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弯压力计算

合集下载

板材折弯的计算公式

板材折弯的计算公式

板材折弯的计算公式*********************************************************************1.展开计算原理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2.计算方法(七种类型)展开的基本公式: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3.1 R=0,折弯角θ=90°(T<1.2,不含1.2mm)L=(A-T)+(B-T)+K=A+B-2T+0.4T上式中取:λ=T/4K=λ*π/2=T/4*π/2=0.4T图一*********************************************************************3.2 R=0, θ=90° (T≧1.2,含1.2mm)L=(A-T)+(B-T)+K=A+B-2T+0.5T上式中取:λ=T/3K=λ*π/2=T/3*π/2=0.5T图二*********************************************************************3.3 R≠0 θ=90°L=(A-T-R)+(B-T-R)+(R+λ)*π/2当R ≧5T时λ=T/21T≦R <5T λ=T/30 < R (实际展开时除使用尺寸计算方法外,也可在确定中性层位置后,通过偏移再实际测量长度的方法.以下相同)图3*********************************************************************3.4 R=0 θ≠90°λ=T/3L=[A-T*tan(a/2)]+[B-T*tan(a/2)]+T/3*a(a单位为rad,以下相同)图4*********************************************************************3.5 R≠0 θ≠90°L=[A-(T+R)* tan(a/2)]+[B-(T+R)*tan(a/2)]+(R+λ)*a当R ≧5T时λ=T/21T≦R <5T λ=T/30 < R图5*********************************************************************3.6 “Z”型折1.(1)当C≧5时,一般分两次成型,按两个90°折弯计算.(考虑到折弯冲子的强度)L=A-T+C+B+2K(2)当3T<C<5时:L=A-T+C+B+K(3)当C≦3T时<一次成型>:L=A-T+C+B+K/2图6******************************************************************************************************************************************3.7 “Z”型折2.C≦3T时<一次成型>:L=A-T+C+B+D+K图七*********************************************************************。

sw折弯系数表 k因子

sw折弯系数表 k因子

sw折弯系数表 k因子SW折弯系数表 K因子引言在金属加工中,折弯是一种常见的加工方法。

在进行折弯时,材料会受到应力和变形,这可能会导致零件变形或破裂。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计算出正确的折弯参数。

其中一个重要的参数是SW折弯系数表K因子。

什么是SW折弯系数表?SW折弯系数表是一种用于计算金属板材在压力下变形程度的工具。

该表基于Society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s(SME)研究小组开发的公式,并由SolidWorks公司推出。

它可以帮助制造商确定正确的折弯角度和半径,并确保零件不会受到过度应力或变形。

如何使用SW折弯系数表?要使用SW折弯系数表,需要知道以下信息:- 材料类型- 板材厚度- 折弯角度- 折弯半径根据这些信息,在SW折弯系数表中查找相应的K因子值。

然后,将K因子值与以下公式结合使用来计算所需的压力:P = K * S * T / R其中:P = 压力(单位:牛顿)K = SW折弯系数表中的K因子S = 材料的拉伸强度(单位:帕斯卡)T = 板材厚度(单位:毫米)R = 折弯半径(单位:毫米)计算出所需的压力后,就可以确定所需的折弯力和机器设置。

SW折弯系数表的优点使用SW折弯系数表具有以下优点:1. 准确性:SW折弯系数表基于科学公式,可以提供准确的结果。

2. 方便性:SW折弯系数表易于使用,只需要输入几个参数即可。

3. 经济性:通过正确计算折弯参数,可以避免材料浪费和零件破裂等问题,从而节约成本。

4. 适用性:SW折弯系数表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和厚度的金属板材。

注意事项在使用SW折弯系数表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SW折弯系数表只适用于单向加工。

如果需要进行多向加工,则需要进行额外计算。

2. SW折弯系数表中列出了大量不同类型和厚度的材料。

如果要使用非标准材料,则需要进行额外计算。

3. 技术人员应该根据机器和材料的特性进行调整,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折弯知识汇总(一定要收藏)

折弯知识汇总(一定要收藏)

折弯知识汇总(⼀定要收藏)来源⽹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A.折弯机⼯作吨位的计算折弯过程中,上、下模之间的作⽤⼒施加于材料上,使材料产⽣塑性变形。

⼯作吨位就是指折弯时的折弯压⼒。

确定⼯作吨位的影响因素有:折弯半径、折弯⽅式、模具⽐、弯头长度、折弯材料的厚度和强度等,见图1所⽰。

通常,⼯作吨位可按下表选择,并在加⼯参数中设置。

1、表中数值为板料长度为⼀⽶时的折弯压⼒:例:S=4mm L=1000mm V=32mm 查表得 P=330kN2、本表按强度σb=450N/mm2的材料为依据计算的,在折弯其它不同材料时,折弯压⼒为表中数据与下列系系数的乘积; 青铜(软):0.5; 不锈钢:1.5; 铝(软):0.5 ; 铬钼钢:2.0。

3、折弯压⼒近似计算公式:P=650s2L/1000v其中各参数的单位 P——kN S——mm L ——mm V——mm折弯压⼒对照表B.钣⾦件折弯中常遇到的问题1常⽤折弯模具常⽤折弯模具,如下图。

为了延长模具的寿命,零件设计时,尽可能采⽤圆⾓。

过⼩的弯边⾼度,即使⽤折弯模具也不利于成形,⼀般弯边⾼度L≥3t(包括壁厚)。

台阶的加⼯处理办法⼀些⾼度较低的钣⾦Z形台阶折弯,加⼯⼚家往往采⽤简易模具在冲床或者油压机上加⼯,批量不⼤也可在折弯机上⽤段差模加⼯,如下图所⽰。

但是,其⾼度H不能太⾼,⼀般应该在(0~1.0)t,如果⾼度为(1.0~4.0)t,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使⽤加卸料结构的模具形式。

这种模具台阶⾼度可以通过加垫⽚进⾏调整,所以,⾼度H是任意调节的,但是,也有⼀个缺点,就是长度L尺⼨不易保证,竖边的垂直度不易保证。

如果⾼度H尺⼨很⼤,就要考虑在折弯机上折弯。

折弯机分普通折弯机和数控折弯机两种。

由于精度要求较⾼,折弯形状不规则,通信设备的钣⾦折弯⼀般⽤数控折弯机折弯,其基本原理就是利⽤折弯机的折弯⼑(上模)、V形槽(下模),对钣⾦件进⾏折弯和成形。

优点:装夹⽅便,定位准确,加⼯速度快;缺点:压⼒⼩,只能加⼯简单的成形,效率较低。

折弯参数的计算及相关问题

折弯参数的计算及相关问题

6.1 展开的计算法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 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 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

一般情况取λ=t/3。

机柜、机箱应在数控折弯机折弯,当要求精度不高件在普通折弯机上折弯时,质检可按GB/T1804 -92C级验收。

6.2展开的基本公式:6.2.1外尺寸法展开长度L=料外1+料外2+……+料外n-补偿量KnL=L1+L2+……LN+LR—KnL——展开总尺寸L1、L2……LN——折弯外尺寸LR=πR/2 R——大于板厚的内园角尺寸K——系数(查折弯系数K、K’一览表)n——折弯个数6.2.1.2 板材K系数见“折弯系数K一览表”6.2.1.3折弯尺寸计算范例用展开尺寸经验公式计算机柜立柱展开尺寸:L=L1+L2+…+LN+LR-knL1---L2折弯外尺寸LR=ЛR/2 R为(内缘半径+ t /3)n为折弯半径小于板厚的折弯个数t=板厚k为每折一个弯减去值(查表)L=25+17+42+(50-10-2)+Л×(10+t /3)/2+(47-10-2)+15+25+15-3.34×6=208.71由于折弯刀长期使用造成磨损, 故取r=0.6mm;折弯下模槽宽采用5T(5*板厚);当R=r=0.6mm时,则n=7L=25+17+42+50+47+15+25+15-3.34×7=212.626.2.1.3压死边折弯系数K= 0.43 t6.2.2内尺寸法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6.2.2.1折弯尺寸计算范例用展开尺寸经验公式计算机柜立柱展开尺寸:L=L1+L2+…+LN+LR+k’nL1---L2折弯内尺寸LR=ЛR/2 R为(内缘半径+ t /3)n为折弯半径小于板厚的折弯个数t=板厚k’为每折一个弯的补偿值(查表)L=23+13+38+(50-10-2-2)+Л×(10+t /3)/2 +(47-10-2-2)+11+21+13+0.66×6=208.71由于折弯刀长期使用造成磨损, 故取r=0.6mm;折弯下模槽宽采用5T(5*板厚)6.2.2.2各种折弯情况按内尺寸细解表一般折弯1:(R=0, θ=90°)L=A+B+K1. 当0¢T£0.3时, K’=02. 对于铁材:(如GI,SGCC,SECC,CRS,SPTE, SUS等)a. 当0.3¢T¢1.5时, K’=0.4Tb. 当1.5£T¢2.5时, K’=0.35Tc. 当T/2.5时, K’=0.3T3. SUS T>0.3 K’=0.25T4.对于其它有色金属材料如AL,CU:当T$0.3时, K’=0.5T一般折弯2: (R≠0 θ=90°)L=A+B+K’K值取中性层弧长1. 当T¢1.5 时K’=0.5T2. 当T/1.5时K’=0.4T注:当用折弯刀加工时R£2.0, R=0°处理一般折弯3 (R=0 θ≠90°)L=A+B+K’1. 当T£0.3 时K’=02. 当T$0.3时K’=(u/90)*K注: K为90∘时的补偿量一般折弯(R≠0 θ≠90°)L=A+B+ K’1. 当T¢1.5 时K’=0.5T2. 当T/1.5时K’=0.4TK值取中性层弧长注: 当R¢2.0, 且用折刀加工时, 则按R=0来计算, A﹑B依倒零角后的直边长度取值Z折1(直边段差).1. 当H/5T时, 分两次成型时,按两个90°折弯计算2. 当H¢5T时, 一次成型, L=A+B+KK值依附件中参数取值Z折2(非平行直边段差).展开方法与平行直边Z折方法相同(如上栏),高度H取值见图示Z折3(斜边段差).1. 当H¢2T时j当θ≦70∘时,按Z折1(直边段差)的方式计算, 即: 展开长度=展开前总长度+K (此时K’=0.2)k当θ>70∘时完全按Z折1(直边段差)的方式计算2. 当H/2T时, 按两段折弯展开(R=0 θ≠90°).Z折4(过渡段为两圆弧相切):1. H≦2T 段差过渡处为非直线段为两圆弧相切展开时,则取两圆弧相切点处作垂线,以保证固定边尺寸偏移以一个料厚处理,然后按Z折1(直边段差)方式展开2. H>2T,请示后再行处理抽孔抽孔尺寸计算原理为体积不变原理,即抽孔前后材料体积不变;一般抽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参数见右图(设预冲孔为X, 并加上修正系数–0.1):1. 若抽孔为抽牙孔(抽孔后攻牙), 则S按下列原则取值:T≦0.5时取S=100%T0.5<t< 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t<>T≧0.8时取S=65%T一般常见抽牙预冲孔按附件一取值2. 若抽孔用来铆合, 则取S=50%T, H=T+T’+0.4 (注: T’是与之相铆合的板厚, 抽孔与沙拉孔之间隙为单边0.10~0.15)3. 若原图中抽孔未作任何标识与标注, 则保证抽孔后内外径尺寸;4. 当预冲孔径计算值小于1.0时, 一律取1.0反折压平L= A+B-0.43T(K’=0.43 T)1. 压平的时候,可视实际的情况考虑是否在折弯前压线,压线位置为折弯变形区中部;2. 反折压平一般分两步进行V折30°反折压平故在作展开图折弯线时, 须按30°折弯线画, 如图所示:N折1. 当N折加工方式为垫片反折压平, 则按L=A+B+K 计算, K值依附件中参数取值.2. 当N折以其它方式加工时, 展开算法参见“一般折弯(R≠0 θ≠90°)”如果折弯处为直边(H段),则按两次折弯成形计算:L=A+B+H+2K (K=90∘展开系数)备注:a.标注公差的尺寸设计值:取上下极限尺寸的中间值作设计标准值.b.对于方形抽孔和外部包角的展开,其角部的处理方法另行通知,其直壁部分按90°折弯展开附件一:常见展开标准数据1. 直边段差展开系数2. N折展开系数6.3.2.折床的加工工艺参数:折床使用的下模V槽通常为5TV,如果使用5T-1V则折弯系数也要相应加大, 如果使用5T+1V则折弯系数也要相应减见折床折弯系数一览表)折弯系数一览表材质料厚折弯系数5 T V(外尺寸)5T V(内尺寸)5T-1V(内尺寸)5T+1V (内尺寸)(2- k)* T =K k* T=K’k* T=K’k* T =K’A L 1.0 1.62*1.0=1.620.38*1.=0.380.5*1.0=0.50.25*1.0=0.251.5 1.64*1.5=2.460.36*1.5 (7V)=0.540.36*1.5=0.540.347*1.5=0.522.0 1.6*2.0 =3.20.4*2.0(10V)=0.80.47*2.0 (8V)=0.940.4*2.0 (12V)=0.82.5 1.6*2.5 =4.00.4*2.5(12V)=1.00.48*2.5 (10V)=1.20.41*2.5(14V)=1.033.0 1.6*3.0 =4.80.4*3.0(12V)=1.20.48*3.0 (10V)=1.440.41*3.0(14V)=1.23S US 0.6 1.8*0.6 =1.10.2*0.6=0.120.416*0.6=0.250.8 1.8*0.8=1.440.2*0.8=0.160.3*0.8=0.240.05*0.8=0.041.0 1.79*1.0 =1.80.21*1.=0.210.316*1.0=0.320.042*1.0=0.0421.2 1.83*1.2 =2.20.17*1.2=0.20.33*1.2=0.40.1*1.2=0.121.5 1.82*1.5=2.730.18*1.5 (7 V)=0.272.0 1.78*2.0=3.560.22*2.0 (10V)=0.440.36*2.0 (8V)=0.720.07*2.0(12V)=0.14S PCC 0.8 1.6*0.8=1.280.4*0.8=0.320.46*0.8=0.370.25*0.8=0.21.0 1.65*1.0=1.650.35*1.=0.350.46*1.0=0.460.28*1.0=0.281.2 1.65*1.2=2.0.35*1.2=0.420.466*1.2=0.560.23*1.2=0.281.5 1.65*1.5 =2.50.353*1.5 (7V)=0.530.453*1.5=0.680.24*1.5=0.362.0 1.67*2.0=3.340.33*2.0 (10V)=0.660.5*2.0 (8V)=1.00.19*2.0(12V)=0.382.3 1.7*2.3=3.910.3*2.3(12V)=0.692.5 1.65*2.5 =4.10.35*2.5 (12V)=0.886.3.3 折弯的加工范围:6.3.3.1折弯线到边缘的距离大于V槽的一半.如1.0mm的材料使用4V的下模则最小距离为2mm.下表为不同料厚的最小折边:料厚折弯角度90°料厚折弯角度90°最小折边V槽规格最小折边V槽规格0.1~0.4 3.5 4V1.5~1.65.5 8V0.4~0.6 3.5 4V1.7~2.6.5 10V0.7~0.9 3.5 4V2.1~2.57.5 12V0.9~1.0 4.5 6V2.6~3.29.5 16V1.1~1.2 4.5 6V3.3~3.514.5 25V1.3~1.4 5 7V3.5~4.516.0 32V注:①如折边料内尺寸小于上表中最小折边尺寸时,折床无法以正常方式加工,此时可将折边补长至最小折边尺寸,折弯后再修边,或考虑模具加工。

钢材折弯计算公式

钢材折弯计算公式

1 目的统一展开计算方法,做到展开的快速准确•2适用范围五金模厂3展开计算原理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 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入表示•4计算方法展开的基本公式: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4.1 R=0,折弯角9 =90° (T<1.2,不含1.2mm)L=(A-T)+(B-T)+K=A+B-2T+0.4T上式中取:入=T/4K=X * n /2=T/4* n /2=0.4T图一*****************************************图二*****************************************4.2 R=0, 9 =90°L=(A-T)+(B-T)+K=A+B-2T+0.5T上式中取:入=T/3K=X * n /2 (T 三 1.2,含 1.2mm) =T/3* n /2=0.5T T>=L2m mQQ4.3 R 工0 9 =90°L=(A-T-R)+(B-T-R)+(R+ 入)* n 12 (二A+B-2T-2R+(R+T/3)* n /2)当R三5T时入=T/2仃三R <5T 入=T/30 < R <T 入=T/4(实际展开时除使用尺寸计算方法外,也可在确定中性层位置后,通过偏移再实际测量长度的方法.以下相同)■ ------------ A --------------- ■*****************************************4.4 R=0 8工90°入=T/3L=[A-T*ta n( a/2)]+[B-T*ta n(a/2)]+T/3*a(a单位为rad,以下相同)图4*****************************************4.5 R 工0 8工90°L=[A-(T+R)* tan (a/2)]+[B -(T+R)*tan(a/2)]+(R+ 入)*a 当R三5T时入=T/2 仃三R <5T 入=T/30 < R <T 入=T/4图5*****************************************4.6 Z 折1.计算方法请示上级,实际计算时可参考以下几点原则:(1)当C三5时,一般分两次成型,按两个90°折弯计算.(要考虑到折弯冲子的强度)L=A-T+C+B+2K【K=X * a ( a =90度时,a =n 12、入=T/3 如上)】⑵当3T<C<5时<一次成型>:L=A-T+C+B+K(3)当C三3T时<一次成型>:L=A-T+C+B+K/2图6*****************************************4.7 Z 折2.C三3T时<一次成型>:L=A-T+C+B+D+K—A ------- ~图7***************************************** 冲压展开原理(续上)4.8抽芽抽芽孔尺寸计算原理为体积不变原理,即抽孔前后材料体积不变;ABCD 四边形面 积=GFEA 所围成的面积.一般抽孔高度不深取H=3P(P 为螺纹距离),R=EF 见图••• T*AB=(H -EF)*EF+ n *(EF)2/4••• AB={H*EF+( n /4-1)*EF2}/T•••预冲孔孔径=D - 2ABT 三 0.8 时,取 EF=60%T.在料厚T<0.8时,EF 的取值请示上级.*****************************************4.9方形抽孔方形抽孔,当抽孔高度较高时(H>Hmax ),直边部展开与弯曲一致,圆角处展开E F- ------------- D ----------------按保留抽高为H=HmaX勺大小套弯曲公式展开,连接处用45度线及圆角均匀过渡, 当抽孔高度不高时(H三Hmax直边部展开与弯曲一致,圆角处展开保留与直边一样的偏移值.当R三4MM寸:材料厚度T=1.2~1.4 取Hmax =4T材料厚度T=0.8~1.0 取Hmax =5T材料厚度T=0.7~0.8 取Hmax =6T材料厚度T三0.6取Hmax =8T当R<4MM^,请示上级.*****************************************4.10压缩抽形1 (Rd三1.5T)原则:直边部分按弯曲展开,圆角部分按拉伸展开,然后用三点切圆(PA-P-PB)的方式作一段与两直边和直径为D的圆相切的圆弧.当Rd三1.5T时,求D值计算公式如下:D/2=[( r+T/3)2+2( r+T/3)*(h+T/3)]1/2PB图10*****************************************4.11 压缩抽形2 (Rd>1.5T)原则:直边部分按弯曲展开,圆角部分按拉伸展开,然后用三点切圆(PA-P-PB)的方式作一段与两直边和直径为D的圆相切的圆弧.当Rd>1.5T 时:l按相应折弯公式计算.D/2={(r+T/3)2+2( r+T/3)*(h+T/3)-0.86*(Rd-2T/3)*[( r+T/3)+0.16*(Rd-2T/3)]}1/2图11***************************************** 4.12卷圆压平图(a):展开长度L=A+B-0.4T图(b):压线位置尺寸A-0.2T图(c): 90。

折弯参数的计算及相关问题

折弯参数的计算及相关问题

6.1 展开的计算法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 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 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

一般情况取λ=t/3。

机柜、机箱应在数控折弯机折弯,当要求精度不高件在普通折弯机上折弯时,质检可按GB/T1804 -92C级验收。

6.2展开的基本公式:6.2.1外尺寸法展开长度L=料外1+料外2+……+料外n-补偿量KnL=L1+L2+……LN+LR—KnL——展开总尺寸L1、L2……LN——折弯外尺寸LR=πR/2 R——大于板厚的内园角尺寸K——系数(查折弯系数K、K’一览表)n——折弯个数6.2.1.2 板材K系数见―折弯系数K一览表‖6.2.1.3折弯尺寸计算范例用展开尺寸经验公式计算机柜立柱展开尺寸:L=L1+L2+…+LN+LR-knL1---L2折弯外尺寸LR=ЛR/2 R为(内缘半径+ t /3)n为折弯半径小于板厚的折弯个数t=板厚k为每折一个弯减去值(查表)L=25+17+42+(50-10-2)+Л×(10+t /3)/2+(47-10-2)+15+25+15-3.34×6=208.71由于折弯刀长期使用造成磨损, 故取r=0.6mm;折弯下模槽宽采用5T(5*板厚);当R=r=0.6mm时,则n=7L=25+17+42+50+47+15+25+15-3.34×7=212.626.2.1.3压死边折弯系数K= 0.43 t6.2.2内尺寸法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6.2.2.1折弯尺寸计算范例用展开尺寸经验公式计算机柜立柱展开尺寸:L=L1+L2+…+LN+LR+k’nL1---L2折弯内尺寸LR=ЛR/2 R为(内缘半径+ t /3)n为折弯半径小于板厚的折弯个数t=板厚k’为每折一个弯的补偿值(查表)L=23+13+38+(50-10-2-2)+Л×(10+t /3)/2 +(47-10-2-2)+11+21+13+0.66×6 =208.71由于折弯刀长期使用造成磨损, 故取r=0.6mm ;折弯下模槽宽采用5T (5*板厚) 6.2.2.2各种折弯情况按内尺寸细解表一般折弯1:(R=0, θ=90°) L=A+B+K1. 当0¢T£0.3时, K’=02. 对于铁材:(如GI,SGCC,SECC,CRS,SPTE, SUS 等) a. 当0.3¢T¢1.5时, K’=0.4T b. 当1.5£T¢2.5时, K’=0.35T c. 当 T/2.5时, K’=0.3T3. SUS T>0.3 K’=0.25T4.对于其它有色金属材料如AL,CU: 当 T$0.3时, K’=0.5T一般折弯2: (R ≠0 θ=90°) L=A+B+K’ K 值取中性层弧长 1. 当T¢1.5 时 K’=0.5T 2. 当T/1.5时 K’=0.4T注:当用折弯刀加工时 R£2.0, R=0°处理一般折弯3 (R=0 θ≠90°) L=A+B+K’1. 当T£0.3 时 K’=02. 当T$0.3时 K’=(u/90)*K 注: K 为90∘时的补偿量一般折弯 (R≠0 θ≠90°) L=A+B+ K’1. 当T¢1.5 时 K’=0.5T2. 当T/1.5时 K’=0.4T K 值取中性层弧长注: 当R¢2.0, 且用折刀加工时, 则按R=0来计算, A ﹑B 依倒零角后的直边长度取值Z 折1(直边段差).1. 当H/5T 时, 分两次成型时,按两个90°折弯计算2. 当H¢5T 时, 一次成型, L=A+B+K K 值依附件中参数取值Z 折2(非平行直边段差).展开方法与平行直边Z 折方法相同(如上栏),高度H 取值见图示Z 折3(斜边段差). 1. 当H¢2T 时j 当θ≦70∘时,按Z 折1(直边段差)的方式计算, 即: 展开长度=展开前总长度+K (此时K’=0.2)k 当θ>70∘时完全按Z 折1(直边段差)的方式计算2. 当H/2T时, 按两段折弯展开(R=0 θ≠90°).Z折4(过渡段为两圆弧相切):1. H≦2T 段差过渡处为非直线段为两圆弧相切展开时,则取两圆弧相切点处作垂线,以保证固定边尺寸偏移以一个料厚处理,然后按Z折1(直边段差)方式展开2. H>2T,请示后再行处理抽孔抽孔尺寸计算原理为体积不变原理,即抽孔前后材料体积不变;一般抽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参数见右图(设预冲孔为X, 并加上修正系数–0.1):1. 若抽孔为抽牙孔(抽孔后攻牙), 则S按下列原则取值:T≦0.5时取S=100%T0.5<t< 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t<>T≧0.8时取S=65%T一般常见抽牙预冲孔按附件一取值2. 若抽孔用来铆合, 则取S=50%T, H=T+T’+0.4 (注: T’是与之相铆合的板厚, 抽孔与沙拉孔之间隙为单边0.10~0.15)3. 若原图中抽孔未作任何标识与标注, 则保证抽孔后内外径尺寸;4. 当预冲孔径计算值小于1.0时, 一律取1.0反折压平L= A+B-0.43T(K’=0.43 T)1. 压平的时候,可视实际的情况考虑是否在折弯前压线,压线位置为折弯变形区中部;2. 反折压平一般分两步进行V折30°反折压平故在作展开图折弯线时, 须按30°折弯线画, 如图所示: N 折1. 当N 折加工方式为垫片反折压平, 则按 L=A+B+K 计算, K 值依附件中参数取值.2. 当N 折以其它方式加工时, 展开算法参见 ―一般折弯(R≠0 θ≠90°)‖ 如果折弯处为直边(H 段),则按两次折弯成形计算:L=A+B+H+2K (K=90∘展开系数)备注:a.标注公差的尺寸设计值:取上下极限尺寸的中间值作设计标准值.b.对于方形抽孔和外部包角的展开,其角部的处理方法另行通知,其直壁部分按90°折弯展开 附件一:常见展开标准数据 1. 直边段差展开系数2. N 折展开系数6.3.2.折床的加工工艺参数:折床使用的下模V槽通常为5TV,如果使用5T-1V则折弯系数也要相应加大, 如果使用5T+1V则折弯系数也要相应减见折床折弯系数一览表)折弯系数一览表材质料厚折弯系数5 T V(外尺寸)5T V(内尺寸)5T-1V(内尺寸)5T+1V (内尺寸)(2- k)* T =K k* T=K’k* T=K’k* T =K’A L 1.0 1.62*1.0=1.620.38*1.=0.380.5*1.0=0.50.25*1.0=0.251.5 1.64*1.5=2.460.36*1.5 (7V)=0.540.36*1.5=0.540.347*1.5=0.522.0 1.6*2.0 =3.20.4*2.0(10V)=0.80.47*2.0 (8V)=0.940.4*2.0 (12V)=0.82.5 1.6*2.5 =4.00.4*2.5(12V)=1.00.48*2.5 (10V)=1.20.41*2.5(14V)=1.033.0 1.6*3.0 =4.80.4*3.0(12V)=1.20.48*3.0 (10V)=1.440.41*3.0(14V)=1.23S US 0.6 1.8*0.6 =1.10.2*0.6=0.120.416*0.6=0.250.8 1.8*0.8=1.440.2*0.8=0.160.3*0.8=0.240.05*0.8=0.041.0 1.79*1.0 =1.80.21*1.=0.210.316*1.0=0.320.042*1.0=0.0421.2 1.83*1.2 =2.20.17*1.2=0.20.33*1.2=0.40.1*1.2=0.121.5 1.82*1.5=2.730.18*1.5 (7 V)=0.272.0 1.78*2.0=3.560.22*2.0 (10V)=0.440.36*2.0 (8V)=0.720.07*2.0(12V)=0.14S PCC 0.8 1.6*0.8=1.280.4*0.8=0.320.46*0.8=0.370.25*0.8=0.21.0 1.65*1.0=1.650.35*1.=0.350.46*1.0=0.460.28*1.0=0.281.2 1.65*1.2=2.0.35*1.2=0.420.466*1.2=0.560.23*1.2=0.281.5 1.65*1.5 =2.50.353*1.5 (7V)=0.530.453*1.5=0.680.24*1.5=0.362.0 1.67*2.0=3.340.33*2.0 (10V)=0.660.5*2.0 (8V)=1.00.19*2.0(12V)=0.382.3 1.7*2.3=3.910.3*2.3(12V)=0.692.5 1.65*2.5 =4.10.35*2.5 (12V)=0.886.3.3 折弯的加工范围:6.3.3.1折弯线到边缘的距离大于V槽的一半.如1.0mm的材料使用4V的下模则最小距离为2mm.下表为不同料厚的最小折边:料厚折弯角度90°料厚折弯角度90°最小折边V槽规格最小折边V槽规格0.1~0.4 3.5 4V1.5~1.65.5 8V0.4~0.6 3.5 4V1.7~2.6.5 10V0.7~0.9 3.5 4V2.1~2.57.5 12V0.9~1.0 4.5 6V2.6~3.29.5 16V1.1~1.2 4.5 6V3.3~3.514.5 25V1.3~1.4 5 7V3.5~4.516.0 32V注:①如折边料内尺寸小于上表中最小折边尺寸时,折床无法以正常方式加工,此时可将折边补长至最小折边尺寸,折弯后再修边,或考虑模具加工。

折弯机吨位与V槽与最小翻边以及理论计算公式

折弯机吨位与V槽与最小翻边以及理论计算公式

折弯机吨位与V槽与最小翻边以及理论计算公式折弯工作吨位折弯过程中,上、下模之间的作用力施加于材料上,使材料产生塑性变形。

工作吨位就是指折弯时的折弯压力。

确定工作吨位的影响因素有:折弯半径、折弯方式、模具比、弯头长度、折弯材料的厚度和强度等,见图1所示。

通常,工作吨位可按下表选择,并在加工参数中设置。

1、表中数值为板料长度为一米时的折弯压力:例:S=4mm L=1000mm V=32mm 查表得P=330kN2、本表按强度σb=450N/mm2的材料为依据计算的,在折弯其它不同材料时,折弯压力为表中数据与下列系系数的乘积;青铜(软):0.5;不锈钢:1.5;铝(软):0.5 ;铬钼钢:2.0。

3、折弯压力近似计算公式:P=650s2L/1000v其中各参数的单位P——kN S——mm L——mm V——mm折弯压力对照表v 4.0 6.0 8.0 10 12 14 16 18 20 24 28 32 36 40 48 70 90 110 130b 2.8 4.0 5.5 7.0 8.5 10 11 12.5 14 17 20 22 25 28 32 42 56 70 85r 0.7 1.0 1.3 1.6 2.0 2.3 2.6 3.0 3.3 3.8 4.5 5.0 6.0 6.5 8.0 10 13 16 19s 0.5 40 300.6 60 40 30 300.8 70 50 40 301.0 110 80 70 601.2 120 100 80 70 601.5 150 120 110 90 802.0 220 190 170 150 130 1102.5 250 220 200 170 150 1303.0 330 290 250 210 180 1603.5 400 330 290 250 220 2004.0 440 370 330 290 260 2204.5 470 410 370 330 2705.0 510 450 400 340 2706.0 590 490 390 3008.0 700 520 42910 810 65012 950 780 14 1100这是我在一家钣金加工厂的经验值,但是如果开模具的话,其折弯边最小值还可以更小(所用的数控折弯机型号为AMADA-RG-100(NC9)。

钣金折弯计算公式

钣金折弯计算公式

展开的计算法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 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 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展开的基本公式: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钣金件展开尺寸计算方法(2008-10-05 19:47:43)标签:钣金件 b-2 系数中性面 caxa 教育只有通用的原理,就是中性面没有变化,但是实际生产过程中一般按经验公式计算第一种方法是剪一个一百宽的料,用折弯机这一道弯,记住板厚。

加减系数便出来了,试三次取中数即可。

这是最简便的方法。

可以学习PROE。

CAXA软件,哪里有自动展开功能。

不过系数还要靠前面试出来。

由公式可以计算,不过不好记,给大家列一个常用系数吧板厚系数(毫米)1,1.6-1.8。

1.5,2.4-2.6。

2.0,3.3-3.5。

2.5,4.2-4.53.0,5.0-5.3 。

(系数会随你折弯下摸所用的槽宽的大小变化)仅供参考。

公式的话L=pa/2*r+y*T比较准确。

用catial三维软件构造,软件本身有展开的功能展开尺寸-L;折弯角-β;厚度-T;半径-R1。

0°≤β≤90°L=A+B-2(R+T)+(R+T/3)*(180-β)∏/1802.β=90°L=A+B-0.429R-1.47T3.90°≤β≤150°L=A+B-2(R+T)tan[(180-β)/2]+(R=T/2)(180-β)∏/1804.150°≤β≤180°L=A+B折弯参数表材质板厚折弯系数标准下模特殊折弯尺寸(最小值)板厚T 折弯系数Y因子铁板(SPCC、SECC)T=0.5 0.9 V4 A=3.0 B=4.5 0.50.9 1.0584074T=0.8 1.4 V4 A=3.2 B=5 0.8 1.40.786504625T=1.0 1.7 V6 A=3.5 B=5.4 1 1.70.7292037T=1.2 1.9 V6 A=4.2 B=6.4 1.2 1.90.774336417T=1.5 2.5 V8 A=4.8 B=7.3 1.5 2.50.619469133T=2.0 3.4 V12 A=6 B=9.2 2 3.40.51460185T=2.5 4.3 V16 A=9.0 B=12.2 2.5 4.30.45168148T=3.0 5.1 V16 A=9.6 B=12.9 3 5.10.4430679T=4.0 6.5 V16 A=16.8 B=21.3 4 6.50.482300925#DIV/0!铝板(AL)T=0.5 0.8 V4 A=2.9 B=4.4 0.50.8 1.2584074T=0.8 1.2 V4 A=3.1 B=4.9 0.8 1.21.036504625T=1.0 1.6 V6 A=3.3 B=5.3 1 1.60.8292037T=1.2 1.9 V8 A=3.5 B=5.7 1.2 1.90.774336417T=1.5 2.3 V8 A=4.7 B=7.2 1.5 2.30.752802467T=2.0 3.2 V12 A=6 B=9.1 2 3.20.61460185T=2.5 4.1 V16 A=8.9 B=12.1 2.5 4.10.53168148T=3.0 5 V16 A=9 B=12.8 3 50.476401233T=4.0 6.3 V16 A=16.5 B=21.2 4 6.30.532300925#DIV/0!铜板(CU) T=0.5 0.8 V4 A=2.9 B=4.4 0.50.8 1.2584074T=0.8 1.3 V4 A=3.2 B=5.0 0.8 1.30.911504625T=1.0 1.7 V6 A=3.4 B=5.4 1 1.70.7292037T=1.2 2 V8 A=3.5 B=5.8 1.2 20.691003083T=1.5 2.3 V8 A=4.7 B=7.2 1.5 2.30.752802467T=2.0 3.3 V12 A=6 B=9.2 2 3.30.56460185T=2.5 4.2 V16 A=8.6 B=12.2 2.5 4.20.49168148T=3.0 5 V16 A=9 B=12.8 3 50.476401233T=4.0 6.3 V16 A=16.5 B=21.2 4 6.30.5323009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