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蹈对于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影响及其美学意义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相关性分析

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相关性分析

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相关性分析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俩的相关性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典舞和戏曲舞都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传统舞蹈领域中各具特色,但在许多方面它们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针对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的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

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在表现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古典舞和戏曲舞都注重舞者的动作、身段和形体,它们的舞蹈段落富有变化,并且在形象塑造上力图表现出精美而华贵的美感。

舞者通过动作、表情和造型等方式来诠释角色和情感,从而使表演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

古典舞和戏曲舞在动作的整体编排上都有严谨的规范,注重舞蹈动作的高雅、端庄和大气,二者共同追求舞蹈表现的优美和精湛。

古典舞和戏曲舞在表现主题上也有共通之处。

中国古典舞以中国古代文学、诗词、绘画等为创作源泉,重视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而戏曲舞则是中国戏曲剧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戏曲剧目为主题材料,既有传统经典剧目的传承,也有现代题材作品的创新。

无论是古典舞还是戏曲舞,它们都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为主要目的,注重通过舞蹈表现来传达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典舞和戏曲舞还在舞蹈技法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舞蹈技法是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的共同基础,包括舞姿、步法、空间表现、肢体语言等。

古典舞注重对动作的柔美与力度的掌握,强调舞者对身体的控制和力度的张力感,同时在空间表现和肢体语言上也有其特色。

而戏曲舞则注重舞者对戏曲剧目的理解和表现,舞者要通过舞蹈来诠释戏曲角色的性格、情感及故事情节,因此对肢体表达和情绪演绎有着严格的要求。

古典舞和戏曲舞在技法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共同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关性,包括表现形式、主题内容、舞蹈技法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

古典舞和戏曲舞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二者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发扬中国民族优秀舞蹈艺术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戏曲舞蹈的点评

戏曲舞蹈的点评

戏曲舞蹈的点评戏曲和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两种艺术表现形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艺术有很深的渊源,并且存在戏曲舞蹈共同发展的历史时期,在元朝才开始出现分化,两者开始了独立的发展与存在形态。

因此戏曲和舞蹈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是舞蹈汲取了一些戏曲元素,对舞蹈的发展以及内容丰富和表现形式多样化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并于中国戏曲对舞蹈发展的影响理论研究比较丰富,主要谈及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

如支佳艺在《戏曲舞蹈对于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影响及其美学意义研究》中详细地论述戏曲的起源以及戏曲的舞蹈美学特征,对戏曲所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写意与写实的艺术特点进行论述,并对戏曲在中国舞蹈中产生的影响做了详细的探讨,以案例的形式解读戏曲与对舞蹈的影响和作用。

王群在《浅谈戏曲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文章中在对中国古典舞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探讨戏曲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以及戏曲的演出风格,并就戏剧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从动作、道具、音乐等方面分析。

在姬常虹的《浅谈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中古典舞与戏曲之间关系,的研究必要性论述后,指出中国古典舞与戏曲之间,在身段和技法上的联系比较紧密,水袖、剑等等方面的运用有相通的地方;在意境方面有相似之处;在虚实表现、点与线、情感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

汤欣超在《戏曲舞蹈对中国当代舞蹈的影响和作用》中对戏曲与舞蹈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从戏曲对题材选择影响以及动作选题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戏曲对舞蹈的的影响,并辅以案例进行论证。

在任楠的《浅谈戏曲舞蹈对民族舞蹈的影响》文化间,从舞蹈与戏曲的渊源说起,指出戏曲舞蹈是对传统舞蹈的一种继承,继承了舞蹈中形体动作,并对舞蹈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李涛在《浅谈戏曲对舞蹈的影响》文章中指出戏曲对舞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舞蹈选题题材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二是对舞蹈创作中的动作、表现手法以及叙事方式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浅析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

浅析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

浅析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摘要】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戏曲元素的定义,古典舞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然后通过分析舞蹈形态的表现、角色塑造的手法、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舞台布景的设计以及服装道具的运用等方面,探讨了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运用方式。

结论部分总结了古典舞中戏曲元素的丰富多样性,对古典舞的启示与促进,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古典舞的表现形式,还为古典舞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关键词】关键词:戏曲元素,古典舞,舞蹈形态,角色塑造,音乐,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丰富多样性,启示,发展趋势。

1. 引言1.1 戏曲元素的定义戏曲元素是指中国传统戏曲中所具有的独特元素和特点,包括舞台语言、动作、音乐、表演技巧等。

这些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在古典舞中,戏曲元素的应用可以丰富舞蹈表现形式,增加舞蹈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

戏曲元素的定义涵盖了多种形式和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角色扮演、动作编排、音乐节奏和舞台布景等。

这些元素不仅可以使舞蹈更具有戏曲的特色,还可以提升古典舞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影响力。

通过对戏曲元素的运用和发展,古典舞可以不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合创新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艺术交融。

的精髓在于传承和创新,要在古典舞中得到充分体现,需要运用创造性的方法和理念,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戏曲元素的应用在古典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

1.2 古典舞的特点古典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典舞注重身体姿态的优美和舞蹈动作的精致,要求舞者在表演过程中保持优雅、端庄的形态。

古典舞强调舞者的技术和功底,需要舞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优秀的舞蹈技巧。

古典舞还强调情感表达和内心塑造,舞者需要通过舞蹈来诠释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浅析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

浅析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

浅析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1. 引言1.1 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意义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丰富了古典舞的表现形式,还使得古典舞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戏曲元素的引入,不仅为古典舞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通过将戏曲元素与古典舞相结合,不仅可以展现出古典舞的优美和华丽,还能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应用,可以使舞蹈更加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舞蹈表达的情感。

戏曲元素的运用还可以提高古典舞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使得舞台表演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的意义不仅在于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古典舞更具有魅力和吸引力。

戏曲元素的融合与运用,为古典舞赋予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也使得古典舞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 正文2.1 戏曲元素的传承与融合戏曲元素的传承与融合在古典舞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而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形式之一,也是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典舞中,戏曲元素得以传承和融合,使其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戏曲元素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舞蹈动作中,还表现在舞者的表演技巧和表现方式上。

古典舞中的舞蹈动作往往融合了戏曲的动作曲折和情感表达,具有戏曲舞台上的细腻和张力。

舞者在表演时,可以通过细致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传达出戏曲中特有的情感和内涵,使观众更加容易沉浸于舞蹈的氛围之中。

古典舞中的服饰与化妆也融合了戏曲的特色。

舞者的服饰常常采用传统的戏曲服装,如华丽的发饰、彩色的衣袍等,以突出舞蹈的戏曲气质。

化妆方面也借鉴了戏曲的化妆技巧,通过浓艳的妆容和夸张的表情,突显舞者的戏曲性格和角色特征。

戏曲元素的传承与融合丰富了古典舞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戏曲元素在古典舞中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观众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舞台魅力。

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相关性分析

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相关性分析

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相关性分析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两大艺术形式。

它们都起源于汉朝以前,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虽然古典舞和戏曲舞在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非常紧密的相关性。

一、历史渊源古典舞和戏曲舞在历史渊源上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在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历程中,民间舞曲和宫廷舞蹈始终相互关联,交相辉映。

自古以来,中国历朝历代的宫廷都有舞蹈表演,如商王舞、周鼓舞、汉乐舞、唐乐舞等,这些宫廷舞蹈是古典舞的前身。

而民间舞曲则植根于各地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如粤剧、川剧等。

而戏曲舞则是以民间舞曲为基础,结合了音乐、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表现形式古典舞和戏曲舞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大的相关性。

古典舞着重于舞者的形态、姿势、手势、舞步等方面的表现,表达出优雅、庄重、舒展、华美等特点。

而戏曲舞则是以角色形象、舞台表现、音乐对白等为主要手段,强调情感的传达和戏剧的效果。

但是,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古典舞和戏曲舞的表现形式也有交集和互动。

例如,戏曲舞蹈中常常会加入古典芭蕾舞蹈技巧,从而使舞蹈更为生动、逼真。

而古典舞蹈的表现形式也会受到戏曲舞蹈的影响,如唐代广场舞中的一些舞姿和手势,就来源于唐代戏曲中的表演技巧。

三、艺术内涵古典舞和戏曲舞在艺术内涵上也有相关性。

中国古典文化讲究意境、气韵,追求优美、深远、博大的意境,这种精神内涵也贯穿于古典舞和戏曲舞中。

在古典演唱和戏曲表演中,强调的都是情感的传达和人物形象的表现,这都是艺术内涵的体现。

古典舞和戏曲舞的艺术内涵也相互融合。

古典舞注重舞者的气质和形态,而戏曲舞则注重角色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它们都是体现艺术内涵的手段。

综上所述,古典舞和戏曲舞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其紧密的相关性。

古典舞和戏曲舞在不同的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内涵,但在实际表演中也会有相互借鉴、交流和融合的情况出现。

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蹈的联系之探讨

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蹈的联系之探讨

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蹈的联系之探讨中国古典舞蹈不仅受到了古代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影响,也深刻地融合了中国戏曲舞蹈的表现形式。

在历史长河中,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在艺术理念、舞蹈技巧等方面互相吸收和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艺术理念的互补影响中国古典舞蹈的核心理念是“内在修养、外在形式”,强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讲究舞者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净化,体现了中国古人讲究“内在修养”的思想。

而戏曲舞蹈则更强调对于角色的刻画和表现,艺术理念主要是“表现力、美感、体验感”。

两者在表达手法和艺术传承的过程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借鉴。

例如,传统的京剧明星梅兰芳就是一位在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蹈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

梅兰芳不仅在京剧表演上成为了一代传奇,并且它将戏曲舞蹈技巧嫁接到古典舞蹈中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舞蹈技巧的交叉感染中国古典舞蹈和戏曲舞蹈的发展历程相同,都有着相似的技巧和艺术语言,包括手势、姿势、步伐、形态等等。

两种舞蹈形式在技巧上的相互借鉴,对于舞者的技能提升,尤其是对于中国古典舞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京剧中的折子戏就是让京剧艺人的舞蹈功夫得到进一步的磨练和提升的过程。

中国古典舞剧《梁祝》中所采用的杂技演员动作,运用了戏曲技巧把表演更加生动、真实。

而在古典芭蕾舞和现代舞中,也有很多动作是融合了中国民间舞蹈和戏曲舞蹈的技巧。

三、文化价值的遗传和传承中国古典舞蹈和戏曲舞蹈都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如《红楼梦》、《西厢记》、《庐山谣》等古典名著在表演中的再现,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作为中国古典舞蹈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戏曲舞蹈也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因,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总的来说,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蹈不仅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形成了互相借鉴、融会贯通、交流互动的发展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两种舞蹈形式在技巧、艺术表现和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注入了生气和活力。

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相关性分析

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相关性分析

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相关性分析1. 引言1.1 介绍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舞蹈形式,两者在表现形式、舞蹈动作、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注重舞者的身段、舞姿、舞蹈技巧和气质,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优雅和神秘。

而戏曲舞则是以传统戏曲为基础,在舞蹈表演中融入了对话、唱戏等元素,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故事性。

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它们都注重舞者的身体表现和舞蹈技巧,都强调舞蹈动作的优美、大气和流畅。

两者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它们在表现形式、舞蹈技巧和文化内涵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研究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的相关性,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1.2 阐述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两者历史、特点、共同之处和区别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揭示它们在表演形式上的联系。

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在艺术表演领域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的相关性分析,旨在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舞蹈和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为各级文化馆、艺术团体、教育机构及舞蹈、戏曲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研究,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贡献力量。

2. 正文2.1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与特点中国古典舞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艺术形式。

古代中国的文献记载中就有关于舞蹈的描述,而汉代时期的《乐府诗集》中也有不少描写舞蹈的作品。

随着唐宋时期的繁荣,舞蹈开始融入宫廷礼仪和宴会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宫廷舞蹈。

从舞蹈《木兰归》看豫剧对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影响

从舞蹈《木兰归》看豫剧对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影响

从舞蹈《木兰归》看豫剧对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影响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中,舞蹈《木兰归》作为豫剧的经典之作,既展现了豫剧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审美特点,也对中国古典舞蹈产生了一定的审美影响。

舞蹈《木兰归》以杨门女将木兰传奇为蓝本,通过舞蹈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木兰从军、立下战功、归家等情节。

在舞台设计方面,舞台背景采用了豫剧特有的十分布景形式,通过纸影、灯光等手段,将林、泉、城、野等画面与舞者的动作完美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此外,舞蹈《木兰归》还融入了豫剧中的表演元素,如夸张的身段与手势、夸张的喉音唱腔等,使得舞蹈更具豫剧的特色。

舞蹈《木兰归》展现了豫剧对中国古典舞蹈审美的影响。

首先,豫剧舞蹈借鉴了古代舞蹈的一些特点,如舞蹈动作的延展性、线条之美以及舞者的身姿和舞步的力度感等。

这些特点使得舞蹈更加灵动、优美,在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上更具感染力。

其次,豫剧舞蹈通过独特的舞台呈现方式和舞蹈编排手法,使演员在舞蹈表演中更好地展示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转折。

这种审美影响在中国古典舞蹈创作中逐渐得到应用,使得古典舞更加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

再次,豫剧舞蹈注重舞者的身段与喉音唱腔的合一,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达音乐的意境。

这种形式创新不仅豐富了传统舞蹈的内涵,也为中国古典舞蹈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除此之外,舞蹈《木兰归》在表现形式和题材选择上也对中国古典舞有所启迪。

豫剧中舞蹈表演的形式多样,除了以舞蹈的方式展现故事情节外,还常常通过在表演中穿插鼓点、器乐和口技等元素,形成独特的舞台效果。

这种形式多样性不仅为舞蹈与音乐之间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尝试,也为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舞蹈《木兰归》在形式、审美特点及创作手法等方面展现了豫剧对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影响。

豫剧舞蹈借鉴了古代舞蹈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舞台呈现方式和舞蹈编排手法,更好地展示了舞者情感和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舞蹈对于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影响及其美学意义研究作者:支佳艺来源:《大观》2016年第11期戏曲与舞蹈都是中国漫长岁月中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舞蹈是戏曲的源泉,而戏曲舞蹈又是在中国古典舞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中国古典舞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的风格特性和审美形态,并对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和表演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在此将戏曲舞蹈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影响以及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影响加以研究,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背后透现出来的美学意义进行深挖整理,以一种新的方式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提供理论支持。

一、戏曲舞蹈的起源与戏曲舞蹈的美学特征戏曲在十二世纪的南宋时代正式形成,它本身是一个艺术的综合体,包括有文学、诗歌、音乐、美术、舞蹈等成分。

它也是在多种传统民族艺术的土壤里形成的,因此也充分体现了与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所共同的民族美学特征:(一)“线的艺术”中国的当代美学家,把中国民族传统的造型艺术、表现艺术的美学特征归结为“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 。

中国戏曲舞蹈正体现了“线的艺术”的特点。

人们把戏曲舞蹈的美学特征概括为“圆与曲” 。

“圆”——形圆线圆,势势求圆。

它的运动规律也归结为“三圆”——平圆、立圆、八字圆。

“曲”——曲线。

戏曲讲究“两轴三面”——颈为小轴,腰为大轴;头部、上身、下身的角度在三个不同的面上。

因此造成体态的基本特征为曲线,或拧倾、或仰俯、或交叉、或旋扭。

无论是盖叫天的动势的“拧麻花”,或是女性体态的“三道弯”,无不充分体现曲线美的特点。

(二)形神从形似中求神似,更重视神似。

在民族传统艺术中,无论绘画、文学、诗歌等等,无不强调神、神韵。

所谓“神”就是人物的精神气质,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表现。

盖叫天说:“神是一个人的灵魂,这种情主要是从一个人眼睛中表现出来的。

”所谓“天凭日月,人凭眼”“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眼大无神,庙里泥人”“神不到,戏不妙”“要能传神,才是活人。

”在戏曲中用“亮相”来表现人物的神采,可以说是戏曲表演的独特风格。

(三)虚实戏曲本身的表演形式就是虚拟化的,以虚代实,以鞭代马,以浆代船。

上楼下楼,开门关门,上船下船,下雨,刮风……无不通过虚拟的形式来加以表现。

如:戏剧《三岔口》,在明亮的灯光下,来表现黑夜伸手不见五指的摸寻和厮杀。

用虚拟的表现形式,给演员以更大的创造自由,给观众以更大的想像空间,从而具有更强的真实感。

(四)写实与写意戏曲通过程式化、虚拟化、节奏化和舞台上的“时空自由”的表演特征,形成自己完美的写意的表演艺术体系。

戏曲中的一戳一站,一招一式,一坐一行,一颦一笑,完全突破了生活动作与表情的自然形态,通过程式化、虚拟化、节奏化舞蹈艺术化的写意手法来加以表现。

以“抖须”表现生气,以“甩发”表现着急。

连斗争胜利者的“下场花” 也完全是用写意的手法来表现得胜者的得意和喜悦之情。

综上所述,戏曲艺术具有极强的民族的美学特征。

这是戏曲的核心和灵魂,根本和精髓。

二、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本文所指的古典舞,是指中国古典舞是自新中国成立后,以传统美学思想为审美原则,以戏曲舞蹈为基础,融合了中国武术中的动态动势,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古典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某些有益成分,遵循人体运动的科学原则,按照舞蹈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具有鲜明而浓郁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舞蹈体系。

而并非汉唐、敦煌、昆舞等中国古代舞蹈。

中国古典舞创建之初,面临的是“白手起家”从头做起的局面,当时为了解决舞蹈演员的训练问题,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有采用芭蕾舞进行训练的,有在现代舞的基础上进行训练的,还有一种就是根据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

在根据戏曲进行训练时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当时的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在以芭蕾为基训的同时,由当时的学院院长欧阳予倩请来京剧名师刘玉芳和南昆的名宿划船浩,练习戏曲中的《起霸》《趟马》等,学习戏曲片段,《霸王别姬》中的双剑、《游园惊梦》中的一些片段等等。

第二种是朝鲜著名舞蹈家崔承喜女士,认为戏曲里有非常丰富的舞蹈,力主从中国的传统戏曲之中提炼出一套舞蹈教材来,可以说崔承喜女士是第一位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整理戏曲舞蹈的先行者。

第三种是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也认为,中国有十分丰富的优秀的舞蹈民族传统,中国古代,尤其是汉唐时代是宫廷舞蹈的鼎盛时期,但自唐之后,经历五代十国战乱,作为独立的舞蹈艺术形式逐渐衰落下来。

到了宋元时期,随着戏曲的兴起,中国古代的大量舞蹈融入了戏曲之中,成为了戏曲舞蹈的一部分。

所以他在1959年《一得余抄》中提出:咱们能不能把戏曲中的中国古典舞独立出来?自此,由叶宁为组长的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古典舞研究小组也开始了对中国古典舞的整理工作。

由此确立了舞蹈训练可以从戏曲当中吸取、吸收经验,不能硬搬,下功夫探求舞蹈技法的规律,把舞蹈从戏曲的唱念做打中尽量抽离,形成自己的古典舞形式,逐渐形成舞蹈的训练方法。

自此,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的中国古典舞,逐步成形、发展壮大,而戏曲舞蹈至今在我们的课堂和作品中的影响,也清晰可见。

(一)课堂的影响1.身韵(身段)“文革”之后,经过“36次会”的认真思考,学习戏曲传统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着眼于动作、技巧那些外在层面上的东西,而是进入到深层去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和本质,一众前辈对戏曲身段进行了改造,出现了身韵课。

身韵从不同的“行当” ,表现不同感情的千变万化的手的动作和姿势中,提炼了常用的“手的八个基本位置” :“单山膀” “双山膀” “顺风旗”“托按掌”“双托掌” “山膀按掌”“冲掌”“ 提襟”等,以及“晃手”“云手”“小五花”“大刀花”等手臂的运用动作。

“脚的基本位置”:“正步”“丁字步”“小八字步”“大八字步”“踏步”“弓箭步”。

步法:“圆场”“花梆步”“错步”等。

归纳出了“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的规律。

在戏曲的训练中,都强调腰的重要性——“腰是主宰”,“腰是总枢纽”。

李正一老师从丰富的腰部动作中,分解出最基本、最典型、最具训练性的六种元素即:“提沉”“含仰”“旁提”“移”“拧”的基本元素来配合身体各部分的训练。

2.技术技巧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中间部分四大主干教材之一的翻身类技术技巧是极具民族特性的,它是中国古典舞独一无二的一个技术。

其来源就是戏曲舞蹈。

翻身是指在双脚交叉撵转或平衡交替重心的状态下,以腰为轴,身体保持在倾斜状态下的翻转。

它是民族特点十分浓郁的、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技术技巧动作群。

无论是舒卷自如的探海翻身,还是蛟龙出海般的大蟒翻身,还是盘旋仰俯的踏步翻身,都贯穿了中国古典舞所独具的拧倾仰俯的身体形态特征,掌握了翻身,其实就是掌握了中国古典舞所独具的审美特征。

除此之外,根据戏曲演变过来的技术技巧动作还有很多,旋转的各种舞姿转,斜探海转、螺丝转等等;跳跃类技术包括紫金冠跳、大射燕跳等等都是从戏曲当中提炼而来,虽然到了今天有些发展和变化,但究其根本是从戏曲当中而来的。

由此可见戏曲舞蹈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十分巨大。

3.袖和剑服饰、道具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的一个显著特征,更是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智慧创造的结晶。

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应该发扬民族特色,给过往时代的艺术形式赋予新的生命。

所以,在戏曲的众多的道具舞蹈中,中国古典舞选择了“一武一文,一刚一柔”的剑和水袖来进行借鉴和整理,通过训练达到“以身带剑(袖),以剑(袖)练身”的目的。

3.1剑“剑”的最大特点是身法性很强。

由于剑具有攻防意识和技击的本色,自然形成进退起伏,吞吐闪展,灵活多变的身法和刚柔缓急的节奏韵律,以及宛如游龙、大步流星的奔泻流动的气势。

“剑”有时沉稳有力,力拔千钧;有时急如闪电,如流星追月,以以身法带剑法——“发力在腰,用力在捎” ,腰成为剑的发力之根。

以腰发力,力流“行于肩、跟于臂、聚于腕” ,穿过剑身,力达剑尖,使硬剑变为软剑,使无生命之剑变为有神经感觉之剑,从而使剑成为手臂的延伸,人体线条的延长。

北京舞蹈学校张强老师在武术剑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全面的整理出了剑的教材。

3.2 袖袖舞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很有特色的一种中国舞蹈。

世界上只有中国有长袖,(日本有宽袖,朝鲜是彩袖),而且很早就有“长袖善舞”(《韩非子》)之说。

其实,它来自于戏曲舞蹈中,我们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和继承了戏曲舞蹈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态。

水袖也是继承和发展的一部分。

在戏曲中,水袖一直处于辅助戏剧表演的从属地位,作为独立的袖舞早已不复存在,当时的北京舞蹈学校中国古典舞教研组看中了这份艺术瑰宝,在第一届本科教育系筹建过程中的“36次会”上,立即确定袖舞为女性身韵训练的深化内容。

(二)作品的影响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影响之深,从作品来看是最为直观的。

从第一届全国单双三舞蹈比赛中的《醉剑》,到第六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丽人行》,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的《春闺梦》,到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青衣》,再到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的《红玉丹心》,最后到最近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的《百花争妍》,无论是男子、女子、单人舞、群舞,各大舞蹈赛事中,定有戏曲舞蹈的身影,且部部作品都较为经典,广为流传。

《春闺梦》中伶俐乖巧的小花旦情窦初开,《红玉丹心》中的武旦梁红玉巾帼不让须眉,《百花争妍》中的袖技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精彩纷呈,引起社会一阵好评,更是受到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邀请走向更大的舞台。

近年来,中国古典舞以自己的方式演绎戏曲形象的趋势愈演愈烈,几乎各类赛事都会出现此类作品,由此可见戏曲舞蹈于中国古典舞影响之深远。

三、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性及其成因中国古典舞之所以形成突出而特别的风格特征,是因为由动态、韵律、节奏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

1.由“拧倾圆曲”四种形态构成四个主要的形态特征,其中又以“圆”为最根本、最显著的特征。

2.“圆”和“游”的运动路线与动作形态。

“圆”指动作形态,而“游”指动态运动路线。

在动态的形成过程中讲究“游”,在“游”的动态路线中讲究“圆”,可以说“圆”构成中国古典舞动作形态的基本特征,“游”则突出地反应了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中国艺术的“线的艺术”的特征。

3.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征:节奏比较类型化的“弹性节奏”。

4.极则复反法对比规律,包括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扬先抑等,对比、对立的相互运动,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浑然一体。

5.对“气”的把控。

以气御动,不仅仅是在舞动过程中劲力层次的把控、节奏的掌握,也在生命和道德的层次上做到文如其人,舞亦如其人。

对比戏曲舞蹈的风格特征不难发现,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两者之间有非常多的相似点,如对“圆”“线的艺术”的追求,对“形神劲律”的把控,对“虚实”的巧妙运用,这些构成了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共同的审美特征和风格特性。

究其根本,中国古典舞与戏曲同属传统艺术,戏曲由诗歌舞蹈等多种样式构成,中国古典舞又是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二者必然存在一定共通之处,可以说中国古典舞通过对戏曲传统的继承学习,“取其神移其形,得其劲变其形”,最终达到为中国古典舞自身所用的舞蹈化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