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写作特点

合集下载

左传的特点分析

左传的特点分析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的特点进行分析。

首先,《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待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但是叙述手法多样性也是其特点。

如《殽之战》中蹇叔对战争结果的预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就是运用预叙手法。

其次,《左传》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是一言以蔽之,粗略描写,不作细致仔细的叙述,反而着重战争的完整性,深入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同时其描写又极具戏剧性。

《左传》对战争描写的完整性有极高的价值。

《左传》对战争的结果在文中会做详尽的铺垫,使得战争双方的成功或失败都有理有据,毫不突兀。

《左传》会对战争双方状况进行表现,即通过人物对话或人物行为表现出来。

而且通过多方面表现。

如《殽之战》中王孙满对秦军“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的评价。

这些都足见《左传》对战争过程描写的细致。

同时还描写了战争的余波。

如《城濮之战》中子玉羞愤自杀,晋文公称霸中原且大喜。

使得这场战争如故事般被完整讲诉。

《左传》描写战争具有戏剧性,《左传》对战争的描写不仅仅是记述,而是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任人物行为来表现的,这种写作方法使《左传》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成为一部有血有肉的文学精品。

这样的叙述让文章很具有戏剧性,使得人物形象深动,更好地描写了战争。

又如《殽之战》中描写因释秦囚先轸发怒是通过语言及行动描写的如“不顾而唾”。

又称襄公之母为妇人,使得这一形象跃然纸上。

对后世史传文学,小说等都有影响。

第三,则是《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叙述中常常有神秘因素,通过一些神谕或卜示来预测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

这也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知水平。

如《殽之战》中借柩有声如牛而发动战争。

另一点是道德因素,即《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很注重“礼”。

看战争双方是否有礼,人心向背。

这些在这两次战争的描写中体现的很明显。

如“师直为壮,曲为老。

”最后是语言特色,《左传》的语言很具有艺术特色,运用了许多辞格。

简述《左传》的语言特色

简述《左传》的语言特色

简述《左传》的语言特色
《左传》是春秋时期湘军将领公子鲁肃撰写的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献之一,也是古代政治史学和文献学的代表作。

它既记载了历史上的大事,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状况,文辞优美,结构严谨,深具时代特色和文学性质。

《左传》的语言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左传》以文辞优美的古老文字为主,表现出古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文学技巧,遵循春秋时期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文笔优美,总体上表现出优雅状况。

此外,内容也十分重要,穿插风物、论述政治、记载古今社会也成为它的特色。

其次,《左传》采用古风,它的文字不仅语言文雅,而且层次多、表达准确,体现出时代的文学气质,有很强的文学性质与艺术性,可以说是一部精美的古典文学作品。

最后,《左传》遵循古典文学的风格,其中成语、比喻、拟人等独特的修辞手段,都被巧妙地使用,显示出它的文笔优美,措辞精辟,情趣幽雅,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从上面可以看出,《左传》的语言特色非常丰富,由于它在文章上使用优美的文字、极具艺术性、极为精致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被认为是古典文学的杰作。

《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珍宝,它明显提升了我国古代语言文学的精英水平。

- 1 -。

左传简介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相传作者是战国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一书,丰富多彩。

其主要内容是记载春秋列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言论。

另外,关于天文、鬼神、灾祥、占卜等方面,也有记载。

《左传》本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主要是因为它从文学角度看有着显著特点。

首先是记叙历史事件时不是平铺直叙,毫无选择,而是抓住事件中的重要环节着力描写,使所叙之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如“赵盾弑君”事件是由情节异常紧张、变化莫测的小故事串联而成,使所叙之事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传奇的色彩。

其次,《左传》非常善于描写战争。

描写战争不只是简单地写军事斗争,而是把它与政治经济外交联系起来写,并且能够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千姿百态,绝少雷同。

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鞍之战、晋鄢陵之战、吴楚柏举之战等,不仅以委屈尽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和场面,而且能够写出战争的性质和成败关键。

第三,《左传》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几乎都是以鲜明的面目出现,或善良、或正直、或阴险、或邪恶,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如《郑伯克段于鄢》,通过对郑庄公兄弟母子间矛盾斗争发展过程的入微刻画,表现了郑庄公阴险虚伪的丑恶面目。

《左传》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辞令十分优美,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外交特使)。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的文学成就

《左传》的文学成就

2020/9/15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9
有的侧重于揭示战争胜负的原因,政治外 交与战争相交织;有的侧事理论,将规律总结得合情合理。
2020/9/15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0
3、人物形象
《左传》描写出大批历史人物形象, 有天子诸侯、贤卿贤相、乱臣贼子、卜 祝师史、勇士猛将以及各种女性。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2
4、语言风格
简洁有力,文约义丰,生动形象,含蓄幽 默。行人辞令之美:从容委婉,含蓄幽默,温 文尔雅,柔中有刚,贵曲忌直,意味深长,在 先秦古籍中别具一格。
2020/9/15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3
譬如《秦晋殽之战》中的蹇叔 哭师、秦穆公责蹇叔、弦高犒师、 皇武子逐客、文嬴请三帅、孟明拜 谢,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委婉, 绵里藏针,曲尽其意。
《左传》的艺术成就
2020/9/15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
《左传》的文学特色
❖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 年体史书,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规模浩大 的叙事文学巨制。在叙事艺术、战争描写、 人物刻画、语言技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 就。
2020/9/15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
❖ 刘知几《史通·六家》称“其言简 而要,其事博而详”,“述者之冠冕”。 《申左》称“世称实录”。
2020/9/15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7
2、战争描写
全书描写大小战争凡四百多次, 力避雷同。每次战争的着眼点不同, 特点也不同。对后世战争题材的师专 散文和小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9/15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左传》的战争描写,主要是围绕着诸侯国[gPARAGRAPH3]地的纷争展开的。

如鲁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晋、楚围郑,鲁成公十年、十一年,齐国入侵莒地、小邾国等,所有这些战争描写都写得惊心动魄,波澜起伏。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军阵前短兵相接,短兵相接的厮杀,还有统帅高超的指挥艺术。

因为作者抓住了战争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矛盾,即大国与小国之间、强国与弱国之间的矛盾,大量的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战争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战例,其笔触之广,内容之多,篇幅之大,在先秦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左传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十分逼真,也很讲究。

全书涉及战争大小就有七百多次,而描写战争的笔墨更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每当看到那激烈的厮杀,读者便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左传不愧是先秦叙事文学的典范,因为它所刻画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左传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刻画战争场面和渲染战争气氛。

因为古代的战争几乎无不打了败仗,少数打了胜仗的,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特别之处,而左传的写作却使他的主人公在战争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从对士兵、武器、军旗、天候、战况的描绘,到对战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战争结局等的叙述,无不使人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残酷,感受到在战争年代生存的艰难。

正是在这样惨烈的战争中,主人公们才一步步成长起来,成熟起来。

左传还对许多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比如说对双方兵力对比的交待,将领的用兵特点,用兵的方略和采取的战术。

甚至在第三者的眼里,往往能透露出双方兵力部署的一些蛛丝马迹。

正因为如此,左传的作者就不可避免地对战争有所议论,在对战争的批判中显示出自己的政治态度和道德观念。

左传写战争,多用短句,句式整齐,用韵工整。

有的段落虽然不长,但语言精炼,意思明确,读起来颇觉铿锵有力,节奏感很强。

但是,左传并非是只有叙述,在叙述的基础上夹杂着议论。

一般是议论与叙述交错运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9《左传》的写作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9《左传》的写作特点

第九节《左传》的写作特点晋代范宁说它“艳而富”(《春秋谷梁传序》),唐代刘知几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清代刘大櫆则称赞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论文偶记》)。

概而言之,《左传》的文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使人寻绎不倦。

一、精彩细密的叙事《左传》向以叙事精彩见称。

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增强了故事性。

作者通过铺垫、照应、追溯、插叙等手法,把有关事实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篇章。

鲁宣公二年,晋灵公被赵穿所杀。

《春秋》仅用“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话来叙述此事,不仅语焉不详,而且把弑君者说成赵盾。

《左传》则详细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讲述了一篇具体而完整的故事。

文中先叙述晋灵公“不君”的种种暴行,再述赵盾“骤谏”,晋灵公想除掉他,第一次派鉏麑去行刺,鉏麑被赵盾的恭敬所感动,不从君命,触槐而死;第二次想在酒宴上杀他,又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觉,提弥明舍身卫主,格斗而死。

就在这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作者掉转笔锋,插入当年赵盾在桑翳救灵辄的往事,然后写灵辄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保护赵盾脱身;接着又叙赵穿杀灵公,赵盾因出奔未越境而被史官书为“弑君”,并引孔子的话表示惋惜。

又如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节,也是通过完整曲折的故事,生动再现了统治者家庭内部为争夺全力和财产而骨肉相残的斗争。

1.《左传》的叙事成就更突出体现在战争描写方面A、在描写战争时,作者不仅写出纷纭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

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前后历时三年,卷入者达十一国之多。

作者围绕晋楚争霸的主要矛盾和两国在政治、军事上的优劣得失展开叙述,先交代了楚国向北扩张,侵扰中原小国,晋国抗拒楚师,企图建立霸业的背景。

又详述晋文公如何“教民”如何任帅,如何展开外交活动,孤立楚国;而楚国一方其主帅子玉如何“刚而无礼”,君臣间如何意见不一;在此基础上又写了晋国在交战前的反复磋商准备,以及王子玉的请战和晋侯的回答;最后,以极简略的笔墨叙述了晋国的战术措施和战斗过程。

左传的写作特点

左传的写作特点

第九节《左传》的写作特点教学目标分析《左传》在叙事、人物描写和行‎人辞令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在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把握《左传》细密详赡、微婉蕴藉的总‎体特征。

重点难点分析‎1、关于《左传》叙事方面的成‎就和特征,要能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还要重点掌握‎它在战争描写‎上的特点。

2、关于《左传》行人辞令的特‎点,不仅要能说出‎其具体表现,还要联系时代‎特点说出其形‎成的原因,例如春秋时代‎对礼的重视,对贵族的文化‎修养的重视等‎等。

教学内容《左传》虽是采自旧史‎料,但经过精心的‎加工整理,全书具有统一‎的风格,其散文艺术比‎《尚书》、《春秋》乃至《国语》都有很大发展‎。

晋代范宁说它‎“艳而富”(《春秋谷梁传序‎》),唐代刘知几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清代刘大櫆则‎称赞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论文偶记》)。

概而言之,《左传》的文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使人寻绎不倦‎,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记言,都显明得体现‎出这一特点。

精彩细密的叙‎事《左传》向以叙事精彩‎见称。

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总要具体而微‎地展示其发展‎过程。

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增强了故‎事性。

有时,作者通过铺垫‎、照应、追溯、插叙等手法,把有关事实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篇章。

例如,鲁宣公二年,晋灵公被赵穿‎所杀。

《春秋》仅用“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话来叙述‎此事,不仅语焉不详‎,而且把弑君者‎说成赵盾。

《左传》则详细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讲述了一篇具‎体而完整的故‎事。

文中先叙述晋‎灵公“不君”的种种暴行,再述赵盾“骤谏”,晋灵公想除掉‎他,第一次派鉏踶‎去行刺,鉏踶被赵盾的‎恭敬所感动,不从君命,触槐而死;第二次想在酒‎宴上杀他,又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觉‎,提弥明舍身卫‎主,格斗而死。

左传的叙事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左传的叙事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左传的叙事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左传》被誉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左传》的叙事特征①《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②《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例如,作者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

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

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③叙述颇具戏剧性。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

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

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

如“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

这种写法,可以看作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

《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

如“成公十年”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连的情节。

写晋侯所梦大厉,画鬼如生动的令人毛骨悚然;病入膏肓的描写,极为生动有趣;桑田巫释梦之语,小臣之梦的印证,更是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

④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节《左传》的写作特点教学目标分析《左传》在叙事、人物描写和行人辞令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在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把握《左传》细密详赡、微婉蕴藉的总体特征。

重点难点分析1、关于《左传》叙事方面的成就和特征,要能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还要重点掌握它在战争描写上的特点。

2、关于《左传》行人辞令的特点,不仅要能说出其具体表现,还要联系时代特点说出其形成的原因,例如春秋时代对礼的重视,对贵族的文化修养的重视等等。

教学内容《左传》虽是采自旧史料,但经过精心的加工整理,全书具有统一的风格,其散文艺术比《尚书》、《春秋》乃至《国语》都有很大发展。

晋代范宁说它“艳而富”(《春秋谷梁传序》),唐代刘知几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清代刘大櫆则称赞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论文偶记》)。

概而言之,《左传》的文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使人寻绎不倦,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记言,都显明得体现出这一特点。

精彩细密的叙事《左传》向以叙事精彩见称。

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总要具体而微地展示其发展过程。

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增强了故事性。

有时,作者通过铺垫、照应、追溯、插叙等手法,把有关事实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篇章。

例如,鲁宣公二年,晋灵公被赵穿所杀。

《春秋》仅用“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话来叙述此事,不仅语焉不详,而且把弑君者说成赵盾。

《左传》则详细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讲述了一篇具体而完整的故事。

文中先叙述晋灵公“不君”的种种暴行,再述赵盾“骤谏”,晋灵公想除掉他,第一次派鉏踶去行刺,鉏踶被赵盾的恭敬所感动,不从君命,触槐而死;第二次想在酒宴上杀他,又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觉,提弥明舍身卫主,格斗而死。

就在这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作者掉转笔锋,插入当年赵盾在桑翳救灵辄的往事,然后写灵辄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保护赵盾脱身;接着又叙赵穿杀灵公,赵盾因出奔未越境而被史官书为“弑君”,并引孔子的话表示惋惜。

文中有曲折的情节,有惊险的场面,波澜层出而又脉络分明,虽是编年叙事中的一段,却完全可以独立成篇。

当然,作者如此安排,不仅是追求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而且意在说明:赵盾恭敬仁厚而得人心,所以能转危为安;而灵公被杀,实在是咎由自取。

作者并不赞成“弑君”,但他通过深切著明的叙事,展示了事实真相,寄托了鲜明的爱憎。

又如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节,也是通过完整曲折的故事,生动再现了统治者家庭内部为争夺全力和财产而骨肉相残的斗争。

作者对这种礼制败坏、人伦沦丧的现象极为不满,文中详写郑庄公和大臣的几次对话,借以向读者暗示,庄公对段早有防范,只是故意纵容,以促成其毁灭。

这就暴露了他蓄谋害弟的险恶居心。

后面写庄公母子在大隧中相见赋诗,渲染所谓的“其乐融融”、“其乐泄泄”,更是具有讽刺意味。

象这样生动明了而又深具匠心的文章,代表了历史散文的新成就。

《左传》的叙事成就更突出体现在战争描写方面。

书中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很多著名战争都写得曲折完整,精彩动人。

在描写战争时,作者不仅写出纷纭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

例如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前后历时三年,卷入者达十一国之多。

作者围绕晋楚争霸的主要矛盾和两国在政治、军事上的优劣得失展开叙述,先交代了楚国向北扩张,侵扰中原小国,晋国抗拒楚师,企图建立霸业的背景;又详述晋文公如何“教民”如何任帅,如何展开外交活动,孤立楚国;而楚国一方其主帅子玉如何“刚而无礼”,君臣间如何意见不一;在此基础上又写了晋国在交战前的反复磋商准备,以及王子玉的请战和晋侯的回答;最后,以极简略的笔墨叙述了晋国的战术措施和战斗过程。

如此头绪纷繁的战事,写得有条不紊,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体现了举足若轻的叙事功力。

在作者看来,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更与政治的好坏、民心的向背与策略的得失有关,他在叙写战事时往往以此为着眼点去取舍材料,谋篇布局。

即使写一些较小的战事,也能体现出这种深切用心。

如庄公十年叙齐鲁长勺之战,竟用几乎一半的篇幅详述战前准备,表现鲁国采纳曹刿的建议,取信于民;至于战斗过程,则着墨不多,只是交代鲁国一方的正确战术;最后又让曹刿对胜利原因作了总结。

文章简洁明了,叙次井然,既有真切的描写,更寄寓了深刻的战争经验。

书中也不乏生动逼真的战争场面。

例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就写得精彩传神,惊心动魄。

在交战的前一天,齐国高固单车闯入晋军挑战,“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其垒,曰:‘欲勇者,贾余余勇!’”可见其士气高昂,勇不可当。

战斗开始前,齐侯又狂妄地宣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竟然未给马披上护甲就开始冲锋。

晋军奋力迎战,郤克被箭射伤,血流至足,仍击鼓不停,但终因伤势过重,大叫:“余病矣!”张侯手臂中箭,鲜血染红车轮,他斩断箭杆,继续驾车,在这关键时刻,他一面与郑丘缓一齐鼓励郤克,一面又用左手执辔,腾出右手帮助击鼓,战马狂奔不止,晋军紧紧跟随。

于是“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文中对齐军的骄傲轻敌,晋军的勇敢顽强以及战斗的紧张激烈,都写得历历在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如此精彩的战争描写,在以往的作品中还未出现过。

当然,作品写得这样详尽生动,又是为了具体揭示双方胜负的原因。

个性鲜明的人物由于重视人的作用,《左传》在叙事中注重描写有关的各类人物的活动,在刻划这些人物时,又往往着眼于政治的兴衰,努力表现他们与之相关的思想、品质和性格。

书中出现的有姓名的人物近三千,相当一部分人物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采取随事写人的方法。

作者在历史事件的发展中,通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逐步展示其个性特征,使其形象渐渐鲜明和丰满起来。

同一人物的事迹虽散见于分年记事中,但又互相联系;如果合在一起,是构成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

例如郑国子产是书中着力描写的主要人物,作者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件,写他早年便显示出卓著功绩,刻划了一个开明有为,受人爱戴的政治家形象。

如果把有关子产的描写放在一起,就很像一篇人物传记。

作者运用这种方法,通过不同史实的叙述,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各个方面。

例如作者笔下的秦穆公,当年平晋乱、定晋军,又不记前嫌,在荒年向晋国输粟,初步展示了这个未来霸主的雄心和气度;后来与晋围郑,听了烛之武的说辞而独自退军,则表现出他精于利害,绝不愿厚人薄己;此后又不听蹇叔之谏而发兵攻郑,暴露出利令智昏,刚愎专横的一面;兵败之后,勇于自责,不替孟明,终于报仇雪耻,成就霸业;而死后以三良为殉,又极为愚妄自私。

从这些有关史实的记载中,人们看到了一个性格丰富,血肉丰满的春秋霸主的形象。

有时,作者随着叙事的展开,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例如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写重耳出亡,就表现了他由一个胸无大志、性格暴躁的贵公子,备尝艰辛,最终成长为成熟老练的大国之君的过程。

如果把这些记载和后面克楚称霸的事迹连在一起,也酷似一篇晋文公传。

运用随事写人的方法,作者把主人公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场面和对话,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情和心理。

文章笔墨俭省,故事性强,人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在动态中凸现了各自的个性特征。

对一些次要人物,作者在情节推进中仅用寥寥几笔,写出一两个富于特征的细节,便受到形神毕肖、声情并现的效果。

例如僖公三十三年写晋襄公应文嬴之请,放走了俘获的三名秦帅,大臣先轸为此勃然大怒:先轸朝,问秦囚。

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请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

”不顾而唾。

几声斥责,一个动作,就使其怒气勃勃之态,跃然纸上。

此类细节,在书中往往而出,对于刻划人物,起到了画龙点睛,颊上添豪的作用。

微婉巧妙的辞令春秋时期,贵族文化高度发达,社会盛行重礼尚文的风气,大夫进谏,行人应对,都讲究辞令之美。

因此,《左传》中便记载了很多文才斐然的辞令。

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

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

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这段对话: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

”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

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

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

”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

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

当时很多出色的外交家都善于在谦恭有礼的形式下据理力争,机智巧妙地挫败对方。

例如晋国子产即擅长于此,他多次凭借辞令之妙,使大国不敢对郑非礼。

襄公二十五年,郑伐陈,子产向晋献捷,晋人三次责难郑国,都被子产巧妙地顶了回去,就连晋国赵文子也说:“其辞顺,犯顺,不祥。

”对郑国给予礼遇。

书中记孔子对此发表评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

”这里所谓“文”,即是指辞令的优美巧妙,它体现了礼的精神与深厚的文化素养。

这是《左传》辞令的普遍特点。

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

例如僖公二十六年,齐国伐鲁,鲁人展喜以“犒师”的名义与齐孝公进行了一番对话: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君子则否。

”齐侯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太师职之。

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

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鄙夷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

’恃此以不恐。

”展喜抬出先王之命,表示鲁国有恃无恐,实为指责齐国“弃命废职”,违背礼义。

其辞令优游婉顺,不卑不亢,而又绵里藏针,内含讽刺。

于是,齐侯自知无理而撤军。

这番辞令所以产生这番效果,主要还在于道义的力量。

春秋时期,违礼行为虽屡见不鲜,但在正式场合,礼仍是规范人们行为和国家关系的公认准则,违礼失信就会冒天下之大不韪。

因此,援引先王之命,揭示礼义所在,自然是有力的武器。

前人称《左传》“婉而多切”,就在于它不仅有彬彬有礼的外表,更具有以理服人的力量。

《左传》中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里的分析见长。

例如,僖公三十年,秦晋两国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便讲得坦率而深入,有力地打动了秦伯。

它如桓公二年的臧哀伯谏纳郜鼎、僖公五年的宫之奇谏假道,也都有严谨细密,娓娓动人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