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合集下载

先秦散文概说

先秦散文概说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先秦散文是中国散文的发轫。

主要保存在《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

包括《左传》、《国语》等先秦叙事散文和《论语》、《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还不分明。

当时的散文,只能说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但由于它们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产生过很大影响,因而被视为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

一般地说,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

由于先秦时期纯文学散文尚未出现,而历史著作中的文字叙事、写人非常生动、形象,语言也富于文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先秦的历史散文可以说是文学性较强的散文。

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尚书》、《春秋》可以不论,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之并存的还有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仿照《春秋》用鲁国国君的世次编年,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著作。

成书于战国初期,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全书近二十万字,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历史散文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先秦散文——精选推荐

先秦散文——精选推荐

1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一、先秦历史散文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

《春秋》是鲁国的遍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采,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摇(没找到这个字)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先秦诸子散文的进展概况及要紧特点资料

先秦诸子散文的进展概况及要紧特点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进展的时期,显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高作,这确实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高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门生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那么为本人的高作。

先秦散文是的发轫。

要紧保留在《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

包括、等和、等先秦说理散文。

时期,与非文学的界限还不分明。

那时的,只能说是与相对的一种文体,大体上是、、、方面的和,但由于它们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的进展中产生过专门大阻碍,因此被视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左传》是《》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讲明《春秋》的高作,相传为鲁国史官所作。

《春秋》是归纳的记叙历史,而《左传》那么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硕多彩,表达了春秋时期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形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述,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层次的表达出来,而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和《》等篇,都写得超级超卓。

《国语》是战国时期显现的一种,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可是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确实是如此。

《战国策》记叙的大体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平民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平民之怒只是“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阻碍。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左传》的作者
❖ 关于《左传》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他在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鲁君子左丘明惧 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 具论其语,成《左传春秋》。”班固则进一步指出, 左丘明是“鲁太史”。 “孔子半修《春秋》,与左 丘明乘入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 丘明为之传。”——《孔子家语·观周篇》但自唐代 以来,不断有人提出异议;现在看来,大约是儒家一 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 战国初年。
第四章 先秦叙事散文
概说
第一节 闳博古奥的《尚书》 第二节 简而有法的《春秋》 第三节 艳而富的《左传》 第四节 文胜而言庞的《国语》
第五节 辩丽横肆的《战国策》
概说
❖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 《孟子》 一、古代叙事散文的形成
《尚书·多士》中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 二、篇幅
据历史记载尚书有3000多篇,孔子删定为 100篇,相传战国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 火焚毁,亡佚大半,西汉文帝时仅剩济南伏 生记诵的28篇,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鲁共王坏孔 子旧宅曲阜孔壁中又发现《古文尚书》,此 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到东晋初,有个叫 豫章内史梅赜号称自己发现了《古文尚书》
四、缺陷与不足
❖ 1、过于简短隐晦 ❖ 2、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3、难以克服的弊病
第三节 “艳而富”的 《左传》
一、《左传》的常识
❖ 1、《左传》的书名 ❖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哀帝时,刘
歆为《左传》争立学官,认为它和《春秋公 羊传》、《春秋谷梁传》一样,都是解释 《春秋》的作品。因而称之为《春秋左氏 传》。后来,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 又把它和《春秋》合为一书。

#高硕考研-汉硕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1)

#高硕考研-汉硕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1)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中国文学史之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文学史之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学史之先秦叙事散⽂第三章先秦叙事散⽂第⼀节《尚书》是我国最早的记⾔历史散⽂集。

《尚书》即上古之书,⼜被称为书经,是⼀部古代历史⽂献汇编。

⼀、《尚书》的保存1、战国:《尚书》有百篇。

2、秦代:经过秦⽕焚毁,亡佚⼤半。

3、汉代:今⽂《尚书》:汉初经师济南伏⽣保存、传授的《尚书》,⽤汉代通⾏的⾪书记录下来,有28篇。

古⽂《尚书》:汉武帝时⼜陆续发现了⼀些⽤先秦⽂字记录的篇章,⽐今⽂《尚书》多16篇。

4、东晋:梅赜《古⽂尚书》58篇。

将伏⽣本28篇分为33篇,⼜增25篇,经考证25篇皆为伪作。

⼆、《尚书》内容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和《夏书》多是春秋战国⼈根据古史传说编纂⽽成的,具有⼀定史料价值。

《商书》和《周书》则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献,基本可以代表当时散⽂发展的⽔平。

三、⽂章分类: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如《尧典》;谟:谋议、谋略,如《皋陶谟》,记载皋陶与禹关于治理国家的谋议;训诰:训诫诰令,有上对下的告诫、训导,也有下对上的劝谏,有君⾂间的对话,也有⾂僚间的对谈;誓:誓词。

战前的誓师词;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的册命。

如《⽂候之命》,是周⽂王表彰晋⽂候功绩并赏赐晋⽂候的命辞。

四、写作特点:1,作品由简到繁,说理⽇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

《商书·汤誓》:商汤伐桀时的⼀篇誓词,道理讲得⾮常简单,只是在篇末申明赏罚,以作劝惩。

“⾮台⼩⼦,敢⾏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ji诛,杀死之”,“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周书·⽆逸》:⽂章中⼼明确,论证周详,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堪称初具规模的论说⽂。

2,运⽤了⼀些修辞⼿段,使说理带有⼀定的形象性。

《商书》中的《盘庚》三篇:若颠⽊之有由蘖。

若⽹在纲,有条⽽不紊.予若观⽕。

若⽕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3,有些作品运⽤了较多的语⽓词汇,表现了说话⼈的⼝⽓,带有⼀定的感情⾊彩。

如《周书·⽆逸》记周公对成王的告诫。

先秦散文分为哪两大类

先秦散文分为哪两大类

先秦散文分为哪两大类
先秦散文,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历史散文。

一般是在各朝、各国史官所积累的大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主要记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谋臣策士的言论。

历史散文以叙事记言为主,主要著作有:《尚书》、《春秋》、《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等。

其中《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继《春秋》之后我国另一部编年体史书。

司马迁说它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所作,近人多认为它是战国初年鲁国史官根据各国史料编成的。

《左传》内容丰富,叙事善于剪裁,语言简洁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二是诸子散文。

是各学派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论争的论说文。

诸子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

主要著作有:《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

其中《道德经》是道家学说的奠基之作,因被后学分为“道篇”、“德篇”并尊为经,故又名《道德经》。

其文玄妙深奥,语颇隽永,耐人寻味,其哲学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极为深远;而且多用韵语,宛若富有哲理的散文诗。

先秦历史散文(左传)PPT课件

先秦历史散文(左传)PPT课件

八卦重叠组合,成64卦,每卦6爻成384爻,每爻
有爻辞,说明本爻在本卦中的性质,每卦有说明本卦
性质的总的卦辞,卦爻辞简单而晦涩难懂,蓍人可以
灵活解释。
7

• 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中孚》九二)
12
三、《尚书》
1、《尚书》的基本概念 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
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时只叫《书》,到汉代 被尊为经书,故又叫“书经”。
《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 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 汇编。其中多为王室文告、誓词和臣下对国 君的劝谏颂祝之辞。
• 《尚书》的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饰。
15
• 《无逸》 • 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
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 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 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 德哉!” • 《金縢》 • “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 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 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 • 《秦誓》
3
卜辞举隅
• 戊辰卜,及今 夕雨?弗及今 夕雨?癸卯卜, 今日雨。其自 西来雨?其自 东来雨?其自
北来雨?其自 南来雨? ——郭沫
若《卜辞通纂》
• 八日庚戌,有 各云自东 (现),毋昃, 亦有出虹自北, 饮于河 。
——《甲骨文合集》第 10405片反面
4
2、商周铜器铭文
商周时期,在铸造青铜器时,将当时发 生的认为值得永久记载的事件直接刻写在 模具中,连同铜器一起铸就的文字叫铜器 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

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

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如:癸已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来■(艰)。

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

沚■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

{工口}方亦牜帚我西鄙田。

”(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这条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

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

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

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

如:“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

”(《殷文存》上二六·后)开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然后叙事,内容大多是殷王的赏赐,最后还有告于先祖的祭日,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

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

例如,以记事为主的《曶鼎》,先写了周王策命曶继承父业为王卜者;又写了曶用匹马束丝购买五个奴隶,引起纠纷,曶胜诉之事;还记载了匡季带其奴仆抢劫了曶的十秭禾,曶向东宫控告匡季而胜诉,得到了加倍赔偿的事。

叙事已有一定规模了。

而像《毛公鼎》等侧重记言的铭文,其中的训诰,已和《尚书》没有什么区别。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尧典》等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的追述,不是当时人的记录。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盘庚》记录了盘庚要迁都于殷,世族百姓普遍反对,他为说服众人而发表的训辞,古朴艰涩,语言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

如“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比喻生动贴切,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洛诰》、《无逸》、《立政》是告诫成王之言,《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多土》、《多方》是对殷民的训诫,《康诰》教训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君奭》是周公与召公的谈话。

周公的这些谈话和训令,反映了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的社会关系。

《周书》的《金縢》和《顾命》以记事为主,《金縢》写武王克商后患病,周公向先王祷告,愿代武王死,武王病愈。

后成王嗣位,周公摄政,武王之弟管叔等散布流言诽谤周公,并煽动殷遗民叛乱。

周公率兵平定叛乱,成王心中对周公仍有疑忌,周公避居。

于是“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为功,代武王之说。

”成王大为感动,亲自迎接周公回朝。

这些情节颇曲折而具传奇色彩。

《顾命》写成王之死,康王之立,事件的过程和宏大的场面铺叙得很清楚。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但其记事都很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

因此,其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都无从知道,仿佛一则新闻标题,而不像一篇文章。

《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

《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

这种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左传》的成书《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的记言文《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书中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在《左传》作者看来,有德才能为天所佑;得民或失民,被有识之士当作取国或灭国的重要条件;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

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

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

《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

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僖公三十二年)秦师经过周都洛阳北门,王孙满又预言:“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僖公三十三年)《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

如写鄢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完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对话展示出来的。

(成公十六年)《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醖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

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

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

至此,叙述圆满结束。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如,作者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僖公二十八年)不仅是城濮之战,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

以《左传》中常出现的预兆为例,这些预兆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

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

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惠公不从占卜之失。

在这些看似神秘的预兆之后,是晋惠公违礼、失义、背信之举。

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

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

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

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