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真的没有信仰吗

合集下载

高中议论文: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仰作文字高中议论文作文

高中议论文: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仰作文字高中议论文作文

高中议论文: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仰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价值观念。

在长久的历史演变中,中国人民一直以信仰为支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仰观念。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新思潮”涌现,一些人认为中国人已经失去信仰,这是否属实呢?反方观点:中国人失去信仰一些人认为,中国人已经失去信仰是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出现,如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追求享乐等因素的熏陶。

此外,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新的价值观念又来取而代之,使得人们迷失了信仰的方向。

正方观点:中国人仍然坚守信仰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失去了信仰。

虽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但是对于一些古老信仰的坚守并没有因此而减弱或丧失。

首先,中国是一个多元化、庞大的国家,民族间信仰、文化、风味等都存在着差异。

其次,虽然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改变,但是人们更多地具备了自我选择的能力,他们在逐渐建立自己的信仰观念。

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佛教,截至2019年,中国的佛教徒已经超过1亿,仍然保持了广泛的影响力。

此外,宗教和信仰历来在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虽然个体信仰的改变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文化中的信仰坚守着他们的灵魂深处。

比如,中国的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人们会举行一些祭祀仪式,这些仪式虽然机制逐渐更新,但其本质的信仰和纪念方式始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

结论正方观点认为,尽管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些冲击,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中国人都已经失去了信仰。

中国人民在舍弃一些守旧的信仰的同时,也在逐步建立新的信仰观念和精神规范。

虽然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推动了中国文化更加开放和包容,但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敬仰和坚守,是中国文化的珍贵财富。

因此,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仰,反而在当下在逐渐形成着更加优秀的信仰体系。

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持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努力在这个世界上保留着我们真正的灵魂。

中国人的信仰分为五大类型.doc

中国人的信仰分为五大类型.doc

中国人的信仰分为五大类型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胡扯,我们中国人没有全民宗教信仰是事实,但是我们中国人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全民道德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分为五大类型,按信仰人数多少排序:一、信奉天地君亲师道德信仰的凡夫俗子。

中国人90% 以上是信奉天地君亲师道德信仰的凡夫俗子。

(包括有崇高政治信仰的共产党员) 1 对苍天的敬畏——感恩苍天大老爷的阳光雨露温暖滋润世间万物;例如,古代皇帝有祭天的天坛;这相当于西方人崇拜的上帝。

中国人认为:天大、地大,人亦大。

为了把人与天地区别开来,我们把天地升一级,把天昵称为老天爷,把地昵称为土地爷。

把人的父亲,尊称为大。

中国人把天人格化、感情化、世俗化,称之为可亲、可敬、可爱的爷爷。

西方人把天人格化、神秘化、神圣化称之为全知万能造物主——上帝。

2、对大地的眷恋——感恩大地土地爷的丰富物产哺育滋养世间一切生物。

例如,古代皇帝有祭地的地坛;天地就是大自然,我们敬畏大自然,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遵从自然秩序、尊重自然关系。

中共十八大改变过去喊了几十年的口号:“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这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上的巨大进步。

我们中国人把天地——大自然,拟人化后尊称为:老天爷、土地爷,这是存在 46 亿年并产生万事万物的老祖宗啊!孔子曰:“万物本乎天”,我们地球人都是太阳的儿女啊。

如果太阳离地球远一点,地球就变成一个大冰坨子,如果太阳靠地球近一点,地球就变成一个大火球。

无论是大冰坨子,还是大火球,任何生命都不可能存在。

所以,老天爷、土地爷是全人类的老祖宗啊。

3、对祖国的效忠——感恩祖国母亲肥沃的土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养育、滋润、护佑每一个子民。

君,在古代家天下的封建社会是指代表祖国的皇帝,在当今公天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君”,直接就是祖国,不需要具体人代表。

因为祖国是我们祖先曾经生活过的一块热土,是一个集地理概念、历史概念、民族概念、文化概念、故乡概念为一体的亘古不变的集合概念、人文概念。

中国人有信仰吗

中国人有信仰吗

中国人有信仰吗?文丨笑语盈盈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

中国人真的没有信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最近,我在辜鸿铭的一本小书《中国人的精神》中发现,实际上早在2500年前的孔子时代,中国人就已经有信仰了。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辜鸿铭高度推崇传统意义上真正的中国人所具有的精神。

他谦卑地表达自己的那种崇敬说:“我的任何语言在它面前都会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传统的中国人不止生活是恬适的,心态也是恬适的。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在大才子辜鸿铭的描述下,他在你面前“展开了一幅中国式人性灵魂和智慧完美结合的画卷,展示了那种恬静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给予了中国人不可言说的温顺”,正是这种“温顺”的品质,让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是和平的、和谐的。

什么是信仰?《汉语辞海》上说:“信仰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从这条定义来看,一种信仰,至少包括三要素,即存在某种思想或价值追求,这种思想或价值追求人们相信,并自觉地把它贯彻到了行动中。

而孔子的伟大正是他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共同认同的价值追求,而且还润物无声地融贯到了全民族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引起了人们不自觉地按他的理念来评判和行动。

孔子不仅努力把中国人培养成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好公民,还让中国人学会了诗意地栖居。

他给予的中国人“恬静的心态”不仅能够让我们在现实的世界里能够认清事物的本质和生命,还能够让中国人身处闹市而有一种“大隐隐于世”的超脱: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那就是理智和灵魂的最完美结合,那就是中华民族最高的人生境界。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里,辜鸿铭还谈到了中国的女性理想,也就是理想的中国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的。

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理想不会远离人类生活的现状。

当人类把某种远离了人类生活的东西当作了理想,那就不是真正的理想)。

”也就是说,孔子给中国人树立的理想标杆是一定有现实根基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想象、或者永远不可能达成的理想彼岸式的欺骗,孔子给中国人的理想方案是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如远望半山腰的人家,美丽迷人而又不失真实。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信仰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种力量,它可以给予我们安慰、指引和勇气。

然而,在中国,我们常常听人们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信仰。

信仰是一种对人生、宇宙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看法和信念。

它可以是宗教信仰,也可以是对道德价值、科学理念或个人规划的信任和坚守。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并不是没有信仰,只是我们传统的信仰方式和思维模式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哲学体系。

尽管宗教信仰在中国受到了一些限制,但人们仍然可以自由地选择相信佛教、道教或其他形式的宗教。

不过,在现代社会,很多人更多地关注实际问题和现实生活,他们更加追求物质和经济上的成功,而不是纠结于超自然的存在和意义。

这也是中国人较少谈论信仰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变得忙碌而疲惫。

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现实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无暇顾及精神层面的需求。

因此,信仰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没有太多的关注和讨论。

另外,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对信仰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注重灌输学生知识和技能,重视实用主义和功利导向。

虽然宗教和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但在学校中并没有被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这导致了许多年轻人对信仰和哲学类话题的陌生和冷漠。

然而,尽管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谈论信仰,但我们不能忽视信仰在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中的存在。

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强调道德倫理和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

此外,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常常会寻求宗教或心灵层面的支持和庇护。

在当代社会,中国人对信仰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内心的宁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的信徒也在逐渐增加,年轻一代也把信仰作为探索更深层次生活意义的一种方式。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迄今见到的论点中,大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入世的世俗文化,缺乏超验的宗教神学,因此中国人也就没有信仰。

如果说没有神学,笔者是认同的。

就是道教也不能称为神学,因为他信仰的对象是生命,而不是高于生命的神。

但不能就此就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信仰,这种信仰甚至也达致了宗教的高度。

信仰的核心是一方面信,另一方面仰。

信,就意味着不怀疑,意味着笃信、坚信;仰,表面含义是用仰起得头来看,其内在实质是从内心的敬仰,而敬仰的本质是畏,即敬畏。

一切的宗教,从根本上讲都是对本教中信仰对象的敬畏,因为,宗教起源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的弱小、无助和畏惧。

西方人认为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这个精神本质就是人们信仰的对象。

的确,中国人似乎把这个宇宙缩小化了,把人与自然看成了一体,自然地存在价值归根结底只是在于人,因此人所组成的社会就成了整个的宇宙了。

于是,中国人自然也就不相信有什么超自然的神能拯救自己,解救人的力量也只能来源于人本身。

孔子对神的认识是:“敬神如神在”、“子不语怪力乱神”。

但并不能因此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信仰问题,只是他们信仰的不是超验的神,而是做人的道、理、法则和底线。

这些道、理、法则、底线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慈、恕、和、耻等。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人的社会存在,而为了社会存在的人不是做人的底线,就必须、必然地十分注重人格的修养,并十分注重人与畜生的区别。

而要使人真正与畜生区别开来,就必须坚守底线,这些底就是中国人信仰的内容,敬畏的内容,不敢突破的内容。

是不是就此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信仰属于浅层次的,是没有得到提升到终极意义上的水平呢?也不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把这些做人的底线法则神圣化、超验化了。

他们认为,信奉并实践这些法则,守牢这些底线,人的灵魂、心灵就可以得到救赎,就可以庇荫后世,灵魂就可以大致永恒,就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似乎,这也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了,对此的关怀也就成了中级的关怀了。

中国人没有信仰?为什么中国神仙那么多,但中国大多都是无神论者

中国人没有信仰?为什么中国神仙那么多,但中国大多都是无神论者

中国人没有信仰?为什么中国神仙那么多,但中国大多都是无神论者据盖洛普国际调查联盟的调查,全球范围内的信教比例大约是在59%到77%。

而中国的信教人口比例却仅有7%,占比全球最低。

难道真的像西方媒体说的那样,中国人没有信仰吗?其实不是!信仰的区分这里得先区分一下信仰的两个派别,一个是宗教信仰,另一个则是人文信仰。

上文提到的信教人口指的是有明确宗教信仰的人,比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之类的。

比起宗教信仰,人文信仰则要复杂得多。

信奉某种人物、文化、历史等都可以算是人文信仰,举两个例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句话都可以视为人文信仰。

而中国人普遍信仰人文!那么宗教信仰跟人文信仰哪一个更高级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的信教人口如此之低呢?我们不妨以世界传播力度最强的基督教作为一个参考,从中国的历史,民族性格,以及对神仙的态度这3个原因来剖析一下中国人为什么这么不信神。

首先是历史基督教中最为重要的角色耶稣是在公元前后出生的,国际上也将耶稣死亡的时间定为公元元年。

那么耶稣诞生和死亡的这一段时间,中国人在做什么呢?公元元年,中国恰好处于东西两汉时期。

那时候王莽的新朝刚刚成立,受到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的挑战最终覆灭。

也就是说在耶稣诞生的时候,中国的西汉已经结束,东汉即将到来。

我们所熟知的汉武帝刘彻出生于公元前156年,如果以中国古代的生育理念,差不多15到20岁就是一代人。

那汉武帝的辈分大概比耶稣高了7到14辈。

中国的文明是一个十分早熟的文明,早熟到当中国人已经开始用文字记录历史,制定礼仪来约束人民的时候,西方世界的人还住在树上。

哪怕是基督教这么一个流传数千年的宗教,在中国人面前也显得太过幼稚。

要知道,早在耶稣出生之前的一百多年,汉武帝就制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案来更好地管理帝国。

而在耶稣出生的两百多年前,秦始皇就已经统一了中国。

在此之前,还有战国、春秋、周、商、夏朝等朝代,中国最早的朝代甚至要比耶稣早诞生了一千多年。

中国人有无信仰难以用宗教信仰标准判定

中国人有无信仰难以用宗教信仰标准判定

中国人有无信仰难以用宗教信仰标准判定*导读:信仰缺失论,一般是基于具有终极性、神圣性特征的宗教信仰判断,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才会出现当下社会这种或那种问题;并且认为……信仰缺失论,一般是基于具有终极性、神圣性特征的宗教信仰判断,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才会出现当下社会这种或那种问题;并且认为那种遇事求神拜佛、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功利化、庸俗化的信仰方式,等同于没有信仰,因为这种信仰无法构成一个社会普遍的价值规范,无法基于这种信仰认同而最终建构一个社会准则。

*中国人有无信仰,很难以宗教信仰的标准来判定以西方基督教信仰标准来看,中国是没有宗教及其信仰的。

但是,如果说中国社会没有信仰,却不一定真实。

关键是信仰如何定义。

一般而言,宗教信仰可以分为一神论、多神论、泛神论与无神论等类型,还可以有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民族民间信仰、文化信仰等类型的划分。

中国人有无信仰,很难以宗教信仰的标准来判定。

如果不以宗教信仰或信仰宗教来为当代中国人的信仰进行定义的话,中国人并不缺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政治信仰层面,中国有八千多万中共党员,一亿共青团员;宗教信仰层面,官方说法,中国社会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五大宗教者一亿多人(学术界则有三亿多人等不同说法);民族民间信仰层面,依族群、语言、传统及其地域的相异而各有不同;至于文化信仰层面,儒教的信仰者以汉族为主体,人数更是难以统计既然中国人的信仰如此丰富多样,为什么普遍的看法却是与此相反,认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问题是信仰缺失呢?一个最基本的理由就是:人有信仰不是问题,关键是这些信仰之间太缺乏认同、太私人化了。

更重要的,个人的利益追求往往要高于、大于这些信仰。

信仰及其信仰方式无法神圣起来,以至于对国家、对社会无甚作用。

从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这就是信仰缺乏认同,缺乏基于信仰认同而构成的国家意识与社会价值规范。

一份全国抽样问卷数据显示,在人们期待的理想社会类型之中,与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优良的社会等选项相比,人们对有信仰的社会的期待与认同,比例是最低的,只有7.4%。

中国人信仰什么

中国人信仰什么

中国人信仰什么中国社会相对于诸多其它社会而言是世俗化的社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信仰。

信仰与宗教并非一回事,宗教往往是出于对彼岸世界的神秘力量的敬畏与崇拜而产生的一系列认知与仪式体系,而信仰则更多的指涉对某个或者某些事物的推崇、敬畏。

中国虽然不是一个宗教化的社会,但确是一个信仰的社会,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信仰头上之天、古圣先贤、列祖列宗、青史留名,而从更本质的视角来说,这些都是对人的信仰,中国人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用善化解恶、用拼搏改变自身的命运。

对天的信仰中国人信仰天,但是天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并非人格化的神。

中国人是敬仰天道的,中国古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存在着大量祭祀天地的仪式,现存北京的天坛就是古代祭祀天地的场所。

中国人祭祀天地是为了礼赞创生万物之天地,以天的名义来规范人间之行为。

天之道在中国人看来是善的,中国人常云天理、天道、青天、朗朗乾坤、人在做天在看等等,这个头上之天便被赋予了强烈的道德意蕴,成为道德的来源、道德的标准。

对圣人、先祖的信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敬仰圣人。

圣人不是神,圣人是文明的觉悟者和开辟者,圣人是以先觉觉后觉,以先知觉后知。

成圣也是中国古代人特别是读书人的理想。

圣人是感悟天道之人,圣人不仅仅是一个道德楷模,同时也是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如尧、舜、禹、周公、孔子等等,后世之人为敬仰其道德功业而广建庙祠。

立德立功之祖先则是自家之圣人,成为鞭策自身之动力。

中国人以光宗耀祖为荣,以辱没门楣为耻,而自己本身也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想成为后代子孙引以为傲的资本和效法的榜样,惧怕言行不当而辱没门楣,这些对于中国人的言行形成了规范与激励的作用。

青史留名的信念中国的历史记载极为丰富,在这卷帙浩繁的史籍记载中,多以记载圣王贤臣之故事为重,圣王的事迹通过一代一代史家的记载得以流传,后人通过文献的记载感知那个可能神化了的圣人,于是历史也神圣化了。

神圣化了的历史成为人们言行的评判标准,人们渴望青史留名,故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志向,忧惧“白铁无辜铸佞臣”之遗臭万年,在历史之中的圣贤和先祖成了自己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真的没有信仰吗
要谈论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先弄清楚几个相关的概念,那就是信仰、崇拜和宗教的概念。

信仰,是指信服某种主张,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

信仰主要针对“主张”,而崇拜主要针对某个“个体”。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一种主张,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决定人世命运,并从而引申出相关的教义和仪式活动。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仰宗教的人占多数的世界。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信仰各种宗教和民间信仰的人口比例高达80%,其中信仰基督宗教的人数2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3;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1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4;信仰佛教的人数5亿;此外,印度教有10亿多人,新兴宗教4亿多人。

不信仰宗教的人们绝大多数集中在中国。

因此有人说中国人缺乏信仰,准确的说是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

没有宗教信仰就没有信仰吗?从概念上来讲不是这样的。

我们大多数中国人也是信奉一些主张的,并把它奉为自
己的行为准则。

什么主张呢,主要就是自己的主张。

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信仰自己。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大脑的发达,并产生了理性思维。

信仰自己是一种理性信仰。

从根本上说,连自己的思维都不相信,而去相信宗教的人就严重束缚了自己,就是作茧自缚。

从这一点上讲,我们中国人的先进性要远远高于其他有宗教信仰的国家。

遗憾的是,那到底理性信仰对人类更有利还是宗教信仰对人类更有利呢?答案是不确定的。

宗教对人的思维的束缚有它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

这些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的因素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当自私自利的思想,弱肉强食的规则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宗教信仰起到了保护人类的作用。

宗教信仰的创立者的博爱的思想、维护人权的思想首先在内心深处战胜了自私自利的思想并否定了弱肉强食的规则,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立宗教来教化人们放弃这种能够引发人类自相残杀的自私思想。

宗教的先哲用自己充满了伟大的道德和高深的智慧的行为使人们追随自己,引导人们按照宗教的主张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大面积教化人类的作用。

在世界人民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宗教的先哲们的功劳是最重要的,说“宗教救世界人民于水火”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宗教也是有缺点的,那就是束缚人的思想,
当民主、博爱、平等、人权观念深入人心的时候宗教信仰又变成了阻碍人类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

当今的世界的实际情况是自私自利、弱肉强食的思想依然占据主要地位。

人们内心的民主、博爱、平等、人权的思想正在崛起,在每个人的大脑中同自私自利的思想在做斗争。

这种斗争力量对比的天平正在快速向前者倾斜,其重要表现形式就是人类自相残杀的事情少了,自相残杀是就是后者占强势地位的突出表现形式。

(当然这种说法逻辑性不严谨,但是本人囿于能力有限,实在不能说的更清楚明白一些了)
中国人之所以保持了这种理性信仰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其中孔子的理性思维的强烈超前,以及他和弟子们用高深的智慧指导的行为规则在社会上起到了模范示范作用,并引起了后世很多人不断的效仿和发展,产生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要有博爱的思想(博爱之谓仁),并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是“克己复礼”,礼就是道德。

相比宗教,儒家思想不仅保持了理性信仰的内核,在消除自私,建立并推广他爱的思想方面是最先进的,中国人真正以自己为绝对中心的人是非常少的,但是其“仁”的核心思想在推广传播方面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实践经验做前提,在统一全社会的人的思想方面,特别是在吸引
底层民众方面却远比不上宗教,中国大多数底层的民众只是继承了很小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事情,我们引入社会信仰率和个人信仰率两个概念。

社会信仰率我定义为社会上承认这种思想比较好的人占社会总人数的比率。

个人信仰率是指一个人能够按照其思想指导所做的行为在本人做出的所有行为中的比率。

我根据目前情况来评估,宗教的社会信仰率能达到90%以上,个人信仰率能够达到80%以上;儒家思想社会信仰率能达到70%,而个人信仰率不足40%。

在古代专制社会儒家思想的社会信仰率能达到90%,但是个人信仰率不足20%。

真正的儒家核心思想被社会吸收的低效率导致中国古代社会的严重丛林法则,造成炎黄子孙的深重苦难。

以“自爱”为中心的宗教信仰对自私自利的思想的压制力低,以及其它方面的很多错误观点和束缚也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比如以十字军东征为代表的各种宗教战争等等。

儒家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思想同属于理性思维。

它的主要思想在个体人脑中的传播严重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实践经验。

以往的人类历史没有够给它壮大的机会,现在的社会已经给它们提供了一个发展壮大的历史性机遇,相信这两种思想的真正融合一定会在中国开花结果,也相信这两种理性的理论一定能够有力指导坚持理性信仰的人们,使他
们源源不断的获得幸福的生活。

同时也有力吸引更多的人们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并促进全人类的共同进步。

每个中国人应该树立自己的文化自豪感,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而是具有先进的理性信仰。

对于每一个在内心深处具有对全人类博爱的思想,并抛弃了一切自私、怨恨的人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信仰我自己,我信仰我自己的头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