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鉴赏 读懂全文和情节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一、情节(一)一般情节的作用: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4 小说阅读(讲)(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专题04 小说阅读〔讲〕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一:理解理解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内容,2020年高考会直接或者间接考查到。
小说阅读的理解包含两方面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是理解,理解不仅是小说的高频考点,而且与其他各个考点有关联。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
考生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具体含义。
一般情况下,“重要词语〞常常包括:(1)表达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2)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表达技巧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词语。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语句:(1)含蓄句——结构复杂、意思隐晦、蕴含哲理的句子。
(2)修辞句——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包含下面三个方面:(1)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指代义,隐喻义,象征义。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分析情节

第四步: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小说通过对父亲这一象棋“大师”形象的塑造、对棋友众生相的刻画,歌 颂了那种执着于个人喜好、技艺高超而又不计输赢、淡泊名利的行事风 格和处世哲学;另一方面,也含蓄地批判了沉迷于事物而不能自拔以及社会 上存在的赌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 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 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 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 尊重。
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 或主题的作用、标题的内涵与妙处
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
等。其中,理解小说的人物和主题是 重点。
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
欣 美赏 学作 价品 值,,获 发得 现审 作美 者体 独验 特的,认艺识术作创品造的。 2解 内.考容,反查注对角重运度课用更内套小外路,的更机衔细械接,地更。答新题,注。重选理文
2022
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
GAO ZHONG ZONG FU XI YOU HUA SHE JI
专题四 小说阅读
专题四 小说阅读
语文
内容索引
突破点一 突破点二 突破点三
Ⅱ 文学性阅读 文学性文本阅读要求:能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感受、想象、体验作品呈 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领悟作品表达的感情、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对常见文学类作 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有所掌握,在了解文学常识和文 学创作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文本艺术创新的主题意向、思想蕴含能有所 领悟并展开联想,对作品的表达效果和思想艺术价值作出合理分析与评价; 对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前者如作者倾向与意图、作品 语言与形式,后者如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 定的认识,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

的态度变化过程:抵触—感动—欣赏。
情节概括题答题 3 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 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 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 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 合,规范概括。
题型一 情节概括
一、什么是情节概括
“情节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 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 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这种 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 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 变化等)两种。
的名词。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类型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即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 (1)(2018·全国卷Ⅲ)请简
暗考 型
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 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
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 变化过程。(《微纪元》)
(2)(2015·安徽高考)请用
情感变化等。这类题目实际上
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 抑扬 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
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 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 伏笔 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
Logo
题型三 情节作用
一、什么是情节作用
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的作用就 是情节作用。分析情节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 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它包括 2 种情形: 分析小说中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 复出现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 (内容包括形象、情感、主题、读者等)两方面考虑,但还 必须考虑到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有时又和赏析文章的表现 手法(或“构思技巧”)结合在一起考查。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赏析故事情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赏析故事情节【题型1】梳理概括情节一、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研读小说情节结构,应关注以下两种结构模式: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通常采用以时空为本位,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情节。
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①“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②“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③“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④“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上去,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外国现代小说结构模式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则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①“延迟”式结构。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牲畜林》。
②生活的横断面。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
《半张纸》。
③按照心理展开的意识流结构。
它打破了时间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墙上的斑点》。
二、概括情节的方法1.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 第2讲 理清小说脉络 突破小说情节》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 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 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 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 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 种自动装置。
析”“说明”等作 (2)(2017·全国卷Ⅰ)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
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天嚣》)
答动词和“叙
述 ”“ 谋 篇 布 (3)(2016·全国卷Ⅱ)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
局 ”“ 情 节 ”“ 线
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战争》) 索”“作用”等表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 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 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 分) [尝试解答]
照应 又叫呼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
伏笔 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 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
对比 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 题。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 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 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 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2 小说阅读 课时6 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扣住技巧

前备知识——小说文体特征一、高考小说特点年份卷别作者篇名文类选文特点2022 新高考Ⅰ卷冯至《江上》历史/诗化小说①就体裁看,以短篇小说为主,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
②就题材看,类型多样,趋向关注家国情怀,以及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全国甲卷王愿坚《支队政委(节选)》红色小说2021 新高考Ⅰ卷卞之琳《石门阵》红色小说新高考Ⅱ卷废名《莫须有先生教国语》散文化小说全国乙卷谈歌《秦琼卖马》文化小说2020 新高考Ⅱ卷双雪涛《大师(节选)》市井小说全国Ⅰ卷海明威《越野滑雪》外国小说全国Ⅱ卷葛亮《书匠(节选)》中篇小说节选二、小说文体特征及其种类(一)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本质特征是虚构,通过叙述虚构世界与人生。
散文的本质特征是写实,贵“我”,言说真诚而自由,以独特的方式表现“我”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小说的主体是讲故事,讲究讲故事的技巧以及结构的安排,而散文则不讲究情节安排,所谓“形散神聚”也只是它结构上的特点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剪裁加工,写意或描绘而成的。
1.小说四要素(一说三要素)关系图2.小说常见主题(二)文体种类课时6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扣住技巧复习任务 1.梳理故事情节,读懂其中包含的社会和哲理意义。
2.分析情节技巧和段落的特点与作用。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0 全国Ⅰ卷《越野滑雪》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情节安排及其效果①情节考点属于轮考点。
②考查角度有整体与局部两种。
整体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6分) 重点考情节安排与线索,局部重点放在结局上。
③无论考查哪种角度,都重在作用、效果分析。
浙江卷《雪》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结构技巧2017 全国Ⅰ卷《天嚣》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赏析小说形象》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赏析小说形象小说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所以说,正确把握人物(事物)的品格品行是解答形象类题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小说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这部分常设考点有3个: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题型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小说阅读中的必考题,这部分常常有两种命题形式: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②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具体命题时,有些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有些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
考法(一) 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形象概括分析题型二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小说中的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形象、次要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而高考对形象作用的考查重点一般是次要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一、掌握必备知识小说人物角色小说阅读“人物角色作用”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问的是人物角色的作用,作答时却需要由此向小说其他要素扩展,要将人物和“情节安排”“结构设计”“主旨表达”“人物关系”等方面相勾连。
因为小说是一个整体,“人物”“情节”“环境”“结构”“主旨”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考法(一) 人物形象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形象的塑造,表现……;对……(主题),或……(情节)等起到了……作用。
如下图示意:考法(二) 物象的作用题型三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又对人物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
一、掌握必备知识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1.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练习: (18全国3)《微纪元》(二轮书 P28) (2)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 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 幻想,心情复杂纠结。 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 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 溃。 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 燃起了希望。
• 2、欧・亨利式,即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情节结构的主要特征和构思要求。这种结构形式是生活 的矛盾拧成集中、尖锐、强烈的冲突,然后又把笔力凝 聚在剧变的关键上,以合乎逻辑的陡变实现矛盾转化的 戏剧性效果。《项链》
• 3、蒙太奇式,即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 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 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 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 3.小说以犟黄老在电话中的感慨结尾,请 探究这样处理的艺术效果。(6分)
• (1)感伤式结尾:犟黄老因画作被卖而感 慨自己的一番心意付诸东流,增添了感伤氛 围。
类型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即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 (1)(2018·全国卷Ⅲ)请简
暗考 型
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 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
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 变化过程。(《微纪元》)
(2)(2015·安徽高考)请用
情感变化等。这类题目实际上
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
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 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
小说选择题
梳 理 小 说 情 节
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模式
• 小说情节其他结构模式
• 1、一波三折式。大多数小说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 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 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 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出现了情节的摇摆式,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 全文是怎样以“俊”为中心谋篇布局的?这样布局
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 第一问:先写马哥绘声绘色地夸马嫂俊,然后
写“我”见到马嫂后发现她远不像马哥说的那样俊, 最后写马嫂献血“真的很俊”。
• 第二问:①结构上,由俊到不俊,再到很俊,
跌宕起伏;②形象上,更能凸显马嫂真诚、博 爱的美好形象。
• ③情节上,以“俊”为行文线索,省去其他不必要
类型
作用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 出人意料 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的结局 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
又在情理之中。
令人伤感 的结局
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类型
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 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 令人喜悦 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 的结局 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 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 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 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对点练习: 阿来 《三只虫草》(《微点》P207)
请围绕小主人桑吉,梳理文章情节。
开端(1~2段),桑吉逃学(交代事件); 发展(3~6段),桑吉逃学途中见闻经历; 发展(7~13段),逃学原因(插叙); 高潮(14~17段),桑吉发现虫草; 结局(18~20段),借写云雀,表现桑吉, 深化主题。
一、什么是情节概括
“情节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 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 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这种 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 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 变化等)两种。
的叙事交代,使情节更加简洁清晰,叙事更加 集中紧凑。④主旨上,有力地说明真正的俊美 不是在外表,而是在心灵,歌颂了朴实、真诚 的心灵。
课后练习: 《珠宝》《理智与情感》 (《衡水金卷》四)
课后练习: 1. 《百所名校》十五 第三篇《看座》
第五篇《俊》
• 这篇文章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 品,谈谈你的理解。
对小说内容和艺术 特色的分析鉴赏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探究小说的创作规律
2019 《小步舞》
对小说内容和艺术 特色的分析鉴赏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分析环境的作用
读 懂 全读懂全文 文
打开小说之门
• 一、小说定义 •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 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再次阅读P208阿来的《三只虫草》 分析小说第⑩段的作用。(6分)
①使情节更完整,通过插入一段补充背景说明桑 吉逃学的原 因(文本分析),使结构更加丰富 紧凑; 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交代桑吉逃学的原因是 因学校不放假采不了虫草,桑吉想通过采虫草帮 助家庭减轻负担(文本分析),体现桑吉聪明懂 事、敢于担当家庭困难的形象; ③丰富小说的主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在退牧还草保护生态下,启发读者思考人、自然、 社会三者的关系(文本分析),引导读者探究如 何解决生态保护与追求发展之间的主题。
9.①情节安排:故事结尾是一种“反转突变”, 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思考和回味。 ②形象塑造:小说结尾处写大太太发威,一改她 前面的“待人不薄”的形象(文本分析),这就 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主题:暗示主题。“汪福到死也不知道,他是 怎么招惹大太太不高兴的”,联系上文关键情节, 跟汪福由“看座”而“入座”有关,因为汪福入 座,阶级等级的秩序、尊卑的礼数被打破了,于 是,不安分守己的汪福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文本 分析)。这就揭示出下层人民的命运永远被他人 掌握着这个主题。
方向不同。
程。(《蓑衣》)
三、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切入点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寻找线索(时间、地点、人物,心理变化、态度变
化、物象等)。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
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
《百所名校》(《俊嫂》)
情节叙述手法 之叙述人称
• “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我”叙述出来的,小 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行文,真实可信。
• ②揭示主题:“我”经历了整个事件,最后发出 的感叹“嫂子真的很俊”表达了小说歌颂美好心 灵的主旨。
• ③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我”让马 哥把奖品沐浴露、洗发液给嫂子带回,引出马 哥对马嫂给“我”做的布鞋和鞋垫的情节;“我” 告诉嫂子马哥在没有血浆的情况下因失血过多 而失去生命,引出下文马嫂献血的情节。
• 答:(1)(情节结构上)作为线索,“索画” 贯穿全文,使情节更为集中。(或:事件均围 绕索画展开,使结构更为严谨)
• (2)(形象塑造上)突出人物形象,通过写犟 黄老对小屠、老屠父子索画和村姑索画的不同 态度,使犟黄老这一正直的形象更为饱满(鲜 明)。
• (3)(主旨表现上)突出主题,通过写犟黄老 对不同人索画的态度和索画的结局,使赞美犟 黄老的主旨更为突出(深化)。(每点2分)
二、怎样考情节概括
类型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 (1)(2013·重庆高考)请围绕主人公
往往有“概括” 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明考 “梳理”等作答动 (《枪口下的人格》)
型 词和“情节”“脉 (2)(2011·安徽高考)请用简明的语
络”等表答题方向 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的名词。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
情节的作用类 中往往有“分析”“说明”
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题型
等作答动词和“作用” “效
(《七岔犄角的公鹿》)
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
(2)(2016·山东高考)小说写吴
词。
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
什么作用?
(《琴声何来》)
(一)小说中不同位置情节作用
(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方 面
对主题的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
作用 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对读者感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 受的作用 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 构 方 面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 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 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 ①英雄主义:
• 不惧牺牲,战争时期,用双腿跑过汽车轮子, 五次受伤;
• 勇于奉献,新中国建设时期,垦荒中,不畏恶 劣条件,独自深入沙漠。
• ②浪漫主义:
• 歌声唤回生命,秦山受重伤时,方歌用想中,通过歌 声他们产生了爱情。
• 2.小说以“索画”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 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
• 4、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 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 格特征,结构简洁明快。
• 5、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 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 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 6、抑扬式。假如“扬”是主体,却先在“抑”上着笔, 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使情节 多变,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可 以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留下空白 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