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共45页文档
左传

左传导读:《左传》原来的名字是《左氏春秋》,和《春秋》一样,都是史书,不过《春秋》是鲁国史,而《左传》包涵各国史事,两书是分别独立通行的。
汉朝把《春秋》列为经书,认为《左氏春秋》是解经的作品,而改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到了西晋,杜预(222〜284)按照《春秋》的编年,把《左传》的内容分列在经文之后,从此以确立经传合刊的体系。
《左传》以「叙事」为主力,其内容多叙述历史事件的原委与过程。
不过,在鲁隐公元年到鲁悼公十四年,这二百六十九年的各国史事当中,史料的取舍是有所侧重的,例如在隐公到宣公有一百三十二年,成公到悼公有一百二十七年,但前者的篇幅,只有后者的约四分之一;在书中提到的二千五百多人里,详细刻画的不过管仲、子产、晋文公、晋悼公、秦穆公这几个人;对各国的叙述,也偏重在鲁、齐、魏、晋、楚、宋、卫、郑等国。
可谓「前代史从简,近代史周详」,「一般人物从简,重要人物周详」,「一般国家从简,重要国家周详」。
此外,《左传》擅于叙事的特征,使其在战役的描写,如僖公十五年的秦晋「韩之战」、僖公二十七、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成公十六年的晋楚「鄢陵之战」;外交言辞的折冲与策略应用,如僖公四年的「齐桓公伐楚」、僖公二十六年的「鲁展喜犒齐师」、僖公三十年的「烛之武退秦师」、成公十三年的「吕相绝秦」,都有相当精采的表现。
而其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的记载,更是研究或认识上古社会的重要史料。
只是,这种编年体式的叙事,往往一件事情横跨数年,阅读时需要一些跨年连缀的工夫。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并且说他是鲁国的太史。
也有人认为这个左丘明就是《论语》里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
但是,从唐代开始就有人怀疑这种说法。
到现在一般主张《左传》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大约完成于战国中期,是战国时期的一些学者编撰的,但主要的部分可能是左丘明写的。
左传

方面是在考验郑伯,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
8、郑伯的话为何能打动烛之武?
郑伯先自我检讨,再说明利害,言辞恳切,令人感动
。 9、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说秦,表现了他怎么样的性格 品质?
在关乎国家命运的时刻,不计私怨,捐弃前嫌,表现
出他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 10、烛之武为何“夜缒而出”?
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 ,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 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 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 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 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 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 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 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 了。
《左传》
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 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 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 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 《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 《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 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 “《春秋》三传”。
4、特别交代秦晋分驻有何目的?
为下文 烛之武临危受命。 6、佚之狐的话对塑造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
7、烛之武为何推辞?
满腹的牢骚和委屈,拒绝邀请,并不是故作姿态 ,而是表达他壮年不遇、英雄末路之感慨,另一
梳理文本
1、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课外阅读】《左传》简介

【课外阅读】《左传》简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书中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在《左传》作者看来,有德才能为天所佑;得民或失民,被有识之士当作取国或灭国的重要条件;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相传作者是战国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一书,丰富多彩。
其主要内容是记载春秋列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言论。
另外,关于天文、鬼神、灾祥、占卜等方面,也有记载。
《左传》本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主要是因为它从文学角度看有着显著特点。
首先是记叙历史事件时不是平铺直叙,毫无选择,而是抓住事件中的重要环节着力描写,使所叙之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如“赵盾弑君”事件是由情节异常紧张、变化莫测的小故事串联而成,使所叙之事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传奇的色彩。
其次,《左传》非常善于描写战争。
描写战争不只是简单地写军事斗争,而是把它与政治经济外交联系起来写,并且能够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千姿百态,绝少雷同。
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鞍之战、晋鄢陵之战、吴楚柏举之战等,不仅以委屈尽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和场面,而且能够写出战争的性质和成败关键。
第三,《左传》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几乎都是以鲜明的面目出现,或善良、或正直、或阴险、或邪恶,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如《郑伯克段于鄢》,通过对郑庄公兄弟母子间矛盾斗争发展过程的入微刻画,表现了郑庄公阴险虚伪的丑恶面目。
《左传》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辞令十分优美,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外交特使)。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先秦历史散文 ——左传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节 《左传》的人物描写特色
(四)人物行动、对话构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 人物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通过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展现人物性格。如
齐晋鞌之战中郤克、解张、郑丘缓三人的形象。
第四节 《左传》的语言特色
(一)《左传》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 包括出使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文字“文 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 有致,栩栩如生。
第四节 《左传》的语言特色 (二)《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如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之状云:“舟中之指
可掬也。”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 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 局,1990年。
(2)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常用“初” 字领起。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特色 (三)历史与道德统一的正史叙事范式。
(1)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神秘化特点。
①道德化。如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 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
②神秘化。以常出现的预兆为例,大都有道德化倾 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礼义之事, 则常有凶兆。如“僖公十四年”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 几亡国”的预言。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特色
(四)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
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广阔灵活。
如“密室之谋”与“床笫之私”。有的不是对历史
的真实记录,而出于臆测或虚构。
第三节 《左传》的人物描写特色 (一)人物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
《左传》参考资料

人们对故事的兴趣,是产生文学的基本动力之一;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也是小说和戏剧的基本要素。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戏剧的产生相当迟,但与此有关的文学因素,却不可能很迟才出现。只不过它借了历史著作的母胎孕育了很久才分离出来。而《左传》正是第一部包含着丰富的这一类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这种传统既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写作提供了经验,又为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文学上看,《左传》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这些都是显著的文学因素。
一般说来,史籍记载中,愈是细致生动的情节,其可信程度愈低。因为这一类细节,作为历史材料的价值不大,在发生的当时或稍后,也不大可能被如实地记载下来。尤其所谓“床笫之私”、“密室之谋”,更不可能是实录。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左传》作者所依据的材料,虽主要出于史官记录,但也有不少原来就是社会上以各种方式流传着的历史故事,其中已经包含了若干虚拟的成分;在完成这部著作的过程中,作者又根据自己对历史的悬想、揣摩,添加了不少内容。当然,这种虚拟和揣摩,不同于小说、戏剧的虚构,它是完全依附于历史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历史,并表现作者的历史观念。但不能够说,这里就没有追求一种“故事趣味”以满足作者自身和读者的搜奇心理的潜在意识。
左传简介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四)通“为”。《左传·僖公四年》:“一
之谓甚,其可再乎?”
2、昭
(一)明亮。《诗经·大雅·抑》:“昊天孔 昭。”
(二)宗庙的次序。祖庙居中,左为昭,右为 穆。《左传·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 王之昭也。”
3、享
谒诸姑。 ” (三)夫之姊妹。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
牀。” (四)姑且,暂且。 《左传·隐公元年》“子姑待之。”
6、贰
(一)重复一次。论语雍也:“不迁怒,不贰 过。”
(二)属于二主,事二主。《左传·隐公元 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三)不一样,不相同。《孟子·滕文公上》: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
《左传》的思想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 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 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
《左传》的内容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 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 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 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 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 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 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三)放弃,不要,不取。 《左传·隐公元年》: “食舍肉。”
引申为释放。《孟子·梁惠王上》“舍之,吾不忍其觳 觫。”
11、语
(一)动词,谈话。《论语·乡党》“食不语, 寝不言。”
(二)告诉。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 故,且告之悔。”
(三)名词,言语,话。《论语·季氏》: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左传》的后人注释
左传

庄公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
(矛盾的解决)
人物形象
郑庄公 共叔段 武 姜 祭 仲 公子吕 阴险狡诈、老谋深算、胸有城府、工于 心计、伪孝伪悌、善于应变的政治家 贪婪狂妄、得寸进尺、愚昧无知
偏狭昏聩 多谋老成 忠诚急躁 聪慧机敏
颖考叔
艺术特色
1 叙事脉络清晰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①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②羹:带汤汁的肉。 ③遗:音wè i,给,这里指留给。 ④繄:音yī,句首语气词。 ⑤阙地及泉:挖地一直到地下有水的地方。“阙”同“掘”。 ⑥泄泄:音yì ,形容快乐的样子。
不久庄公后悔这件事。颖考叔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到 这件事,有东西献给庄公。庄公赐给他食物,他把肉放在一旁 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 的食物她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君王带汤汁的肉,请让我把 这些肉带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带东西给她,唯独 我没有!‛颖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庄公把缘故告诉了他,也把心里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颖考叔说: ‚您在这件事情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掘地见水,挖隧道见面, 谁说不是这样(指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话。庄 公进入地道,赋诗说:‚大隧之中,心中快乐融融!‛武姜走 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 系又与从前一样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沈玉成 版次:中华书局1998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是我国先秦史学、文 学名著《春秋左氏传》的 今译本,与杨伯峻先生的 《春秋左传注》相辅相成。 本书采用直译的方法,不 易直译的,酌用意译,文 字力求信、达、雅。本书 宜配合杨伯峻的《春秋左 传注》阅读 。
郑伯克段于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