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核物理试题B卷_原子核物理
2005级原子物理(B)2003-2015适用

2007─2008学年 第一学期 《 原子物理学 》课程考试试卷(B 卷)专业:物理学 年级:物理2005级 考试方式:闭卷 学分:4 考试时间120 分钟注意: (本试卷考试时允许带计算器)(本试卷所须之常数提供如下: S J h ⋅⨯=-341063.6 18103-⋅⨯=s m Cev nm hc ⋅⨯=31024.1 17101.1-⨯=mR Mev kg m e 511.0101.931=⨯=-1u=931.5Mev 14105788.0--⋅⨯=TeV B μ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 30 分)1、原子的尺度约为fm 1.0,则原子中电子速度的不确定度为v ∆= 米/秒。
2、玻尔磁子是物理学中的重要量之一。
如果h 是普朗克常数,m 是电子质量,e 是电子电荷的大小,则玻尔磁子为 。
3、物质间有四种相互作用,分别为强相互作用 、 、 、 。
4、如下所写原子态132120325221201,,,,,S S F F P S 中,不属于碱金属原子的原子态的是 。
5、X 射线发射谱由 和 两部分构成,连续谱的最小波长min λ与外加电压V 的关系为 。
B 卷 共 5 页 第 1 页6、按照泡利原理,电子壳层中第n 个主壳层能允许排列的最多电子个数为 。
7、在+β衰变过程中,母核原子的质量为XM,子核原子的质量为Y M ,i W 为i 层电子在原子中的结合能,则产生电子壳层俘获的条件为 。
8、在原子能的利用中,有两种最重要的核反应,它们分别是 和 。
9、证实电子具有子旋的重要事实分别 、 、 。
10、在碱金属原子能级公式2)(l nl n RhcE ∆--=中,l ∆是与l 有关的量子修正数。
l ∆是由于 和电子的轨道贯穿引起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 30 分)1.一束α粒子垂直射到一重金属箔上,α粒子被金属箔散射后,散射角大于060的α粒子与大于090的α粒子数之比为(a)21; (b)13; (c)32; (d) 1 ( )2. ),,,(t z y x ψ是描述微观粒子的波函数,则粒子在t 时刻出现在某点()z y x ,,处单位体积内的概率为 (a )⎰⎰⎰ψdxdydz 2 (b) dxdydz 2ψ(c) 2ψ (d) ψ ( ) 3. 一个多电子原子处于D 3 态,则它的总角动量量子数J 的可能值为:(a) 1,2,3 (b) 0,1,2(c) 2,3,4 (d) 3,4,5 ( )B 卷 共 5 页 第 2 页4.某原子的原子态为232D ,将该原子外磁场→B 中,则原子可能分裂的能级层数为(a) 1 (b) 2 (c) 3 (d) 4 ( )5.C 146的半衰期为31073.5⨯年。
第7章原子核物理概论

居里夫人在工作中遭受了大剂量的辐射.后来长期患恶性贫血 症.弗列德利克·约里奥曾检验过她当年的实验记录本,发现全都 严重沾染了放射物.她当年用过的烹调书,50年后再检查,还有放 射性.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教学重点】 核力和核矩;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和裂
变和核聚变。 【教学难点】核力和核结构。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3
§7-1 原子核的描述
一、历史回顾 贝克勒尔发现放射现象(1896)
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钠盐的放射现象.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实验室里观察 到原子核现象,是核物理学的开端.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Nuclear physics introduction
教材:原子物理学,杨福家,高教社,2008第四版 制作:红河学院理学院 Zhu Qiao Zhong
目录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7-1原子核物理的对象 §7-2核力 §7-3核的基态特性之一:核质量 §7-4核的基态特性之二:核矩 *§7-5核模型
贝克勒尔是研究荧光和磷光现象的世家子弟,
于1892年担任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 ,而此
职位是他祖父和父亲曾担任过的…
贝克勒尔,1852-1908 法,与居里夫妇共同获
偶然?必然? 伦琴发现X射线后,彭加勒(法)认为“X射
线可能跟荧光属于同一机理”, 建议贝克勒 尔验证,终于发现钠盐有预期效果.同时发现
§7-5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7-6 α衰变 §7-7 β衰变 §7-8 γ衰变 §7-8核反应和核能的利用
原子核物理试题及答案

原子核物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原子核由什么粒子组成?A. 电子B. 质子和中子C. 质子和电子D. 中子和电子答案:B2. 放射性衰变过程中,原子核的哪种性质会发生变化?A. 质量数B. 电荷数C. 核外电子数D. 核内质子数答案:A3. 下列哪种粒子的发现证实了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存在?A. α粒子B. β粒子C. γ射线D. X射线答案:A4.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哪种因素有关?A. 质子数B. 中子数C. 质子数与中子数的比例D. 核外电子数答案:C5. 原子核的结合能与哪种因素有关?A. 原子核的质量B. 原子核的电荷数C. 原子核的体积D. 原子核的表面答案:A二、填空题1. 原子核的组成粒子中,带正电的是______,带负电的是______。
答案:质子;电子2. 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核数量减少到原来的______所需的时间。
答案:一半3. 原子核的结合能与原子核的质量亏损有关,质量亏损越大,结合能______。
答案:越大4. 核裂变是指重原子核在吸收中子后,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原子核的过程,同时释放出大量的______。
答案:能量5. 核聚变是指轻原子核在高温高压下结合成更重的原子核的过程,同时释放出______。
答案:能量三、简答题1. 请简述原子核的组成及其性质。
答案: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的性质包括质量数、电荷数、结合能等。
2. 放射性衰变有哪几种类型?请分别简述其特点。
答案:放射性衰变主要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三种类型。
α衰变是原子核放出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过程,导致原子核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β衰变是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被放出,导致原子核电荷数增加1;γ射线是原子核在能量状态变化时放出的高能光子,不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3. 核裂变和核聚变有何不同?答案:核裂变是重原子核在吸收中子后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原子核的过程,释放出能量;核聚变是轻原子核在高温高压下结合成更重的原子核的过程,也释放出能量。
优先--2008-2014年原子核物理北京各城区模拟及高考真题汇编-答案版

2008-2014年原子核物理北京模拟及高考真题汇编考试大纲要求89电子的发现、电子比荷的测定90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91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光子的发射和吸收92原子核的组成、天然放射现象、衰变、半衰期93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94放射性污染和防护95核能,质量亏损,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96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核反应堆97轻核的聚变、可控热核反应2【考点89+90】α粒子散射实验【2012北京西城一模13】下列实验或者事实,揭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是【 C 】A .电子的发现B .光电效应实验C .α粒子散射实验D .天然放射现象【2011东城示范校13】二十世纪初,为了研究物质内部的结构,物理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结构。
发现了电子、中子和质子,右图是【 A 】A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B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C .汤姆逊发现电子的实验装置D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装置【2010朝阳一模13】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 B 】A .发现了电子B .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C .爱因斯坦建立了质能方程D .发现某些元素具有天然放射现象 【2009宣武一模15】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表明了【 C 】ABCD【2007北京西城区一模16】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下图表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α粒子散射图景。
图中实线表示α粒子的运动轨迹。
其中一个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 】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2007北京宣武区二模13】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使α粒子散射的力主要是【 B 】 A .万有引力 B .库仑力 C .洛伦兹力 D .核力 【2006北京朝阳区一模14】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绝大多数α粒子都沿直线运动,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A 】A.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B. 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C. 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D. 原子只能处在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a b c 原子核α粒子3 / 19【考点91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光子的发射和吸收】.【2012北京高考13】一个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该氢原子【 B 】A .放出光子,能量增加B .放出光子,能量减少C .吸收光子,能量增加D .吸收光子,能量减少【2014丰台二模】13. 一个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n=2的激发态.该氢原子【 C 】A .放出光子,能量增加B .放出光子,能量减少C .吸收光子,能量增加D .吸收光子,能量减少【2014石景山一模】13.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的电子由n = 1轨道跃迁到n = 2轨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B .原子要放出一系列频率不同的光子C .原子的能量增加,电子的动能增加D .原子的能量减少,电子的动能减少【2014朝阳二模】14.图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
原子核物理习题解答

(1)14C的衰减服从指数规律 N N0et
t 1 ln N0 14C N 14C
又
N0 14 C 1.2 1012 N 12C
N 14C 6.981014
N 12C
则
N0 14 C 120 ,代入上式,得: N 14C 6.98
t 5730 ln 120 2.35104 年
206 Pb:Z=82,A=206,B 1624.8
2.18试由稳定线的(2.7-1)式分别确定57 Ni和140 Xe经衰变生
成的 稳定性核素,并分别写出它们的 衰变链。
解: 衰变后核素质量数不变
由Z
1.98
A 0.0155 A2
3
知
57 Ni:衰变后稳定核素Z 26,即57 Fe
衰变链 : 57 Ni 57 Co 57 Fe
解:设质子密度均匀,匀速转动
角动量
L
r0 2
r2drd (r sin )2 r2dr sin3 d d r 2
8r05
00 0
15
m 4r2 3 3m 4 r2
L 2r02m 3
5
2
1
r0
53
4m
2
第7页/共75页
0
2
r0
sin
T
r0d
(r0
sin
B 29582Cf 981,11540,1 98,252 1881.229MeV
29582Cf
B 29582Cf A
1881.229 7.47MeV / Nu 252
第22页/共75页
2-14 130Te可以经双— 衰变生成130Xe,试计算此两 核素基态的能量差。
解:此题意即求此双— 衰变过程的衰变能,则
原子核物理

(红色字体为极有可能考的)关于名词解释的几点修改核的集体模型:每个核子在核内除了相对其它核子运动外,原子核的整体还发生振动与转动,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核,不仅有自己特定的形状,还具有不同的能量和角动量,这些能量与角动量都是分立的,因而形成能级。
核反应微分截面:σ(θ,φ)=单位时间出射至(θ,φ)方向单位立体角内的粒子数/(单位时间的入射粒子数³单位面积的靶核数)核反应截面:一个粒子入射到单位面积内只含一个靶核的靶子上所发生的反应概率。
(一个入射粒子同单位面积靶上一个靶核发生反应的概率。
)σ=单位时间发生的反应数/(单位时间的入射粒子数³单位面积的靶核数)核反应产额:入射粒子在靶中引起的反应数与入射粒子之比,即一个入射粒子在靶中引起反应的概率。
简答题1、什么是穆斯堡尔效应?为何同一个核的γ共振吸收很难观测到?答:将放射的γ光子与吸收γ光子的原子核束缚在晶格中,当γ光子的能量满足一定条件时,遭受反冲的不是单个原子核,而是整块晶体的质量远大于单个原子核的质量,所以其反冲速度极小,反冲能量实际等于零。
整个过程可看作无反冲的过程,这种效应叫做穆斯堡尔效应。
由于原子核发射γ射线时,一般要受到反冲,本来是静止的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当它通过放射γ光子跃迁到基态时,γ光子激发能Eo的绝大部分,还有很小一部分变成了反冲核的动能E R ;故γ光子所释放的能量E O-E R,而处于基态的同类原子核吸收γ光子时也会有同样的反冲,要把原子核激发态到能量Eo的激发态,γ射线的能量则为E O+E R,同一核发射γ射线的能量与吸收γ射线而能量不同,所以同一核的γ射线共振吸收很难观测到。
2、α、β、γ射线本质分别是什么?在α衰变或β衰变中,如果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或者β粒子原子核将怎样变化?答:α射线本质:原子核放射出α粒子β射线本质:原子核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γ射线本质:原子核通过发射γ光子来实现从激发态到较低能态的过程α衰变:放一个α粒子,原子核的质子数减少两个,中子数也减少两个。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和原子核物理习题

100. 单位体积内有多种元素的原子核,其宏观截面的表达式是什么? 答案: 设单位体积内有几种原子核,其核子数分别为N 1……N i ……N n ;其对应的微观截面为σ1……σi ……σn ;则其宏观截面Σ的表达式为:∑==+++=∑ni i i n n i i N N N N 111σσσσ101. 什么是复核模型?答案: 是用来解释入射粒子与靶核发生核反应的一种物理模型。
复核模型认为核反应存在一个复核的中间阶段,其过程可表为:a +A -→B *-→C+c其中a ――入射粒子;A ――靶核;B *――复核,一般处在激发态;C ――新核;c ――出射粒子。
102. 试说明微观截面的大致变化规律。
答案: 微观截面在不同入射中子能量及不同靶核质量数的情况下,差别是很大的。
对压水堆最重要的几个核反应,一般均可按中子能量不同分为三个区域:在低能区,微观截面或者保持常数(对(n,n)反应)或者与)1(1νE 成正比(对(n,γ)反应和(n,f)反应)。
在该区以上是共振区。
有多个共振峰存在。
在高能区是微观截面的平滑区。
103. 试说明235U 的裂变截面随中子能量的大致变化规律。
答案: 在低能区(热中子)(E n <lev),σf 从4000ba-80ba 与E1成正比变化。
中能区(中能中子)(lev<E n <1000ev),σf 有强烈的共振峰,σf 值峰顶200-300ba ,峰谷3-10ba 。
高能区(快中子)(E n >100ev),σf 基本上是平滑地随能量增加而下降,从10ba-1.5ba 。
可见压水堆将快中子慢化成热中子是十分重要的。
104. 简述中子动力学中的点堆模型的物理概念。
答案: 这是研究反应堆中子动力学的一种近似方法,这种模型假定反应堆内各空间点上的中子通量、密度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安全一样的。
这时我们把反应堆看作一个集中参数的系统,即一个没有空间分布的“点堆”来研究反应堆。
原子核物理学:核结构与核反应

原子核物理学:核结构与核反应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揭示了物质的微观世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宇宙的奥秘。
通过研究核结构和核反应,我们可以探索宇宙的起源、元素合成、放射性衰变等重要现象。
本文将着重介绍核结构和核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
一、核结构的基本组成原子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它们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相互吸引,维持了原子核的稳定性。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它们被束缚在一起形成了核壳层。
根据核壳层中核子的数量,可将核素分为不同的同位素。
二、核反应的分类与特点核反应是核结构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物理过程。
根据核反应的方式,可以将核反应分为裂变和聚变两类。
裂变是一个重核分裂成两个较小的核片,并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聚变则是两个轻核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更重的核,并释放巨大能量。
核反应具有高能量密度、高温度、高压力、高辐射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能源生产、医学诊断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
三、核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核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原子性质和物质性质的差异。
例如,同位素之间的核反应可以改变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和中子数量,从而改变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原子质量。
这对于放射性元素的合成和探测非常重要。
此外,核反应还可以引发核能量释放,实现核能的利用,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
四、核反应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核反应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利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可以研究核反应的机制以及核结构的性质。
核反应还可以用于无损检测技术,比如利用中子轰击产生的射线对材料进行缺陷探测,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等领域。
此外,核反应还可以进行同位素示踪,用于物种迁移、地球化学循环等研究,有助于揭示地球和宇宙的演化过程。
五、核反应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核反应的应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核能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可以提供可再生的能源解决方案,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核医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性质,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150分,请选其中的100作答)
1. 我们知道原子核体积近似地与A 成正比,试说明其内在的物理原因。
2. 重核裂变后,生成的中等重的核常伴随着β衰变,为什么?
3.
Bi
21183
衰变至
Tl
20781
,有两组α粒子,其能量分别为6621keV ,6274keV 。
前
者相应是母核衰变至子核基态,后者为衰变至激发态。
试求子核Tl
20781
激
发态的能量。
4. 对于
Ca
Sc s 42
2068.04221
−−→−,查表得3
.310
),(=m
E
Z f ,并已知子核的能级特性为+O 。
试判断母核的能级特性。
5. 质子轰击7Li 靶,当质子的能量为0.44, 1.06, 2.22 和3.0MeV 时,观测到共振。
已知质子和7Li 的结合能为17.21MeV ,试求所形成的复合核能级的激发能。
6. 简述处于激发态的复合核的中子蒸发能谱,并推导之。
7. 什么是内转换电子,内转换电子与β跃迁电子的区别。
期末考试试卷(B 卷)答案
1.解:
核力的作用要比库仑力强,而且主要是吸引力,这样才能克服库仑力形成原子核。
核子之间的磁力也比核力小很多,万有引力更是微不足道。
核力是短程力,粗略的说,核力是短程力的强相互作用,而且起作用的主要是吸引力。
2.解:
重核的中质比大于1,甚至达到1.54.对于重核,核内的质子数增多,
库仑力排斥增大了,要构成稳定的核就必须要还有更多的种子以消耗库仑排斥力作用。
贝塔稳定线表示原子核有中子,质子对称相处的趋势,即中子数和质子数相当时原子核比较稳定。
3.解:
子核的激发能量:
MeV
E E A A E 7.353]62746621[207211)]()([410=-=--=αα
4.解:
4242
21
20
0.68 3.3
1/2log log(0.6810) 3.13
s
Sc Ca f T β+
−−−→∙=⨯=
1/2
log f T ∙判断跃迁种类几次规则知道该
β
+
衰变为容许跃迁
01,0;0,1
(1)1;1i i i i I I I πππ∆=-=±=∆=⨯+=+=+故而,故而,
所以,母核42
21Sc 的能级特性为:0+1+。
5.解:
复合核的激发能为:
代入数据得到:
**12**3417.60,18.1319.15,19.84E M eV E M eV
E M eV E M eV
====
6.解:
再通过复合核的反应中,出射粒子的能量也具有麦克斯韦分布的特点,在适当的条件下叫分布也是各向同性的。
因此,我们可以用液滴蒸发的图
*A
aA a A
m E E B m m =
++
像来处理复合核的衰变,这就是中子蒸发能谱。
推导如下:
令剩余核的激发能
n
E E E -=0*
由于复合核的衰变至剩余核的激发能为
n E E E +→*
*
之间的概率与此间的能级成正比,同时与复合核的中子宽度
)
(n n E Γ成正比,于是:
n
n n n n n dE E E E dE E n )()()(0-Γ∝ρ
又反应截面可以写为Γ
Γ=b CN ab )
(ασσ
其中,)
(ασ
CN
通过入射道(A+a )形成复合核的截面。
Γ
Γ=a CN ba )
(βσσ
利用细致平衡原理可以得到:
)
12)(12()12)(12()()(22
++++=
ΓΓA a b B b b a CN b
CN I I P I I p βσασ
则得:
)
()(2
b CN b b CN b E E p σβσ∝∝Γ假定)
(b CN
E σ
近似为常量,则此式表明复合核发
射例子b 的概率与粒子的能量b
E 成正比。
因此,对于复合核发射中子,有
n
n n n n dE E E a e
E dE E n )()(02
-∝
当n
E E
>>0
时
002)(2E a E aE E E a n
n -≈-
所以:
n
T
E n n E n n n dE e E dE E a e
E dE E n n n
--∝∝0)(
此式类似于麦克斯韦分布,通常称为蒸发谱。
7.解:
内转化电子是原子核跃迁时核跃迁时把激发能直接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这种现象称为内转换。
内转换过程发射出来的电子称为内转化电子。
贝塔电子是原子核衰变时释放出来的电子,正电子。
根据费米理论可知,贝塔粒子是核子的不同状态之间跃迁的产物,事先并不先存在核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