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代数学发展之异同

合集下载

浅谈中西数学发展之异同

浅谈中西数学发展之异同

浅谈中西数学发展之异同中西数学发展之异同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深奥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在东西方的不同文明中得到了发展。

中西方数学发展的异同体现在数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重点领域以及对数学的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浅谈中西数学发展之异同。

二、发展历程1. 中方数学发展历程中国是数学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古代的商、周时期,中国就有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巧。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它包含了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的内容。

随后,中国古代的数学家陆续出现,如刘徽的《九章算术注》、秦九韶的《数书九章》等,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西方数学发展历程西方数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等人对几何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阿拉伯世界在中世纪时期对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翻译和传承了古希腊的数学著作,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数学家们开始探索代数学和解析几何学,如笛卡尔的坐标系和牛顿的微积分等,为现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研究方法1. 中方数学的研究方法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实际应用和实用性。

中国古代数学家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观察和经验总结,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推导出数学规律和方法。

2. 西方数学的研究方法西方数学的研究方法注重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西方数学家更加注重数学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规律的研究,他们通过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来发现和证明数学定理。

四、重点领域1. 中方数学的重点领域中国古代数学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算术、代数和几何等方面。

中国古代数学家在这些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如中国古代的算盘计算方法、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等。

2. 西方数学的重点领域西方数学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几何、代数、分析和概率等方面。

西方数学家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如欧几里得几何学、牛顿的微积分等。

论述东方古代数学和西方古代数学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论述东方古代数学和西方古代数学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论述东方古代数学和西方古代数学对数学教育的启示东方古代数学和西方古代数学对数学教育的启示数学教育在东方和西方古代的发展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方古代数学和西方古代数学有着各自的特点,对于现代数学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东方古代数学的启示在于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

古代中国的数学教育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侧重于实际应用和实践。

古代中国人通过解决农业、建筑和商业等实际问题来推动数学的发展。

例如,《九章算术》中就包含了许多实用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这种实际问题的应用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为他们的将来提供了更好的应用能力。

与此不同的是,西方古代数学更加注重理论推导和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数学思想家通过推理和证明来研究数学规律,例如毕达哥拉斯定理和欧几里得几何等。

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和分析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潜力。

其次,东方古代数学和西方古代数学都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古代中国人将数学与天文学、医学和地理等学科相结合,认为数学是其他学科重要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这种联系与综合学科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不同领域。

古希腊的数学也与哲学和文学等学科相联系,希腊数学家通过哲学思考和文学作品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这种跨学科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不同学科的解决方案中。

最后,东方古代数学和西方古代数学都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

古代中国的数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直觉和想象力。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天文、地理和自然现象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这种观察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古希腊的数学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和推理能力。

希腊数学家通过推导和证明来发展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这种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浅谈中外古代数学发展

浅谈中外古代数学发展

浅谈古代中外数学摘要:数学活动有两项基本工作----证明与计算,前者是由于接受了公理化(演绎化)数学文化传统,后者是由于接受了机械化(算法化)数学文化传统。

在世界数学文化传统中,以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希腊数学,无疑是西方演绎数学传统的基础,而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数学无疑是东方算法化数学传统的基础,它们东西辉映,共同促进了世界数学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九章算术,宋元数学,希腊数学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从很早开始就发展出了自己的数学体系。

商代的甲骨文上出现了完整的十进制,春秋时代严格的筹算已经成型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直到西方在1840年以后大规模地接触中国,完整地数学体系和先进系统的数学思想才开始传入中国,就如同西方科学史专家认为,中国只有学科(sciences),没有科学(science)一样,李约瑟也认为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是达芬奇式而不是伽利略式的,这其中自然有其理由。

《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就其数学成就来说,堪称是世界数学名著。

这本书在例如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等问题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其中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数加减法则在世界数学发展上是遥遥领先的。

就其特点来说,它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九章算术》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采用按类分章的数学问题集的形式;算式都是从筹算记数法发展起来的;以算术、代数为主,很少涉及图形性质;重视应用,缺乏理论阐述等。

相对于古代希腊哲学化和几何化的数学,中国数学的特点在一开始就非常明显,即极其明显的追求实用性的倾向。

数学问题集的形式,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所有数学问题都没有推导的过程,就仿佛这只是一本常见数学问题解决说明书。

中西古代数学发展之异同

中西古代数学发展之异同

中西古代数学发展之异同当前,世界已进入电脑和信息时代,作为一切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更显示出它无穷的威力。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是人类长期实践,思考的凝结。

今天数学的繁荣昌盛,实得力于千百年来数学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但是由于受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地域的强烈影响,中国古代数学与西方数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一、中国古代数学黄河的沃土造就了华夏文化,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是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它以自己的算法化和实用性为特征,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走在世界古代数学发展的最前列。

根据它本身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数学的繁荣,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出土的文物,可以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人民已有数的概念。

例如在半坡村遗址出土的五、六千年前的陶器,上面的小孔个数按自然数的顺序排列,并有规则的几何图案。

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然而早在夏代之前很久,我国在几何学方面已展露端倪,对几何工具也有深刻认识。

《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

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已有圆、方、平、直的概念。

商代中期,商代的甲骨文上出现了完整的十进制,据《易·系辞》记载:“伏羲作结绳”,“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其中有十进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这是位值制的最早使用。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

中西古代数学异同

中西古代数学异同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并不是一人一
时写人共同劳
动的结晶。大约成书于东汉初年
(公元一世纪)。
《九章算术》采用问题集形式。全书分为九 章,例举了246个数学问题,并在若干问题之后,
叙述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几何原本》
亚历山大前期大数学家欧几里得 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工作—— 把以实验和观察而建立起来的经
东 方 九 章 西 方 原 本
中 西 古 代 数 学 异 同
中西古代数学之异同
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古代数学思 想以及数学结构形式的差异。 中国古代数学偏向构造性与机械性的算法体系,
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数学则侧重于逻辑演
绎体系。
一般来讲,中国的数学成果较古希腊为迟。
中国数学的经典之作是《九章算术》。 西方数学以古希腊数学为代表的经典之作是《几何原本》。
刘徽是这样的(1) ×2,(2) ×5,得:
(4)-(3),得:
21y=20
内容差异
《几何原本》主要涉及现今的初等几何
, 涉及到代数部分如比例运算等亦以几何处理 。
在直角三角形中以斜边为 边的正方形面积等于以两直角 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之和(两 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的平方 )。 即勾股定理。
与实际的联系
《九章算术》中的每一问题均为日常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 如田地丈量、钱粮分配等。 《几何原本》与外界几乎毫无关系, 开始给 出定义、公设和一般概念, 然后根据它们去解 决一个个命题。
可以说《九章》是开放性的,而《原本》是封闭的。
具体与抽象
《九章算术》中的问题是具体的。
《几何原本》中的问题却是很抽象的。
对教学的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国数学和西方数学

中国数学和西方数学

中国数学和西方数学中国数学和西方数学数学是一门浩瀚而又深奥的学科,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和工程技术的支撑。

在全球的数学研究中,中国数学和西方数学历史悠久,深受世界瞩目。

中国数学和西方数学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劣,下面就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这两种数学。

一、数学的起源中国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晚期。

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了“科学技术到达一定水平,就可以运用成为社会性生产力”的思考。

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数学形成了卓越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天文历法,如九章算术、通天历、天人合一说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代表。

而西方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的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

古希腊在哲学、逻辑、几何学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欧洲中世纪数学大多数是在希腊和伊斯兰数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代数学、解析几何学等分支,这些都是西方数学的代表。

二、数学的发展中国数学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世界数学发展的前沿,战国时期的《孙子算经》成为了中国古典代数的奠基之作,到了唐代,李冰、王顾、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的作品不断涌现。

宋代数学家秦九韶还在数学领域领到了采用小学术语叙述数学问题的方法。

而西方数学在16世纪以后形成了现代数学学科体系,开展了数学的严格化证明。

1843年,英国数学家欧拉成功地解决了反演问题,开创了复分析的先河;20世纪初克莱因发明了拓扑学,与此同时黎曼对新的数学方向 ----- 多复变量函数论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这些都是西方数学的代表。

三、数学的应用中国数学在应用领域的发展也相当的不错,南京大学数学学科顺利地通过了国际实验室评估,高毅教授成果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它在数学计算、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等领域拥有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概率统计领域。

而西方数学在现代数学的研究和开拓过程中,为科技进步和社会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数学在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天文航天、经济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西方古典数学的比较及其认识

中西方古典数学的比较及其认识

中西方古典数学的比较及其认识摘要:上了一学期的《中西方文明比较》课,听老师讲了很多内容,收获颇丰,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正如老师所说,中西方文明比较,重点在文明,然而何为文明呢,很难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词典是这样解释文明的: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表现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应该有些道理吧。

作为数学专业的学生,我想,数学应该是文明的一个重要侧面吧。

而数学史研究的任务在于,弄清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史实,再现其本来面貌,同时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对数学成就、理论体系与发展模式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说明与评价,进而探究数学科学发展的规律与文化本质。

数学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很多研究者根据一定的原则把数学史分成若干时期。

目前学术界通常将数学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1.数学萌芽期(公元前600年以前);2.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至17世纪中叶);3.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20年代);4.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5.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

纵观上述数学史,可以发现数学是个是个很宽泛的范畴,有着博大精深的内容。

只言片语是说不清楚的,所以,学生就此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选取其中的一个片段,对中西方的古典数学做了一些粗浅的比较,并附带一些自己的拙见,望批评指正。

关键字:古希腊数学中国古典数学代表作数学教学中西方古典数学的比较及其认识在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特点迥异的数学,即古希腊数学与中国古典数学,前者致力于数学理论的研究,创建了几何公理演绎体系,后者则以问题为中心,以算法为本,着重于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两种数学研究倾向均对后世的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对这两种数学倾向的特点及优劣性作一些比较和认识。

一、古希腊数学与中国古典数学的比较1、数学产生的自然、社会背景不同。

古希腊由希腊半岛和一群多岩石岛屿组成,土地贫瘠,农业落后,但其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航海贸易,航海旅行扩大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使其可以学习各地文化的精华,并通过展开讨论研究,发展起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

东西方数学发展史对比分析东西方数学发展史对比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东西方数学发展史对比分析东西方数学发展史对比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东西方数学发展史对比分析东西方数学发展史对比分析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数学,由于不同的社会需求、传统文化和思维特征,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和演变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东西方数学的不同性质就是这一状况的表现.本文选中国为东方国家代表,选希腊为西方国家代表,来进行对比分析.一、中国与希腊数学的简要回顾中国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数学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先秦时期是中国数学的萌芽和知识素材的积累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国形成了以十进制为主的记数制,计算的工具是算筹.《周易》中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思想.《墨子》有了数学概念、定义的意识.《庄子?天下篇》称“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是极限的观点.《周髀算经》中有相当丰富的数学内容:勾股定理(未加证明)、利用相似勾股形的性质测量日径、简单的等差级数计算以及繁杂的分数乘除运算等等.中国数学经初创时期数百年的知识积累,于汉唐时期形成了它的理论体系——“算经十书”中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九章算术》.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它都为后世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期里,希腊数学同样蓬勃发展.泰勒斯开创了演绎几何的先河.毕达哥拉斯学派成果卓著,突破了对数学本身的认识和研究方法.芝诺悖论,无论在数学还是在哲学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亚里士多德完成了逻辑演绎的系统化.欧几里得成功总结和整理了前人的数学成果,写出了《原本》,其影响“超过了任何别的书”.阿波罗尼斯对圆锥曲线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远远走在时代之前.亚历山大时期的希腊数学开始摆脱哲学的牵制,和力学、天文学等一起在经济和技术的影响下发展.希帕切斯、梅涅劳斯发展了希腊的三角学.丢番图的算术开创了符号代数的先河——简字代数,其意义和价值不可低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只是早期的数学,但中国与希腊数学的侧重点的不同已经表露出来了.中国的数学着重计算,偏向应用.希腊数学着重逻辑演绎,偏向抽象理论.罗马人的统治使古希腊的数学走向衰落,其后中国就成为世界上数学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当欧洲进入了中世纪漫长的黑暗时代时,中国的数学却在突飞猛进,出现了许多数学家和大量的数学著作.贾宪创立“增乘开方术”.《数书九章》中阐述的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一次同余式的理论都代表着当时的世界最高水平.李治的《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改进和完善了“天元术”.朱世杰的《四元玉鉴》和《算学启蒙》,创立了“四元术”和“垛积招差术”.但是,到了明代,中国数学除了计算技术得到发展外,其余部分出现了停滞,从此走向了滑坡.在往后的数学发展过程中,解析几何的创立、微积分的发明、抽象代数的发展等,无一与中国有缘.二、中国与希腊数学发展史的对比分析由上述对发展史的简要回顾,中国和希腊数学的萌芽、发展、衰落历程可谓是大相径庭.下面就两者在这三个阶段所显示出的重大差异展开对比分析.1.萌芽时期:算筹数系与字母数系建立数字系统只是数学萌芽走出的第一步,但也是关键的一步.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的发展方向.在文字和书写用具的约束下,各地区的记数系统表现出很大差异,这正是产生不同数学思想和数学研究方法的原因之一.希腊的字母数系在各种数系中堪称“精巧”,记数简明、方便,并且在客观上蕴涵了序的思想.但一涉及运算,这种记数制似乎变得毫无优越性可言,而且很难产生变革.这是希腊实用算术和代数长期落后的原因之一.中国的算筹一直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用一根根同样的算筹来记数,除了采用先进的位值制外别无选择.这确实使中国数学在起跑阶段就占得先机.但随着数学的发展,算筹明显暴露出不足之处,甚至成为中国数学本身存在着的缺陷.用算筹只能表示一般意义上的量,难以表示更高层次的抽象的量,难以进行逻辑论证.看来,我们也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记数系统.2.发展(常量数学)时期:实用数学与演绎数学这一差异是被大家经常提及的,并认为这也是东西方数学的最大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希腊和中国在对待无理数的态度上窥知一二.毕氏学派尽管发现不可公度比确实客观存在着,却因为无法从理性上去认识它而排斥它.反正他们也没有解决现实问题的忧虑.而中国数学早就接受了无理数.因为在实际问题中像求x 的平方等于2中的x值这一类问题是屡见不鲜的.中国学者毫不犹豫地去接受它、使用它,虽然他们的工作只局限在提高无理数的近似值精确度而已.我们看到希腊的严谨逻辑与中国的实际经验的巨大反差.在古代中国,数学完全是一种实用的工具,用于解决测量田亩面积、分配粮食、探天测地等实际问题,不曾思考数与几何图形自身的性质和关系,没有把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大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就称自己写书的目的是“以拟于用”.相比之下,公元前200年左右,阿波罗尼斯就已经写下八大卷的《圆锥曲线论》,而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之下,这些理论是难于“以拟于用”的.希腊人是把数学作为认识自然界、认识宇宙规律的途径.他们更倾向于哲理的思考,使数学摆脱对实物的依赖,进行独立研究.于是,中国“实用”的数学观念形成了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机械化算法体系.数学著作一般都取个带“算”字的名称,均由一系列的数学问题组成,更像是一本本的习题集.问题叙述十分具体,抽象度低.问题的解决大多通过计算,算法是解题基本的数学手段.可以说,这些问题都是“计算题”,而没有“论证题”.“术”即算法,是中国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如《九章算术》中的今有术、衰分术、盈不足术、少广术,贾宪的“增乘开方术”等等.与此同时,希腊人却在想方设法地对一些显而易见的几何命题加以“论证”.他们看重的是逻辑的演绎,坚持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以公理为基础,进行严格的演绎推理.事实上,在世界的几百种文明里,只有希腊人才有意识地自觉地完全用演绎推理来证明结论.他们把所有公理明确说出,并且在他们的著作中采取一开头就陈述公理的做法.希腊人发现定理与作出证明方面的能力很强:欧几里得《原本》含有467个命题,阿波罗尼斯《圆锥曲线论》含有487个命题.但正是希腊数学坚持演绎推理的要求严重阻碍了算术和代数的发展.3.衰落:算法的桎梏与环境的恶化罗马人的入侵不仅使希腊数学,而且所有的希腊科学活动都遭受到灭顶之灾.基督教的兴起几乎毁灭了希腊所有的数学家和学者.希腊文化在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并完全有能力跨入人类现代文明之际,被强权暴力和宗教偏见扼杀殆尽.幸运的是,希腊的著作传入欧洲,于是开始了新一轮的数学发展的接力.当然,希腊数学的衰落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数系的落后、惧怕无理数与无限思想,这些希腊数学自身的局限也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环境的恶化.回顾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希腊数学出现了“哲学的数学向科学的数学的转变”.海伦、尼可马切斯和丢番图开始单独处理算术和代数问题,逐渐使其摆脱几何的依赖,成为独立的学科.若不是环境的恶化,相信希腊数学会顺利发展下去.探究中国古代数学衰落的原因,我认为中国数学本身存在缺陷是主要方面,尤其是方法论意义不大的各种算法成为中国古代数学变革发展的桎梏.人们只满足于改进算法,以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实用数学”顾及不到数学的相对独立性,是很难发展完善的.罗马人就是太注重实用才毁掉了希腊数学.中国古代数学基本没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没有数学表述符号化的趋向,没有形成一般的方法论,没有对这门学科概括性的认识,有的只是算法的积累和增加.与希腊数学相比,中国数学衰落得更加彻底.前者至少得到了欧洲人的继承和发扬,而后者到现在都还是一蹶不振.目前的大学基础数学教材中几乎看不到中国数学家的名字.三、反思经过上面一番对比分析,似乎中西方数学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其实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弊端.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发展.数学的进步更需如此.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简直就是科学、国家和民族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对于外来的先进的科技文化,我们不妨都放下架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古代数学发展之异同当前,世界已进入电脑和信息时代,作为一切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更显示出它无穷的威力。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是人类长期实践,思考的凝结。

今天数学的繁荣昌盛,实得力于千百年来数学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但是由于受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地域的强烈影响,中国古代数学与西方数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一、中国古代数学黄河的沃土造就了华夏文化,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是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它以自己的算法化和实用性为特征,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走在世界古代数学发展的最前列。

根据它本身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数学的繁荣,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出土的文物,可以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人民已有数的概念。

例如在半坡村遗址出土的五、六千年前的陶器,上面的小孔个数按自然数的顺序排列,并有规则的几何图案。

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然而早在夏代之前很久,我国在几何学方面已展露端倪,对几何工具也有深刻认识。

《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

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已有圆、方、平、直的概念。

商代中期,商代的甲骨文上出现了完整的十进制,据《易·系辞》记载:“伏羲作结绳”,“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其中有十进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这是位值制的最早使用。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

《礼记·内则》篇提到西周贵族子弟从九岁开始便要学习数目和记数方法,他们要受礼、乐、射、驭、书、数的训练,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课程。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春秋时代严格的筹算已经成形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筹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这个时期的测量数学在生产上有了广泛应用,在数学上亦有相应的提高。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墨经》中包含大量的数学内容,并有一定的逻辑思想,《庄子》中则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许多有关数学的论述、散文见于诸子百家的著作中。

但在公元前200年以前,数学尚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学科。

秦汉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和文化均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它的主要标志是算术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不断丰富的数学知识越来越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著作陆续出现。

西汉初年,废除了秦的苛政,农村秩序恢复起来,生产力一天天提高。

两汉的科学文化有明显的发展。

农业生产需要掌握季节的变迁,必然推动数学和天文学的研究,流传至今的《周髀算经》就是这时期的著作,西汉末年编纂的《周髀算经》,尽管是谈论宇宙的天文学著作,但包含许多数学内容,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分数、等差数列、勾股定理和测量术;(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是后来重差术(勾股测量法)的先驱。

随着田亩测量和粮食输运的频繁,建筑工程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又出现了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著作。

成书于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和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初等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

《九章算术》在隋唐时期曾传到朝鲜、日本,并成为这些国家当时的数学教科书。

它的一些成就如十进位值制、今有术、盈不足术等还传到印度和阿拉伯,并通过印度、阿拉伯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数学的发展。

就其数学成就来说,堪称是世界数学名著。

在代数方面,《方程》中所引入的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都是世界数学史上最早的记载。

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长期处于战争和分裂状态,但数学的发展依然蓬勃,出现了《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著作。

公元五世纪,祖冲之、祖暅父子在数学上主要有三项成就:(1)计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 (2)祖暅在刘徽工作的基础上推导出球体体积的正确公式,并提出“二立体等高处截面积均相等则二体体积相等”的定理。

(3)发展了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

隋朝大兴土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唐代主要的数学成就在于建立中国数学教育制度。

唐初李淳风(604-672年)等人注释并校订了《算经十书》(约656年),十部算经对继承古代数学经典有积极的意义,显示了汉唐千余年间中国数学发展的水平,当时被作为算学馆学生用的课本,而且是当时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明算科考试亦以这些算书为准。

唐朝在数学教育方面有长足的发展。

隋唐时期,由于历法的需要,天算学家创立了二次函数的内插法,为宋元时期的高次内插法奠定了基础,丰富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内容。

唐中期以后,商业繁荣,数字计算增多,迫切要求改革计算方法。

从《新唐书》等文献留下来的算书书目,可以看出这次算法改革主要是简化乘、除算法,唐代的算法改革使乘除法可以在一个横列中进行运算,它既适用于筹算,也适用于珠算。

而唐朝后期的计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普及,出现很多种实用算术书,对于乘除算法力求简捷。

唐朝亡后,五代十国仍是军阀混战的继续,直到北宋王朝统一了中国,社会得到相对的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繁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宋、元两代﹞,是中国古代数学空前繁荣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划时代的数学家及数学著作,宋元数学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数学,也是当时世界数学的巅峰,沈括是这个时代的先驱,他提出的阳历优于现今的公历。

他发明的“隙积术”是后来“垛积术”(高阶等差数列问题)的先声。

公元1050年左右,北宋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创造了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比英国人霍纳早了700多年。

还有刘益的《议古根源》(12世纪中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1247),李冶的《测圆海镜》(1248)和《益古演段》(1259),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1261)、《日用算法》(1262)和《杨辉算法》(1274-1275),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等等。

而这一时期民间数学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中国和伊斯兰国家之间的数学知识的交流也得到了发展。

中国古代计算技术改革的高潮也是出现在宋元时期。

宋元明的历史文献中载有大量这个时期的实用算术书目,其数量远比唐代多,改革的主要内容仍是乘除法。

在现代计算机出现之前,珠算盘是世界上简便而有效的计算工具,而在公元十四世纪,我国人民已使用珠算盘。

那时欧洲漫长的黑夜尤未结束,中国人的创造却像旭日一般在东方发出万丈光芒。

从北宋到元代中叶,我国数学有了一套严整的系统和完备的算法,是我国古代数学的全盛时期。

宋、元是中国数学的极盛时期,西方却是望尘莫及。

可是十四世纪中叶明王朝建立到明末的数学,除珠算外出现全国衰弱的局面。

在朱世杰之后,数学突然出现中断的现象。

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社会条件来说,元中叶以后,八股取士制,错误的知识分子政策,盲目排外和文化专制,封建主义的流毒等因素制约着数学的发展。

元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的摧残,言论、出版、学术都受到统治和禁止。

明朝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政治腐败到了极点,全无自由讨论学术的气氛,清朝文字狱迭起,学者无发表意见的自由。

反观西方,在中国停顿落后的同时,欧洲逐步迈入资本主义社会,近代数学受生产力的刺激发展起来。

和中国相比,一进一退,差距越拉越大。

明代在西方数学输入之前,最大的成就就是珠算的完善和普及。

算盘以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计算迅速,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十六世纪末开始, 西方传教士开始到中国活动,由于明清王朝制定天文历法的需要, 传教士开始将与天文历算有关的西方初等数学知识传入中国, 中国数学家在“西学中源”思想支配下, 数学研究出现了一个中西融会贯通的局面。

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译了许多西方数学著作。

其中第一部且有重大影响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前6卷﹝1607﹞,其严谨的逻辑体系和演绎方法深受徐光启推崇。

入清以后,会通中西数学的杰出代表是梅文鼎,他正确对待西方数学,对清代中期数学研究有着积极影响。

清康熙帝爱好科学研究,他“御定”的《数理精蕴》,是一部比较全面的初等数学书,对当时的数学研究有一定影响。

清初学者研究中西数学有心得而著书传世的很多,影响较大的有王锡阐《图解》、梅文鼎《梅氏丛书辑要》、年希尧《视学》等。

二、西方数学的发展与形成公元前6、7世纪,地中海一带成为文化昌盛的地区。

生产、商业、航海以及社会政治生活发展的影响下,研究自然界的兴趣增加了。

这时在数学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一些希腊数学家开始尝试对命题加以证明。

古代希腊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宏伟的文明之一,对西方的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古希腊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9 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6 世纪。

证明命题是希腊几何学的基本精神。

从此数学由具体的、实验的阶段过渡到抽象的、理论的阶段。

古希腊的数学发展是由学派组成的。

希腊数学的成就是辉煌的,它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数学最明显的特点是体系的严谨性,这实际是从希腊数学才开始具备的。

历史上第一个公理化的演绎体系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就出现在希腊数学中。

希腊数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不仅仅是初等数学(几何、三角、算术、代数),许多近代数学的思想也可以从中找到线索。

但是,到公元5—6 世纪, 由于东罗马的人侵,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焚,希腊文化的发展即告终结。

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

但在别的地方,如亚洲的印度、伊斯兰国家,美洲的玛雅等地区,却有相当可观的进展。

印度也是一个文明古国,5-6世纪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印度数学的主要贡献主要在三角学、算术、代数等领域。

现今盛行的印度-阿拉伯数码源于印度,他们第一次承认零是一个数。

三角学方面最先引入正弦函数,并造出函数表。

代数方面,对于二次方程特别是不定方程做出重要贡献。

伊斯兰国家兴起于7世纪,他们最先使三角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擅长于计算,在算术和代数方面都有丰富的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