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知过程(练习)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过程(1)

请你聚精会神地看这个图形, 你看到了什么?
注意的起伏
▪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 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 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 很难直接控制的。(一般起伏的时间 为8---10秒)
▪ 在生活中,排字工人、打字员、汽 车驾驶员、体育裁判员等职业都需 要有较大的注意广度。
2. 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 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 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注意保持在一定的活动上,随着活动的进
行变换注意的具体对象。
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24
▪ 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 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2. 注意的特点
(2)集中性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 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 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被抑制。
3、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外部表现
第二节 注 意
注意的含义 注意的种类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规律及运用
▪ 双耳分听实验
▪ 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的门户, 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 才能进来。
——乌申斯基
一、注意的含义
▪ (一)注意的概念 ▪ 1.注意的概念 ▪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
集中。 ▪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
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
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
件。
(二)注意的功能
▪ 3. 调节功能
▪
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
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
心理学《认知学习的过程》归纳总结

第二节认知学习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将学习的过程概念化,探讨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贮存和提取的,并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可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学习过程涉及:刺激-> 感觉记忆-〉注意-> 知觉-〉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学习过程一、早期加工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四、元认知早期加工一)感觉记忆•进入视线的=知觉的?•进入视线的>知觉的?感觉记忆的性质★感觉记忆也称瞬时记忆、感觉登记,是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信息保存时间非常短暂,大约0.25—2s,大部分迅速消退。
如果延迟回忆,成绩迅速下降。
★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二)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选择性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注意的转移•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的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分心)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引起的,使人发生兴趣的或强烈地影响情绪的刺激也会引起注意分散。
注意的类型:•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一)

第一章认知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A.感觉B.直觉C.知觉D.思维2.个体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A.差别感受性B.差别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3.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B.绝对感受阈限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4.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A.感觉对比B.感觉后效C.感觉适应D.联觉5.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这种现象是()。
A.正后象B.负后象C.视觉适应D.感觉对比6.“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B.对比C.后象D.错觉7.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音乐时会产生相应的视觉。
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B.知觉C.直觉D.联觉8.(2014年真题)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A.适应B.对比C.联觉D.综合9.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B.视觉C.色觉D.知觉10.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声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在起作用。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11.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12.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13.(2011年真题)王铭在吵闹的教室仍能专心读书。
这是()。
A.选择性注意B.分配性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14.(2012年真题)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
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识记B.有意识记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15.(2013年真题)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广度C.注意的稳定D.注意的转移16.杨柳被教室窗外小鸟吸引,不能专心听讲,属于()。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练习课》教案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练习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练习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对1-5数字的认识和相关的练习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对1-5数字的认识,提高数数、识数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初步阶段。
他们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1-5的数字,但对这些数字的认知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注意力集中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数数、识数,正确地写出1-5的数字,理解数字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数数、识数,正确地写出1-5的数字。
2.难点:理解数字间的关系,能够运用数字进行简单的组合和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数字卡片、练习题、教学课件等。
2.环境准备:安静、整洁的课堂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游戏、歌曲等方式,引导学生复习1-5的数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一首关于数字的歌曲,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从而复习数字1-5。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数字卡片、课件等方式,呈现数字1-5,让学生观察、识数。
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数字的认知程度。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写数字、数数等。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巡视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数字进行互动,巩固所学知识。
认知及注意过程——心理学练习题

认知及注意过程——心理学练习题1、()不属于认知过程。
A、感知觉B、注意C、想象D、思维【答案】B【难度】☆【解析】常见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依附在其他的心理现象当中。
2、上数学课时,小红总是不知觉的关注到老师穿的漂亮的衣服,这是()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有意后注意【答案】B【难度】☆☆【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题干中小红不自觉的看到老师穿的衣服,是不需要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因此是无意注意,同时,也要知道,无意注意也被称作不随意注意,因此选B。
3、晓亮同学可以熟练的骑自行车,这是利用了()注意。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不随意注意【答案】C【难度】☆☆【解析】这是关于三种注意分类的条件的考察。
引起有意后注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直接兴趣,一个是高度熟练,题干中说可以熟练的骑自行车,正是引起有意后注意的条件,所以选C。
4、以下属于感觉适应的是()A、喜欢吃甜的人会越吃越甜B、鹤立鸡群C、红色会引起人温暖的感觉,蓝色会引起人寒冷的感觉D、吃完糖吃橘子会感到异常的酸【答案】A【难度】☆☆【解析】这是关于感觉的规律的考察,A是感觉适应,B和D是感觉对比,C是感觉后效,因此此题选A。
5、月亮在云中穿梭,这是()知觉现象。
A、动景运动B、诱发运动C、运动后效D、自主运动【答案】B【难度】☆☆☆【解析】知觉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似动知觉又分为题干选项中的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运动后效和自主运动。
这四种类型中,诱发运动和运动后效是比较容易错的地方,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重点进行区分和辨别,这道题之所以能够看到月亮动,是参照物选择的原因,因此是诱发运动。
6、很多年之后仍然记得当初吃到的蒙古烤全羊的味道,这是一种()记忆。
认知心理学考试习题

认知心理学习题一、单选题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B.局部加工C.整体加工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2“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答案:C3“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B.结论C.心理模型D.问题表征答案:A4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答案:D5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B.1956C.1967D.1970答案:C6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B.90C.180D.360答案:D7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A.部分报告法B.全部报告法C.双向分离法D.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8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减法反应时实验B.开窗实验C.加法反应时实验D.扫描实验答案:A9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A.保守性聚焦B.同时性扫描C.博奕性聚焦D.继时性扫描答案:A10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
A. 3B. 4-5C. 7±2D. 9-20答案:C11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A.自下而上加工B.局部加工C.整体加工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A12 根据(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幼儿认知过程

幼儿认知过程幼儿认知活动从什么时间开始幼儿的认知以感知为主,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婴儿就能够感知到声音、颜色、味道等。
他们借助形状、颜色和声音来认识世界,而非依靠语言和知识来认识世界。
所以,学前期主要的认知活动也是针对图形信息的。
宝宝开始认识图形的年龄10-12个月的宝宝已具备了一定的图形分辨能力,这时候可以开始教他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等。
宝宝最常见的图形一般是几何图形和动物图形。
研究表明,3岁儿童已经能够正确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
在辨别不同图形的活动中,幼儿最先掌握的是圆形,其次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幼儿对大小的认知也较早就表现出来了,半岁前的婴儿已经具备辨别大小的初步能力。
用积木教幼儿认识图形1岁左右的幼儿在进行认识图形的训练时,积木是非常好的教具。
可预先准备几种形状的积木或纸板,家长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让孩子把相应的积木或纸板给你,如:“把圆形给妈妈”,“给妈妈找一个三角形”等。
等孩子识别这些图形后,再教孩子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如指着正方形问孩子:“这是什么形状?”对于这些图形的设别,家长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实物来教孩子识别,如看到球就告诉孩子:“这是圆形”。
用镶嵌及镂空的玩具教宝宝认识图形稍大一点的幼儿,还可以用一些镶嵌及镂空的玩具来学习,然后可以慢慢使用几何图形组。
一般这个年龄的孩子只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图形,对比较复杂的图形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因此家长要有耐心,也不要要求太高,让孩子从简单学起,循序渐近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
一般说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单选题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A.个性特点B.心理过程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A.感觉、知觉和记忆B.知、情、意过程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D.能力、气质和性格3、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得B.罗杰斯C.威特海默D.斯金纳4、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和( )A.客观性原则B.自然性原则B.社会性原则D.主观性原则5、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测验法6、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A.冯特B.华生C.费希特D.弗洛伊德7、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A.边缘科学B.人文科学C.环境科学D.分支科学8、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 )A.感觉与知觉B.客观现实C.认识过程D.反映活动9、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性是()A.注意B.认识过程C.意志过程D.思维10、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B.需要C.动机D.信念11、()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A.1876 B.1877 C.1878 D.187912、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A.俄国B.德国C.日本D.美国13、()在道德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A.魏特海墨B.费希纳C.冯特D.韦伯14、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A.心理的发生、发展B.费希纳C.冯特D.韦伯15、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说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A.活动B.客观现实C.主观能动性D.意志的努力16、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A.情感过程B.认识过程C.意志过程D.个性17、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B.人格和认识过程C.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人格18、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别是()A.神经心理学B.构造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19、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A.研究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研究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研究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研究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20.()以研究知党与意识为主,主张知觉是有组织的,是整体的经验A.精神分析学派B.构造主义C.格式塔学派D.机能主义21.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A.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22.行为主义主张研究()A.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2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A.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24.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的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派别是()A.神经心理学B.人本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25.主张抛开意识,探索刺激与不良反应联系的心理学派别是()A.行为主义B.人本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26、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派别是()A.格式塔心理学B.人本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27.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者,认为环境因素要通过()来实现支配外部行为A.心理特征B.认知过程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28.机能主义的目标是()A.解释心理如何帮助人们生存和适应B.发展科学的、以实验室为基础的心理学C.决定心理经验的基本成分D.纯粹运用推理来了解行为29.对某个或某些被试者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叫做()A.产品分析B.个案法C.谈话法D.调查法30.由实验室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A.控制变量B.自变量C.因变量D.无关变量31.研究者试图预测的行为被称为()A.因变量B.观察对象C.自变量D.控制变量32.实验法是指()的方法A.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B.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C.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D.以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作为研究对象33.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认知的观点34.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潜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精神分析的观点35.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信息加工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壹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一感觉(一)感觉概述1.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信息的不同,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1)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觉、觉、觉、觉和皮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2)内部感觉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觉、觉和觉(机体觉又叫的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二)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物感觉的大小称为感受。
通常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大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限,与之相对应的感觉能力成为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二者成关系。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感受阈限,与之相对应的个体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同样成反比关系。
(三)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而使的现象。
感觉适应既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也会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
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嗅觉适应。
视觉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从暗处所引起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暗适应是人眼对光的敏感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痛觉适应最不明显。
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有对比和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现象,继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
3.感觉后像后像是指刺激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感觉后像。
视觉后像有和。
正后像是指保持刺激物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现象,负后像是指产生与刺激物相反感觉的现象。
4.感觉补偿感觉补偿作用是指个体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的现象。
二、知觉(一)知觉概述1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是不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整体反映并赋予意义。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
两者产生性质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的反应,知觉是事物的反映,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两者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综合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他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特征和外部联系。
知觉是在感觉的上产生的,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2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时感觉特征,可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摸知觉等;根据人脑所认识,可以把知觉分为知觉、知觉和知觉。
(二)知觉的特点1知觉的性个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而其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
这种特性被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它依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经常转换。
在知觉过程中,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刺激也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刺激的多维变化比单维变化更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此外,凡是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以及经验联系密切的刺激,都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2知觉的性个体在受知觉刺激时,并不是把知觉对象作为许多个别的独立的部分,而总是把他们知觉为一个,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个体就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
刺激性的物质、特点和知觉主体的经验是影响知觉整体性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刺激物的关键部分、强的部分在知觉的整体性中起着决定作用。
有些物理化学强度很弱的因素,如与人的生活实践有密切关系,也会成为很强的刺激成分。
3知觉的性人在感知当前事物时,总是借助于来理解它们,使之具有一定意义,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个体以往经验不同而使知觉有差异。
知觉的理解性会受到情绪、意向、价值观和定势等等的影响。
在知觉信息不足或复杂情况下,知觉的理解性需要语言的提示和思维的帮助。
知觉的理解性使人的知觉更为深刻、精确和迅速。
4知觉的性当知觉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有形状、大小、亮度、颜色等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因为客观事物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特征,而我们对这些事物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无数次的了来自每个感受器的不完全的甚至歪曲的信息。
如果我们知觉的是一个全新的对象,而且周围没有熟悉的事物可以作参照,那么我们决不会有关于这个事物的知觉恒常性。
三注意(一)注意概述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和。
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很多对象,只能感知环境中的少数对象。
那些能被我们感知系统捕捉进入人脑的事物就是注意选择的结果。
注意并不是一个注意的心理过程,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注意总是和特定的心理活动。
例如,学生全神贯注听课,是注意与听觉活动的结合;默写,是注意与记忆的结合;解题计算,是注意和思维的结合;考试后心情糟糕,是注意与情绪体验的结合。
人在清醒的时候,每一瞬间总是注意着某种事物。
通常所谓“没有注意”,只不过是对当前所应当指向的事物没有注意,而注意了其他无关的事物。
(二)注意的分类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以及是否需要,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也不需要作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个体本身的特点。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刺激物的,刺激物的和刺激物的等。
无意注意与个体本身的特点和状态有关,如、、、个人、特征等。
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叫注意,是指有预定,需要做一定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也称为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从特征上讲,它如同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有意后注意通常是有意注意转化而成的。
例如在刚开始做一件工作的时候,人们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件工作上,但是在对工作发生了以后,就可以不需要而继续保持注意了。
而这种注意仍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
(三) 注意的品质注意有一些基本品质,通过这些品质特点,可以基本了解一个人的注意特性。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就是注意的,是指能清楚地把握,这是注意在空间上的特征。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二是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2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或上的注意。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的时间。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上的时间。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在同一活动任务上,注意的对象可以有所变化,只要总的活动方向不改变,注意仍然是稳定的。
注意存在一个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即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的现象。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叫,或叫分心,是指心理活动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的状态。
注意的稳定性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意志努力和训练延长注意稳定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或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对人的实践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注意分配的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其余都达到了熟练程度;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存在着。
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引起注意转移的新活动的性质和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四、记忆(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是在头脑中累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传统心理学把记忆看成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的心理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分析和定义记忆,把记忆看成是一个的系统,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与、和的过程。
(二)记忆种类1.按记忆特点,可以把记忆分为记忆、记忆、记忆、记忆形象记忆是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境记忆是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的记忆;情绪记忆是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也叫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是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
2.按记忆所和不同,可将记忆分为记忆、记忆和记忆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
它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作用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感觉记忆持续性短暂,大约为0.25—;短时记忆是材料在短时存储中保存时间大约为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经过充分的和具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
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大,保存时间有的很长,甚至可以是永久性的。
3.按长时记忆中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性记忆和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具有先后顺序的的一类记忆,主要包括认知与动作技能两部分,它是经由观察学习与实地操作而学得的活动性记忆,如骑车、写字、游泳等。
陈述性记忆,是对的记忆,如对定理、规律、历史等均属陈述性记忆。
4.按记忆是否有参与,可以将记忆分为记忆和记忆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地或主动地提取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
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当个体完成任务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自动的的记忆,个体往往意识不到他们在回忆。
5.按识记时是否带有性和性,可以将记忆分为和无意记忆是没有明确目的的记忆,有意记忆是有明确目的的记忆。
儿童的无意记忆能力比有意记忆能力强,而对大多数成人来说,有目的的记忆效果比不经意的无意记忆效果好得多。
6.按理解在识记中的地位分类,可以把记忆分为记忆和记忆机械记忆指不问记忆内容的意义,。
逻辑记忆又称记忆,是一种建立在对记忆内容意义上的记忆。
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在记忆活动中的作用与人的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
学龄早期,由于理解力有限,逻辑记忆在记忆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不高。
随着年龄增长,记忆任务量增多,记忆就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对识记内容的理解。
7.按记忆时使用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视觉记忆型、听觉记忆型、嗅觉记忆型、味觉记忆型、肤觉记忆型、混合记忆型六类视觉记忆型是指视觉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记忆类型,视觉记忆中,主要是根据形状印象和颜色印象记忆的;听觉记忆型是指听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嗅觉记忆型是指嗅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嗅觉记忆是常人都具备的一种记忆;味觉记忆型是指味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肤觉记忆型是指肤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混合记忆型是指两种以上(包括两种)感知器官在记忆过程中同时起主导作用的记忆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