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神秘万花筒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万花筒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万花筒教案:神秘的万花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神秘的万花筒》。
教材内容包括:1. 万花筒的原理;2. 万花筒的制作过程;3. 万花筒的应用和创意。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万花筒的原理,知道它是如何制作的;2.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3. 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和分享美的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万花筒的制作过程和原理;难点:如何引导孩子们发挥创意,制作出独特的万花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万花筒、透明塑料管、彩纸、剪刀、胶水等;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套万花筒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展示一个万花筒,让孩子们观察并猜测它的原理;2. 讲解:教师讲解万花筒的原理,展示制作过程;3. 制作:孩子们按照教师的指导,动手制作万花筒;4. 展示:孩子们展示自己制作的万花筒,分享制作心得;5. 应用:教师引导孩子们用万花筒进行创作,如拼图、绘画等;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万花筒原理、制作过程、应用创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独特的万花筒;2. 作业要求:充分发挥创意,使用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3. 作业展示:将完成的万花筒带到学校,进行展示和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课程中,孩子们对万花筒的制作过程和原理有了基本的了解,大部分孩子能够独立完成制作,并在创作中发挥了一定的创意。
但在个别孩子的制作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剪刀、胶水等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课程中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下次课程,邀请家长来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制作万花筒,增进亲子关系;2. 万花筒表演:组织一次万花筒表演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作品进行表演,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1. 万花筒的原理:万花筒是一种光学玩具,利用透明塑料管、彩纸等材料制作而成。
当光线通过塑料管中的彩纸时,会发生折射、反射等现象,形成各种图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神奇的万花筒》及教学反思(5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神奇的万花筒》及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神奇的万花筒》及教学反思《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神奇的万花筒》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活动目标:1、能运用多种感官自发、主动地参加探索性活动,在活动中了解万花筒的的基本构造,学习拆装万花筒。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1、人手两个万花筒(一个是完整的万花筒,一个是经过加工的不完整的万花筒,并贴有标记)2、万花筒内的小配件(小花片、泡沫纸片等)若干;3、实物投影仪活动过程:(一)玩万花筒,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1、师:“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万花筒,请你们看看哪个万花筒更好看?”2、幼儿玩万花筒,观察万花筒变化、漂亮的图案。
3、集体交流:哪个万花筒更好看?“屈;老师.教案网出处”说话理由。
4、教师小结:能看到五颜六色、千变万化图案的万花筒好看,贴有标记的万花筒不好看,看不到花纹和图案。
(二)学习拆、装万花筒,探索万花筒里的奥秘教师:“为什么一个万花筒能看到神奇的图案,而另一个万花筒却看不到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1、拆万花筒:鼓励幼儿拆万花筒,要求不能破坏万花筒。
2、引导幼儿大胆探索打开万花筒的方法。
3、集体交流:万花筒里有些什么?4、小结:万花筒里有一个透明、圆形的小盒子,有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小花片以及三面小镜子,三面镜子是朝里面放的。
5、装万花筒:“小朋友拆开了万花筒,发现了许多秘密,请你们把它再变回原来的样子”6、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幼儿装好后检查一下,是否和原来的万花筒一样。
(四)修万花筒,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为什么另一个万花筒看不到千变万化的图案呢?请你们也拆开来看一看”。
1、幼儿拆万花筒,说说自己的发现。
(没有小花片、没有镜子、盒子被黑布遮住了)2、幼儿修万花筒,教师提醒幼儿可以用所提供的材料组装万花筒。
活动延伸:科学区中提供组装万花筒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装配万花筒。
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万花筒万花筒大班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万花筒万花筒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科学现象》第三节《神秘的万花筒》。
本节课将围绕万花筒的原理和制作展开,详细内容如下:1. 了解万花筒的起源和原理;2. 学习制作简单的万花筒;3. 探索万花筒中的图案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万花筒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万花筒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万花筒的制作过程和观察万花筒中的图案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万花筒样品、彩纸、剪刀、透明胶带、镜子、纸管等;2. 学具:每组一份万花筒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万花筒样品,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里面有什么秘密呢?”(2)邀请幼儿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激发幼儿对万花筒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教师讲解万花筒的起源和原理,让幼儿初步了解万花筒的构造;(2)教师演示万花筒的制作过程,强调注意事项。
3. 制作万花筒:(1)分发制作材料,指导幼儿按照步骤制作万花筒;(2)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4. 随堂练习:(1)让幼儿观察自己制作的万花筒,并分享观察到的图案变化;(2)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万花筒中的图案会变化?(2)鼓励幼儿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万花筒,探索更多有趣的图案。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秘的万花筒》2. 内容:(1)万花筒的起源与原理;(2)万花筒制作步骤;(3)观察万花筒中的图案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万花筒,并观察记录图案变化。
2. 答案:无固定答案,鼓励幼儿发挥创意,观察并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幼儿对万花筒的兴趣较高,制作过程中积极投入。
但在讲解万花筒原理时,部分幼儿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万花筒

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万花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的奇妙世界》第三节,详细内容围绕“神秘的万花筒”展开。
通过学习万花筒的原理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色彩构成,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掌握万花筒的基本原理,了解光的反射和色彩构成。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万花筒原理的理解,光的反射和色彩构成的掌握。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万花筒,观察和分析万花筒中的图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万花筒实物或模型、透明塑料片、彩纸、镜子、剪刀、胶水、图钉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制作万花筒的材料,包括透明塑料片、彩纸、镜子、剪刀、胶水、图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万花筒实物,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其中的图案,激发兴趣。
2. 讲解万花筒原理:通过图示和讲解,让幼儿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色彩构成。
3. 动手制作万花筒:(1)分发制作材料,讲解制作步骤。
(2)幼儿按照步骤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互相展示制作成果,交流心得。
4. 观察与分析:(1)让幼儿观察自己制作的万花筒中的图案,引导他们发现光的反射和色彩构成的特点。
(2)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通过改变彩纸的形状和颜色,观察到不同的图案。
6. 随堂练习:让幼儿尝试改变彩纸的形状和颜色,观察万花筒中的图案变化。
六、板书设计1. 神秘的万花筒(1)光的传播、反射和色彩构成(2)万花筒制作步骤(3)观察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万花筒,观察并记录不同彩纸形状和颜色在万花筒中形成的图案。
2. 答案:幼儿需提交制作的万花筒和观察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将万花筒原理应用于生活中,如制作装饰品、玩具等。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万花筒—幼儿园大班教案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万花筒—幼儿园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自然界》,详细内容为“神秘的万花筒”。
通过本章学习,使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对称和色彩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万花筒的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界中对称现象的感知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万花筒原理的理解,对称图形的识别。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万花筒、对称图案卡片、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2. 学具:每组一份万花筒、对称图案卡片、彩色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万花筒展示美丽的图案,引发幼儿兴趣,让幼儿观察万花筒中的图案变化。
2. 例题讲解(10分钟)(1)介绍万花筒的原理,让幼儿了解对称的概念。
(2)展示对称图案卡片,引导幼儿识别并说出图案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发放彩色纸、剪刀、胶水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制作对称图案。
(2)引导幼儿用万花筒观察自己制作的图案,体会对称带来的美感。
4. 小组讨论(5分钟)让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制作的对称图案,并说出图案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神秘的万花筒万花筒原理对称图案识别动手制作对称图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彩色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一个对称图案。
(2)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与家长分享。
2. 答案:(1)幼儿自己制作的对称图案。
(2)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窗户、门、蝴蝶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幼儿对对称概念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让幼儿收集生活中的对称物品,开展“对称物品展示会”,提高幼儿对对称美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时万花筒的使用。
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万花筒—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万花筒—幼儿园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自然界》,详细内容为“神秘的万花筒”。
通过该内容的学习,使幼儿感受自然界中的对称美和色彩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万花筒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界中对称和色彩美的感知,提高审美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万花筒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让幼儿感受自然界中的对称美和色彩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万花筒、图片、PPT、彩色笔、剪刀、胶带等。
2. 学具:彩色纸、剪刀、胶带、镜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万花筒,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其外观和特点。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万花筒里的图案会不断变化?2. 例题讲解(1)教师讲解万花筒的原理,让幼儿了解光的反射和对称美。
(2)教师示范制作万花筒,讲解制作方法和步骤。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按照教师讲解的制作方法,自己动手制作万花筒。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趣事。
(2)教师点评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神秘的万花筒万花筒的构造万花筒的原理制作万花筒的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万花筒,观察并记录其中的图案变化。
2. 答案:见幼儿完成的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万花筒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界中的对称和色彩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对称现象,如树叶、花朵等,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时,鼓励幼儿发挥创意,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万花筒,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万花筒—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万花筒—幼儿园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自然界》,详细内容为“神秘的万花筒”。
通过本章学习,让幼儿了解万花筒的原理,探索自然界中的对称和图案,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万花筒的基本结构,掌握万花筒的观察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万花筒的原理和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万花筒的使用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万花筒、图片、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万花筒,让幼儿轮流观察,引导幼儿说出观察到的图案。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万花筒的原理和观察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按照教师的指导,用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属于自己的万花筒。
4. 小组讨论(5分钟)幼儿分成小组,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观察到的图案。
教师对幼儿的制作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价,强调观察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神秘的万花筒结构:镜片、三棱镜、图案原理:光的反射、对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万花筒,观察并记录看到的图案。
2.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制作的万花筒,观察并记录图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幼儿在观察、制作过程中的表现,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界中的对称和图案,鼓励幼儿用绘画、摄影等形式记录下来,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万花筒的原理和观察方法。
3.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和记录图案。
一、教学难点解析:万花筒的原理和观察方法1. 万花筒原理:重点解析光的反射、对称性以及三棱镜的作用。
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万花筒

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万花筒1. 教学目标1.认识光的基本性质,了解光的传播方式;2.了解光的三原色,理解三原色混合的原理;3.制作万花筒,探究万花筒的原理。
2. 教学准备1.光、色纸、黑白照片等教学辅助材料;2.透明塑料管、胶水、反光镜、小玻璃球、色纸等制作万花筒所需材料;3.教学课件和PPT。
3. 教学步骤3.1 感性认识1.利用场景教学,在教室内逐一提问,寻找“有光的物体”,并让学生分辨出哪些是“源光体”,哪些是“非源光体”;2.制作环境游戏,在较暗的教室角落摆放一些日常用品,让孩子们先摸清物品属性,然后利用手电等电器照亮物品,让孩子们分析和归纳物品照亮后的变化;3.利用磨砂玻璃板和黑白照片来演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光的基本性质和传播方式。
3.2 透过三种颜色识别光与颜色的关系1.利用色纸或其他教学辅助材料来演示“三原色”理论,让学生认识三原色及其混合原理;2.利用教室光照,让学生透过红、绿、蓝三种原色对物体进行颜色识别。
3.3 制作万花筒1.准备万花筒制作所需材料,让学生自行动手制作;2.利用反光镜、小玻璃球、色纸等,加强万花筒中图案和色彩的变化效果。
3.4 探究万花筒原理1.让学生观察万花筒,发现其中图案和颜色的变化;2.教学辅助材料和PPT展示万花筒制作和原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 总结与拓展本节课中,我们通过场景教学、制作万花筒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感性认识和理解光的基本性质和传播方式,认识光与颜色的关系,掌握万花筒制作和原理。
此外,本节课拓展了孩子们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创造力,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5. 课后反馈1.寻找更多有趣且实用的科学实验,进一步探究科学世界;2.培养孩子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规律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教案:神秘万花筒
Big class science lesson plan: a mysterious kaleidoscope
编订:JinTai College
大班科学教案:神秘万花筒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万花筒的乐趣。
2、发张幼儿的观察、动手操作和有序的口语表达能力。
3、了解万花筒的基本结构,理解平面镜反射的道理。
教学准备万花筒、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万花筒实物,引出主题。
2、教师:这是什么?你玩过万花筒吗?
你知道万花筒里面都有什么吗?
你从万花筒里看到什么?
3、小结:万花筒是小朋友玩的一种玩具,有许多小朋友都玩过。
万花筒为什么会变化出这么多的花朵呢?让我们一起探索万花筒的秘密吧。
二、展开
1、自由玩万花筒,观察万花筒的变化。
教师:小朋友转转万花筒,看看里面有什么?
小结:转动万花筒里面就会有不同的花朵
2、拆开万花筒探索其中的秘密。
教师:请小朋友把自己的万花筒拆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3、教师边操作边讲解三棱镜成像原理。
教师:万花筒里面有三个平面镜,三个平面镜边对边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三棱镜,
每一面镜子都能把万花筒里面的彩纸照出来,同时也把另外两面镜子的彩纸照出来,
这样小朋友就可以看到许多彩纸组成的花朵。
这种现象叫做互相反射。
4、组装万花筒,感受成功的喜悦。
(1)幼儿操作。
指导语:请大家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将万花筒组装好,操作时注意拿玻璃时不要划伤手。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组装成功的。
(3)自由玩万花筒,再次感受其中的乐趣。
5、操作其他材料,观察现象。
方法:可以往万花筒里放置其他物品(豆子、扣子等),引导幼儿观察反射成像的现象。
三、结束
1、评价:从细致观察和大胆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2、有机会时请幼儿到三棱镜前观察镜子中的自己。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