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矿物岩石学》教学大纲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矿物岩石学》线上课程建设探索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矿物岩石学》线上课程建设探索*马莉燕,丁伟*,王葆华,赵义来,白令安,温淑女,杨金豹(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6)一、概述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070901)属于地质学(0709)的二级分支学科,涉及相关的课程包括“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岩浆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岩石学”“矿物学与岩石学”“环境矿物学导论”“成因矿物学概论”“岩石显微结构分析”“岩矿物理化学”等10门课程[1]。
其中,矿物学是研究矿物化学组成、内部结构、外表形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形成和变化的条件、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形成与演化的历史和用途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2-3]。
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产状和分布、岩石成因和形成环境等[2-3]。
无论从事地质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还是勘探开发利用地下资源或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都需要有矿物岩石学的基本理论[2]。
因此,在我国本科院校开设的地质类工科专业,包括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都将“矿物岩石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4]。
结合矿物岩石学专业性强、知识点多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以MOOC课的形式在线授课,尽管已有少量矿物岩石学相关课程MOOC的教学改革探索[5]。
然而,截至目前,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能搜索到《矿物岩石学进展》《岩石学》《结晶学与矿物学》等有些相关性课程,而缺少《矿物岩石学》的在线课程。
2019年国家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关于一流课程的5类推荐类型中,有2类就是与线上课程有关的,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混合式教学,可以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故此,《矿物岩石学》在线课程建设是本课程改革建设的主摘要:为响应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我校《矿物岩石学》课程组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开展线上教学建设,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矿物岩石学实验指导(定稿)

前言矿物岩石学课程包括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岩石学三大部分,是地质工程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同时还与许多应用学科和边缘学科密切相关,如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及宝玉石学等。
其内容多,涉及面广,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掌握基本理论和鉴定矿物岩石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学生及时了解矿物和岩石的实际应用及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学习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难度较大。
由于该课程的实验课内容多,实验课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1/2以上,且方法性、综合性和研究探索性兼备,故非常有必要单独编写实验指导书,更好地指导学时,以利于学生学习和复习。
本指导书中的每个实验一般包括如下内容:(1)目的与要求;(2)实验内容;(3)实验材料;(4)实验步骤及指导;(5)实验报告;(6)课外作业。
在附录中附了一些实验报告的格式,供参考使用。
实验课在矿物岩石学课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这一点从其所占课时数比例可见。
可以这么说,掌握不了实验课的内容,也就掌握不了矿物岩石学,任何一门科学,其最终目的都是应用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为人类造福,实验则是帮助我们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座桥梁,若不能应用,理论则成空谈,同时实验课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掌握基本理论。
为此,给同学们提出以下要求:1、在实验课前,一定要复习教材并预习指导书中有关内容,做到心中有底。
2、在实验期间,须以科学之态度,认真、细致地观察和记录,要实事求是,不得伪造实验结果。
3、认真编写实验报告,对照实验结果和教材有关内容加以复习和掌握。
4、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在指导书的编写中,参考了我校以前编写的及其他地质院校现在使用的实验指导书,结合了任课教师在讲授本课程中的实际体会及历届同学在实验中所提的一些问题。
其内容完全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根据我校目前的教学大纲,本课程分为矿物岩石学(一)和矿物岩石学(二)进行讲授,前者包括结晶学与矿物学及侧重于宏观内容的岩石学部分,,后者包括晶体光学和光性矿物学与侧重于微观和理论性的岩石学部分,本指导书仍按照学科体系及学习顺序编写,不同专业方向可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选做。
矿物岩石学

《矿物岩石学》上课班级:学时2005 年上学期2月28-7月6日1)第一章矿物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矿物岩石的基本单位有一定的化学成份有一定的晶体结构内部质点有规律的排列例如:花岗岩中的石英、长石、黑云母。
石英SiO2钾长石K[AlSi3O8] ,(3SiO2 0.5K2O 0.5Al2O3)黑云母K(Mg,Fe)3[AlSi3O10]([OH],F)2 , (3SiO2 0.5Al2O33MgO,FeO 0.5K2O)*绝大多数矿物都是晶体,少部分矿物不是晶体。
例如:蛋白石褐铁矿玻璃质等也属矿物,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晶体结构。
二矿物晶体晶体格架晶胞及晶胞的种类晶体的形状晶面双晶:聚片双晶卡氏双晶解理:极完全完全中等不完全或极不完全三矿物的主要性质形态:粒柱板片针纤。
顏色:色素离子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光泽:玻璃金刚半金属金属丝绢珍珠油脂沥青土状硬度:内部质点连接力的强度。
摩氏相对硬度:(1)滑石(2)石膏(指甲:2.5)(3)方解石(铜或铝针:3)(4)莹石(5)磷灰石(小刀:5—5.5)(6)正长石(瓷片:6—6.5)(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断口:阶梯状锯齿状贝壳状参差状不规则状条痕:粉沫的颜色比重:质点性质及排列紧密程度2)四常见的造岩矿物橄榄石A2 [SiO4] A=Mg, Fe……辉石R2 [Si2O6] R=Fe, Mg,Ca……角闪石R7[Si4011]2(OH)2R=Fe, Mg,Ca……黑云母K(Mg,Fe)3[Al Si3O10]([OH],F)2石英SiO2斜长石Na[AlSi3O8]——Ca[Al2Si2O8]钾长石K[AlSi3O8]其它:白云母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白云石堇青石红柱石透闪石硅灰石石榴石蓝晶石矽线石高岭石磁铁矿黄铁矿褐铁矿......3)第二章岩浆岩一什么是岩石及岩石的种类岩石: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二岩浆岩的概念及结构、构造和产狀岩浆: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成分以硅酸盐为主、富含挥发物质的熔融体。
《矿物岩石学》课程笔记

《矿物岩石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念一、矿物岩石学的定义矿物岩石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对地球物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构成地壳的矿物和岩石的组成、结构、性质、成因以及它们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的研究。
二、矿物的基本概念1. 矿物的定义:矿物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均匀固体。
2. 矿物的特征:包括颜色、硬度、光泽、解理、比重等。
三、岩石的基本概念1. 岩石的定义: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2. 岩石的分类: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第二节矿物岩石学的研究方法一、宏观研究方法1. 地质调查: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收集岩石和矿物的露头信息,进行地质填图和剖面测量。
2.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航空摄影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分析岩石和矿物的分布特征。
3. 地球物理勘探:通过重力、磁法、电法等方法探测地下岩石和矿物的分布情况。
二、微观研究方法1. 显微镜观察:使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矿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
2. X射线衍射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矿物的晶体结构。
3. 化学分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方法分析矿物的化学成分。
4. 同位素分析:利用质谱仪等设备测定矿物的同位素组成,以研究矿物的来源和形成时代。
第三节矿物岩石学的发展简史一、古代矿物岩石学1.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对矿物和岩石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泰勒斯的水成论和普林尼的《自然史》。
2. 我国古代:古籍如《山海经》和《本草纲目》记载了丰富的矿物岩石知识。
二、近代矿物岩石学1. 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矿物学进入微观领域,矿物学家开始研究矿物的内部结构。
2. 18世纪:矿物分类学得到发展,如德国矿物学家亚伯拉罕·维尔纳提出的矿物分类体系。
3. 19世纪:地质学三大理论的建立,为矿物岩石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现代矿物岩石学1. 20世纪:矿物岩石学各分支学科的形成,如矿物物理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4604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Ge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60(理论45+实验15)学分:4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利用矿物、岩石、构造、地层等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去探寻矿产、水、土地、太空等人类生存必须资源,去处理地质灾害、地方病、重金属污染等人类生存相关的环境问题。
该课程在注重理论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通过课程实验和野外实习,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课程既能构建学生地质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地质野外工作技能,为学生以后深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地球科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Geology is a basic course for geography majors, this course uses geology basic theory and method of mineral, rock, tectonic, stratum and so on, to search for the human survival must resources such as mineral, water, land, space and so on, to deal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geological disaster, endemic disease and heavy metal pollution. This course pays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analysis,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through the course experiment and the field practice, and constructs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is course can not only build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geology basic theory, but also can train the students ' basic geological field work skill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arth Science for the students further study and work.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Mining Geology课程编号:HZ161990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2.5学时:40(其中: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采矿工程开课部门:环境与资源学院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后继课程:采矿工程专业与地质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学B、岩石力学A、地质灾害与防治、矿床地下开采、矿床露天开采、井巷工程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具有地质学基础及矿床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构造、矿床、矿石、脉石、矿体、围岩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类地质构造的野外判断方法;初步能阅读地形地质图;了解矿体的基本形态产状要素与矿山开采的关系。
2、了解基础地质及矿床的基本理论在矿产勘查工作具体应用,初步具有矿产勘查和矿山地质等应用地质的基础知识,如原始地质编录的具体内容及要求,揭露矿体工程手段的特点及适用,矿产取样的概念及各种取样方法的特点,矿体圈定的工业指标,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类型与矿产开发各阶段的关系等。
3、初步具备进行矿山地质管理工作的能力,在掌握矿山地质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熟悉矿山地质工作内容,初步具备分析岩石、地质构造与矿山开采技术的能力,初步具备分析矿山地质管理具体工作内容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理论学时部分第1单元绪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知识点]: 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概念、特点、研究方法及两者的关系;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发展方向及发展趋势[重点]: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概念、特点及二者的关系。
[难点]:地质学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1、识记:地质学、矿山地质学基本概念。
2、领会: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关系。
3、简单应用: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地质学与矿山地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矿物岩石学复习提纲

二、 晶面符号
晶体定向后, 晶面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就 可以根据它与晶轴的关系来确定, 表示晶面 空间方位的符号就叫晶面符号,常用的是米 氏符号:晶面在三根晶轴上的截距系数的倒 数比,用小括号括起来。
依次书写; ➢ 2)若晶体中存在多个同轴次对称轴或多个对称面
时,其个数写在相应对称要素的前面。如立方体 的对称型为3L44L36L29PC、三方单锥的对称型为 L33P。 • 晶体中的对称要素的组合受对称规律的控制,因 而晶体中存在的对称型是有限的。经推导,总共 只有32种(课本19页的表2-1)。
一层面网再长相邻 的另一层面网,晶 面(晶 体最外层面 网)是平行向外推
移生长的,这就是 科塞尔理论, 也称 层生长理论。
C B
A
层生长过程
第四节 晶体的形成
不足:把晶体生长过程简单化了,仅考虑晶面生 长速度的影响,未考虑质点的性质、 质点间的键 型、结构缺陷以及生长时的温度、压力、溶液 浓 度等内部及外部环境对晶体生长过程产生影响。 另外最佳生长位置都生长完后,如果晶体还要继 续生长,就必须在这一平坦面上先生长一个质点, 由此来提供最佳生长位置。这个先生长在平坦面 上的质点就相当于一个二维核,形成这个二维核 需要较大的过饱和度,但许多晶体在过饱和度很 低的条件下也能生长,为了解决这一理论模型与 实验的差异,弗兰克(Frank)于1949年提出了螺旋 位错生长机制。
第四节 单形和聚形
由于矿物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同对 称型的矿物其形态不同,同一对称型的同 种矿物由于其生长环境不同,可以形成不 同的形态。
根据晶面特征可分为两类:单形和聚形
《自然地理与地质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与地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20107300
2.课程中文名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 and Geology
3.面向对象:软件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信息工程等大一学生
4.开课学院(课部)、系(中心、室):信息工程学院
5.总学时数:40
讲课学时数:40 ,实验学时数:
6.学分数:2.5
7.授课语种:中文,考试语种:中文
8.教材:《地质地貌学》左建,《自然地理学》伍光和
二、课程内容简介
主要介绍矿物的相关内容,以及三大岩石的形成、结构和构造、主要岩石的特点,构造运动,以及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和黄土地貌、冰川和冻土地貌、海岸地貌以及构造地貌等相关内容。
三、课程的地位、作用和教学目标
该课程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为后续的遥感图像解译、遥感应用模型、高光谱遥感等课程提供地理学的背景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地球的矿物,岩石,构造运动以及各种地貌特点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地质地貌环境,识别矿物岩石类型等方面的能力。
四、与本课程相联系的其他课程
《遥感图像解译》《遥感图像原理》、《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地质遥感》
五、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矿物和岩石的形成和特地;
2、熟悉识别各种构造运动(岩石的产状、褶皱、断裂、地震);
3、了解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和其地貌特点;
4、综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六、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考查,平时作业和出勤40%+开卷考试成绩60%
七、教学参考资料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普通地质学》陶晓风,《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物岩石学》教学大纲(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 选修课, 54学时)一、教学思想人类的工程建筑活动是在地壳表层的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任何建筑物都是以岩土体作为建筑地基、建筑介质或建筑材料,因而,岩土体的性质是决定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形式和规模的根本条件。
因此,地壳表层的岩土体的研究是工程地质专业的最重要的任务。
矿物学和岩石学作为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地壳中各种岩石的物质组成及其性质。
针对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性质与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矿物学和岩石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有一概括的了解,掌握十余种常见造岩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鉴定特征,熟悉地表各种常见岩石的鉴定特征(包括岩石的矿物组成、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同时结合其他相关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岩石当前的性状,也能够分析其性质的形成条件、分析并预测岩石性质的可能变化,为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矿物学和岩石学问题及其它地质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和授课方式本课程包括矿物学和岩石学两大部分,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矿物学部分占24学时,主要涉及手标本矿物学,掌握十余种常见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和鉴定特征。
岩石学部分30学时,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三大岩介绍,包括沉积岩石学、岩浆岩石学和变质岩石学,本部分以岩类学的介绍为主,让学生掌握地表常见岩石的矿物组成及鉴定特征;第二部分为岩石的物理性质。
针对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有关矿物学与岩石学的基本概念之外,重点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时安排为:讲授27学时,实习27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实习及课外作业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本门课的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和标本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闭卷笔试部分采用考教分离制。
即由教学小组给出多套分量相当的试题,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提取试卷。
考试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综合分析三种类型。
需要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第一部分矿物学部分第一章几何结晶学基础本章重点:1)掌握晶体与空间格子的概念,了解晶体的基本性质;2)掌握晶体的对称和对称型的概念,以及晶体的对称分类3)了解单形、聚形的概念以及各晶系常见单形的几何特征第一节晶体的概念、性质及形成一、晶体的概念(等同点—空间格子—晶体)(掌握晶体的概念)二、晶体的空间格子规律,空间格子的基本组成要素:结点、行列、面网和单位平行六面体,十四种布拉维格子(掌握空间格子的概念,熟悉空间格子的构成)三、晶体的基本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从物质内部质点分布的规律性上区分晶体与非晶体,重点掌握晶体的基本性质)第二节晶体的宏观对称及晶体的理想形态一、对称的概念和晶体对称的特点(注意区分晶体的对称与其他物体对称的本质)二、晶体的宏观对称要素和对称操作(了解晶体的宏观对称要素及其相应的对成操作)三、对称型的概念和32种对称型,应用特征对称要素确定晶族和晶系(了解晶体对称型的概念及晶体的对称分类)四、晶体的理想形态(了解单形和聚形的概念及47种几何单形中常见单形的特征)思考题1、何谓晶体?晶体区别于其他物体的最本质的性质是什么?2、等轴晶系、四方晶系和单斜晶系的对称特点各是什么?对应的晶体形态有何不同?第二章矿物学总论本章重点:1)配位数和配位多面体、类质同象、同质多象的概念;理解晶体的化学组成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制约关系2)掌握矿物中各种“水”的性质、特点及存在方式3)明确矿物的各种物性的概念、分类或分级;掌握它们在矿物鉴定中的意义及描述方法4)晶体的形态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5)标型矿物、矿物的标型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的概念及成因意义6)了解矿物晶体化学分类的原则,熟悉分类体系;掌握矿物种的概念第一节矿物的晶体化学一、矿物的化学组成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了解元素的离子类型,堆积方式;掌握配位素与配位多面体的概念)二、形成条件对晶体结构的影响—类质同象、同质多象(掌握类质同象和同质多象的概念,类质同象的类型及影响因素)第二节矿物的化学成分一、矿物的化学成分类型:(了解)二、矿物中的“水”(掌握矿物中不同类型的水的定义、存在形式及其特征)三、矿物的化学式(了解矿物的晶体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及含义)第三节矿物的物理性质一、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光泽条痕透明度(了解矿物的光学性质产生的本质及鉴定意义)二、矿物的力学性质:解理裂理断口硬度(掌握矿物的解理的概念、产生原因;矿物硬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握矿物解理和硬度的分级及在矿物鉴定中的意义)三、矿物的其它物理性质:磁性比重导电性荷电性(压电性和热电性)发光性(掌握矿物比重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了解矿物的磁性、导电性和荷电性的定义)第四节矿物的形态一、矿物单体的形态:结晶习性晶面特征(了解矿物的结晶习性与矿物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二、矿物连生体的形态:双晶和平行连生(掌握双晶的概念及识别)三、矿物集合体的形态:显晶集合体隐晶集合体及胶状集合体(了解)第五节矿物的形成与变化一、形成矿物的主要地质作用及不同地质作用中形成矿物的特征(了解不同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矿物的特征)二、矿物的形成条件:温度压力 pH值 Eh值及组分浓度(了解形成条件对矿物成分和结构及矿物组合的影响,不同地质作用条件下矿物结晶的主要控制因素)三、反映矿物形成条件的标志:标型矿物、矿物的标型特征(掌握标型矿物和矿物的标型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的概念及与矿物形成条件的关系)四、矿物的变化:溶蚀、交代、晶化和非晶质化、假象和副象(了解)第六节矿物的分类与命名一、矿物分类简介(掌握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原则与分类体系)二、明确矿物种的概念,了解矿物命名原则(深刻理解矿物种的定义)思考题1、何谓矿物的类质同象?影响矿物类质同象的因素有那些?2、晶体化学式为MgCa[CO3]和(Mg,Ca)[CO3]的是否表示同一种矿物?3、矿物的结构水和结晶水都可进入矿物的晶格,他们之间有何不同?4、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之间有何关系?5、解理与裂开有何异同?6、同一种矿物的理想晶休形态和实际(天然)晶体有何异同?7、为什么鲕状集合体不能称为粒状集合体?8、钟乳石称为方解石的柱状集合体对吗?为什么?9、何谓标型矿物和矿物的标型特征?学习他们有何地质意义?10、矿物形成后为什么会变化?会发生哪些变化?11、褐铁矿和铝土矿是否为两种独立矿物?为什么?第四章自然元素、卤化物、硫化物矿物本章重点:了解自然元素、卤化物、硫化物矿物大类的基本特征,掌握自然硫、石墨、石盐、黄铁矿和黄铜矿的物理性质和鉴定特征第一节自然元素、卤化物、硫化物矿物概述(各大类矿物的化学组成、形态和物理性质、鉴定特征)第二节自然硫、石墨、石盐、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形态、物理化学性质和鉴定特征第五章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本章重点:了解氧化物矿物通性,掌握赤铁矿、磁铁矿、石英及其亚种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鉴定特征,了解铝土矿和褐铁矿的组成和意义第一节本大类矿物通性概述,铝土矿和褐铁矿的特殊组成和特殊意义第二节赤铁矿、磁铁矿、石英及其亚种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鉴定特征第六章硅酸盐矿物本章重点:了解硅酸盐矿物中络阴离子类型及其亚类的划分,掌握常见硅酸盐矿物橄榄石、石榴子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云母类、绿泥石、钾长石和斜长石的形态、物理化学性质和主要鉴定特征第一节本类矿物中络阴离子类型及其亚类的划分第二节岛状、环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形态和鉴定特征;常见矿物橄榄石、石榴子石、电气石、蓝晶石、绿柱石、电气石第三节链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形态和鉴定特征;常见矿物普通辉石和普通角闪石第四节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层状结构特征及对矿物力学性质的影响,粘土矿物的概念、特性及其在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常见矿物滑石、叶蜡石、云母类、绿泥石第五节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形态和鉴定特征;常见矿物钾长石和斜长石、霞石第七章碳酸盐和硫酸盐矿物本章重点:了解碳酸盐和硫酸盐矿物的通性,掌握方解石、白云石、石膏和硬石膏的化学组成、物理和化学性质及鉴定特征第一节概述碳酸盐和硫酸盐矿物大类的晶体化学特征,物理性质,晶形及成因特征第二节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硬石膏和重晶石的化学组成、形态、物理和化学性质和主要鉴定特征第二部分岩浆岩石学第一章岩浆岩石学总论本章重点:岩浆、岩浆岩岩石学等基本概念;结构的概念及主要结构类型;构造的概念及主要构造类型;岩浆岩的主要判别标志;六种主要的岩浆岩矿物共生组合。
第一节岩浆及岩浆岩石学的概念(掌握)第二节岩浆作用及岩浆岩产状(侵入作用与侵入岩产状;喷出作用与喷出岩产状)第三节岩浆岩的造岩矿物第四节岩浆岩的结构及主要结构类型(岩浆岩的结晶程度、岩石中矿物的颗粒大小、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岩石中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构类型)第五节岩浆岩的构造及主要构造类型(构造的概念及典型构造类型)第六节岩浆岩的分类原则与分类简表(各类岩浆岩主要矿物成分及含量)(了解)第七节岩浆岩的命名原则第八节六种典型的岩浆岩矿物共生组合第九节岩浆岩区别于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标志第二章超基性岩类(橄榄岩-苦橄岩类)本章重点:超基性岩类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
第一节超基性岩类的基本成分及结构、构造特征(超基性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特征)第二节超基性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橄榄岩、辉石岩的鉴定特征)第三章基性岩类(辉长岩-玄武岩类)本章重点:基性岩类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
第一节基性岩类的基本成分及结构、构造特征(基性岩浆岩的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特征)第二节基性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辉长岩、辉绿岩及玄武岩的鉴定特征)第四章中性岩类(闪长岩-安山岩类)本章重点:中性岩类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
第一节中性岩类的基本成分及结构、构造特征(中性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特征)第二节中性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的鉴定特征)第五章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类)本章重点:酸性岩类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
第一节酸性岩类的基本成分及结构、构造特征(酸性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特征)第二节酸性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黑耀岩、松脂岩)第三部分变质岩岩石学第一章变质岩石学总论本章重点:掌握变质岩的概念、变质作用及类型;变质岩五大化学类型的化学和矿物成分特征;变质岩的结构构造第一节变质岩与变质作用的概念、变质作用类型第二节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温度、压力、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它们的来源及其在变质作用中的意义)第三节变质作用的主要方式: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形及碎裂作用、变质分异作用、变质结晶作用第四节变质岩的结构、构造一、变质岩结构、构造的概念二、变质岩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三、变质岩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第五节变质岩的成分特征:一、化学成分特征:正变质岩与付变质岩化学成分的差异,等化学系列和等物理系列、变质岩的五大类型二、矿物成分特征:变质岩矿物成分与岩浆岩、沉积岩矿物成分的对比;变质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变质矿物的内部结构特点;三、变质岩五大化学类型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特点(了解,学生自学)第二章动力变质岩本章重点:动力变质岩的概念、结构构造特征、主要岩石类型;韧性剪切带的识别第一节动力变质岩的概念第二节动力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构造角砾岩、糜棱岩的识别)第三节韧性剪切带的识别第三章区域变质岩本章重点:区域变质岩的概念;掌握区域变质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及其特征第一节基本概念和分类(区域变质及区域变质岩的概念;区域变质岩的识别特征)第二节常见区域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麻粒岩和榴辉岩)的概念及鉴定特征第四篇沉积岩石学第一章沉积岩总论本章重点:沉积岩的基本概念及沉积岩的常见沉积构造第一节沉积岩、沉积岩石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及沉积岩的分类(不同类型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特征)第三节母岩的风化作用及主要造岩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