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选文文本叙事特点的教学研究
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写人叙事风格浅析】

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写人叙事风格浅析】《左传》是《左氏春秋》的简称。
春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包括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科学、人生政治观念等等,都无一不在急遽而深刻地动荡、变化着。
社会经济在发展,文化科学在进步,传统观念在动摇,新的思想意识在兴起,奴隶制度在衰落,封建制度在孕育生成……“总之,一切都在变”。
在这巨大的变动中,对“人”的观念的变化,对“人”的发现,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在奴隶制强盛的西周时期,“天、帝的一般神与氏族宗族的祖先神相配的宗教思想,指导着一切国家大事。
连国家的成立,最初也是由于先受命于天的。
”所以在那个时期对“人”的理解还处于蔑视、轻视的阶段。
但随着历史的慢慢推进,春秋时期的到来,铁器的普遍使用,生产条件得到提高,人在自然面前由被动逐渐转向主动。
加上封建制度的逐渐成熟发展,一场以人的问题为中心,以重视人、肯定人的价值的人道思想为理论武器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当时社会形成了。
在这样一种崇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时代,《左传》的出现就是作者认识到人是历史的主体的结果。
《左传》的作者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以他深刻的人道思想感情和自己对人的充分认识与观察力,有意识地再现了在当时社会中起着不同作用的各类历史人物形象,构成了春秋社会的形象画图。
从而使《左传》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历史文学巨著,并且成为我国叙事性文学突破旧的传统、走向所谓“人学”领域的主要标志。
《左传》是通过记载具体史事和描写历史人物言行来反映历史面貌的著作,它叙事详密完整,文章结构布局曲折有致,繁省合理,章法、句法富于变化。
被誉为叙事之最、文章之祖。
《左传》的叙事特点有很多,在当时那个时代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历史人物的叙述。
它高明的写人艺术才能,再现了许多历史人物各不相同的性格面貌。
全书记载了一千四百余,其中个性分明者不下数十人,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楚灵王、卫献公、子产、晏婴、叔向等。
论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论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经典。
其叙事艺术是其文学价值的重要方面,下面就来详细论述一下。
1. 全景叙事法
《左传》采用的叙事方式多用全景叙事法,即把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写法既强调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和人物的社会地位,又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人物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例如《左传》中记述的齐国太公望和荀罗期借道乐成之计,不仅叙述了他们的计谋,同时也详细描写了这个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使读者对整个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勾连叙事法
《左传》常常采用勾连叙事法,即通过联系前后事件,让历史事件呈现出更加连贯的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经过,也能制造出一种紧张的史事气氛。
例如《左传》中所记述的楚庄王纠结于襄王百无禁忌的错误决策,从而导致襄王的平定,就是通过勾连两个事件使得整个历史事件更加连贯和有序。
3. 对话叙事法
《左传》采用的还有对话叙事法,即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历史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和意见碰撞。
这种写法既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又能扩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增强整个事件的说服力。
例如《左传》中所记述的齐桓公和管仲的对话,不
仅展示了管仲的智慧和胆略,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忠诚和友谊,引发了读者深思。
综上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是多元化和集大成的,不仅使读者得以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且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背景和发展。
同时,它的叙事方式也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不仅能够品味到历史的文化价值,也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启示。
《左传》叙事艺术简论

《左传》叙事艺术简论《左传》主要记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社会生活。
全书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于艺术魅力。
其独到之处在于对事件经过和细节描写的真实记录,以及作者“求实”的叙事态度,即作品所反映的历史都是经过考证核实的,并非完全出于“虚构”。
这种叙事精神使得《左传》成为一部信史。
其叙事中也可见古代历史著作“叙事至详”的特点。
本文将对《左传》的叙事艺术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左传》的叙事艺术有鲜明的特色,其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叙事简洁。
它们所叙述的历史事件不是繁琐而冗长的,而是非常集中、短小精悍。
这与它采取章回体结构和简明扼要的文风有关。
《左传》通篇都以短句为主,很少长句。
全书中的句子几乎没有一个长句,长短搭配十分合理。
其次,它们在遣词造句方面,做到了简洁、典雅,既生动又传神。
比如说:楚子期遇晋灵公,后者乘高而视,未下车,闻其言而识之曰:“子,季氏之守也。
子何辱焉?”赵盾斥,曰:“孰谓孟庄?吾从而嫁之。
”公问陈于尹曰:“何谓患不若乱乎?”对曰:“礼,父不能制子。
”这里“季氏之守”四个字便用了三个“季氏”。
再比如说:秦伯任好帅车二百乘伐晋,次于戚,虞师败绩。
赵穿以中军奉乘,见赵朔于戚。
见秦伯曰:“公之视瞻不如妾。
”朔曰:“臣愿得请。
”赵朔曰:“君安得战,百姓何罪?”及晋师败绩,反走,至于宫,宫之奇以乘逆而从之。
公曰:“必如是,则吾为不德矣。
”乃使归。
《左传》通过简单的记事,就能把整个历史事件叙述得清晰完整。
其中许多经典故事都被后世的作家演绎出新的含义,甚至衍生出不少民间传说。
比如:郑子家大叔和康叔争田,晋人使郑伯逆大叔。
大叔与子家期日中。
及其期,子家不来。
郑伯怒,将伐之,三献辞焉。
大叔。
与子家盟于浊泽,曰:“我之及期,不失信,则子家助我。
”不然,将肆诸市朝。
”将发之夕,谓子家:“及日中不来,则必杀女。
”子家许诺。
日中,郑伯御而往,过日中不至,还,将杀女,女大叔救之,曰:“亡人无以为宝。
《左传》叙事角度研究

《 左 传 》的 客 观 叙 事 是“ 史 书 ”这 一 特 殊 文 体 对 于 作 者 的 基本要求, 也是史家的基本职责, 如果一部史书的出发点是 不顾史实的虚构, 这部史书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虽然在 《左 传 》中 , 我 们 也 会 看 到 作 者 以“君 子 曰 ”、“仲 尼 曰 ”、“书 曰 ”等 形 式 所 发 表 的 主 观 评 价 , 但 那 只 是 出 现 在 部 分 段 落 , 并且它在一个事件说完后才出现, 这并不影响事件的整述 性, 所以并不影响《左传》总体上的客观叙述效果。
三 、一 定 程 度 的 限 知 “所谓限制叙事是指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 人物 不知道的事, 叙述者无权叙说。”《左传》总体上的全知并不 排除局部的限知, 作者间或借故事中人物之口, 人物之眼来 观察事物, 表现动态, 推动情节进展, 这时作者的视野和故 事中人物的视野是完全重合的。
《左传》的叙事特点分析

《左传》的叙事特点分析
《左传》的故事多是以人物间对话的方式展开,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展开事件,并不大量描写战争场面,而是着重记叙和分析策士的谋略规划。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通过烛之武与郑伯之间的对话展开事件,着重记叙了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内容,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又比如《曹刿论战》中,全篇多是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通过对话表现出曹刿作为策士的谋略,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曹刿论战》中,第一段简单介绍了曹刿请谏的背景,并通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侧面表现了士人的家国责任感,以及自身的优越感。
第二段是战前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对话之间并未使用形容词汇,通过简练,缜密的语言来展开事件,对话中表现了民本思想,在提及神灵的同时也表现了百姓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体现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第三,四段中,是对战争的描写以及鲁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分析,于简洁中展示了曹刿的高超谋略和不凡见地。
这篇文章着重表现了策士的谋略智慧以及对于国家的责任感,而诸侯有些是作为陪衬而存在。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战前晋伯与烛之武的对话也表现了诸侯对于士人的重视,士人地位的提升。
而大篇幅对于烛之武会见秦伯时谈话的介绍,表现了策士的辩才和智慧。
《左传》中通过大量的人物间的对话推动事件的发展,有明确的事件原因,经过和结果,逻辑性强,重点介绍了策士的辩才和谋略,这些策士或是追求个人名利富贵,或是追求国家的富强壮大,但都在
客观上推动了战争的爆发或结束,体现了策士们卓越的口才和智慧。
《左传》在叙事方面的特点

《左传》在叙事方面的特点《左传》在叙事方面有以下特点:一、《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
另外,《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二、《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大都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三、《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四、《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首先,《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
其次,《左传》在叙述战斗的过程中,情节曲折细致、生动逼真,往往有大量描写细节。
五、《左传》的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
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从中可看到志怪小说及小说中虚构人物对话的萌芽。
如记载晋景公之死由三个梦构成情节。
六、《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任务写的个性鲜明。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左传》叙事研究综述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最简便 的方法是 ,将预订款限定 在定金一种 , 其他任何方式的金钱担保约定都认定为无效 。 在
认购书中, 没有必要约定订金作为担保 。 同时, 借鉴《 东省商 广
,
《 中国叙事学》 中讲到 : 中国叙事文可 以追溯到《 “ 尚书》 至少 ,
可以说大盛于《 左传》 在王靖宇先生的《 。” 中国早期叙事文论
前 后照应 , 能使读者相悦亦解。” 与上一段话有异 曲同工之
集》 中 , , 作者将西方 的叙事学理论与我 国传统( 下转第 4 6页)
4 理 导 1. 4 f 论 报f 1 2 1 0
有约束。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适用 ( 中华人民共和 国担保 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 l8 “ 第 1 条 当事人交付留置金 、 担保金 、
保证金 、 订约金 、 押金或者订金等 , 但没有约定定金性质的 , 当 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 ,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的规定来看 , 第一 、 第三种情况显然不具有定金性质 ; 而第二 、 第四种情 况 , 双方 虽 然约定的是定金 , 但未约定开发商的责任 , 买受人要想通过 定金罚则惩罚开发商也往往要通过诉讼 , 增加当事人的诉 累 ;
日团田
LUDOA I NABO L
《 左传 》 事研 究综述 叙
● 刘春 雪
( 尔滨 商业 大 学 。 哈 黑龙 江哈 尔滨 10 7 ) 5 06
【 要】 2 世纪 中 摘 自 o 后期 , 叙事学在我 国 了长足的发展 , 有 很多国外的关于叙事学理论书籍 大量被介 绍到 国内, 同时 国内学者也在不断地丰富着叙事 学的理论与 实践 《 左传 》 是我 国叙 事文 学的一大源头及 实验地 , 它的叙事文学的研究 对
《左传》叙事分析

《左传》叙事分析作者:张祚晗来源:《牡丹》2018年第11期《左传》是一部不朽的历史著作,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
本文试从故事因果、场面描写、人物描写、语言描写等角度对《左传》的叙事进行分析。
一、故事的情节化——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叙事文学的要素有三点,首先是情节,即讲什么。
叙事文学就是要通过事件的展开来讲故事,但是故事是否能够成为叙事文学的一个要素就要看故事所展开的事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鲁昭公时期是鲁国五百多年历史中彻底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人们从这一事件各种情节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最终产生这一结果的因果关系。
首先是鲁昭公与三桓势力的权力斗争。
昭公十七年发生日食,祝史请求“用币”,昭子也提出“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才是正礼,却遭到季平子的拒绝。
昭子见其行断言:“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
”季平子已经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开始无视国君。
从政治权力上说,春秋后期政治权力下移存在一些问题,权力下移由周天子到诸侯,由诸侯到大夫,卿大夫代国君处理国家大事的现象很普遍,诸侯们养尊处优,会盟等事宜就由大夫来进行,这在无形之中使大夫与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相对于君主更为亲近的关系。
从军事权力上说,季氏通过“作三军”和“去三军”增强了自身的军事实力,对昭公也起到了威慑的作用,同时打压了叔孙氏和孟孙氏,达到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昭公二十五年叔孙婼为季平子到宋国行聘,乐祁说:“政在季氏三世矣,鲁君丧政四公矣。
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
国君是以镇抚其民。
《诗》曰:‘人之云亡,心之忧矣。
’”这里已经暗示了昭公的悲剧并指明了其悲剧的原因。
同年,在被人怂恿下,昭公开始了第二次对季氏的讨伐,昭公在内无民心、外无国助、不具备任何有利条件下对季氏进行讨伐。
结果叔孙氏、孟孙氏倒戈相助季氏,在这种情况下子家子为昭公出谋划策,但昭公不听劝谏最终出逃。
出逃以后,由于季氏与晋国君臣早有勾结,昭公只能求助齐国,而齐国早已对鲁国觊觎已久,不可能对昭公真心帮助,于是有了昭公二十六年齐鲁双方有如儿戏般的假意交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选文文本叙事特点的教学研究
尽管近年来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占了一个非常大的比重,尽管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的分数有增无减,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对《史记》都有着的重大影响的《左传》,在我们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却经常被我们所忽视,所以我们有必要整合各类教材包括其余辅助材料中的《左传》选文资源,思考“为什么要教”、“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要这样教”等问题。
本论文重点在于用叙事学的理论来对《左传》的选文进行文学的解读和教学的解读,文学的解读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
绪论主要是三部分内容。
首先,说明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左传》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深远,研究好《左传》选文的教学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总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本论文将重点采用文献查阅法和案例分析法,做好从文献研究到教学实践研究的过渡,并将重点放在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上。
最后,重点陈述本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力争在整合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本论文的研究起点。
正文包括三章。
第一章——“《左传》选文的叙事特点和及其教育价值”——注重基础研究。
叙事特色方面重点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聚焦及叙事结构对《左传》选文的进行分析,重点体现编入教材的《左传》选文的叙事特色。
语文教育价值的探讨除了需以作品的叙事特色为参照,还需结合当代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困境以及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将零散于教材的课文整合找到共同的教育价值。
第二章——“《左传》选文的文学解读与教学案例分析”,尝试
以《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秦晋殽之战》为例,既对其进行文学解读,也开展相关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的案例分析。
在这一章中,对同课的异构进行比较分析,找寻教学研究上的迸发的思想火花,反思教学才能让教师的教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左传》选文的语文教育价值才能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
第三章——“基于叙事理论的《左传》选文的教学设计”,注重应用研究。
该章与第一、二章相承,把编入于各类高中教材和读本中的《左传》选文(《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郑伯克段于鄢》、《秦晋殽之战》),在结合各选本相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各做一份教学详案。
结语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且再次阐释《左传》选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