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全册科学实验探究习题试卷(2019新版苏教版)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科三年级上册全册单元试卷(含答案)附期末检测卷【共四套试卷】

(
)
3. 西风就是从东边刮向西边的风。(
)
4. 晴天的时候,天空中是没有云的。(
)
5. 天气变化,有时十分迅速,有时又比较缓慢。(
)
6. 有时某些动物的活动会预示将要来临的天气。(
)
7. 云实际上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
8. “倾盆大雨”是形容降水量的词语。(
)
9. 实验时某小组测得的气温和其他小组的相差很大,一定是他们的
A. 杆秤
B.弹簧秤
C.细木棒制成的小天平
17. 注射器里抽进空气,堵住口,用力推活塞,观察到活塞(
)。
A.推不动
B.推到底
C.推到一定程度推不动
18. 空气是一种(
)。
A.单一的气体
B.由三种气体组成的气体
C.由很多种气
体组成的气体
19. 下列各种现象不能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的是(
)。
A.纸团不 湿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等级 得分
★请认真答题,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一、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20 分)
9. 生活中,液体类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有 ___________等。 10. 水有质量,石子有质量,空气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 质量。 11. 当空气被压缩时,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会___________,像皮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运用了空气能被压缩的原理制成的。 12.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看到风。 13. 空 气 不 是 一 种 单 一 的 气 体 , 能 帮 助 物 体 燃 烧 的 是 空 气 中 的 ___________。
2019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

2019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并知道水蒸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水蒸发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水蒸气的形成与水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的形成和水有关系。
【教学准备】水、玻璃片、透明塑料杯、塑料薄膜、湿布、棉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用棉签在黑板前面的玻璃上写上“水”字,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过一会儿,“水”字渐渐不见了。
3.教师提问: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6.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2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实验的公平性;二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展示水蒸发的教学课件,并提问:1号杯和2号杯中水的多少发生了什么变化?2号杯上的塑料膜在实验前后有什么变化?(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3天后,1号杯比2号杯中的水少了许多,而且2号杯的塑料膜上出现了小水珠。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1)教师提出问题:塑料膜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2)学生进一步完成培养皿扣在湿土上出现小水珠的实验,观察塑料膜上水珠形成的过程。
(3)学生说一说杯中的水与塑料膜上的水珠的关系。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水蒸气”这一物质。
2.认识到水蒸气与水是同一种物质。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目录(2019苏教版)

序 号
年级
单元
实验名称
教师 学生分组 演示 课内 课外
1 三 1.1
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
√
2 三 1.2 用电子天平测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
3 三 1.3
热空气的流动
√
√
3 三 1.3
冷热空气对流
√
√
4 三 2.1
研究土壤的成分
√
√
5 三 2.2
比较沙土、黏土、壤土
√
√
比较海水与淡水
√
15 三 4.4
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
√
√
16 三 5.1
认识呼吸系统
√
17 三 5.2
测肺活量
√
√
18 三 5.3
认识人的消化系统
√Leabharlann 19 三 5.4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
√
6 三 2.3
制作肥料袋
√
√
7 三 2.4
水土流失模拟实验
√
8 三 3.1
研究固体性质
√
9 三 3.2
认识液体的性质
√
√
10 三 3.3
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
√
11 三 3.4 研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
√
12 三 4.1
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
13 三 4.2
制作简易水井模型
√
√
14 三 4.3
2019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

2019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并知道水蒸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水蒸发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水蒸气的形成与水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的形成和水有关系。
【教学准备】水、玻璃片、透明塑料杯、塑料薄膜、湿布、棉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用棉签在黑板前面的玻璃上写上“水”字,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过一会儿,“水”字渐渐不见了。
3.教师提问: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6.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2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实验的公平性;二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展示水蒸发的教学课件,并提问:1号杯和2号杯中水的多少发生了什么变化?2号杯上的塑料膜在实验前后有什么变化?(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3天后,1号杯比2号杯中的水少了许多,而且2号杯的塑料膜上出现了小水珠。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1)教师提出问题:塑料膜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2)学生进一步完成培养皿扣在湿土上出现小水珠的实验,观察塑料膜上水珠形成的过程。
(3)学生说一说杯中的水与塑料膜上的水珠的关系。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水蒸气”这一物质。
2.认识到水蒸气与水是同一种物质。
新版2019青岛版科学单元检测题(三年级上册)

2019 年秋季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诊断自测题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等级 __________一、填空1.动物依靠 __________、皮肤和翅膀感知环境。
2._____________能够帮助鱼在水中躲避障碍物,感知水流的变化。
3.通过模拟活动来验证猜想的方法,称为 ______________。
4.有些动物冬天躲进洞里,蜷缩着身子,不吃不动。
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
5.有些动物由于季节变化、觅食、繁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周期性的迁移,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1. 青蛙的后肢比前肢()。
A.粗B. 一样C. 短D. 细2. 鱼的背部颜色比腹部颜色()。
A.深B. 浅C. 一样D. 亮3. 下列不属于鸟类羽毛特点的是()。
A.轻B. 防水C. 中空D. 重4. 下列动物中,不冬眠的是()。
A. 刺猬B. 青蛙C. 大雁D. 蛇5. 下列属于猫的肉垫的特点的是()。
A. 消音B. 飞翔C. 爬树D. 搏斗三、实验1.在模拟猫足肉垫的实验中:我们用椅子的四条腿来模拟_______________,用 ______________模拟猫的肉垫。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猫足肉垫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2.某同学为了研究鱼身体表面的黏液的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实验材料:气球、。
实验步骤: (1) 将气球吹到合适大小,用手摸一摸;(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鱼身体表面的黏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四、科学与生活北极地区的气候终年寒冷,北极熊是最有代表性和象征北极的动物,它是如何抵御寒冷的?2019 年秋季三年级新版科学上册诊断自测题第二单元《植物的生活》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等级 __________一、填空1. 植物的身体一般包括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分。
新苏教版2019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班级:姓名:得分:一、填空。
(每空2分,共30分)1.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___,所以热空气会____.2.地球是一个近似的____ 体,各地因受阳光照射的情况____ ,所以 ____ 也就不同,______ 的差异促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3.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会形成_______.4.从液体中分离固体,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糖类、______、______、______、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
6._____是我们身体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
7.碘酒遇到含有_______的食物会变蓝。
二、选择题。
(每空3分,共18分)1.第一个通过实验证明空气有质量的科学家()。
A爱因斯坦 B伽利略 C牛顿2.下列物品中,不是根据热空气上升原理制成是()A孔明灯 B竹蜻蜓 C热气球3.生活中,快速分离大量铁制品和其他材料的方法是()A.一块块拣出来B.用小块磁铁吸引铁C.用电磁起重机吸引铁4.我们呼吸的目的是吸进(),呼出()。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5.食物消化不经过下列器官中的是()。
A.口腔B.肝脏C.胃三、判断题。
(每题2分,共14分)1.装有半杯水的杯子,杯里只有水,没有其他物质。
()2.把粉笔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可见粉笔里面有空气。
()3.地球上的水很多,淡水资源也很多。
()4.土壤中的动物会以植物作为食物,所以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5.沙子能像水一样流动,所以是液体。
()6.即使是生活在水里的鱼,也需要吸进氧气。
( ) 7.肥皂中起清洁作用的是皂基,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其他成分使肥皂具有多种功能。
()四、连线题。
(每题5分,共10分)1.把空气的性质与相应的现象用线连起来。
空气占据空间气球受挤压体积变小空气可以被压缩杯中纸团不会湿压缩空气有弹性冷藏柜不用加盖子冷空气下降皮球充气越多越重空气有质量充气床跳跃会弹起来2.把营养素和它们对人体的作用用线连起来。
科学三年级上册试卷答案2019.10

科学三年级上册试卷答案2019.10第⼀单元测试题(A卷)⼀、填空题。
(32分)1.⼤⿇哈鱼出⽣在河流中,孵化后进⼊海洋。
在海洋⾥⽣活⼀段时间后,⼤⿇哈鱼会逆流⽽上,进⼊河流寻找合适的场所产卵。
2.有些动物由于季节的变化、觅⾷、繁殖,等原因,进⾏长距离周期性的迁移。
这种现象称为迁徙。
3.有些动物冬天躲进洞⾥,蜷缩着⾝体,不吃不动。
这种现象称为冬眠。
4.猫⾜⾁垫的作⽤为: 消⾳、缓冲、防滑。
5.鱼的侧线能够帮助鱼在⽔中躲避障碍物,感知⽔流的变化。
⼆、选择题。
(24分)1.猫⾜⾁垫的作⽤是( C )。
A.搏⽃B.爬树C.消⾳2.猫的尖⽖平时蜷缩隐藏在趾球套及趾⽑中,只有在( A )时才伸来。
A.捕⾷B.消⾳C.缓冲3.青蛙跳跃主要靠( A )A.后肢B.前肢C.腹部4.下列特点可以使鱼游得更快的是( C )。
A.背部和腹部的颜⾊不⼀样;B.鱼的⾝体有侧线;C.鱼的表⾯很光滑5.下列动物不能长时间离开⽔的是( B )。
A.鸭⼦B.河马C.北极熊6.下列特点使海豚成为游泳⾼⼿的是( B )。
A.个体很⼤B.⽪肤有弹性C.尖尖的嘴7.在游泳⽐赛中,运动员穿着模仿鲨鱼⽪肤的泳⾐是因为( A )。
A.能减少⽔的阻⼒B.穿泳⾐漂亮C.穿着舒服8.飞机是⼈们模拟( A )发明的。
A.鸟类B.青蛙C.鸭⼦三、连线题。
(16 分)刺猬青蛙⾓马⼤⿇哈鱼迁徙冬眠⼤雁乌龟蛇燕⼦四、判断题。
(16分)1.鱼的背部和腹部的颜⾊不⼀样。
( √)2.河马能长时间离开⽔⽣活。
( ×)3.我们发现成鸟的⽻⽑不沾⽔。
( √)4.变⾊龙能随环境的变化⽽改变⾃⾝的颜⾊。
( √)5.鸵鸟的翅膀可以绝热,使它更好地适应⽣活。
(√)6.猴⼦的四肢匀称且强壮。
(√)7.青蛙是需冬眠的动物。
(√)8.变⾊龙通过改变体⾊来保护⾃⼰。
(√)五、简答题。
(12分)1.骆驼的脚掌有哪此特点有利于骆驼在沙漠中⾏⾛?答:1、特点:骆驼脚掌宽⼤,⽽且只有两蹄.2、作⽤:(1)增⼤了接触地⾯⾯积不容易陷⼊流沙。
2018-2019年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三年级上册科学模拟练习题无答案

2018-2019年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三年级上册科学模拟练习题无答案一、对号入座(选择题)1. 水生植物的相同特点是( )A. 生长都需要空气B. 生长都需要土壤C. 都不会开花2. 秋天,我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植物的变化有( ) A .许多树都落叶了 B .有些树的树叶变红、变黄了 C .菊花花蕾长大,并开花了 D .柳树发芽了,桃树也发芽了 E.樟树树干变粗了,树冠变大了 F.狗尾草枯黄了 3. 玻璃瓶中有一瓶空气,现在抽出半瓶,瓶里还剩下( )空气。
A. 半瓶 B. 一瓶 C. 没有了 4. 下列哪种动物的牙齿最多( ) A .老虎 B .狮子 C .蜗牛 D .蚂蚁 5. 人们常用丝绸做夏装,是因为丝绸( )。
A. 防水性好 B. 吸水性好 C. 透气性好 D. 光滑性好 6. 下列植物中,是草本植物的是( )。
A. 狗尾草 B. 樟树 C. 水杉’ 7. ( )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A .天气 B . 气候 C . 气流 8. 敲击后,( )能被打成薄片。
A .玻璃杯 B .铁条 C .瓷碗 9. 有种液体的特点是:无色透明、没有气味、味道有点咸,这种液体可能是( )。
A. 盐水 B. 糖水 C. 牛奶 10.做比较水和食用油的液滴在玻璃上的情况实验时,我们可以用( )做滴液滴的实验。
A .广口瓶 B .放大镜 C .滴管 11.在菜园里我们可以根据( )找到蚯蚓。
A. 蚯蚓的粪便 B. 蚯蚓吃剩下的枯叶 C. 蚯蚓爬过的痕迹 12.凤仙花的果实像( ),还长着毛。
A. 小铃铛 B. 小辣椒 C. 小圆球 D. 小葫芦 13.( )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A .陶瓷 B .造纸术 C .兵马俑 D .青铜器 14.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最主要的区别在( ) A. 寿命 B. 种子 C. 植株15.下列材料中,( )具有容易变形的特征A. 玻璃B. 塑料C. 金属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想一想,填一填(填空题)16.狗尾草、三叶草、车前草和________ 都是小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新版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科学实验探究习题试卷1.实验名称:“水会漏下去吗” 实验步骤:将漏斗插入小口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然后快速向漏斗里倒水。
实验现象:水(不会)漏下去实验结论:因为空气可以占据(空间)2.实验名称:“纸团会不会湿” 实验步骤:把纸团塞在杯底,将杯子竖直倒立水中。
实验现象:纸团(不会)湿. 实验结论:因为空气可以占据(空间)3.实验名称:气球吹得大吗实验步骤:将气球放入瓶中,用气球嘴套住瓶口,用力吹气球实验现象:气球(吹不大)实验结论:因为空气可以占据(空间)4.实验名称:“挤压注射器”实验步骤:将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一段距离,并将针筒口顶住橡皮,用大一点的力推动活塞后再松手,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在针筒里放一小块(泡沫)实验现象:活塞会(弹回去)实验结论:因为压缩空气有(弹性)5.实验名称:细长棍悬挂气球实验步骤:在一根细长棍两端各挂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并使之平衡,将一只气球中的气放掉。
实验现象:平衡棍会(发生倾斜)。
我们发现细长棍越(长),气球越(大),效果越明显。
实验结论:空气(有质量)6.实验名称:用电子天平测皮球里空气的质量实验步骤:(1)使用电子天平时要将它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打开(电源)(2)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3)将没有充气的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称出质量(99.11)克(4)把皮球充满气后放在电子天平上,称出质量(100.42)克(5)皮球里空气的质量为(100.42-99.11=1.31克)实验现象:皮球充气前后质量不一样。
实验结论:空气有(质量)7.实验名称:让纸蛇转动实验步骤:(1)用卡纸剪一条纸蛇.(2)点燃一支蜡烛,将纸蛇悬挂在蜡烛火焰上方约(10 厘米)处。
实验现象:纸蛇会(转动)实验结论:热空气会(上升)8.实验名称:让“热气球”上升实验步骤:(1)用细铁丝把大塑料袋口撑成圆形。
(2)将塑料袋撑开后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
(3)过一会儿松手,塑料袋就会上升。
实验现象:塑料袋会(上升)实验结论:热空气会(上升)9.实验名称: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盆中,过一会取出;(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线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上)。
(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发现烟(上升流动到冷瓶里,朝各个方向流动,然后下沉,接着上升,这样不断循环,使冷热瓶里都充满了烟雾)。
(4)重复一二步骤后,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抽掉玻璃片,发现烟(没有)流实验现象:热瓶中的烟会上升流动到冷瓶里,朝各个方向流动,然后下沉,接着上升,这样不断循环,使冷热瓶里都充满了烟雾。
实验结论:(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形成对流)10.实验名称: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实验步骤:(1)把塑料瓶的底挖掉,边缘修理平整。
(2)将区底的塑料瓶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瓶底一侧用垫片垫起,观察火焰的情况。
(3)抽去垫片,观察火焰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瓶底一侧用垫片垫起,火焰(继续燃烧);抽去垫片,观察到火焰(熄灭)实验结论: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就进入瓶内填补(热空气)原来的空间、如果冷空气无法及时补充,蜡烛就会慢慢熄灭。
11.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成分实验步骤:(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底的上层颗粒是(黏土),下层颗粒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 实验结论:土壤里有(水分)、(空气)、(腐殖质)12.实验名称:不同土壤的渗水性实验步骤:(1)在过滤器上端的底部各放上一块纱布,以防泥土漏到下面的塑料杯中。
(2)在三个土壤过滤器的上层分别放上同样质量的三种土壤。
(3)用小勺轻轻将三种土壤微微压紧,使土壤中间没有明显空隙。
但不能压得过于板实。
(4)三个过滤器中加入的水应同样多,水量80 毫升效果较好;(5)倒水时,要同时把水倒进三个过滤器;(6)倒水的动作不能太猛,要让水缓慢地流进土壤,否则水把土壤冲散会影响渗水速度;(7)倒好水后千万别晃动过滤器或搅动土壤。
实验现象:装(沙质土)的杯子能渗出更多的水实验结论:沙质土的渗水性最(强)其次是(壤土),最差是(黏质土)13.实验名称:制作肥料袋实验步骤:①往塑料袋中装(土)(果皮)(菜叶)(蚯蚓)。
②均匀地往塑料袋中洒一点(水),把塑料袋口轻轻地L上)。
③把塑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别忘了经常翻动)。
实验结论: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腐殖质)14.实验名称:“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实验步骤:①取两块土壤,一块有植被,另一块无植被,分别放入一端垫高的托盘中。
②往两块土壤上浇同样多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③观察并记录土壤被冲刷和积水的情况。
实验现象:无植被土壤流失的水多,流失的土壤也多实验结论:植被能够防止(水土流失)15.实验名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实验步骤:(1)黄豆.玉米粉.绿豆各取100克,混合后质量为(300克),说明固体混合后质量大小(没有)变化,豆,玉米粉,2)绿豆各取100 毫升,混合后体积变(小)了,比300毫升(少)实验结论:固体混合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小)了16.实验名称: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问题: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假设:与水的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实验设计1.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
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入相同质量的盐。
①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得快。
•实验结论:盐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此外,(搅拌)也能加速溶解17.实验名称: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实验步骤:(1)用油泥在塑料盆里塑造一块不平整的地形,往模拟地形“降水”。
(2)选择低洼处筑坝,观察“河流”“湖泊”的形成。
实验结论:河流湖泊的形成与(地形)和(降水)有关.18.实验名称:比较海水与淡水,了解海水发苦发咸的原因。
实验步骤:(1)用滴管分别取1毫升淡水和1 毫升模拟的海水,滴入两把金属勺中。
(2)将它们分别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加热,待水干后观察勺中留下了什么。
实验现象:装淡水的勺中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装海水的勺中留下一些(白色颗粒)实验结论:海洋中的(盐类物质)使海水又苦又咸。
19.实验名称: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实验步骤:(1)在容器中装入1 升水,代表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
(2)从容器中分别取21毫升、6.5 毫升、0.5毫升的水装入三个杯子,依次代表(冰川水)、(地下水)(河流与湖泊水的总量)。
(3)容器中余下的水代表(海水)。
实验结论:淡水资源非常(有限)20.实验名称:体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实验步骤:(1)在盆中装半盆水,代表某地区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2)1 名供水者每用小勺向盆中加水1 次,2-3 名用水者根据需求从盆中取水1-2 次。
(3)重复以上步骤,直至盆里的水取完。
供水者代表的是(可利用淡水资源的补充如降水.调水),用水者代表的是(各种用水活动,如生活.农业.工业用水),最后盆中的水为什么会取完,我认为原因是(供水量有限,而用水量和人口数量在增加)实验结论: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21.实验名称: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步骤:(1)收集空气(2)倒入澄清石灰水(3)摇晃一下,观察变化实验现象:石灰水没有变化(4)收集呼出的气体⑸倒入澄清石灰水6)摇晃一下,观察变化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呼吸时,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22.实验名称: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实验步骤:(1)在标好刻度的塑料瓶里装满水。
2)把瓶子倒置在水槽里,插入弯头吸管。
(3)深吸一口气,通过吸管尽力向瓶里(吹气)。
)记录排出的水量。
实验结论:排出的水量就是自己的(肺活量),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
23•实验名称: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实验步骤:用漏斗模拟口腔,用软塑料管模拟食道,用气球模拟胃,用软塑料管模拟肠道。
(1)将圆气球的底部一侧剪开。
2)依次连接各个“消化器官” 3)用胡萝卜块表示吃进去的食物,让它从“口腔”开始“旅行”,直至从“肠道”钻出实验结论: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路线:(口腔一咽部一食道一胃一小肠—大肠一肛门)24.实验名称:观察土豆、萝卜片遇碘的变化实验步骤:(1)分别取土豆、萝卜片在放在玻璃片上(2)再用滴管滴三至四滴碘酒到土豆、萝卜片上实验现象:土豆变成(蓝色),萝卜片(不变色)。
实验结论:土豆含大量(淀粉),萝卜(不含)淀粉。
25.实验名称:检测花生里有没有油脂实验步骤:把花生种子的种皮去掉后,放在白纸上挤压。
实验现象:白纸上出现(油迹)实验结论:花生里含有(脂肪)26.实验名称:制作简易水井模型实验步骤:(1)剪下塑料瓶中间一截,得到一个圆筒。
(2)将圆筒竖直放入罐子中央,在外围装入约I厘米高的(碎石)。
(3)在碎石上铺一层约1厘米厚的(沙子)。
(4)慢慢往沙子上倒水,注意观察圆筒里水位的变化。
实验现象:圆筒里水位慢慢(升高)实验结论:一部分(雨水)或(积雪融水)会渗透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的空隙里,形成(地下水)。
27.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使用量筒时注意:①看清量筒的(量程)和(刻度)②测量液体体积时,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上)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