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叙事特点
结合作品论析《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结合作品论析《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左传》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而详实的叙述:《左传》以史事为基础,注重客观而详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
它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述,充分呈现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背后的政治动机。
2.对比和对话的运用:《左传》通过对比和对话的手法,表达了作为史官的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和思考。
对比和对话既可以突出悖论和矛盾,也可以展现不同观点和思考方式,使叙述更加鲜活有趣。
3.纠错和评价的目的:作为各国史官,作者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和纠正。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作者的评价和政治思考,传达了对政治波澜和人性伦理的深刻体察,凸显了作者的价值观和思想。
《战国策》的人物描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战国策》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他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
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绘,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动机、情感和思想。
2.多维度的人物形象:《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多维度,各具特色。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行为和言语等方面的描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和生动。
3.政治和道德的思考:《战国策》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体现了对政治和道德的思考。
它通过对人物的表现和政治故事的展开,传达了对权谋、忠诚、仁爱等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人物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抉择和挣扎。
综上所述,《左传》通过客观而详实的叙述、对比和对话的运用,以及纠错和评价的目的,展现了其独特的叙事艺术。
而《战国策》则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多维度的人物形象和政治道德的思考,彰显了其优秀的人物描写。
这些方面使得《左传》和《战国策》在古代史书中独树一帜,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论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经典。
其叙事艺术是其文学价值的重要方面,下面就来详细论述一下。
1. 全景叙事法
《左传》采用的叙事方式多用全景叙事法,即把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写法既强调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和人物的社会地位,又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人物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例如《左传》中记述的齐国太公望和荀罗期借道乐成之计,不仅叙述了他们的计谋,同时也详细描写了这个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使读者对整个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勾连叙事法
《左传》常常采用勾连叙事法,即通过联系前后事件,让历史事件呈现出更加连贯的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经过,也能制造出一种紧张的史事气氛。
例如《左传》中所记述的楚庄王纠结于襄王百无禁忌的错误决策,从而导致襄王的平定,就是通过勾连两个事件使得整个历史事件更加连贯和有序。
3. 对话叙事法
《左传》采用的还有对话叙事法,即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历史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和意见碰撞。
这种写法既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又能扩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增强整个事件的说服力。
例如《左传》中所记述的齐桓公和管仲的对话,不
仅展示了管仲的智慧和胆略,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忠诚和友谊,引发了读者深思。
综上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是多元化和集大成的,不仅使读者得以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且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背景和发展。
同时,它的叙事方式也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不仅能够品味到历史的文化价值,也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启示。
自考2018年4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

2018年4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一、单项选择题(30*1)1、【题干】《左传》的叙事特点是()。
【选项】A.微言大义B.全知叙事C.连类引譬D.翔实平妥【答案】B【解析】《春秋》“微言大义”。
《左传》的叙事艺术: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文学性的剪裁,是指在保证真实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既保证了历史事件叙述的真实和亲切,也便于引入一些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从而增强事件的故事性和意趣,避免缺乏情趣与形象的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
【考点】先秦历史散文2、【题干】《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先秦诸子九流十家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家是()。
【选项】A.儒、墨、道、法B.儒、道、名、法C.儒、农、杂、法D.道、法、阴阳、纵横【答案】A【解析】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
三个发展阶段:一、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老子》篇幅简短,《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二、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开始摆脱语录体,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
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三、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发展趋向: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
【考点】先秦诸子散文3、【题干】《老子》的文学特色是()。
【选项】A.气势丰沛B.朴素质实C.韵散结合D.情韵并类【答案】C【解析】《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有两点可作简略介绍:一、形象化的说理。
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左传》叙事艺术简论

《左传》叙事艺术简论《左传》主要记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社会生活。
全书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于艺术魅力。
其独到之处在于对事件经过和细节描写的真实记录,以及作者“求实”的叙事态度,即作品所反映的历史都是经过考证核实的,并非完全出于“虚构”。
这种叙事精神使得《左传》成为一部信史。
其叙事中也可见古代历史著作“叙事至详”的特点。
本文将对《左传》的叙事艺术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左传》的叙事艺术有鲜明的特色,其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叙事简洁。
它们所叙述的历史事件不是繁琐而冗长的,而是非常集中、短小精悍。
这与它采取章回体结构和简明扼要的文风有关。
《左传》通篇都以短句为主,很少长句。
全书中的句子几乎没有一个长句,长短搭配十分合理。
其次,它们在遣词造句方面,做到了简洁、典雅,既生动又传神。
比如说:楚子期遇晋灵公,后者乘高而视,未下车,闻其言而识之曰:“子,季氏之守也。
子何辱焉?”赵盾斥,曰:“孰谓孟庄?吾从而嫁之。
”公问陈于尹曰:“何谓患不若乱乎?”对曰:“礼,父不能制子。
”这里“季氏之守”四个字便用了三个“季氏”。
再比如说:秦伯任好帅车二百乘伐晋,次于戚,虞师败绩。
赵穿以中军奉乘,见赵朔于戚。
见秦伯曰:“公之视瞻不如妾。
”朔曰:“臣愿得请。
”赵朔曰:“君安得战,百姓何罪?”及晋师败绩,反走,至于宫,宫之奇以乘逆而从之。
公曰:“必如是,则吾为不德矣。
”乃使归。
《左传》通过简单的记事,就能把整个历史事件叙述得清晰完整。
其中许多经典故事都被后世的作家演绎出新的含义,甚至衍生出不少民间传说。
比如:郑子家大叔和康叔争田,晋人使郑伯逆大叔。
大叔与子家期日中。
及其期,子家不来。
郑伯怒,将伐之,三献辞焉。
大叔。
与子家盟于浊泽,曰:“我之及期,不失信,则子家助我。
”不然,将肆诸市朝。
”将发之夕,谓子家:“及日中不来,则必杀女。
”子家许诺。
日中,郑伯御而往,过日中不至,还,将杀女,女大叔救之,曰:“亡人无以为宝。
《左传》的文学成就

《左传》的文学成就很高,首先体现在善于叙事上。
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
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等二十余种,奇正变化,神妙难测。
如僖公二十三年,写重耳出亡。
其叙事最突出的是写战争,作者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
如著名的“崤之战”、“城濮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等大抵如此。
其次,是《左传》的写人艺术。
《左传》所写人物众多,既有王侯将相,也有商贾、倡优、役人、盗贼、侠勇等,范围较《尚书》、《春秋》远远扩大。
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
如子产和晏婴同是开明的政治家,子产果敢明断,晏婴幽默机警。
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晋公子重耳由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变化。
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
或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或通过补叙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或以对比设法刻画人物,或以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
最常见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曹刿论战”中对曹刿政治远见和足智沉着性格的刻画。
再次,《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极富表现力。
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大都能如此。
尤其人物语言中的外交辞令,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对齐侯、展喜犒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王孙满论鼎、吕相绝秦等,或委曲婉转、陈述利害,或辞令激切、语挟风霜,均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
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的叙事特点1.善于叙写重大事件,往往会突出一个中心,并能围绕中心写出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2.善于将史实和神话传说,历史传闻融合在一起,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3.善于叙写谋杀,政变,行刺等一类事件4.善于叙写战争.重在表现战前准备和战后结果.以下为各家杂谈,只看粗体标记即可!史通•载言》篇说:“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
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
”韩愈在《进学解》中也说:“春秋严谨,而左氏浮夸。
”而梁启超也这样评论过《左传》的叙事方法:“第一,不以一国为中心点,而将当时数个主要的文化圈,平均叙述。
第二,其叙述不局于政治,当涉及全社会之各方面。
对于一事典章与大事,固多详叙;而所谓琐语之一类,亦采集不遗。
故能写出当时社会之活态,予吾侪以颇明了之印象。
第三,其叙事有系统,有别裁,确成为一种组织体的著述,对于重大问题,时复溯源竟委,前后照应,能使读者相悦以解。
”这些正好说明了《左传》的叙事特点——言事相兼,详细生动。
我们知道,上古时期的史官分工十分细致,当时的史书都是言事分记的。
比如《尚书》和《春秋》,一为记言,一为记事。
而《左传》作者摒弃了单一的记言或记事的成法,博考旧史,广采佚闻,集记言与记事于一身,展现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历史,以“言事相兼”的崭新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左传》这一历史巨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也标志着史传文学的真正形成。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不但增加了事件情节,甚至丰富了许多细节描写。
在《春秋》中寥寥几个字的事件,在《左传》作者的笔下,常演绎成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这一点在战争的描写上可见一斑。
《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写得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而又条理清楚,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左传》的叙事特点分析

《左传》的叙事特点分析
《左传》的故事多是以人物间对话的方式展开,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展开事件,并不大量描写战争场面,而是着重记叙和分析策士的谋略规划。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通过烛之武与郑伯之间的对话展开事件,着重记叙了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内容,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又比如《曹刿论战》中,全篇多是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通过对话表现出曹刿作为策士的谋略,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曹刿论战》中,第一段简单介绍了曹刿请谏的背景,并通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侧面表现了士人的家国责任感,以及自身的优越感。
第二段是战前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对话之间并未使用形容词汇,通过简练,缜密的语言来展开事件,对话中表现了民本思想,在提及神灵的同时也表现了百姓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体现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第三,四段中,是对战争的描写以及鲁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分析,于简洁中展示了曹刿的高超谋略和不凡见地。
这篇文章着重表现了策士的谋略智慧以及对于国家的责任感,而诸侯有些是作为陪衬而存在。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战前晋伯与烛之武的对话也表现了诸侯对于士人的重视,士人地位的提升。
而大篇幅对于烛之武会见秦伯时谈话的介绍,表现了策士的辩才和智慧。
《左传》中通过大量的人物间的对话推动事件的发展,有明确的事件原因,经过和结果,逻辑性强,重点介绍了策士的辩才和谋略,这些策士或是追求个人名利富贵,或是追求国家的富强壮大,但都在
客观上推动了战争的爆发或结束,体现了策士们卓越的口才和智慧。
《左传》在叙事方面的特点

《左传》在叙事方面的特点《左传》在叙事方面有以下特点:一、《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
另外,《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二、《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大都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三、《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四、《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首先,《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
其次,《左传》在叙述战斗的过程中,情节曲折细致、生动逼真,往往有大量描写细节。
五、《左传》的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
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从中可看到志怪小说及小说中虚构人物对话的萌芽。
如记载晋景公之死由三个梦构成情节。
六、《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任务写的个性鲜明。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答:《左传》在叙事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
另外,《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二、《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大都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三、《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四、《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首先,《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
其次,《左传》在叙述战斗的过程中,情节曲折细致、生动逼真,往往有大量描写细节。
五、《左传》的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
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从中可看到志怪小说及小说中虚构人物对话的萌芽。
如记载晋景公之死由三个梦构成情节。
六、《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任务写的个性鲜明。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此外,《左传》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由上可见,《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