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14 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巩固提升案:第四单元 14 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

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有错的一组是()A.暮霭.(ǎi)凝噎.(yē)夜雪初霁.(jì)戍.角(shù)B.荠.麦(jì) 豆蔻.(kòu) 怆.然(chuànɡ) 弥.望(mí)C.姜夔.(kuí) 萧.条(xiāo) 留恋.(liàn) 窥.江(kuī)D.那堪.(kān) 芍.药(sháo) 俊赏.(shǎnɡ) 黍.离(sù)解析:选D。
“黍”应读shǔ。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荠麦弥.望弥:满B.自度.此曲度:构思C.杜郎俊赏..俊赏:出色的鉴赏能力D.难赋.深情赋:写作解析:选B。
度:创作。
3.下列句子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解析:选D。
年年/知为/谁生?4.下列对文学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词是古代诗歌的变式,称“长短句”,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填写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B.词一般有两段,在词中叫“阕”。
“阕”就是“遍”,因此,词中的“遍”就是音乐乐曲的一段,上下两阕就是由两段乐曲组成的—个曲子。
C.词除了被称为“长短句”之外,还有“诗余”“乐府”“曲子词”等别名。
D.词“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所以后人的创作一般都是按调填词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解析:选A。
根据词的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5.填空。
(1)____________,尽荠麦青青。
(2)渐黄昏、清角吹寒,____________。
(3)杜郎俊赏,____________。
(4)念桥边红药,____________?★★答案★★:(1)过春风十里(2)都在空城(3)算而今重到须惊(4)年年知为谁生二、阅读鉴赏(一)文本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10题。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之《扬州慢 》学案

《扬州慢》学案教师寄语: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
——秋瑾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3、用典预习案一、学习必备1、姜夔简介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
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
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2、背景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
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
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解题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
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4、“黍离之悲——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第4单元14扬州慢(淮左名都)

第4单元 南宋的乱世词心
淮 左③ 名 都, 竹 西 佳 处, 解 鞍 扬州是淮河东面著名的都市,在美好的竹西亭,我卸下马鞍,
少 驻 初 程。
过 春 风 十 里④,
暂时停留,这是我初次到扬州。走过昔日扬州城繁华的街道,
尽 荠 麦 青 青。 自 胡 马 窥 江 去 后, 那里现在都长满了青青的荠麦。自从金兵南犯长江一带回去之后,
第4单元 南宋的乱世词心
14 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
第4单元 南宋的乱世词心
姜夔的红颜知己 姜夔早年在合肥,与歌妓柳氏姐妹相识,结为知音。 金兵南下,姜夔本想带这姐妹一同躲避战乱。柳氏姐 妹却说道:“国难之时,大敌当前,你姜夔堂堂七尺男儿, 自应投军精忠报国,不应沉于温顺之乡!”姜夔听劝,投 伍抗金。 分别不久,金兵攻破合肥,姐妹俩被虏。二人刚烈, 不愿受辱,跳河自尽。几年以后,姜夔来到合肥凭吊,写 下了《凄凉犯》。从此,姜夔一生浪迹天涯,居无定所, 在路经杭州之时留下《扬州慢》。
第4单元 南宋的乱世词心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在诗词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 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 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虚实 结合是指虚与实之间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到达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域,从而丰富诗词的意象,开辟诗 词的意境。虚与实之间,有时会形成强烈的对照,情景交融 在一起,从而突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在《扬州慢》(淮左名 都)一词中,词的开篇即是虚写,“淮左明都”是说扬州是人 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化用杜牧“谁知竹西路,歌 吹是杨州”一句,想象扬州往日繁华的图景。
第4单元 南宋的乱世词心
1.《扬州慢》(淮左名都)一词中,词前小序在词中有什么作 用? [名师指津] 解说小序对正文的各方面的交代作用即可。 我的理解: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写作动因及作品 中所蕴含的情感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 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 往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往日繁华的怀念和对 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熟悉姜夔及其代表作品《扬州慢》的创作背景和内涵;•了解《扬州慢》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色;•分析《扬州慢》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表达,领悟其意境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唐诗宋词选读》及其他相关资料;•PPT演示;•板书设计。
学生:•文艺类杂志;•电脑或手机。
三、教学过程1. 大意欣赏•通过PPT演示或板书设计,呈现《扬州慢》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大意欣赏;•解释生词。
2. 讲解背景•通过PPT演示或板书设计,向学生介绍姜夔;•分析《扬州慢》的创作背景。
3. 分析文学特色•围绕诗歌体裁、语言特点、艺术表现等方面,指导学生分析《扬州慢》的文学特色;•分析《扬州慢》的韵律、押韵、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其文学语言风格的理解。
4. 感悟意境•通过诗歌的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引导学生领悟《扬州慢》的意境;•通过对技巧运用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姜夔通过《扬州慢》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认识。
5.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就自己对《扬州慢》的感受和理解,撰写一篇200字的读后感;•提醒学生在写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表达风格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课文的价值和意义;•检查对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完成作文《扬州慢》的作者姜夔及其代表作品的调研并撰写一篇1000字的论文;•点评一篇同学的作文并加以修改。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掌握有关词的发展轨迹。
2.鉴赏本词的语言风格,把握词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3.品评词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词人的情感状态。
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
难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学习提示这两首宋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
《望海潮》开头总览杭州的优越位置和悠久历史,接着描绘此地风景的优美、市井的繁华以及人民生活的平和安乐。
这首词采用铺叙的写法,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形成一种畅达流利的气势。
同样是歌咏城市,《扬州慢》则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
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
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词牌分别为二人首创,两首词作也极富声韵之美。
诵读时要细加体会。
一、导入新课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镲华,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
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如果可爱的明月有三分光华,扬州就独占二分啊。
)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扬州慢》学案(精)

《扬州慢》学案【文本解读】《扬州慢》写的是劫后孤城,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另一面要注意品味诗歌的声韵之美。
【素养目标】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3.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4.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5.背诵全词【学习重难点】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姜夔姜夔(1155—1221),字,号。
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
南宋、。
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
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2.相关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
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
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3.解题“扬州慢”,词牌名。
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镲华,让人醉生梦死。
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
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
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二.情境导入1.了解姜夔及文学常识。
2.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领会词作内涵,理解《黍离》之悲。
三.导学过程问题组问题1:知人论世:了解姜夔及慢词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补充。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问题2:你能从小序读出哪些内容?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补充。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1.交代说明:词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缘由(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别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着一“悲”字,给人悲凉、凄冷之感)问题3:什么是《黍离》之悲?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补充。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1)《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语文全新教程同步测验:4.1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知能优化演练 鲁人选修(唐诗宋词)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
3.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姜夔为何要说“冷月无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姜夔借助“通感”手法,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初霁.( ) 戍.角( ) 怆.然( )豆蔻.( ) 窥.江( ) 弥.望( )【答案】jìshùchuànɡkòu kuīmí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1)戍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怆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军营中的号角。
(2)悲伤。
(3)自己创作。
第3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青楼梦好,____________。
(3)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答案】(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2)纵豆蔻词工难赋深情(3)波心荡冷月无声[作者名片]以诗词、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词派。
著有《白石道人,词有《白石道人歌曲》。
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探究——精研文本]【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其时词人才二十一岁。
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十三年,但扬州城却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
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出对战后芜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整体感知】在这首词中,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抒发了封建文人身遭离乱之时的“黍离之悲”。
【文本深读】1.很多诗词作品前面都会附有简短的序言,或述背景,或说缘由,或点题旨,或传感情。
一则说明写作的缘由,二则与正文相映成趣。
据此分析《扬州慢》词前的小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要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地点——丙申维扬,当时的情景——四顾萧条,诗人的心境——怆然感慨,词的主题——黍离之悲。
2.本词在写法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它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空”而“惊”,反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5.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6.《扬州慢》(淮左名都)一词,作者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是否有抄袭剽窃之嫌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没有。
《扬州慢》一词的写法除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外,更有特色之处是化用前人诗句。
化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一种方式,化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本词化用前人诗句,采用借用词语的方法,“春风十里”“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
如“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它们使人联想到杜牧曾写过许多赞美扬州的诗篇,并且佩服他那出众的才华,可是如果他活到今天,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也很难写出他的感受来。
这就表明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
这样写,使词的意境又深了一层。
【名句鉴赏】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鉴赏】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拓展——边读边悟]课内素材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姜夔姜夔出生于书宦门第,幼年随父受教,擅长诗词,熟谙音乐;复得父辈文墨交往的感染,城市歌舞的熏陶,为其爱好和学识的长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
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得其赏识,并娶其侄女为妻。
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藉此谋取生计。
自青年时期起,他就广为交游,往返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丰富了学识,提高了诗词和音乐的创作水平。
词至南宋已发展到高峰,词家辈出。
取材广泛,笔调不一,斑斓缤纷。
但一般词人所作,多依传统词格填制,有的已拗口,不易歌唱。
姜夔因娴通音律,于通用词调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
姜夔一生困蹇,怀才不遇,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
【应用角度】“怀才不遇”“环境与成长”“淡泊名利”“善于学习”“追求无止境”等。
美文悦读千古文人同一梦梁卫星“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