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叙事特点
结合作品论析《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结合作品论析《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左传》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而详实的叙述:《左传》以史事为基础,注重客观而详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
它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述,充分呈现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背后的政治动机。
2.对比和对话的运用:《左传》通过对比和对话的手法,表达了作为史官的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和思考。
对比和对话既可以突出悖论和矛盾,也可以展现不同观点和思考方式,使叙述更加鲜活有趣。
3.纠错和评价的目的:作为各国史官,作者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和纠正。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作者的评价和政治思考,传达了对政治波澜和人性伦理的深刻体察,凸显了作者的价值观和思想。
《战国策》的人物描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战国策》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他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
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绘,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动机、情感和思想。
2.多维度的人物形象:《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多维度,各具特色。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行为和言语等方面的描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和生动。
3.政治和道德的思考:《战国策》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体现了对政治和道德的思考。
它通过对人物的表现和政治故事的展开,传达了对权谋、忠诚、仁爱等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人物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抉择和挣扎。
综上所述,《左传》通过客观而详实的叙述、对比和对话的运用,以及纠错和评价的目的,展现了其独特的叙事艺术。
而《战国策》则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多维度的人物形象和政治道德的思考,彰显了其优秀的人物描写。
这些方面使得《左传》和《战国策》在古代史书中独树一帜,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论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经典。
其叙事艺术是其文学价值的重要方面,下面就来详细论述一下。
1. 全景叙事法
《左传》采用的叙事方式多用全景叙事法,即把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写法既强调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和人物的社会地位,又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人物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例如《左传》中记述的齐国太公望和荀罗期借道乐成之计,不仅叙述了他们的计谋,同时也详细描写了这个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使读者对整个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勾连叙事法
《左传》常常采用勾连叙事法,即通过联系前后事件,让历史事件呈现出更加连贯的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经过,也能制造出一种紧张的史事气氛。
例如《左传》中所记述的楚庄王纠结于襄王百无禁忌的错误决策,从而导致襄王的平定,就是通过勾连两个事件使得整个历史事件更加连贯和有序。
3. 对话叙事法
《左传》采用的还有对话叙事法,即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历史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和意见碰撞。
这种写法既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又能扩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增强整个事件的说服力。
例如《左传》中所记述的齐桓公和管仲的对话,不
仅展示了管仲的智慧和胆略,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忠诚和友谊,引发了读者深思。
综上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是多元化和集大成的,不仅使读者得以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且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背景和发展。
同时,它的叙事方式也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不仅能够品味到历史的文化价值,也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启示。
自考2018年4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

2018年4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一、单项选择题(30*1)1、【题干】《左传》的叙事特点是()。
【选项】A.微言大义B.全知叙事C.连类引譬D.翔实平妥【答案】B【解析】《春秋》“微言大义”。
《左传》的叙事艺术: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文学性的剪裁,是指在保证真实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既保证了历史事件叙述的真实和亲切,也便于引入一些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从而增强事件的故事性和意趣,避免缺乏情趣与形象的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
【考点】先秦历史散文2、【题干】《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先秦诸子九流十家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家是()。
【选项】A.儒、墨、道、法B.儒、道、名、法C.儒、农、杂、法D.道、法、阴阳、纵横【答案】A【解析】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
三个发展阶段:一、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老子》篇幅简短,《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二、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开始摆脱语录体,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
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三、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发展趋向: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
【考点】先秦诸子散文3、【题干】《老子》的文学特色是()。
【选项】A.气势丰沛B.朴素质实C.韵散结合D.情韵并类【答案】C【解析】《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有两点可作简略介绍:一、形象化的说理。
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左传》叙事艺术简论

《左传》叙事艺术简论《左传》主要记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社会生活。
全书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于艺术魅力。
其独到之处在于对事件经过和细节描写的真实记录,以及作者“求实”的叙事态度,即作品所反映的历史都是经过考证核实的,并非完全出于“虚构”。
这种叙事精神使得《左传》成为一部信史。
其叙事中也可见古代历史著作“叙事至详”的特点。
本文将对《左传》的叙事艺术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左传》的叙事艺术有鲜明的特色,其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叙事简洁。
它们所叙述的历史事件不是繁琐而冗长的,而是非常集中、短小精悍。
这与它采取章回体结构和简明扼要的文风有关。
《左传》通篇都以短句为主,很少长句。
全书中的句子几乎没有一个长句,长短搭配十分合理。
其次,它们在遣词造句方面,做到了简洁、典雅,既生动又传神。
比如说:楚子期遇晋灵公,后者乘高而视,未下车,闻其言而识之曰:“子,季氏之守也。
子何辱焉?”赵盾斥,曰:“孰谓孟庄?吾从而嫁之。
”公问陈于尹曰:“何谓患不若乱乎?”对曰:“礼,父不能制子。
”这里“季氏之守”四个字便用了三个“季氏”。
再比如说:秦伯任好帅车二百乘伐晋,次于戚,虞师败绩。
赵穿以中军奉乘,见赵朔于戚。
见秦伯曰:“公之视瞻不如妾。
”朔曰:“臣愿得请。
”赵朔曰:“君安得战,百姓何罪?”及晋师败绩,反走,至于宫,宫之奇以乘逆而从之。
公曰:“必如是,则吾为不德矣。
”乃使归。
《左传》通过简单的记事,就能把整个历史事件叙述得清晰完整。
其中许多经典故事都被后世的作家演绎出新的含义,甚至衍生出不少民间传说。
比如:郑子家大叔和康叔争田,晋人使郑伯逆大叔。
大叔与子家期日中。
及其期,子家不来。
郑伯怒,将伐之,三献辞焉。
大叔。
与子家盟于浊泽,曰:“我之及期,不失信,则子家助我。
”不然,将肆诸市朝。
”将发之夕,谓子家:“及日中不来,则必杀女。
”子家许诺。
日中,郑伯御而往,过日中不至,还,将杀女,女大叔救之,曰:“亡人无以为宝。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18年4月真题及答案解析

B.边塞诗 C.咏史诗 D.宫怨诗 答案:D 解析:《长信秋词五首》(其三):用冷峻之笔写姣好的容颜还不如空中飞过的寒鸦幸运。这是 一种生命无着的深沉的幽怨和无奈,是古代宫中多数女性不幸生活的写照,怨苦深沉而委婉含 蓄,成为宫怨诗中的佳作。 29.白居易的诗《暮江吟》为() A.讽谕诗 B.闲适诗 C.感伤诗 D. 杂律诗 答案:D 解析:《暮江吟》为杂律诗。 30.花间词的基本风格是() A.清新明朗 B.婉丽绮靡 C.自然清丽 D.清丽疏淡 答案:B 解析:花间词的基本风格是婉丽绮靡。
3
B.山水诗 C.怨刺诗 D.农事诗 答案:A 解析:汉乐府《上山采蘼芜》一诗是婚恋诗。 15.建安七子中,孔融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 A.诗歌 B.辞赋 C.散文 D.章表 答案:C 解析:孔融: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16.正始时期,四言诗创作最有成就的诗人是() A.阮籍 B. 嵇康 C.何晏 D.应璩 答案:B 解析:嵇康能脱开《诗经》,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 17.左思、刘琨的诗风是() A.绮丽 B.平淡 C.典雅 D.刚健 答案:D 解析:左思、刘琨的诗风是刚健。 18.潘岳《悼亡诗》的主要特点是() A.古直悲凉 B.清逸玄远 C.婉转凄恻 D.言壮情骇 答案:C 解析:潘岳《悼亡诗》的主要特点是婉转凄恻。 19.玄言诗创作的成熟期是()
5
(1)刘宋时期是骈文的形成期,此时骈文四特征都已具备; (2)齐梁以后,是南朝骈文的成熟期; (3)至徐陵、庾信达到高峰。 24.邯郸淳《笑林》属于() A.志人小说 B.志怪小说 C.历史传记 D. 唐人小说 答案:A 解析:邯郸淳《笑林》属于志人小说。 25.隋代诗人虞世基属于() A.北齐旧臣 B.北周旧臣 C.北朝文士 D.南朝文士 答案:D 解析:虞世基是杨广周围的南朝文士。 26.卢照邻的诗歌《长安古意》属于() A.律诗 B.绝句 C.乐府 D.歌行 答案:D 解析:卢照邻《长安古意》:七言歌行恣肆奔放而辞采富赡,《长安古意》借对长安古都的描写, 慨世道之变迁,感情充沛,力量雄厚。 27.张若虚、刘希夷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是() A.题材的拓展 B.格律的确定 C.兴寄的强调 D.意境的创造 答案:D 解析:张若虚、刘希夷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是意境的创造。 28.王昌龄的诗《长信秋词五首》属于() A、山水诗
《左传》的叙事特点分析

《左传》的叙事特点分析
《左传》的故事多是以人物间对话的方式展开,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展开事件,并不大量描写战争场面,而是着重记叙和分析策士的谋略规划。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通过烛之武与郑伯之间的对话展开事件,着重记叙了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内容,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又比如《曹刿论战》中,全篇多是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通过对话表现出曹刿作为策士的谋略,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曹刿论战》中,第一段简单介绍了曹刿请谏的背景,并通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侧面表现了士人的家国责任感,以及自身的优越感。
第二段是战前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对话之间并未使用形容词汇,通过简练,缜密的语言来展开事件,对话中表现了民本思想,在提及神灵的同时也表现了百姓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体现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第三,四段中,是对战争的描写以及鲁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分析,于简洁中展示了曹刿的高超谋略和不凡见地。
这篇文章着重表现了策士的谋略智慧以及对于国家的责任感,而诸侯有些是作为陪衬而存在。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战前晋伯与烛之武的对话也表现了诸侯对于士人的重视,士人地位的提升。
而大篇幅对于烛之武会见秦伯时谈话的介绍,表现了策士的辩才和智慧。
《左传》中通过大量的人物间的对话推动事件的发展,有明确的事件原因,经过和结果,逻辑性强,重点介绍了策士的辩才和谋略,这些策士或是追求个人名利富贵,或是追求国家的富强壮大,但都在
客观上推动了战争的爆发或结束,体现了策士们卓越的口才和智慧。
简述左传的文学成就

简述左传的文学成就
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史书之一,它叙述了周朝末年至春秋时期齐国、晋国、鲁国、宋国等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
作为一部史书,左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一、叙事生动
左传的叙事生动,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
如《昭公十五年》描写了晋国内部的斗争,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语言精练
左传的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明了,语言优美,富有文学性。
如“周监于狄,命伯益帅师以伐之”,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表达了丰富的意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描写细腻
左传在描写细节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对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品性等方面的描写十分细腻。
如《昭公四年》中描写了晋景公的想法和
行为,使读者深刻地了解到了晋景公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
综上所述,左传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还是一部文学名著,其文学成就在古代史书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的叙事特点------------------------------------------作者xxxx------------------------------------------日期xxxx左传的叙事特点1.善于叙写重大事件,往往会突出一个中心,并能围绕中心写出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2.善于将史实和神话传说,历史传闻融合在一起,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3.善于叙写谋杀,政变,行刺等一类事件4.善于叙写战争.重在表现战前准备和战后结果.以下为各家杂谈,只看粗体标记即可!史通•载言》篇说:“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
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
”韩愈在《进学解》中也说:“春秋严谨,而左氏浮夸。
”而梁启超也这样评论过《左传》的叙事方法:“第一,不以一国为中心点,而将当时数个主要的文化圈,平均叙述。
第二,其叙述不局于政治,当涉及全社会之各方面。
对于一事典章与大事,固多详叙;而所谓琐语之一类,亦采集不遗。
故能写出当时社会之活态,予吾侪以颇明了之印象。
第三,其叙事有系统,有别裁,确成为一种组织体的著述,对于重大问题,时复溯源竟委,前后照应,能使读者相悦以解。
”这些正好说明了《左传》的叙事特点——言事相兼,详细生动。
我们知道,上古时期的史官分工十分细致,当时的史书都是言事分记的。
比如《尚书》和《春秋》,一为记言,一为记事。
而《左传》作者摒弃了单一的记言或记事的成法,博考旧史,广采佚闻,集记言与记事于一身,展现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历史,以“言事相兼”的崭新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左传》这一历史巨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也标志着史传文学的真正形成。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不但增加了事件情节,甚至丰富了许多细节描写。
在《春秋》中寥寥几个字的事件,在《左传》作者的笔下,常演绎成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的叙事特点
1.善于叙写重大事件,往往会突出一个中心,并能围绕中心写出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
2.善于将史实和神话传说,历史传闻融合在一起,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
3.善于叙写谋杀,政变,行刺等一类事件
4.善于叙写战争.重在表现战前准备和战后结果.
以下为各家杂谈,只看粗体标记即可!
史通•载言》篇说:“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
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
”韩愈在《进学解》中也说:“春秋严谨,而左氏浮夸。
”而梁启超也这样评论过《左传》的叙事方法:“第一,不以一国为中心点,而将当时数个主要的文化圈,平均叙述。
第二,其叙述不局于政治,当涉及全社会之各方面。
对于一事典章与大事,固多详叙;而所谓琐语之一类,亦采集不遗。
故能写出当时社会之活态,予吾侪以颇明了之印象。
第三,其叙事有系统,有别裁,确成为一种组织体的著述,对于重大问题,时复溯源竟委,前后照应,能使读者相悦以解。
”
这些正好说明了《左传》的叙事特点——言事相兼,详细生动。
我们知道,上古时期的史官分工十分细致,当时的史书都是言事分记的。
比如《尚书》和《春秋》,一为记言,一为记事。
而《左传》作者摒弃了单一的记言或记事的成法,博考旧史,广采佚闻,集记言与记事于一身,展现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历史,以“言事相兼”的崭新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左传》这一历史巨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也标志着史传文学的真正形成。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不但增加了事件情节,甚至丰富了许多细节描写。
在《春秋》中寥寥几个字的事件,在《左传》作者的笔下,常演绎成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这一点在战争的描写上可见一斑。
《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写得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而又条理清楚,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但其中对具体战况的描写很少,长勺之战仅用了40多字,而崤之战甚至一个字也没有。
《左传》
的作者在叙事中,着重把笔墨放在对战争的原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的描写。
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
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
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
《左传》“言事相兼”的另一鲜明特点是善于写人,善于生动地描绘历史人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人物性格。
这在史传文学的发展上是一次质的飞跃。
《左传》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外貌、心理等主观静
态描写。
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如“齐鲁长勺之战”中写曹刿,通篇作者未加一句评判议论,而曹刿的思想、性格、风度却宛然如见。
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采取随事记人的写法。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我们以郑庄公为例来看一下。
鲁隐公8年.郑庄公因周天子久已废弃了对泰山的祭祀,就想用泰山旁的初地交换鲁国的许田。
鲁桓公元年为此事又增加玉璧给鲁国,才换得许田,以便祭祀周公。
可见郑庄公是很重礼仪的。
而鲁隐公9年对北戎之战和鲁桓公5年的对周之战,都是由于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而大获全胜的,足见郑庄公善于纳谏。
发生在鲁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邸》是为一般人所熟悉的。
郑庄公明知段图谋叛乱,却故意纵容他,让他的罪行发展下去。
等他举兵谋叛时,再一瑟将他铲除。
又反映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
从不同时间记载的不同事件中,我们才全面地了解郑庄公这个人物复杂的性格。
尽管受到编年体的限制,作者还是构思了许多结构精美的篇章,采用了倒叙插叙、侧面烘托等方法,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形象。
比如对名师赵盾的刻画。
赵盾官居正卿,相当于今天的首相,对于国君的荒唐无道,赵盾没有保持沉默。
多次的劝谏终于引起了晋灵君的不满,派力士鉏麑前往其家中暗杀。
鉏麑凌晨到达赵盾家里的时候,发现赵盾早早就起床了,大门敞开,穿戴整齐,正准备前往上朝;由于时间尚早,赵盾就闭着眼睛坐着打瞌睡。
鉏麑正是看到这样的情景,感叹于赵盾对国事、民众的忠诚而不忍杀之,又碍于自己违背了国君的命令,所以就一头撞向槐树,做了个了断。
我们知道鉏麑不可能仅仅因为看到凌晨的赵盾“盛服将朝”而放弃暗杀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鉏麑早就知晓赵盾的为人,他原本就不愿意去杀害这样一位好官,在见到赵盾的最后一刻,他的良心和价值观终于让他选择了背叛国君。
而作者就通过这样一个巧妙的情节安排,让我们感受到赵盾的个人魅力和对国家的忠诚。
《左传》作者通过许多历史人物具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历史,各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
作者总是尽量避免简单平板地记载历史事件而采用故事化的手法,从言论和行动的立体把握中去描写人物。
这样,不但写出历史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细部,也写出了历史的深度。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
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炼,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刘知几《史通》赞《左传》辞令之美:“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左传》中的行人辞令、大夫谏说佳作甚多,如隐公三年石碏谏宠州吁,隐公五年臧僖伯谏观鱼,桓公二年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六年梁谏追楚师,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僖公十五年阴饴甥对秦伯,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师,宣公三年王孙满对楚子,成公十三年吕相绝秦,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等等。
这些辞令,由于行人身份及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
这些辞令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用辞典雅,渊懿美茂,生气勃勃。
《左传》一书,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创造了富于魅力的精练流畅的语言,又善于渲染故事情节,善于对人物作细致入微的描绘,还能揭示出人物的复杂的
内心世界,对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包括战争,都能曲尽其详,写得引人入胜,无疑是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
《左传》言事相兼得特点形成了我国历史散文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后代的一些作品如司马迁的《史记》等,都从中吸取了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