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叙事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引言1.1 概述先秦叙事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
它主要以故事叙述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散文作品多数是以历史事件、传说故事等为题材,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情节推进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先秦时期,叙事散文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和士人的喜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以其独立的叙事风格和独特的观点,对后世的叙事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叙事手法上,还体现在对于后世文学作品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引导作用上。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开启了叙事散文的先河。
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借鉴先秦叙事散文的手法和技巧,丰富了自己的作品,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先秦叙事散文在古代社会对于历史的诠释和理解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在新时代背景下,先秦叙事散文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通过对先秦叙事散文的研究和发扬光大,可以使其与现代文学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以满足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
总之,先秦叙事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带给我们的是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正是这种影响和贡献,使得先秦叙事散文成为了我们文化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导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要概述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并提出文章的目的。
通过引发读者的兴趣,引导读者进入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三)《左传》的语言生动、简炼、传神极富表现力。
《左传》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刘知几曾在《史通》中这样评价《左传》的语言:“言近而旨
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末尽,使夫读者望表而 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反映了 其高超的语言技巧。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第二节《左传》 第三节《国语》 第四节《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阶段
时代
特点
代表著作
第一阶段
夏至春秋
史官分司,言事不混,文字古朴简 洁
《尚书》、 《春秋》
第二阶段
春秋末到战 国初
言事相融,篇幅加长,情节曲折, 写人生动
《左传》、 《国语》
3、个性鲜明
晋文公是《左传》中着力歌颂的人物(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 十二年)。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 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
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襄公二十六年至昭公 十三年),他在即位前的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 位后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但同时, 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 特点,幷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 人物形象。
过程。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如“宣公三年”先记载 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 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 失败的结果。另外,《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 二、《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大都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 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 ,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 出道德伦理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 三、《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对事件因 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中国文学史--先秦叙事散文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 ,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 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 将崩。”
▪ 《尚书》的流传: 据说原有100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
29篇(后亡佚1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 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的烂墙壁里 发现用先秦时的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 书》多16篇,称为古文《尚书》,这16篇不久亡佚。 晋人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 析出5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58篇,称 伪古文《尚书》。这个本子流传了一千多年,到清 代学者才论证了是伪作。
▪ 3.艺术特点:
A. 本文通过对话和行动刻划出几个鲜 明的人物形象。
B. 在材料的组织安排上,本文虽然史 实丰富,头绪纷繁,但却能提挈要领, 精心构思。
C. 文中的三段外交辞令也写得巧妙精美, 各具特色。
《左传》的艺术特征
▪ 1.它善于叙事,精于剪裁,叙述战争和复杂的历史事 件,委婉周详,有条不紊,重点突出,富有故事性。
A、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 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和 后果。
B、有大量细节描写。
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 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 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 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 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 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 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 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 《哀公十六年》
【知识梳理】——先秦叙事散文

【知识梳理】——先秦叙事散文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一)甲骨卜辞。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卜辞所记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记事较简单,不成系统,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原貌。
(二)铜器铭文。
商周铜器铭文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模式:开头交代事件发生时间,然后叙事,内容大多是殷王赏赐,最后还有告于先祖的祭日;出现记言文字,如《曶鼎》;《毛公鼎》侧重记言,文字最长。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重要考点】【名词解释】(一)《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1、《虞书·尧典》等记载尧、舜、禹等人传说,是后人的追述;2、《商书·盘庚》是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3、《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
《洛诰》、《无逸》、《立政》是告诫成王之言,《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多土》、《多方》是对殷民的训诫,《康诰》教训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君奭》是周公与召公的谈话。
周公的这些谈话和训令,反映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社会关系。
《周书》的《金縢》和《顾命》以记事为主。
4、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卜辞、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二)《春秋》记事系统,有自觉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1、《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2、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并作大纲式叙述。
3、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具备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4、但其记事很简略,因此非真正意义上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左传》的作者
❖ 关于《左传》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他在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鲁君子左丘明惧 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 具论其语,成《左传春秋》。”班固则进一步指出, 左丘明是“鲁太史”。 “孔子半修《春秋》,与左 丘明乘入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 丘明为之传。”——《孔子家语·观周篇》但自唐代 以来,不断有人提出异议;现在看来,大约是儒家一 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 战国初年。
第四章 先秦叙事散文
概说
第一节 闳博古奥的《尚书》 第二节 简而有法的《春秋》 第三节 艳而富的《左传》 第四节 文胜而言庞的《国语》
第五节 辩丽横肆的《战国策》
概说
❖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 《孟子》 一、古代叙事散文的形成
《尚书·多士》中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 二、篇幅
据历史记载尚书有3000多篇,孔子删定为 100篇,相传战国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 火焚毁,亡佚大半,西汉文帝时仅剩济南伏 生记诵的28篇,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鲁共王坏孔 子旧宅曲阜孔壁中又发现《古文尚书》,此 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到东晋初,有个叫 豫章内史梅赜号称自己发现了《古文尚书》
四、缺陷与不足
❖ 1、过于简短隐晦 ❖ 2、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3、难以克服的弊病
第三节 “艳而富”的 《左传》
一、《左传》的常识
❖ 1、《左传》的书名 ❖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哀帝时,刘
歆为《左传》争立学官,认为它和《春秋公 羊传》、《春秋谷梁传》一样,都是解释 《春秋》的作品。因而称之为《春秋左氏 传》。后来,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 又把它和《春秋》合为一书。
第三讲 先秦叙事散文(上)

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 ‚少量甲骨卜辞较为完整可读,记事顺畅 明晰,初步具有了散文的某些因素。‛
甲骨文研究 罗振玉(雪堂) 甲骨四堂: 王国维(观堂) 郭沫若(鼎堂) 董作宾(彦堂)
2、商周铜器铭文
商周时期,在铸造青铜器时,将当时发生的
认为值得永久记载的事件直接刻写在模具中,
(2)、记事特点
[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以事 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僖公十六年:‚十有六年,春,王正月, 陨石于宋五;是月,六 鷁 退飞,过宋都。‛ 陨—石—宋—五 六—鹢—退飞—宋都
(3)文辞特征——“《春秋》笔法‛(重点) 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 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 向的写作方法。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 蓄、带有所谓‚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的文 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连同铜器一起铸就的文字叫铜器铭文。有铭文 的铜器基本上都是青铜器,比较常见的有鼎、
毛公鼎
簋Guǐ等食器,爵、觚gū 、尊、卣yǒu 、壶等酒器,
盘、匜yí 等水器,钟等乐器以及戈、剑等兵器。 已发现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数逾万件。著名
而较完整的铜器铭文有《毛公鼎》等,其性质、
篇幅与《尚书》已相当接近。
(1)、释名
《孟子· 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
鲁之《春秋》,一也。‛
《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哀公
十四年(前481),记事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 室和其他诸侯。所记皆为重大事件,如祭典、盟 会、国君嗣立、战争等。其记事条理清晰,结构 完整,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
1.《易经》成书的作者
《汉书·艺文 志》“人更三杰, 世历三古” 易学是中华文化源,是群经之首, 是学问中的学问,是哲学中的哲学。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甲骨卜辞:后人把殷人刻在甲骨上,用来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称为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铭铸在钟鼎等器物上的文字。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一)、《尚书》 1、《尚书》的名称《尚书》原本称《书》,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主要经典“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一般认为,“尚”与“上”通,所谓《尚书》即“上古之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孟子·尽心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颜师古注曰:“六经”谓《易》、《诗》、《书》、《春秋》、《礼》、《乐》也)。
(《汉书·武帝纪》)《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
(王充《论衡·正说篇》)或说《尚书》曰:“尚者,上也。
上所为,下所书也。
”(王充《论衡·须颂篇》)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yóu。
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
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尚书正义》卷一《尚书序》)尚者,上也。
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
(《尚书正义》卷一《尚书序》孔颖达疏)《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
??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
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
”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
”(刘知几《史通·六家》)2、《尚书》的性质《尚书》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所载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乃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
其主要内容不外乎政府的文告、主上的誓言、君王的命令和贵族的诫词。
第三讲先秦叙事散文

其次是富于故事性、戏剧性。作者在叙述基本故事 事件的同时,恰当的穿插了一些细节描写,如五鹿 乞食、桑下之谋、薄观裸浴、馈飧置璧、沃盥挥匜、 降服谢罪等等。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读之趣味 盎然,又不失历史的真实性。 第三,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子犯的机智,赵 衰的稳重,曹共公的委琐,寺人披的阴险狡诈,竖 头须的随机应变,介之推的高风亮节等;文中的七 个女性也都各具特色。
“人”是少数人,“国”是国人 。 “春秋笔法”:就是《春秋》中所经常使用 的通过谨严的措辞来表现作者爱憎的具有鲜 明的倾向性的叙事方法。
《春秋》之后,以散文形式写史,相继出现
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著作, 这些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历史散文已经 相当成熟了。
《左传》
教学目标:
3.《左传》叙事详密完整,具有戏剧性,故
事性强;
(二)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艺术。
《左传》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一些细节
描写,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
《晋公子重耳之亡》
叙事艺术与人物塑造艺术举例:《晋公子重
耳之亡》 重耳出亡的原因:晋献公宠幸骊姬,王室发 生内乱,申生遇害,重耳受牵连,不得不出 亡。
《尚书》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在时间
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原名 《书》,后称《尚书》或《书经》,包括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四部分。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主要内容 是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词、讲话、文告 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尚书· 盘庚》是可靠地殷代作品,也是我国
语言上,《春秋》多用的是比较规范的书面
语言,比《尚书》更加明白易晓,文字表达 力也有了很大进步,标志着散文发展的重大 变化。 体系上,《尚书》不是一部有完整体系的著 作,而《春秋》则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整首作比:《魏风·硕鼠》
2、部分作比:《卫风·硕人》
3、具体动作事物作比:中心如醉。《王风·黍离》
三、兴(触物兴词):
1、开头,调节韵律,唤起情绪,内容无联系。《小雅·鸳鸯》
2、有联系,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比附象征中心题旨。《郑风·野有蔓草》
1、开辟了抒情诗传统。
2、“风雅”精神影响诗人创作和文学革新。
2、大量寓言故事运用。画蛇添足。
3、对偶排比。
4、叙述语言铺张渲染。
1、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2、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3、简练含蕴,言简意赅。
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结果。加入倒叙,预叙。
《国语》
国别体
史料汇编
1、大小故事穿插记言中。
记叙某一国事时,集中在一定篇幅描写个人言行。《晋语4》写晋文公。
记言为主,讽谏,应对之辞。通俗化,口语化,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
3、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提供典范。
《左传》
叙事散文
编年史
1、完整叙述事件过程和因果关系(描写战争,细结果,略过程)。
2、因果关系叙述中道德化神秘化。“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城濮之战。
3事件叙述具有戏剧性,戏剧情节使作品充满故事性。
1、不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人物事迹,人物言行分散,少对人物集中描写。
2、用对话,行动表现人物形象,少用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先秦叙事散文
形式体裁
叙述叙事
人物形象
语言
情节结构
表现手法
后世影响
《诗经》
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杂有二言至八言。
音乐美,形象生动,丰富多彩Hale Waihona Puke 重章:同一诗章重叠。《周南》
叠句:不同诗章叠用相同诗句。《·东山》
双声:参差,踊跃。
叠韵:差池,绸缪。
押韵: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
一、赋(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七月》
《战国》
国别体
一些列“士”的形象。
1、虚构和想象。《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熟视之……”
2、波澜起伏情节。个性化言行。传神形态。细节描写。樊於期献头。
3、一个人物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开创以人物为中心纪传体。《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说辞“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1、引类譬喻,动物植物或生活习以为见的事物为喻。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