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左传》
第二讲 《左 传》

一、《郑伯克段于鄢》
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左传》是《春 秋左氏传》简称,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儒家视《春秋》为经,释经为 ‚传‛,如‚春秋三传‛。 《左傳》作者——左丘明 《公羊傳》作者——公羊高 《穀梁傳》——穀梁赤。 《左傳》 最重要的注释有晋杜预注、唐孔 颖达疏、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讲解
亟:qì ,副詞, 屢。作“赶快” 义时读“jí ”。 jí ,急。
第二段。矛盾主綫顯示出來,由家庭内部 矛盾變成外部的政治對立。
及莊公即位,爲之請制。公曰:‚制, 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 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 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 堪。‛
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郭锡 良注为“土地扩大”。
不义,不暱(nì ),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 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也将要崩溃。 暱:同昵 (异体),亲近。
第四段,莊公與共叔段的正面交戰,以共叔 段的失敗而告终。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 將襲鄭。夫人將啓之。公聞其 期,曰:‚可矣。‛命子封帅 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 丑,大叔出奔共。 ……
《释名· 释亲属》对 “伯仲叔季”的解释: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 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 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 “伯”、“霸”通用。 “仲,中也,位在中也。” “叔,少也。” 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 释诂》 “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 新生的。
堪:承受。 若之何:固定结构,对他怎么办?
《中国古代文学史》06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四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有些篇出彩在于描摹逼真。
▪
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
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不殁,君其若之何?盍杀我,无以一妾
乱百姓。”公曰:“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骊姬曰:“妾亦惧矣。吾闻之外人之言曰:
四、《战国策》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 其三是巧说妙解,或巧在咬文,或妙在心计。
▪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 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 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 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四、《战国策》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 其四是善用譬喻,寓道理于形象和故 事。有的属于近取譬,随机利用身边 之事及眼前之物为语料。
▪ 《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战国策》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 人物辞说的语言形式和风格,独具《战国策》风貌的部分大多辞采恣肆,铺陈张扬, 排比对仗,开两汉文赋先河。
▪ 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 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 雨……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 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三、《左传》的叙事艺术
▪ 《左传》的文学叙事更表现在有些描写已经超出史著实录,间涉虚构,几近创作。 ▪ 鉏麑之死
四、《左传》的语言
▪ 行人辞令之美是《左传》语言最受称许的部分,能在两国相遇的外交场合发挥有礼 有力、柔中有刚的言辞魅力。
国学经典《左传》

【注释】 (23)宋:诸侯国名,子姓,在今河南商丘。 (24)叔詹:郑国大夫。 (25)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 姓姬。 (26)离:同“罹”(li),遭受。 (27)靖:安定。 (28)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 (29)齐(chai):类,等。
【原文】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 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 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31), 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 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 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若不 获命,其左执鞭弭(34),右属藁踺(35),以 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36)。楚子曰:“晋 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 力。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 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将晋公子乎!天将 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1、史料 2、体例 3、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4、直书无隐的精神 二、散文创作的楷模 三、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注释】
(1)及于难:遇到危难。 (2)保:依仗,依赖。 (3)校(jiào):同 “较”,较量。 (4)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 舅犯。赵衰:晋国大夫,字子余,重耳的 主要谋士。颠颉:晋国大夫。魏武子:魏 诌(zhōu),晋国大夫 。司空季子:名 胥臣,晋国大夫。
【原文】 狄人伐唐咎如(5),获其二女叔隗、季 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俦、叔 刘(6)以叔隗妻赵衰(7),生盾。将适 齐(8),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 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 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9)。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10)。
读书心得——检视皮锡瑞对《春秋》和《左传》的定性

读书心得——检视皮锡瑞对《春秋》和《左传》的定性皮锡瑞《经学通论》是今天治经必读之作。
在书中,他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论《春秋》是作不是钞录,是作经不是作史。
”又云:“说《春秋》者,须知《春秋》是孔子作,‘作’是做成一书,不是钞录一过。
又须知孔子所作者,是为万世作经,不是为一代作史。
经史体例所以异者,史是据事直书,不立褒贬,是非自见;经是必借褒贬是非,以定制立法,为百王不易之常经。
《春秋》是经,《左氏》是史。
后人不知经史之分,以《左氏》之说为《春秋》,而《春秋》之旨晦;又以杜预之说诬《左氏》,而《春秋》之旨愈晦。
”①强调“经史之分”,就是否定《左传》解经的资格,认定借鉴于《左传》只会导致“《春秋》之旨晦”,从根本上废弃杜预《集传》以《左传》解《春秋》的进路。
这些观点,后来以各种方式被编写到各种经学教科书中,影响甚大,甚至有研究者直接以此作为定性《春秋》和《左传》的起点,依样画葫芦地把《春秋》当作经,把《左传》贬为史,进而强调只有《公羊》独得经义。
②然而,皮锡瑞以上说法是否可靠呢?被他攻击的杜预是否彻底错误呢?最近,方韬先生的力作《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已明确展示杜注自身具有内在融贯的学术理性,不宜随清儒佞汉贬晋之声予以轻忽。
③可惜,方书限于写作义例,没有进一步检视皮锡瑞对杜注的批判意见。
本文将立足于方书的基础,重新追查皮锡瑞的思路,察看“经史之分”究竟是否可以说得通。
一、“作”与“钞录”之别皮锡瑞首先是从“《春秋》是孔子作”的前提出发,进而剖析“作”的含义。
“做成一书”意味着《春秋》是孔子写作时预期中的产出。
这一点历来儒者没有多少异议。
《史记·孔子世家》引孔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④这段自白,足见孔子因为“吾道不行”的挫折,而决定写作《春秋》。
现无任何证据足以推翻《史记》的记载,其权威性不言而喻。
皮氏“做成一书”的判断,是没有问题的。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及特点一、《春秋》《春秋》为孔子所作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
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4年的历史。
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记载。
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经文言简义深,全书仅1万7千字,如无注释,则无法理解。
据行事,论人道,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明聘以正礼乐,其中有所褒讳贬损,不可写明,乃口授弟子。
而弟子们后来所言互异。
左丘明惟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实,故讨论本事而作传,证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
二、春秋三传(一)《左传》(春秋末期.左丘明)《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255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文字是《春秋》的8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
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史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左转》介绍

3、《左转》内容、笔法 、 左转》内容、 春秋》记事为纲, 以《春秋》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 和传说, 春秋》 和传说,把《春秋》中简短的记事发展成为完整 的叙事散文。 的叙事散文。 忠实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 忠实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 各方面活动,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 各方面活动,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 及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 及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 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 潮。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 《左传》鲁·左丘明 左传》 左丘明 公羊传》 公羊高 《公羊传》齐·公羊高 谷梁传》 谷梁赤 《谷梁传》鲁·谷梁赤 三传异同: 三传异同: 公羊传》《谷梁传》用今文(隶书)撰写, 》《谷梁传 《公羊传》《谷梁传》用今文(隶书)撰写, 解释《春秋》之微言大义; 左传》用古文( 解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左传》用古文(篆 撰写,增补不明史实。 书)撰写,增补不明史实。 对孔子所修《春秋》的不同解读, 对孔子所修《春秋》的不同解读,在汉代形成 历史上有名的“今古文之争” 历史上有名的“今古文之争”。
从文学的角度看: 从文学的角度看: 1、 故事性强 ,颇具戏剧性情节; 颇具戏剧性情节; 、 2、善于写人物 、 晋文公、郑之产、齐晏婴、郑伯、共叔段、 晋文公、郑之产、齐晏婴、郑伯、共叔段、武姜 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丰富性、复杂性。 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丰富性、复杂性。 晋文公:贵公子—政治家 四处流亡—一代霸主 政治家, 一代霸主, 晋文公:贵公子 政治家,四处流亡 一代霸主,性 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 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 3、善于写战争 、 记录了几百次战争,五大战役:城濮之战、崤之战、 记录了几百次战争,五大战役:城濮之战、崤之战、 泌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小战役也各具特色。 泌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小战役也各具特色。 4、 善于写辞令。 、 善于写辞令。 风格各异:犀利、不卑不亢、刚柔相济, 风格各异:犀利、不卑不亢、刚柔相济,适合人物性 格特征。可见出当时的外交辞令已经很讲究。 格特征。可见出当时的外交辞令已经很讲究。
春秋左传全文及译文

春秋左传全文及译文《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秋左传的全文及译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1],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2],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3]。
佗邑惟命"。
请京[4],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5],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6],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7],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8]:"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9]。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10]。
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11],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12]"。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13],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14]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15]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春秋左传简介

春秋左传简介《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春秋左传简介,希望你喜欢。
春秋左传内容提要《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
“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
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
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
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
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
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
唐刘知几评曰:“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
并且,人物成为《左传》的主角,将历史从神的阴影下解放出来。
遥想当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齐桓晋文争霸,楚庄王也要问鼎中原,礼崩乐坏,同时又在外交场合吟诗作乐,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风致。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与《左传》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重点:《左传》的史学价值,泓之战的翻译难点:泓之战的选文翻译解题:一、关于《春秋》从目前确知的情况来看,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当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和西周时期的金文记载为标志。
春秋末年孔子整理、编篡的《尚书》中的一部分文章和《诗》中《雅》、《颂》的一部分诗篇,也是较早的历史记载,前者同甲骨文、金文的记载都是殷周时代王侯贵族的档案文书。
后者是西周王室祭祀宴享时的颂诗。
这是中国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纪录。
一般说来,甲骨文记事简略,还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
金文记事因青铜器物相联系而包含着传世的明确意识,这与甲骨文是有明确区别的。
这些记载,都是当时人际当时事。
一般不涉及到对于过往历史的追述;同时,所记之事多以王侯贵族为对象。
这两点,表明了他们作为官方文书的性质。
孔子所编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因致力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修撰。
《春秋》而在中国史学史和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春秋”本各国国史统称,司马迁也把它们称为“史记”。
孔子修《春秋》,当在春秋之末,他在阅读了西周和鲁国文献的基础上,博览备采,撰成此书。
《春秋》以编年纪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历经鲁国十二公,共242年的历史。
大约18000字,大致写出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著作,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属辞比事而不乱”。
就是编缀文词、排列史事有一定的规范,全书井然有序。
这说明《春秋》在编撰形式上的优点,二是用词造句讲究,二是善于综合、排比史实。
这样按照时间的顺序把历史事件一一排比出来,使人们可以对长时间的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
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春秋》初步创立了中国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在史学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春秋》记入死亡,因身份不同,有的书为“崩”,有的书为“卒”,有的书为“薨”。
此为记军事行动,因双方或各方情况不同,而有伐、侵、入、战、国、取、救、执、溃、灭、败等种种书法。
记杀人,因杀与被杀者的地位不同,有的书为“杀”,有的书为“斌弑”。
类似这样一些在“属辞”上严谨有序的区别,其实反映了撰者对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不同认识和评价。
关于《春秋》在撰述上的成就,《左传》作者借“君子曰”给娱乐这样的评价:“《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说它言少意明,意义深远,表达婉转而有顺理成章,直言其事而无迂曲,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
这是把它的语言、内容、著述方法、社会作用都讲到了。
司马迁也说《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也是从语言和意义上肯定了它的成就。
孔子修《春秋》的时代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
按照孟子的说法是“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司马迁也认为,“《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入事挟”。
他们的看法,道出了《春秋》问世的时代特点,《春秋》作为反映春秋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历史著作,无疑具有特殊的史学价值。
《春秋》对诸国纷繁复杂的历史,进行了爬梳、综合、排比,勾勒了一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的轮廓。
但是它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事件中的有关人物,一般都没有写出它们的或他们的活动,这对于人们了解历史的事实和把握历史面貌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由后来的《左传》来弥补了。
二、《左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1、《左传》的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大体上是《论语》中孔子提到的左丘明;司马迁所说的作《国语》的左丘;卫左氏人吴起即战国时相魏文侯的吴起。
但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一一予以驳斥,理由如下:《论语》中的左丘明与孔子似乎是同一时代人或者要早于孔子,而《左传》记述到了孔子死后若干年;如果《国语》作者与《左传》同,那么二书至少仍有互补作用或相互参证作用,然而二书风格文笔不同不说,内容上也看不出有互为参考之意义;吴起是著名军事家,讲究形势、谋略,而《左传》不排斥“怪乱力神”内容,其观点不一致。
2、其成书年代当在公羊传、谷梁传之前,即战国之际,上距鲁哀公不远。
有两种传本,一种是孔壁藏书,一种是民间私传本。
《左传》是用先秦文字写就的,属古文经。
三、《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左传》也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所记上限与《春秋》同,下限到鲁悼公十四年,一共269年的历史,比《春秋》下推了14年。
《左传》是战国时期早期间世的历史著作,关于其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也有人认为是子夏或吴起。
从《左传》的纪年和书法来看,其作者肯定是受到了《春秋》的影响。
据各种资料研究,《左传》似应是完成与战国初期的作品,出自鲁国史宫的手笔,整理者可能是左丘明。
它吸收了以往编年史重视时间观念的长处,但传文内容同所谓《春秋》经文内容并不密切配合,记载的历史也比《春秋》多27年。
顾炎武说“左氏之书,成之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世,可谓富矣。
”是有道理的。
不过,一般认为《左传》是春秋时期编年史,作者相传为鲁国史学家左丘明。
按鲁国十三个君主的顺序编写,自鲁隐公元(公元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计269年。
1、《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传。
在汉代,解释《春秋》的传有五种,即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两种早亡,流传下来的三种合称《春秋三传》,这三传释经的侧重点不同。
公羊传、谷梁传以释微言大义为主,左氏传则以史事叙述为主。
2、在体例上,《左传》依循《春秋》,以鲁四国君在位的年次为纲,依照周历(有时按鲁历),按时、月、日用史实说明《春秋》经文上所列举的重要历史事件,属编年体史书。
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较《春秋》后延27年,并且通过经传相对照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14年(前454年),历经鲁国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悼公13个君主。
而《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14年(前481年),中经12个国君。
《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这不但从起止时间上能够看出来,而且具体内容上也是这样,有经有而传无的地方,有经无而传有的地方,有材料就解释,无材料就从略,只要有可靠材料,即便经无,也会记载下来。
4、今本《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
《春秋》《左传》二书,原本单行,晋杜预为二书作注,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为整齐记事,因将《左传》原文分割,按年隶属《春秋》经文之下,先经后传,合为一书,而成今本。
四、《左传》的成就1、《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保存了大量史料。
全书18万字,材料丰富,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
《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
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2、《左传》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突破。
(1)《左传》一改《春秋》的“正名”、“尊周”主旨,将周王室与诸侯国同等看待。
⊙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故“周郑交质”、“周郑交恶”。
⊙僖公二十八年践土之会“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春秋》“天王狩于河阳”)。
⊙昭公三年,叔向、晏婴论齐、晋季世的对话“其(民人)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
”(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传》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表明殷周以来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观念己开始动摇,作者同那些进步的思想家一样,试图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鲁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虢国国君享神祈福,《左传》记载了史嚚对此事的评论:“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3、《左传》关于战争的观点,给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
《左传》写战争不单纯地写军事行动,而是着眼于政治、注重战争的性质,争取与国的援助、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表明作者把战争首先看作是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军事行动问题。
《左传》在历史表达上以写战争、写辞令尤其突出。
如:僖公22年的宋楚泓之战,先写宋襄公两次坐失战机以至造成宋军大败的恶果;接着又写出他为自己的指挥失误而辩解,说什么“君子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愚蠢做法。
把宋襄公的迂腐固执描写的淋漓尽致。
又如僖公28年的城濮之哉,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战役。
作者先写楚晋双方对战争形势的估计,接着刻意写了晋文公派人稳住草、卫二国,命晋军退避三舍以报所谓的“楚君之惠”。
最后,写战役的本身:晋军以其下军、上军、中军分别与楚军的右师、左师、中军对垒,最后写晋军先击溃楚国的同盟军陈、蔡的军队,然后一举打败了楚军。
作者不仅写出了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而且还写出了多种战术的具体运用,使人有一种历历在目之感。
4、《左传》新创了史论,将各种形式的史论(如“君子曰”、“孔子曰”)组合交织于记事之间,较之《春秋》“书”、“不书”或于一字见褒贬之类,已是大有不同。
5、全书文字生动,在文学上价值也很高。
《左传》内容丰富,篇幅为《春秋》的十倍,字数多达19万字之多。
记述了不少生动的历史过程和人物的活动。
这是《左传》与《春秋》在详略上的差别。
《左传》在编撰上对编年体有很大的发展,有集中记录一件事的本末原委的,有集中写一个人的活动经历的。
如隐公元年记郑伯克段于鄢,就从郑武公娶妇写起,写出了郑庄公与其母其弟的矛盾的原委始末及事件的历史结局。
而僖公十三年则记录了晋国公子重耳出亡的坎坷经历。
这不仅丰富了编年体史书在记事、记人方面的容量,也有助于弥补事件经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不足,增强了历史表述的艺术性。
《左传》作者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的宗教观点,《左传》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它叙述的不少战役的过程都已成为中国战史的有名战例。
五、《左传》的局限1、较明显地存在多体杂糅。
《左传》基本以编年为主干,但同时兼采人物传记、本末记事、以言述史等手法,且于此类人、事、言的记述中常常缺少时间界标以为限制,致使编年体式受到削弱。
2、评论尚未能完全把握历史文体。
《左传》评论史事,基本上以礼的违合为标准,“礼也”“非礼也”一类论断充斥全篇,还未能通过编年记事,从历史的变化发展和统治的成败得失来立论,读后使人有诵伦理书之嫌,而少观史策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