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教案

合集下载

《端午日》获奖教案

《端午日》获奖教案

《端午日》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端午日》的主要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2)学会对比分析,将课文中的描述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端午日》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3. 课文中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端午节习俗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

3. 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端午日》及相关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端午日》,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端午节习俗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课文中的描述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4.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眼中的端午节”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帮助。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交流学习经验。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端午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端午日》教案篇三

《端午日》教案篇三

《端午日》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赛龙舟,捉鸭子等。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唐代文秀的关于端午节的诗。

(幻灯片1)端午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吗?明确: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

3、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学生说,教师相机补充)明确:文中提到的湘西的端午习俗有画王字,蘸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等。

补充:还有挂艾蒲,系香袋等端午习俗,目的是避邪驱瘟;另外还有吃粽子等习俗是为了祭祀、纪念屈原……4、多媒体展示:全国各地端午习俗。

(幻灯片2)教师小结:由于地方不同,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完全相同,那么,湘西人民是怎样迎端午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写的一篇短文《端午日》。

(幻灯片3)(二)简介作者过渡:让我们先走近作家沈从文,了解一些关于他的基本情况。

沈从文(1902——1988),苗族人,生于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幻灯片4)教师补充两点:1、沈从文老师只是小学毕业,却当上了大学教授,这一切完全是靠——自学成才;2、如果你在新华书店看见沈从文老师的书,你一定要买回来看看。

只要你打开他的书,你就会被书中所描写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吸引!希望正处于金色年华的同学们能多多地亲近文学: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5)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师解说:本节课我们将和同学们走进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对湘西端午习俗的了解,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学习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进行场面描写。

端午日教案15篇

端午日教案15篇

端午日教案端午日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日教案1教学目的:一、了解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二、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步骤:一、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了解有关本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课堂交流,引出新课。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文中写到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明确:穿新衣服、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竞赛。

(板书)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子竞赛。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

幻灯出示: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

②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过节的喜庆气氛?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学习,你觉得应该掌握哪些重点内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如:龙舟竞渡:a、节日赛龙舟的气氛如何?b、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c、比赛时船员是怎样分配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他们赛龙舟时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d、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有哪些?赶鸭子场面:a、赶鸭子活动有什么目的?b、赶鸭子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人们的心情怎样?(教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的问题,然后讨论。

可从两方面谈学习体会:其一,传统节日给人带来的欢乐;其二,就文章的写作特点而言。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获得有益启示。

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或赶鸭子场面中的一员,试想象当时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心情。

龙舟竞渡取得胜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四、与课文中写到的端午节习俗相比,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你知道端午节的寓意吗?五、作业:回家将课文中描绘的端午日热闹情景讲给父母听。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端午日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端午日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端午日9篇端午日 1《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江苏大丰沈灶中学陈继军该教案是本人获大丰市东南片优质课评比第一名教案(一)教学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引导、自学讨论法。

(二)、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三)、教学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四)、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师:谈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谁呀?(生:屈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多媒体图及传说介绍),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师:我们今天到湖南去了解那儿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多媒体展示课题)请大家把课文打到102页。

问:作者是谁?(生(齐):沈从文。

)师:哪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师:我补充一点: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二、新授板块一:自学并疏通字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检查学习情况:(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峒(dòng)泅(qiú)水数〔shù〕天前擂(léi)鼓鹳(guàn)呐(nà)喊 shù(戍)军一律(lǜ)jiǎng(桨)手泥jiāng〔桨〕板块二:分析课文一:介绍风俗。

《端午日》获奖教案

《端午日》获奖教案

《端午日》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端午日》。

(2)理解《端午日》的主要内容,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文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

3. 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认读。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3. 传统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端午节气氛。

4. 比较教学法:比较其他端午节诗词,深入理解《端午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端午日》,理解诗文内容。

3. 讲解诗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探讨诗文中的意境美。

5. 情境体验:组织学生进行端午节实践活动,如包粽子、挂艾叶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端午节气氛。

6. 欣赏与拓展:展示其他端午节诗词,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背诵《端午日》。

9. 课后跟进:教师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10. 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students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端午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 学习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3. 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三、教学重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3. 学习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四、教学难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的讲解2. 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的运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

2. 示例法:展示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引导学生学习。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练习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案内容依次类推,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的格式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准备1. 准备关于端午节的PPT或视频资料,用于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准备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的图片或插图,用于分析。

3. 准备一些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用于示例。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端午节,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端午日》,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结合PPT或视频资料。

4. 分析: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

5. 示例:展示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引导学生学习。

6. 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习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给予指导和反馈。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八、课堂巩固1.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练习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2. 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学习。

3. 针对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提问和解答,确保学生理解。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端午日》。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端午日”、“赛马”、“抢鸭子”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讨论和演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日的习俗和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端午日》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端午日》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修辞手法。

2. 互动法:讨论和演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 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端午日的习俗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节奏。

3. 讲解课文: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修辞手法。

4. 讨论和演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选取代表性的句子进行演示。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演示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 写作练习评估: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清晰度、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端午日》的教案

《端午日》的教案

《端午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描绘的意境,提升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会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端午日》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34年。

作品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描绘了端午佳节期间,人们赛龙舟、抢鸭子的热烈场面,以及主人公柳青与少女翠翠之间的纯真爱情。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端午日》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氛围。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分享各自的见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5.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文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2. 选取一个角度,对作品进行批判性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

3. 课下搜集关于端午节的民间习俗,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思维批判等;3.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和道德情操的培养;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如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湘西端午习俗。

2 欣赏品味赛龙舟精彩的场面描写。

3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品味生动精炼的语言;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轻松一下,来玩个脑筋急转弯:端着鹦鹉过街(打一节日名字),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那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谁来介绍一下?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

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

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这是端午节来历的一个传说,其实有关端午节的由来还有很多传说,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找来看。

师:端午节这天,我们家乡的习俗是?……吃粽子,挂艾叶,戴彩绳,那么,你们知道湖南湘西哪里的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
师:今天我们就走进优美神秘的湘西世界去看看茶峒人民的端午日是怎么过的。

(板书:端午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师:好,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沈从文。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释,从这里,我们知道了什么呢?很好,用笔画出来。

(幻灯片)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如《边城》。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沈从文创作丰富,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在这里我补充一点: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

(板书:沈从文)
(四)整体感知
①解决生字词
师:好,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要先扫除字词的障碍(幻灯片)
注音:
蘸酒茶峒戍军桨手
调理擂鼓老鹳河泅水
辨别字词:
燥zào:干燥戍shù:戍边,卫戍区
躁zào:急躁戎róng:戎马生涯,弃笔从戎
澡zǎo:洗澡戊wù:戊戌
噪zào:噪音戌xū:戊戌
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两笔交叉便是戎(róng)
②理清思路,了解湘西风俗
师:好,现在,我们开始进入课文的学习。

首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阅读的时候,找一下:
1、茶峒人端午节这天有哪些风俗?(最好能用三个字来概括)
2、那些是详写,那些又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先答,教师备答:
明确: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后两点可能要教师多作启发)
详写赛龙舟,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在代表性,最能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把赛龙舟的场面写得热闹,有趣
(板书: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详写)、捉鸭子)(五)精读品味
①欣赏赛龙船的精彩片段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赛龙舟的精彩场面,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

看看它到底好在何处,为何会如此地吸引你们?
师:先请同学们找出具体描写“赛龙船”场面的句子,待会老师叫两位同学来朗读。

找到?
师:好,现在请两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赛龙船的精彩片段,一位同学从“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读到“指挥船只的进退”,另一位同学从“擂鼓打锣的”读到“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同学朗读的时候,大家要想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直接描写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的?
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直接描写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的?(解说直接描写)
明确: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师:外貌和动作描写,好,现在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外貌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外貌: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动作:浆手每人持一只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师:这些外貌和动作描写的句子都运用了那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请同学们将这些词语圈画出来。

同时,请大家思考:外貌和动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桨手——持、划
带头的——坐、缠裹(外貌)、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坐、敲打、调理
(板书)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热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齐读,读出紧张激烈。

(六)讨论交流
①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 这些外貌和动作描写的方法都是直接描写的,那么,除了这些直接的描写方法外,作者还从什么方面来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解说侧面描写)明确:“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侧面描写
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
2、当比赛进入高潮时,作者想到了什么情景?这是什么手法?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想起了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灌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景。

联想(虚实结合)。

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

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侧面描写。

虚写)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虚实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②学习课文主旨
3、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

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既然奖励不丰厚,那你认为龙舟比赛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明确:合作努力的光荣、力量从团结中来
(讨论:如果你参加赛龙舟的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胜利?明确:要有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要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人与人要真诚。


③自学第二、三段。

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第二、第三段思考一下:
1、追鸭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民同乐,增加节日的愉快)
2、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在端午节这一天茶峒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
明确: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的竞赛,直到天明方能完事。

3、第三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将它删掉吗?为什么?(内容、结构)
明确:说明端午节与民同乐时间之久;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七)总结
课文《端午日》节选自《边城》第一章,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的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追鸭子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八)布置作业:
请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

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

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用些什么方法?
(提示:穷追猛打迂回包抄合力擒抓守株待兔)
(八)板书
端午日
沈从文
桨手——持、划
正面描写
(船手)
侧面描写
(观众、呐喊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