳和其亮度反差显得大些;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倾斜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中,是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还有,在夜里,太阳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失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
你们知道了吗?”
“哦,原来是这样呀,谢谢您,孔丘爷爷,您的知识真渊博呀!佩服,佩服,能告诉我们您的这些知识从哪得来的吗?”琪琦和辉晖不约而同的说。
孔丘爷爷说:“孩子们,只要你们认识自然,探索真理,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然后努力学好科学文化,长大后就一定能成
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琪琦和辉晖听着这意味深长话,都不禁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