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科叙事视角下理雅各《左传》译本中的“三重具象”

合集下载

晋灵公不君ppt课件

晋灵公不君ppt课件
不畏强权,秉笔直书
3.请结合语境,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晋灵公)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
之,(晋灵公)使鉏麑贼之。(鉏麑)晨 往,(赵盾家)寝门辟矣,(赵盾)盛服 将朝。尚早,(赵盾)坐而假寐。麑退, (鉏麑)叹而言曰:“(赵盾)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 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鉏麑)触 槐而死。
《左传》介绍: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 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 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 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 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 《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 《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 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 和《谷梁传》。
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如下几件事上: ①厚敛以雕墙。(贪婪) ②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荒唐) ③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
使妇人载以过朝。 (残暴) ④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心胸狭窄) ⑤公嗾夫獒焉。 (狠毒)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1.读准字音
胹 ér 蹯 fán 寘 zhì 畚 běn 溜 liù 衮 gǔn 阙 quē 鉏麑 Chú ní
饮 yìn 嗾 sǒu 獒 áo 箪 dān 橐 tuó 戟 jǐ 弑 shì 诒 yí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西方,解释学大体上说是从解释《圣经》开始的,它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成为一有重要影响的理论。

这就是说,解释学成为一种“学”也有一个多世纪了。

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注释的方法。

例如在汉朝多用所谓“章句”的方法注释经典,分章析句,一章一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細解释。

据《汉书•儒林传》说:当时儒家的经师对五经的注解,“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

至魏晋注释经典的方法为之一变,玄学家多采取简明带有思辨性的方法。

王弼释《周易•系辞》“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提出“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而开一代新风。

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些佛教名词概念很难翻译,因此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般若”“涅槃”等等,但“音译”的名词概念如不加以解释很难懂,于是在佛经后面常常有“音义”或“音训”之类为之解释。

其时并有僧人提出某些翻译的原则,如隋彦琮建“八备之说”,齐大亮立“五不翻之义”。

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 理论有重要意义。

自魏晋以来,我国代有“类书"之编纂。

《辞海》说:“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证引的一种工具书。

”《太平御览》的“天部”列“元气”“太初”“太极”等条,没有对“天”作专门解释,但对“元气”引用了二十几种古书作了说明。

读书心得——《左传》中的“天人关系”探析

读书心得——《左传》中的“天人关系”探析

读书心得——《左传》中的“天人关系”探析《左传》全称《左氏春秋》,又名《春秋左氏传》。

它是针对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进行专门阐解的经典文献。

与同样传解《春秋》的“公羊”“榖梁”二传不同,“《左传》是史家”,其“所传《春秋》事,恐八九分是。

《公》《榖》解经,事则多出揣度”,故而“传事不传义是以详于史”。

在后世的流传中,《左传》的地位不断提高,它不仅成为儒家核心经典的“十三经”之一,更以其对《春秋》史事详实可征的补充,而成为研究中国先秦时期社会诸多问题的宝贵材料。

依据《左传》中较为可靠的文献记录,从表面的人事情状到内在思想观念,对过往历史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历史人事,进行由浅而深的考察探賾。

这对于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具有重要的学术探求价值。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化时代,其上承夏、商以来的社会积习,下启人文理性觉醒和之后的诸子百家争鸣。

在以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受经济形态的影响,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自然深刻影响了时人的观念与社会思潮。

其突出表现便是对“天人关系”的思考,成为“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最为重要的思潮观念之一。

故而通览《左传》一书,可以发现其中既记载了先秦时期古人的许多对自然、人事的理性认识,又夹杂着大量有关鬼神信仰、天命思维、吉凶因果观念的言、行记录。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新的文化思想因素与旧的文化思想体纠结在一起”的时代[3]23。

而夏、商之后的“天人关系”,便是在融合了自然与神等多个维度概念的“天”观念下(1),世人与其保持着既近又远的多层次关联和矛盾关系。

即“春秋时代出现的‘天道'与‘人道'分开的思维倾向,冲破了天命神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4]188,但又未能和宗教思想进行彻底决裂的倾向,这在《左传》的文本叙述中表现的特别明显。

文题中所说的“天人关系”一般指的是人与自然界关系,也可以说是人与超越未知的全能,主宰祸福的神、天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5]。

广东省佛山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广东省佛山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二)高三语文2024.4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年少时读书,特别热衷于寻找某个“简单的结论”,觉得一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千头万绪,归结为一句话”。

书读多了,渐渐意识到,这是一种要不得的肤浅读书习惯,是带着中学时代“总结中心思想”“找关键结论”的应试惯性。

真正的读书,需要戒除那种“找简单结论”的简化诱惑,而是要读到复杂性。

深刻的读书过程,应该总能在掩卷之余在脑海里盘旋这句话: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那么,问题又来了!所谓认知肤浅,就是对世界的了解冻结于某个简化的结论。

读一本书,如果读到的仅是某个简单的结论,说明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知仍停留于薄和浅的“表层”,没有对“已知的已知”形成某种冲撞、侵犯、挑战,它只是既有认知区中某种“熟悉而愉快的确证”“未增加新知的浅阅读”,没有在冲撞已知上飞跃到“未知的未知”。

很多时候我们貌似读书和思考了,实际上只不过是重新整理了一下既有的偏见、狭隘,强化了一种闭环中的偏执。

这个过程并没有真正的“思想”——思想是什么?思想就是一个“越过简单结论”的过程,抵制某种未经思考、未经论证之结论的思维行动。

左传与国语资料

左传与国语资料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

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

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

《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

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僖公三十二年)秦师经过周都洛阳北门,王孙满又预言:“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僖公三十三年)《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

如写鄢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完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对话展示出来的。

(成公十六年)《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社会符号学视阈下《诗经》言内意义翻译方法探究——以詹姆斯·理雅各和许渊冲翻译《关雎》为例

社会符号学视阈下《诗经》言内意义翻译方法探究——以詹姆斯·理雅各和许渊冲翻译《关雎》为例

A Sociosemio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ng the Intralingual Meaning of The Book of Songs: A Case Study of James Legge and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Guanju
作者: 吴旻昊[1];刘荔[1]
作者机构: [1]无锡太湖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出版物刊名: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5-8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 社会符号学;言内意义;《诗经》翻译;《关雎》
摘要:基于“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分别从音韵、词汇及句法这三个言内意义的层面,对比分析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詹姆斯·理雅各和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译《关雎》时言内意义的转换,以此探讨《诗经》言内意义的翻译方法。

19万字的《左传》,字太多,读这15句精华就够了

19万字的《左传》,字太多,读这15句精华就够了

19万字的《左传》,字太多,读这15句精华就够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

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

《左传》实际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

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2、苟信不继,盟无益也。

【译文】如果信用跟不上,结盟也无益的。

3、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文】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自我灭亡。

4、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译文】谨慎开始并且不怠慢结果,结局就不会困窘。

5、君子有远虑,小人从迩。

【译文】君子能深谋远虑,小人的目光只放在眼前。

6、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译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7、修己而不责人。

【译文】努力修养自己的品德,对别人则不求全责备。

8、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译文】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露出来受寒。

9、能敬无灾。

【译文】能够恭敬,便没有灾祸。

10、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译文】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

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11、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译文】空有虚名而无其实,言过其行的人。

必然会招来人们的怨恨。

1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13、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译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不可怀恋。

14、骄奢淫逸,所自邪也。

【译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是邪恶发源的处所。

《左传》是否刘歆伪作

《左传》是否刘歆伪作

《左传》是否刘歆伪作经今古文学之争,清末发展得很激烈。

康有为写了一部《新学伪经考》,提出西汉古文经传都是刘歆伪造,其中以《左传》部分的论述在学术界影响最大。

从清末到今天,一直有人赞成并加以发挥。

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弄清,使人感到《左传》这部书是一笔糊涂账。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分三个部分来讨论:一、康有为和在他影响之下的同时人崔适是怎样论证的;二、康、崔以后其他一些人是怎样论证的;三、他们的错误,归结到一点就是主观主义的研究方法。

以下分别地来论述。

一、康有为、崔适的论证。

康有为认为《左传》是刘歆根据《国语》改编的,在刘歆以前,根本不曾存在过一部编年的《左氏春秋》。

《国语》不编年,刘歆把它改编之后,.系上年月,和《春秋》比附,就成为《左传》。

从《国语》到《左传》,不但体例改变,内容也有显著不同。

按照康有为的说法,刘歆发挥了巨大的创造性。

《左传》的著作权自然要归到刘歆。

《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出版。

当时今文经学家崔适推崇它“字字精确,自汉以来未有能及之者”。

崔适写了《史记探源》和《春秋复始》等书,对康有为的说法作了补充。

他把康有为比作“攻东晋《古文尚书》的阎若璩,把自己比作惠栋1。

在30年代,有的学者把刘逢禄的《左氏春秋考证》比作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把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崔适的《史记探源》、《春秋复始》中《左传》辨伪部分比作惠栋的《古文尚书考》、丁晏的《尚书余论》2。

总之,在一些学者的心目中,《左传》和东晋《古文尚书》一样是伪书。

30年代以后,这个问题搁置了几十年,没有人加以研究和解决。

在人们中间,信者自信,疑者自疑。

解放以后,虽然学术界一般把《左传》当作先秦典籍,但疑团并没有打破。

有的论著里还是相信刘歆伪作之说。

应当指出,刘逢禄是并没有想当阎若璩的。

刘逢禄虽然考证《左传》中讲“书法”、“义例”的文字是刘歆伪作,他没有考证《左传》是伪书。

他虽在《左氏春秋考证》卷上桓公11年说过“楚屈瑕篇年月无考,固知《左氏》体例与《国语》相似,不必比附《春秋》年月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科叙事视角下理雅各《左传》译本中的“三重具象”
本文以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在《叙事与时间》(Time and Narrative,Temps et récit)中围绕“叙事”(narrative)所提出的洞见为依据,试图对理雅各(James Legge)《春秋左传》(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en)英译本中以齐桓公小白(S aou-pih,the DukeHwan of Ts’e)与晋文公重耳(Ch’ung-urh,the Duke of Tsin)为代表的、“人”的形象的“重塑”进行“叙事化”探索。

在利科的理论框架中,叙事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人类经验交流方式,是回归“具象化”(configurative)“生活世界”(Lebenswelt,lifeworld)的通衢,也是实现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相互)理解的必由之路。

而对西方翻译理论历史的审视可以清楚地展示,翻译研究领域一向以“抽象化”为务,理论家鲜少关注翻译“具象化”的研究路径,以“叙事”为视角对“具象化”的讨论则更不多见。

翻译,作为传递人类文明、实现民族间对话的实践性活动,产生于“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服务于身处“生活世界”之中的“你”“我”。

因此,从叙事的角度对翻译进行“具象化”的探讨,其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显而易见。

本文以7章篇幅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首先对理雅各的生平及其主要译作进行介绍,突出其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中的“叙事性”倾向,并对选择利科的叙事思想为理论视角的原因以及探讨理雅各《春秋左传》译本的动机加以说明。

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叙事”的基本设想,突出翻译作为一种“叙事”的“具象化”特质和“人”学旨归,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方法论框架和基本思路。

在回顾海内外相关文献,对前人的研究做出分析并尝试指出其中
可能存在的缺陷之后,本章提出本文研究的焦点及其可能的创新之处。

此外,本章也对论文的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结构安排做出说明。

第二章“翻译的‘三重抽象’与‘三重塑形’”(上篇)“西方译论的‘两条路径’与‘三重抽象’:转向‘生活世界’的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在沿语言学与存在主义、诠释学两条主线对西方翻译理论进行追溯中,揭示以奈达(Eugene A. Nida)和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为代表的“翻译语言学派”与以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以及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思想为主要理据的“存在主义、诠释学派”通过“科学化”、“工具化”和“本质化”手段,对语言、意义以及翻译本身所做的“抽象化”设定。

将此三层“抽象化”阶段定义为“三重抽象”,本章最后探讨在“三重抽象”之下翻译与“生活社会”的脱节和翻译研究转向“生活世界”必要性。

第三章“翻译的‘三重抽象’与‘三重塑形’”(下篇)“‘叙事’之中的翻译研究:保罗·利科叙事思想指导下的翻译的‘三重塑形’”,从对西方“叙事学”(Narratology)发展脉络的梳理入手,展现以“三重摹仿”(Three-fold Mimesis)为核心内容的利科叙事理论所具备的“具象化”理论品格和重返“生活世界”的理论指向。

在此基础上,析出与叙事的“三重摹仿”相对应的、以“预塑形”(prefiguration)、“塑形”(configuration)以及“再塑形”(refiguration)为逐次递进层级的、翻译的“三重塑形”方法论框架。

第四章“‘预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所处时空的‘叙事性’构建”,选取春秋时代齐、晋两国为研究对象,分析理雅各在“时间性”(temporalité)、“结构性”(structure)以及“象征性”(symbolisme)三个层面,对即将展开的《春秋左传》英译工作所做的“预塑形”准备,凸显理雅各对齐、晋两国所处的时间、空间以及文化背景的构建。

第五章“‘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人生经历的‘故事性’再现”,着重展示理雅各是如何通过挑选、整合以及排列《左传》中对齐桓公小白与晋文公重耳参与事件的零星记录,译叙出情节完整、结构完备,且上下关联的“故事”的。

围绕这一论题,本章分析“情节化”(emplotment,la mise-en-intrigue)塑形活动,在理雅各译本《庄公八年》、《庄公九年》、《闵公元年》、《僖公四年》、《僖公十七年》、《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五年》以及《僖公三十二年》8个章节中的具体体现,展现理雅各为达到译文“故事性”所作出的努力。

第六章“‘再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形象的‘具象化’重塑”,通过与现有文献中所记录的二人形象做横向比对,探讨理雅各借助“情节化”塑形对齐桓公小白与晋文公重耳形象的重塑,说明借助其对《左传》“叙事化”的翻译策略,理雅各最终实现了跨越文化的理解。

第七章“从‘译’到‘叙’:翻译的‘绪’、‘序’、‘豫’”,总结本文的发现以及作者的主要观点,进而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将“三重塑形”概括为以“绪”、“序”以及“豫”为主要特征的、翻译的三重阶段,并点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论题或能引出的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