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简介
第二讲 《左 传》

一、《郑伯克段于鄢》
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左传》是《春 秋左氏传》简称,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儒家视《春秋》为经,释经为 ‚传‛,如‚春秋三传‛。 《左傳》作者——左丘明 《公羊傳》作者——公羊高 《穀梁傳》——穀梁赤。 《左傳》 最重要的注释有晋杜预注、唐孔 颖达疏、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讲解
亟:qì ,副詞, 屢。作“赶快” 义时读“jí ”。 jí ,急。
第二段。矛盾主綫顯示出來,由家庭内部 矛盾變成外部的政治對立。
及莊公即位,爲之請制。公曰:‚制, 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 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 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 堪。‛
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郭锡 良注为“土地扩大”。
不义,不暱(nì ),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 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也将要崩溃。 暱:同昵 (异体),亲近。
第四段,莊公與共叔段的正面交戰,以共叔 段的失敗而告终。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 將襲鄭。夫人將啓之。公聞其 期,曰:‚可矣。‛命子封帅 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 丑,大叔出奔共。 ……
《释名· 释亲属》对 “伯仲叔季”的解释: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 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 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 “伯”、“霸”通用。 “仲,中也,位在中也。” “叔,少也。” 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 释诂》 “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 新生的。
堪:承受。 若之何:固定结构,对他怎么办?
《左传》简介

2、民贵君轻、重民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 也。”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 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 之?弗去何为?……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 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左传》的思想内容
然明对子产说,为政要“视民如子”。
《左传》的思想内容
史嚣曰:“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三、先进的军事思想 1、重视战争的性质、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 2、讲求克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 四|《左传》中很多关于占卜、奇异的灾异、梦、 星相以及鬼神等记载,将一些自然现象或人身 的生理现象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事件或偶然、 突发事件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作者认识上的局 限性。
功成业就,称霸中原
倒叙经过:处狄十二年、过卫、及齐、及曹、
及宋、及郑、及楚、及秦,归晋
《左传》的文学成就
2、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对话 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 象。 3、有的人物描写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和复杂性。 三、工于语言
叙述语言:准确、生动而富有文采;简洁 凝练;言近旨远。
Hale Waihona Puke 《左传》的文学成就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
‘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 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 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 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左传》的文学成就
二、善于写人
左
传
左 传
《左转》介绍

3、《左转》内容、笔法 、 左转》内容、 春秋》记事为纲, 以《春秋》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 和传说, 春秋》 和传说,把《春秋》中简短的记事发展成为完整 的叙事散文。 的叙事散文。 忠实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 忠实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 各方面活动,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 各方面活动,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 及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 及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 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 潮。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 《左传》鲁·左丘明 左传》 左丘明 公羊传》 公羊高 《公羊传》齐·公羊高 谷梁传》 谷梁赤 《谷梁传》鲁·谷梁赤 三传异同: 三传异同: 公羊传》《谷梁传》用今文(隶书)撰写, 》《谷梁传 《公羊传》《谷梁传》用今文(隶书)撰写, 解释《春秋》之微言大义; 左传》用古文( 解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左传》用古文(篆 撰写,增补不明史实。 书)撰写,增补不明史实。 对孔子所修《春秋》的不同解读, 对孔子所修《春秋》的不同解读,在汉代形成 历史上有名的“今古文之争” 历史上有名的“今古文之争”。
从文学的角度看: 从文学的角度看: 1、 故事性强 ,颇具戏剧性情节; 颇具戏剧性情节; 、 2、善于写人物 、 晋文公、郑之产、齐晏婴、郑伯、共叔段、 晋文公、郑之产、齐晏婴、郑伯、共叔段、武姜 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丰富性、复杂性。 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丰富性、复杂性。 晋文公:贵公子—政治家 四处流亡—一代霸主 政治家, 一代霸主, 晋文公:贵公子 政治家,四处流亡 一代霸主,性 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 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 3、善于写战争 、 记录了几百次战争,五大战役:城濮之战、崤之战、 记录了几百次战争,五大战役:城濮之战、崤之战、 泌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小战役也各具特色。 泌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小战役也各具特色。 4、 善于写辞令。 、 善于写辞令。 风格各异:犀利、不卑不亢、刚柔相济, 风格各异:犀利、不卑不亢、刚柔相济,适合人物性 格特征。可见出当时的外交辞令已经很讲究。 格特征。可见出当时的外交辞令已经很讲究。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相传作者是战国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一书,丰富多彩。
其主要内容是记载春秋列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言论。
另外,关于天文、鬼神、灾祥、占卜等方面,也有记载。
《左传》本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主要是因为它从文学角度看有着显著特点。
首先是记叙历史事件时不是平铺直叙,毫无选择,而是抓住事件中的重要环节着力描写,使所叙之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如“赵盾弑君”事件是由情节异常紧张、变化莫测的小故事串联而成,使所叙之事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传奇的色彩。
其次,《左传》非常善于描写战争。
描写战争不只是简单地写军事斗争,而是把它与政治经济外交联系起来写,并且能够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千姿百态,绝少雷同。
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鞍之战、晋鄢陵之战、吴楚柏举之战等,不仅以委屈尽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和场面,而且能够写出战争的性质和成败关键。
第三,《左传》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几乎都是以鲜明的面目出现,或善良、或正直、或阴险、或邪恶,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如《郑伯克段于鄢》,通过对郑庄公兄弟母子间矛盾斗争发展过程的入微刻画,表现了郑庄公阴险虚伪的丑恶面目。
《左传》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辞令十分优美,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外交特使)。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小学生国学经典手抄报资料春秋左氏传

小学生国学经典手抄报资料:春秋左氏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典籍简述《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
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并且,本书在我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 书名及历史《左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春秋左传故事

春秋左传故事
春秋左传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它以《春秋》为纲,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
春秋左传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战争,以及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
以下是几个春秋左传故事的例子:
1. 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霸主,他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齐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相传齐桓公在与诸侯会盟时,曾订立了“葵丘之盟”,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 晋文公重耳逃亡: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时,经历了多次逃亡和困境,但最终回到了晋国,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君主。
相传他在逃亡期间,曾饥饿难耐,向农夫讨要食物,但农夫拒绝了他,最终他得以成就大业。
3. 楚庄王一鸣惊人: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霸主,他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楚国国力强盛。
相传楚庄王曾在宫中养了一群鸟儿,但他并没有立即处置它们,而是让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最后他下令将鸟儿们处死,以此来警示自己的臣子们。
4. 晏子使楚: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宰相,他曾奉命前往楚国,处理齐国与楚国之间的纷争。
相传他在楚国期间,巧妙地化解了楚国对齐国的敌意,使得齐国得到了和平发展的机会。
这些春秋左传故事,不仅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还
展现了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和人格魅力。
它们不仅在古代中国享有盛誉,而且在当今世界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春秋 左传

《左传》到西汉末年才在宫廷藏书内发现。古文经学派说它也是专为解释《春秋》的,据传是左丘明所作。但今文经学派不承认,斥之为刘韵的伪作。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战国初年的作品,撰之者非一人,诚之者非一世,可能出自鲁国史官手笔,由鲁太史左丘明编辑而成,西汉末年刘韵曾作过整理。西晋杜预在注解此书时把它分年附在《春秋》之后,成为目前这个样子。现行本《左传》共60卷,18万字。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袁公二十七年(前468),最后附智伯之亡(约前453),所记史事共269,比《春秋》多27年。内容十分丰富,不但记鲁国的史事,还记载了当时几个重要诸侯国的历史。作者重视交代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和宗教观点,《左传》特别重视记录战争活动,它叙述的不少战役,都已成为中国战争史中有名的战例。它还记录了许多春秋前的史事和传说,文辞优美,人物影响生动,文学价值也很高。总之,《左传》是一部内容丰富,体例比较完备的古代编年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唐宋后尊称为“经”成为“十三经”一部分。
《左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左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左传》的简称,是孔子弟子左丘明
根据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所编写的一部史书。
左传是春
秋时期的重要史料之一,其内容丰富,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左传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斗争、各国
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重要人物的言行等。
左传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为
背景,以鲁国为中心,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对于鲁国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的详细
记录,这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国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左传还记载了一些重要人物的言行,如孔子、孟子等春
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言行在左传中得到了生动的
描述。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秋时期的风
貌和社会思潮。
另外,左传还对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
生动的描写,这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
意义。
左传中所记载的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使我们可以更加直观
地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总的来说,左传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它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左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左传不仅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珍贵遗产,其价值和意义不可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左传简介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春秋左传简介,希望你喜欢。
春秋左传内容提要《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
“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
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
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
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
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
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
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
唐刘知几评曰:“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
并且,人物成为《左传》的主角,将历史从神的阴影下解放出来。
遥想当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齐桓晋文争霸,楚庄王也要问鼎中原,礼崩乐坏,同时又在外交场合吟诗作乐,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风致。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春秋左传基本介绍《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6]、《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
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
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
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
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
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
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
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
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
”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和《春秋》没有直接的联系,西汉的今文经博士即“谓《左氏》为不传《春秋》”。
晋人王接说:“接常谓《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公羊》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于文为俭,通经为长。
”陈商说:“孔圣修经,褒贬善恶,类例分明,法家也;左丘明为鲁史,载述时政……以日系月……本非扶助圣言,缘饰经旨,盖太史氏之流也……夫子所以为经,当与《诗》、《书》、《周易》等列;丘明所以为史,当与司马迁、班固等列。
”
清人刘逢禄、皮锡瑞均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皮锡瑞在《经学通论;春秋》充分肯定了王接之说,并且引用庄公二十六年《传》:“秋,虢人侵晋。
冬,虢人又侵晋。
”杜预《集解》云:“此年《经》、《传》各自言其事者,或《经》是直文,或策书虽存而简牍散落,不究其本末,故《传》不复申解,但言传事而已。
”。
《左传》有不少解经的内容,例如“君子曰”、“五十凡”等,但很明显是加工的痕迹,多数都没有与传文融为一体。
宋人林栗说:“《左传》凡言君子曰是刘歆之辞。
”《春秋》的一些经文没有相应的《左传》传文,例如《春秋;隐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杜预注:“无传。
”《左传》的传文没有相应的《春秋》经文,例如《左传;襄公十五年》:“(冬)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蟜送葬。
”此条无相应的《春秋》经文。
亦有“《经》、《传》不尽同”“《经》后之《传》”者。
春秋左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