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影响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分析

医药健闻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分析田雨香,尹良平,韩倩 (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 200237)尿常规检查是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检验项目,借助分析尿液成分变化,为肾脏疾病、流行出血热、糖尿病等提供早期诊断。
但是在尿常规检验时,会碰到诸多的干扰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此,本文对尿常规检验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什么是尿常规检验尿常规检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检验方式,即通过特定的仪器及配套的试剂,对尿液的一般特性进行检验,内容包括但尿液的颜色(不限浑浊或透明)、比重、酸碱度,对所含的物质如蛋白质、胆红素、尿胆原、白细胞酯酶、隐血、葡萄糖、酮体、亚硝酸盐等进行半定量的检测。
也会根据尿液的情况采用显微镜对所含的有形成分进行检查,如红细胞、白细胞、结晶(药物或盐类)、管型及是否含有细菌或真菌等。
相对其他检验方式,尿常规检验具有操作简单、快捷便利等优势,能发现泌尿系统、肝胆、内分泌、循环系统等存在的问题,明确肾脏排泄功能、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等,将泌尿系统健康情况一一反映出来,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及治疗等提供依据。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尿常规检查(1)疑似泌尿系统感染,如有尿急、尿频、尿痛、肉眼可见的血尿等相关症状,或是腹部出现坠胀感、腰痛感等。
(2)疑似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如早晨起床出现眼睑、颜面、下肢水肿,尿液减少等症状。
(3)疑似或确诊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结核、血管病变等。
(4)疑似肾脏病变,如尿量突然减少、增多、无尿等。
(5)患有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进行检查了解病因及疾病进展情况。
尿常规中的各项数据变化代表什么(1)pH值的变化能直接将人体的酸碱平衡变化和肾脏调节能力展现出来,数值降低可能出现酸中毒、糖尿病、痛风等疾病;数值过高则可能出现碱中毒、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
(2)若尿蛋白阳性,则可能患上了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等系列疾病,还可能与患者摄入的药物相关。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有哪些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有哪些我们常常去医院会遇到两次短时间内尿常规检测结果不同,影响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那么,什么是尿常规检验?常见的干扰因素有哪些呢?下面进行简要阐述。
1.什么是尿常规检验?尿常规检验是“三大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常见指标有尿液颜色、透明度、尿比重、尿胆原、尿结晶体、尿胆红素等,尿液中含有大量人体代谢产物和其他活性物质,可以反映出机体代谢情况,对于全身性病变、尿路疾病、肾脏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是,尿常规检验结果比较浅显,如果发现异常,要进行病原菌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
2.尿常规检验注意事项和适用人群(1)注意事项。
在尿常规检验前1天晚上9点不要进食,检查当天早上起床后不吃东西、不喝水,便于检查准确。
检查时要求:留尿液标本时,用一次性专用小便杯取尿液10ml左右;最好留取早上第一次尿液标本送检,取尿时先尿出部分再取;女性在经期时不宜取尿做检查,非经期女性要注意避免混入白带影响结果;男性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2)适用人群。
某些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某些尿路疾病,如尿路感染;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肝胆疾病、糖尿病等。
3.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1)标本本身的干扰因素。
如果是标本本身的干扰因素,即便检验过程规范,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甚至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①采集。
一般来讲,会在采集尿液标本前介绍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取中段尿。
但是,很多人不会正确采集标本,造成检验结果偏差。
比如,标本采集前未清洁尿道口,导致细菌或分泌物混入。
②保存。
在尿液标本保存过程中,通常使用由惰性材料制成的尿杯,洁净透明,不会和尿液发生作用。
有时会向尿杯中添加防腐剂,来防止尿液变质。
需要注意,防腐剂添加要适量,以免尿液沉淀影响检验结果。
另一方面,如果尿液标本长时间放置,会增加标本中的细菌数量;标本中的白细胞、红细胞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出现低渗现象,再加上细胞中的有机物易溶解于标本,导致总蛋白水平、尿肌酐水平不断升高。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尿常规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然而,尿常规检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了解这些干扰因素及其影响至关重要。
1、尿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1)尿液颜色的变化及其涵义淡黄色至橘黄色:这是正常尿液的常见颜色,表示尿液中的代谢物得到了适当的排放。
深茶色:这种颜色可能意味着存在胆红素尿,可能与肝功能障碍如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有关。
红色:可能是由于尿液中出现了血红细胞,血尿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有关。
啤酒色或酱油色:这可能是由于蚕豆病或血红蛋白尿导致的。
乳白色:可能表示尿液中存在大量白细胞(脓尿)或淋巴流出(乳糜尿),后者常与丝虫病有关。
(2)尿透明度若尿液呈现浑浊状态,可能与乳糜尿、血尿、尿酸盐结晶或脓尿有关,这些状态均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与评估。
(3)尿液的物理性质及其意义①尿比重。
是反映尿液中溶质浓度的指标。
正常范围在1.003到1.030之间。
尿比重的升高可能与水分摄入不足、急性肾炎、高热等有关。
而尿比重的降低可能与尿崩症、慢性肾病、饮水过量等状况有关。
② pH 值。
反映尿液的酸碱状态。
正常值范围为5.5到6.5。
酸性尿可能与摄入大量肉类、饥饿、发热、重度腹泻、糖尿病性酸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有关。
而碱性尿液可能与大量蔬果摄入、持续的呼吸过度、尿路感染或严重呕吐有关。
(4)尿液中的生化成分及其意义①尿蛋白定性。
蛋白尿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病理性蛋白尿可能与多种肾脏疾病、心功能障碍或其他系统性疾病有关。
②尿葡萄糖定性。
尿液中正常不应该出现显著的葡萄糖。
尿葡萄糖的出现可能与糖尿病、肾性尿糖或其他内分泌疾病有关。
2、干扰尿常规检验的因素(1)经期影响:女性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的尿液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红细胞,导致尿常规检验出现“潜血”阳性反应。
此外,经血及其它分泌物的混入也可能引起尿液中的其他成分偏高或偏低。
哪些因素会影响尿常规检查

哪些因素会影响尿常规检查尿液是身体的晴雨表,尿液中的各种物质与自身状况有很大关联,所以尿常规检查也是身体的“天气预报”。
尿常规检查是医学检验的一个常规项目,例如许多肾脏疾病在早期进行尿常规检测中会发现蛋白尿,从而证明尿常规检测为尿路改变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价值,便于对疾病进行客观评价。
既然尿常规检查如此重要,那么尿常规检查当中有什么是我们还不知道的呢?接下来,就让我化身小小观察员,带领大家走进尿液的世界!1.尿常规到底是个啥?尿常规检查是三大常规检查之一。
这里提到了“常规”,说明该检查具有普适性,又提到了“三大”,同时说明了该检查的重要性。
三大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大便常规和尿常规,血常规很多人都知道它很重要,人们也很重视它,但大便常规和尿常规却经常被忽视,甚至很多体检都没有尿常规这个项目。
尿常规检查并不复杂,且检测时间较短,一般在检查标本送检之后半小时就能出结果,由于它的简单快捷性,加上它不仅可以发现早期肾脏病变,还对泌尿系统和糖尿病的筛查也有作用,在现在糖尿病和泌尿系统疾病的病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尿液检查也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尿常规可以反映肾脏和泌尿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有助于泌尿系统疾病的筛查、诊断和分期,鉴别诊断和观察治疗效果,以及对内分泌或代谢异常等全身性疾病的鉴别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做尿常规检查的时候,应该如何留尿?因为尿常规检查具有较强的临床使用价值,所以对于尿液的检测工作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尿液的留取。
如果这个环节出现了错误,那么后面所做的一切都会变得毫无意义,所以一定要正确留取尿液!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正确留取尿液?我来说一说。
留尿是个“技术活”,为了获得准确的尿常规检查结果,首先需要的是一份可靠的尿液标本。
而这里的“靠谱”就是医生经常念叨的那句“早、净、中”。
“早”指清晨,“净”指的是清洁,而“中”具体指“中段尿”。
也就是说尿检时要取晨尿,要保证是在卫生清洁状态下进行,以免污染导致误差,而留取的尿液最佳的是排尿过程中处于中段时的那一部分。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临床尿常规检验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对尿液的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泌尿系统疾病和全身代谢情况等。
在进行尿常规检验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偏差,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 饮食因素:饮食中摄入的物质会影响尿液的成分,如餐后短时间内进行尿液采集,会出现糖、蛋白质和酮体等异常。
对策:在饭后一段时间再进行尿常规检验,或者饭前采集尿液。
2. 水分摄入:摄入大量水分会导致尿液稀释,影响尿液的浓度和含量。
对策:在早晨空腹时尿液浓缩度最高,可选择此时采集尿液。
3. 运动因素:剧烈运动会导致肌红蛋白在尿液中的增加,使尿液呈现红色。
对策:运动后应休息一段时间再进行尿常规检验,避免运动对尿液结果的影响。
4.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会影响尿中化学物质的成分,如维生素C会使尿液呈酸性,某些利尿剂会使尿液呈碱性。
对策:停止或者暂时中断使用可能影响尿常规检验的药物,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验。
5. 尿液保存条件:尿液的保存时间过长,可引起细菌增殖和化学物质变化,导致检验结果异常。
对策:尽量在采集后立即送到实验室,如果不能及时送达,可使用尿液保存剂进行保存,并严格按照保存时间要求进行操作。
6. 尿液采集方法:尿液采集方法不正确会导致尿液污染或者外源性物质的进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对策:采集尿液时要求患者进行外阴清洁,遵循正确的采集方法进行操作。
7. 患者状态:患者的身体状态会影响尿液中化学物质的含量和成分,如肾功能不全会导致尿液中蛋白质、尿素氮和肌酐的浓度升高。
对策: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体检结果,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8. 实验室操作:实验室技术操作不正确也会引起结果的误差,如试纸读数、显微镜观察等。
对策:临床实验室人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制定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很多,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够提高尿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分析影响患者尿常规及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因素

分析影响患者尿常规及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因素在临床实验室诊断中,血常规及尿常规作为医院最常规的检测项目,同时也是临床医师判断患者病情及完成疾病的诊断、鉴别、预后判断时的重要依据。
但在进行血常规及尿常规检验期间极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导致检验结果存在误差进而对疾病的诊断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在进行血常规及尿常规的标本采集、处理、检测期间采用的仪器消毒不合格或者仪器故障、抗凝剂使用等也均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检测误差情况出现,检测分析以及报告等环节均可出错,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同时,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因此,需要对血常规、尿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下文为大家科普一下尿常规和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别有哪些?希望对你在检测分析结果过程中有所帮助。
1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分析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前,医院常用末梢血稀释及静脉血进行检查,检查环节包含采血、运送、测定、报告,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均可能使最终检查结果产生偏差。
经研究显示,在所有受检者中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率为1.2%,且主要以人为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实验室检测仪器因素为主。
①人为因素主要为:医护人员在样品采集过程中的采集不顺利,如反复采血极易导致空气混入从而形成气泡,采血后震荡则极易导致细胞破裂或者因消毒液混入而导致溶血情况出现。
另外样本保存不当或者样本送检不及时等情况,可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结果偏低,从而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而检测期间采用的仪器消毒不合格或者仪器故障、血量和抗凝剂使用不当等均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血液稀释比例不适当对血常规各项指标计数会出现偏差,进而导致检测误差情况出现。
②患者自身因素则可能是由于进食后、运动后、情绪变化等也可能对血液成分产生影响;或者患者妊娠期、生理期、高温或大汗以及情绪过度紧张等均会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性别、年龄大小、吸烟等多重生理因素对结果有较大影响,白天和黑夜、冬季和夏季不同气温条件下个体的血常规也将出现变化。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广安市中医医院638550)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除了有组织安排的统一体检,自己身体不适时也需要做一些检查,在所有的检查中,有一项检查是较为常见的,这项检查就是尿常规检验。
我记得以前在大学里,学校统一安排的体检就有这项检查。
我想,如果你是第一次做尿常规检查,有那么一瞬间可能会尴尬,不过尴尬是小事,如果你不懂得尿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可能还会造成更多麻烦。
因此,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补充点小知识,让你在接受尿常规检查时少出错,保证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接下来我将介绍常见的,干扰尿常规检查的因素有哪些。
一、排尿时间一般来说,如果需要做尿常规检查,或者是要体检,人们都知道要一大早前往医院,而且还必须空腹,甚至做检查的前一个晚上10点之后就不允许进食。
但是,大多数人只知道要空腹做检查,却不知道做尿常规检查时所取的尿最好是早晨的第一次尿,所以有不少做检查的人因为习惯使然,又觉得只要空腹即可,于是在早上起床后立马大小便,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之所以要取早上起床后排的第一次尿,是因为这种尿在体内存放的时间长,尿中的各种成分较为稳定,且各种成分更加完整,自然更能反映体检者的身体状况。
当然,有时候实在迫不得已憋不住了,还是要及时排尿的,否则可能引发其他疾病,排完尿后也不需要过于担心,因为还可以在做完所有必须空腹检查的项目后,喝上一瓶矿泉水,然后等待尿意的到来,再去取尿,最后完成尿常规检查。
二、取尿方式做尿常规检查时,医护人员会提供一个小杯子用来装尿,如此就只需要在排尿时将尿装到被子中即可,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其实有很多注意事项,一不注意可能就会干扰到尿常规的检验结果。
经总结,取尿时如果不注意以下2点可能会导致尿常规的检查结果有误:首先,弄脏了杯子。
有些人可能大大咧咧,等待排尿的过程中将杯子乱丢乱放,污染杯子后又污染尿液,导致检查结果的精确性下降,因而这是非常不提倡的。
其次,刚排尿就取尿,或者是在排尿即将结束之时取尿也会对检验造成干扰。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尿常规检验是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对泌尿系统、全身代谢等方面进行初步评估。
然而,尿液的成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水分摄入水分摄入会影响尿液的质量和量,因为尿液中水的含量很高,所以饮水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尿量和比重等指标。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让患者在检验前尽量将饮水量控制在相同的水平,一般推荐患者在检验前4小时内不能饮水,否则影响尿液的浓缩度,导致尿液比重偏低。
2. 年龄和性别年龄和性别也会对尿液成分产生影响。
男性和女性的尿液成分有所不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尿的成分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例如,男性的尿液中尿酸浓度通常较高,而女性的尿液中尿素和肌酐的浓度通常较高。
因此,临床医生在解释尿常规检验结果时应考虑受检者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3. 疾病状态患者的疾病状态也会对尿液成分产生影响。
例如,患有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患者,其尿糖、尿蛋白等指标会发生变化。
此外,患有各种感染或炎症的患者,尤其是泌尿系统感染,也会影响尿液的成分,有时需要在治疗后再行检查。
4. 药物影响药物治疗也会对尿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药物如甲状腺素、利尿剂、磺胺类抗生素等,会影响尿液的 pH 值、比重、颜色等指标。
在进行尿常规检查前,应告知患者停止一些医生已经开过的药物,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5. 检验时间和采集方法尿液的成分在不同时间和采集方法下也会产生变化。
例如,晨尿的成分比较集中,适合检测微量有机物质和细菌;而白天及饭后的尿液则比较杂质多。
采用无菌采尿管采集的尿液低储备体积,适合于检查尿红细胞、尿白细胞等。
在不同时间和采集方法下,患者尿液中的含量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检验时间和采集方法。
总之,尿常规检验是检查泌尿系统和全身代谢状况的重要方法之一。
然而,许多因素会影响尿液的成分,导致检查结果的不准确,因此,医生应积极调控这些影响因素,并选择适当的检验时间和方法,以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液检测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起着重要作用,还可用于其他系统疾病诊断,如糖尿病时尿糖增高,肝胆疾病尿胆色素增高等。
除此还可以用于安全用药检测、职业病辅助诊断等。
目前临床上多用干化学法分析,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量化比较客观,少量尿液即可一次性获得多项实验参数。
但其影响因素也较多,只有掌握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多种因素和解决方法,才能使尿常规干化学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1、pH测定
首先做到标本必须新鲜,通过大量实验证实p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温度下氢离子活动不同所引起的,在室温20℃时pH及其他项目结果接近靶值,故测定时,的温度应该控制在20℃。
2、尿糖测定
因为尿糖试纸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尿液中含有比色素还原能力强的物质时,可见尿糖结果偏低,甚至可以出现假阴性。
当尿液中维生素C浓度大于1000mg/L时,尿糖结果会降低,也会出现假阴性。
这和血糖值明显不符,在此情况下,应在克服以上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重新留取尿液标本,重新测定尿糖,以免误报结果。
3、尿比重的测定
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尿液中酸碱度及蛋白质的变化直接影响比重的测定,尿蛋白浓度增高,病人尿比重偏高,尿试带实际上是测的尿中离子浓度尿比重偏高,尿纸条检测的是离子强度,尿液中的非离子化合物(如葡萄糖、造影剂等)对测定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4、尿蛋白的测定
多种物质对尿中蛋白质的测定都有影响,如青霉素可使测得结果偏低,甚至可以出现假阴性,如季铵盐类和喹啉药,可使测得结果出现假阳性,某些洗涤液污染尿时,尿蛋白偏低,所用的试带以测定尿中的白蛋白为主,球蛋白的灵敏度约为白蛋白总量的1%~2%。
因此,对于肾病和需要经常检测尿蛋白质含量的患者,对蛋白出现异常结果或其他项目检测的结果异常,应用10%磺基水杨酸法或加热乙酸法,来确认结果的准确性。
5、潜血测定
女性经血可引起测试结果假阳性,因此,对此类患者必须采取必要的采尿措施,以减少污染,尿试带不仅可以测红细胞,还可以测血红蛋白,因此,当红细胞破裂时,可引起干化学结果和镜检结果一致,应加以区别。
在日常工作经常可以看到干化学潜血+++,而沉渣镜检红细胞400倍每视野只有2~4,这可能是尿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式菌尿,而引起的干化学结果假阳性。
尿中含大量维生素C时,可见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可以出现假阳性。
6、酮体测定
酮体是由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组成,干化学试带对乙酰、乙酸、丙酮的敏感性较高,但不与β-羟丁酸作用。
因乙酰、乙酸、丙酮具有发挥性,乙酰、乙酸受热易分解,同时繁殖导致丙酮消失,所以尿液必须新鲜,否则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丙酮出现的阳性因素有糖尿病的患者出现的酮症酸中毒、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可出现酮体阳性,因此对酮体测出的结果要考虑以上的影响因素。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