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散文:理性与感性

合集下载

散文的种类

散文的种类

散文的种类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偏重于抒情的散文应写出意境,偏重于写人叙事的散文应写出生活情趣。

这应该是我们创作和评价散文的标准和尺度。

抒情性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

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

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

这类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

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因此,以情织文,是其特点。

由于抒情散文是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因而它往往需要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叙事性散文即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它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所以,阅读叙事性散文应从以下两个方进行:一. 理清线索。

叙事性散文的情节虽不完整,但很有条理。

阅读时,我们不妨首先把握住作文的行文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怎样叙述的。

二. 巧借联想。

充分展开联想是散文叙事抒情的重要表现手法,为此,我们阅读叙事性散文最重要的抓住联想的结合点,形与神的结合点,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感情,领悟散文的意境美。

广义上的叙事性散文,包括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

散文的逻辑性特征及怎样对其进行批判性阅读

散文的逻辑性特征及怎样对其进行批判性阅读

散文的逻辑性特征及怎样对其进行批判性阅读什么是散文?一般认为散文的特征是“取材广泛,笔调灵活”“形散神不散”但这只是其外部结构特征散文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一直没有定论因此,有人认为,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

在散文的大家族内部,亚种类繁多,差异性巨大,这使得我们对散文特征无法进行准确的概括和描述,给散文教学设计带来一个大难题。

但是,对散文文体特征的把握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散文的批判性阅读也必须建立在散文文体特征的基础之上,离开了对文体特征的把握,批判性思维也失去了根基。

散文的逻辑特征运用批判性思维赏析散文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

对于好的散文,具有了一定文学修养的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它的美,但是为什么美一般就说不清楚了。

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学会为美寻找理由,探寻美学的原理和散文的美学特征。

因此,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散文的教学中,是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感性思维中探寻赏析散文的内在规律,实现感性认知与理性升华的统一。

一、散文的逻辑性散文往往具有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

散文的创作注重形象思维,但并不只是形象思维在起作用,它从感觉开始,又超越感觉,有着内在的逻辑性。

这种逻辑性不是逻辑思维中的严密的逻辑推理,不是逻辑的实证,而是感觉发展变化中的情感、认知发展变化的因果关联和归纳过程。

它常常通过想象、联想在起作用,将作者的内在情感运动从无意识领域引入意识领域。

01归纳推理:以《花未眠》为例人类认识世界,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

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经验事实出发而概括出一般性原理、原则的一种推理方法。

在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中,归纳思想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散文的写作也常常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

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描绘凌晨四点的海棠花,从这个个别现象引发了一种规律性的认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论散文课堂教学的“三境”意识——以《荷塘月色》为例探究审美教学的落实

论散文课堂教学的“三境”意识——以《荷塘月色》为例探究审美教学的落实

2019.4本版编辑/·高中散文阅读大致分两大层次。

一是抱着趣味消遣、放松娱乐的心态读散文,停留在喜欢或厌恶等一般的情感上,是通过直觉获得的最初的审美体验;二是抱着追求审美愉悦、陶冶情操的心态读散文,上升到审美经验丰富和文化修养提升的层面。

高中阶段,散文阅读第二层次主要通过散文课堂教学落实,需要精心设计,积极引导,才能获得高级审美体验。

《文学心理学》(钱谷融、鲁枢元主编)将文学接受的过程分为“入境”“出境”“化境”三个阶段。

[1]散文课堂教学活动同样需要“三境”意识贯串始终,才能体现散文审美教学循序渐进的完整过程。

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快速走进作品的意境,还要能够自如走出具体作品的束缚,凌驾于此类散文之上,实现散文阅读层次的深化,真正提升散文阅读能力。

一、入境———入而化身其中散文课堂教学,需帮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意境或情境,在心里创造出由文字构建的艺术世界。

这种转化以情感为牵引,或主动探寻,或创设情境,或展开想象。

1.寻根溯源,于转换中感知情思的缘由。

“入境”状态需要“心理转换”,即“中断了现实意识而代之以审美意识,由日常心态转化为接受心态”[2]。

《荷塘月色》中有“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另一个世界”就是作者营造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不妨用好《荷塘月色》开头这段文字:“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从这里生发,引导学生关注“今晚”的荷塘与作者“日日走过”的荷塘的不同,引出对月光的分析和心境的体会。

正因为“苍茫的”、“淡淡的月光”下“不能朗照”,让朦胧的美景契合了作者细腻的情感,文字才能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散文创作源于生活的一点感受、一种思考,一件小事。

探寻文学创作的起点,可使作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某种联系,促发审美自觉。

2.创设情境,于对照中体会情感的细腻。

当散文文字隽永、情意缱绻时,学生未必具备顺利进入意境的审美能力。

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散⽂艺术风格分析余秋⾬散⽂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的散⽂,跨越了纯⽂学的界线,⾛向⽂化领域。

其散⽂美学型态迥异于前⼀切散⽂⽂本。

他的散⽂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体的束缚,开创了散⽂的⼀代新风。

本⽂拟就其散⽂艺术特⾊与美学风格的两个⽅⾯进⾏分析探讨。

“余秋⾬散⽂的特⾊,即:追寻⽂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充满活⼒的秋⾬散⽂之树。

当代⽂坛,谈到散⽂不能不谈余秋⾬。

余秋⾬散⽂,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化意蕴,余秋⾬结集出版的《⽂化苦旅》、《⽂明的碎⽚》、《秋⾬散⽂》等,都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化苦旅》在台湾⼀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的魅⼒。

”[1] ⼀、艺术特⾊ 余秋⾬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化散⽂,借⼭⽔风物,寻求中国⽂化意蕴与⼈⽣真谛,探寻中国⽂化的巨⼤内涵与中国⽂⼈的⼈格构成。

(⼀)、对传统散⽂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作家们在意图呈⽰时总体上存在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散⽂,我们发现,这⼀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追求运⽤于状物散⽂,⽽且运⽤于写景散⽂。

“从⽽导致其散⽂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化、道德等多元视⾓的透视之中,或在⼀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丰富的涵义,⽐如其《⽩发苏州》是⼀篇写景散⽂,按照传统的写法,⽆⾮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2]然⽽,《⽩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

作者并没有介绍⼈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 “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个⾔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间之美的多维穿透。

⽂本共分五个部分,第⼀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感性的名词解释

感性的名词解释

感性的名词解释感性的意思感性,是相对于理性的概念。

感性和理性,都属于意识的范畴,且为意识的性质。

感性,基于意识,是非参照性的意识。

非参照性,就是意识从虚无中,以自身方式延展的自然的,自由的,无规则的。

感官知觉。

尤指内容或方向倾向美学或感情方面的感性一般被理解为:凭借感官等认知的、基本由个人的感情决定的、并未深入思考而基本以第一印象来做判断的。

“感性”一词似乎只出现在现代的白话文,并且应该是个为了翻译一个哲学概念而创造出来的(仅仅是一个推断)。

这些词可见于康德对于知识的划分,将人的认识能力即传统的理性分成了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

康德的感性论来理解“感性”:“思维运动的第一个形式是感性,也就是纯粹感性。

它的对象是事物和世界的现象,是事物纯粹表现出来的东西——表象”。

感性作为一个哲学用语似乎太玄奥了,但作为文学用语就容易理解了。

参考余光中的《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运用:“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

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

“感性”写作是为了激发某种感性,而不是“知性”以传递知识为目的写作态度。

“感性的文字”则是那种感性写作,文字里充溢着某种感情的语言,有如涓涓细流微微道来,有如激情澎湃滚滚袭来。

感性造句欣赏(1)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康德(2) 心存感谢的人,灵魂不会虚妄;懂得感谢的人,感性世界充满阳光;学会感谢的人,心胸有海般宽广。

(3) 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4) 灵魂是理性的,躯体是感性的。

灵魂是不朽的,躯体会随着时间而遍体鳞伤、千疮百孔。

(5) 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6) 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

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之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7) 权威性跟人际关联的敏感性成反比,越有权威,越不用太在意人际关联。

情感与理作文

情感与理作文

情感与理作文情感与理性作文情感与理性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维与行为的两个重要维度,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情感是我们对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情绪反应,而理性则是基于推理和逻辑思考进行决策与行动。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情感与理性在个人发展、人际关系以及决策制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个人发展方面,情感和理性相辅相成。

情感使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喜悦、痛苦和温暖,它能够激发我们内心的动力,并驱使我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然而,单纯依靠情感行动是不可取的,理性的引导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和评估风险。

情感和理性的结合,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情感和理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使我们更加亲近他人,通过情感的表达我们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亲密的关系。

然而,情感也容易使人产生偏见和主观判断,这时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理性帮助我们客观评估与他人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加合理地处理与他人的互动。

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使我们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理解和尊重他人。

决策制定是人们生活中的常态,而情感和理性也同时涌现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

情感可以提供对于选择的激情和动力,而理性则帮助我们更好地权衡利弊、评估风险和选择最佳的方案。

在进行决策时,情感和理性的相互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情感的参与可以使决策更加符合自身的价值观和需求,而理性的思考则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全面和客观的角度进行决策。

然而,情感与理性并非总能够和谐共处。

有时情感可能会主导我们的行为,导致理性被忽视,从而决策产生偏颇。

相反,过分理性的决策往往会忽略了情感和人性的因素,导致决策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情境和问题的特点,灵活运用情感和理性,并寻求二者的平衡点。

综上所述,情感与理性在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和决策制定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使我们更加亲近他人,推动个人成长;而理性则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和制定合理的决策。

感性与理性作文

感性与理性作文

感性与理性作文英文回答:Emotion and reason are two important aspects of human thinking. Emotion refers to the feelings and moods that we experience, while reason refers to the logical and analytical thinking that we use to make decisions.Emo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our lives. It allows us to connect with others on a deeper level, and helps us to experience joy, love, and other positive emotions. However, it can also cloud our judgment and lead us to make impulsive decisions that we later regret.On the other hand, reason is essential for making sound decisions. It allows us to weigh the pros and cons of a situation, and to consider all of the available options before making a choice. However, relying too heavily on reason can also lead us to become overly analytical and detached from our emotions.In my opinion, a balance between emotion and reason is key to living a fulfilling life. We should strive to make decisions that take both our emotions and our logic into account. This means being aware of our feelings, but also taking the time to analyze a situation before making a choice.Ultimately, the best decisions are those that are made with both the heart and the mind.中文回答:感性和理性是人类思维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左岸右岸散文(精选5篇)

左岸右岸散文(精选5篇)

左岸右岸散文左岸右岸散文(精选5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左岸右岸散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也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河,它把我们的一颗心分作两边,左岸是梦境,右岸是生活。

年青的时候,不知道是我自己太优柔寡断还是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矛盾。

自己被分裂成两个人,一个感性,一个理性。

对于爱情,感性蠢蠢欲动,不停告诉我自己,没关系,爱,就大胆去做,要爱的坦荡荡,不要畏畏缩缩;理性却在一旁冷眼旁观,道出一个个这份感情不对、不合适的地方,这份爱,实在不应该再继续下去。

一天到晚我的两个思想都在不停的斗争,所以我觉得自己很累,真的。

一位学长说: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以后估计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

我不知道我的以后会怎样,我只是依旧很谨慎的走着我的每一步。

长大以后一直做一个好男人,坚持自己的原则,抵制不良的习惯。

从不在麻将桌上继续自己的人生,也不下夜总会里寻欢作乐,无论社会变得怎样,即使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那样了,你也要做那剩下的那一个。

”现在的我,是个新好男人。

人的成长,确实需要代价。

迷茫过、好奇过,尝试过,摔倒过,受伤过,才能真正长大。

我渴望成长,我现在发现,人生越往后走,遇到的困惑与迷茫越来越多,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我不喜欢选择,因为不知道自己选择的到底是怎样一条路,它要通向怎样一个将来?或者,会不会选错?以后会不会后悔?太多的犹豫与徘徊,所以太多的痛苦。

很多时候,我多希望有人能在每个十字路口明确的告诉我,该往哪个方向。

可是,左顾右盼发现还是只有我自己。

面对事情从容不迫的人,是因为他们在以前已经把这些都经历了。

我需要那份从容不迫,我想要去梦想的左岸,却发现自己离开了右岸。

梦境终究是梦境,生活还是要继续,一路相随,渐行渐远,策略一看,左岸就是右岸,右岸就是左岸、历史的长河在缓缓流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与感性散文:理性与感性
理性与感性,从古至今都是两相矛盾的东西。

理性更加尊重事实的客观规律,而感性则更注重是否符合意愿。

因此,感性绝大部分情况都应该服从理性。

下面是有理性与感性散文,欢迎参阅。

理性与感性散文:理性与感性也许你曾经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当你的女朋友与母亲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
许多人都三思、再三思,但却最终没有答案。

但是很多人都想知道一个很完美的答案。

因为感性的自己无法给出理性的答案,即使给出理性的答案,也不一定会被感性的人所认可。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也就没有答案。

当一个人静静的思考的时候,我们都开始用理性的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此时我们会全面的考虑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就是自己是否会游泳,自己是否可以救出他们。

会考虑女友与母亲所处的险境是否自己能够全身而退。

会考虑她们谁会游泳,还会考虑女友与母亲谁的生存机会更大些。

但是若是真正的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多,因而产生了许多不定性因素,没有谁能够有时间慢慢的思考着,想出完美的计划后在付诸行动,因为感性完全掩去了理性的存在。

而此时往往都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行动,最后留下很多的遗憾。

在我们阅读别人的文章或者是看电视的时候,看见他们有些愚弱的举动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希望他们能够别那么任性、无知、冲动以及决断。

这时我们感性的期望着他们能够理性,但是为什
么我们没有理性的去对待这他们的感性呢?我们自己都没有能够理性。

为什么希望他人理性呢?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与他们发生着这样那样的摩擦,谁都不愿意退让一步,导致最后造成一个无法挽回的结局后,又寻找着这样那样的借口来推脱着责任。

为什么我们不在开始的时候就理性的看待问题?偏偏感性的为了所谓的“面子”而铸成大错!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吧!
年华渐去,我们的人生越来越短暂,也因为这岁月的老去,我们才慢慢的领悟到了人生,人生该如何!我们何时该感性、何时又该理性。

但是人生不会等到你我完全明白后才开始。

那么我们就该在闲暇的时候,思考着理性与感性的问题。

而不是永远都感性的处理和对待问题。

人们通常的行为举动都是感性的,但是感性的时候却无法正确的认知自己。

只有在计划某些事儿的时候,在思考的时候才从理性的江都出发着,但这时的理性也不完全就是理性的,也许有感性的成分在其中。

但是人也只有在理性的时候才正确的定位着自己,打量着自己。

在我看来生活之中充满了各种滋味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感性作为而产生的。

若是理性的思考、处理每一件事物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所谓的酸甜苦辣。

但是一个人的理性不能够改变事件的全部,因而人们就没有那么的理性的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从而造成了无法弥补的过错。

若是理性与感性都在我们的手里拽着,我相信感性通常在我们的右手里、理性在左手上。

因为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是右撇子,
右手使用的几率比左手的多,继而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人们通常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

而我是一个左撇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是理性的。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因为我身边都是右撇子,我受到他们的影响,处理问题也是感性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生活中慢慢领悟到了理性的重要性。

可是要改变这已经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确实非常困难的,在此我就遇见了我人生的一道坎,如何的跨越就成了一个关键。

在这跨越的时间里,我是非常的痛苦的,毕竟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允许我矗立在时间里什么也不做。

而更可怕的是我不知道这时间将持续多久。

每一个人在面对着感性与理性的问题时都会出现这样的停顿,这段时间持续的长短会各不相同,也许是一瞬间,也许是一辈子,也许根本就没有这个转变,也就是一辈子都没有理性的思考过。

理性与感性散文:感性与理性有人说,感性是一匹脱缰的盲野马,它的驰骋奔跑是任意的,而理性正是野马的缰绳,掌控着野马狂奔的方向;无论野马怎样的驰骋,只要有缰绳适当的束缚,也总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奔跑是野马的快乐,缰绳的束缚似乎是阻止它奔向快乐的外力;然而,盲野马的驰骋奔跑自然是盲目的,它只在乎奔跑过程中给它带来的快感,给予它的快乐,全然不顾前方是否有悬崖;而正当它盲目地"享受"着快乐的过程时,前方痛苦的结果也在等待着它;而此时,缰绳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便发挥了它的束缚作用,防止它奔向痛苦的结果!人天生就会倾向快乐,由于从小各方面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的体验,所以我们从小就自然不自然地会
倾向与快乐!这是人的天性.只要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物,我们一般都会趋向与它!然而有的人不会去尝试吸毒,有的人不会尝试飚车,他(她)们当然知道(听说)那样会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但是他(她)们不会尝试,因为他(她)们更明白快乐过后,接着的可能会是什么!那意味更大的痛苦!所以,缰绳不是束缚野马,不让它奔跑,而是不让它坠入悬崖;同样的,理性不是为了剥夺感性给我们带来的短暂的快乐,而是为了防止长期的痛苦的结果。

正是因为我们许多人多无法抵御当前感性的快乐,而带给我们更多的就是将来的体验痛苦过后的后悔!然而,为什么我们许多人总是不够理智呢?其实,我觉得,是快乐的问题,也是对未来痛苦无法切身感受的问题!由于事物带给我们当前的快乐,我们的有意无意就趋向了它,开始享受这份背后隐藏着某种危险的快乐.我们容易陶醉,容易被迷惑.此时,野马便使劲地要挣脱缰绳的束缚了,当缰绳的力度不够时(意志力),缰绳就会被挣断,而野马就会奔向痛苦的快乐中去!这就是直接感性带给我们的诱惑,带给我们的快乐,而我们往往也会挣脱自己的缰绳,去享受那痛苦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明知道等待我们的是后悔,等待我们的是痛苦,而我们也总是不顾一切地去享受呢?也就是为什么野马明知道前方是悬崖,它还要往前奔呢?在当前快乐的迷惑下,因为我们盲目自信了,因为我们估计不足,因为未来的痛苦不可能具体地被提前体会.如果,未来的痛苦能够具体地被我们提前体会,我们就会"切身地"感受到将来的痛苦,我们也就会从当前的快乐中清醒过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在经历过痛苦体验后的"过来人"总是要敬告后人要干麻不要干嘛的原因,我想!罗嗦就是爱也确
实不无道理,特别是关心你的人!
所以,要想避免不必要的痛苦,要想不后悔,因为体验未来的痛苦似乎绝对不可能了,所以我们要"假想"体验未来的痛苦!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告诉我们该不该去做什么事!当然,因为上面说到估计不足的问题,所以也难免"假想"不十分接近,这样我们就又得借鉴前人的智慧了!
点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