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成语故事读后感

毛遂自荐成语故事读后感《毛遂自荐成语故事读后感篇一》我一直对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最近读了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故事,真的是感触颇多啊。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地点是赵国。
人物那可就多了,有平原君赵胜,还有我们的主角毛遂。
平原君赵胜那可是赵国的名人,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众多。
当时呢,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平原君就想带着二十个门客去楚国求救。
他挑来挑去,挑了十九个,就剩下一个名额咋也找不到合适的人。
这时候毛遂站了出来。
他对平原君说:“您就带上我吧。
”平原君有点不屑,说:“先生在我门下几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
”平原君就笑了:“我听说有才能的人啊,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尖儿很快就会露出来。
您在我这儿都三年了,我都没听说过您有啥特殊才能,您还是留下吧。
”毛遂却不慌不忙地说:“那是因为您一直没有把我这把锥子放到布袋里啊,如果早把我放进去,整个锥子都露出来了,哪只是个尖儿呢?”平原君听他这么一说,觉得有点意思,就答应带上他了。
到了楚国,楚王一开始并不愿意出兵救赵国。
平原君和那十九个门客跟楚王谈了半天,楚王就是不松口。
这时候毛遂站了出来,他大踏步走到楚王面前。
楚王的侍卫想拦住他,毛遂瞪着眼睛一吼,那侍卫就被吓退了。
毛遂对楚王说:“大王啊,您这么犹豫不出兵,不就是害怕秦国吗?可是您想啊,现在赵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力量可不小啊。
秦国虽然强大,但它攻打赵国这么久也疲惫了。
您要是现在出兵,既救了赵国,又能提高楚国的威望,这是多好的事儿啊。
要是您今天不答应,我就在您面前把命豁出去,溅您一身血。
”楚王被毛遂这气势吓住了,再一听他的话确实有道理,就答应出兵救赵国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就想起我自己上学时候的一件事儿。
有一次学校组织演讲比赛,我们班没人愿意参加。
我其实一直挺想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但是我又有点害怕,怕自己讲不好被人笑话。
我就像故事里一开始没被发现的毛遂一样,在班里默默无闻。
可是我又不甘心,我就想啊,毛遂能勇敢地站出来,我为啥不行呢?于是我就跟老师说我想参加。
毛遂自荐简介

● 毛遂到了楚国,跟那十九个人一交谈,那十九人全都对毛遂的口才和见识惊叹不已。这一天,平 原君与楚王开始会谈,从太阳出山开始,一直谈到日上中天,也没有谈出一个结果来。十九个人 异口同声地对毛遂说:“先生上!”于是,毛遂手按宝剑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 两句话就可以说得明明白白。这么长时间了,怎么什么也定不下来?”楚王问平原君:“这个人 是谁呀?”平原君说:“是我的一个随从。”楚王叱责道:“为什么还不下去!我现在跟你主人 谈话,你来干什么?”毛遂按剑向前,厉声指责楚王说:“你好凶啊!你这样申斥我,不就是因 为你楚国人多吗?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之命就悬在我的手里,人再多也没用!有我的平原君在前, 你为什么叱责我?再说,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雄兵百万,这样强大的国家,天下谁能敌挡?白 起那个平庸小辈,率领几万秦兵,一战攻下鄢郢,再战火烧夷陵,三战凌辱了大王的先人。您的 威风和脾气哪儿去了?这样的奇耻大辱,我们赵国都替您害羞!你以为,合纵只为了赵国吗?” 楚王说:“好,好,马上签约!马上签约!”
● 后来楚王很快派兵,联合魏国,解了邯郸之围。
成语寓意
● 毛遂自告奋勇争取机会跟随平原君出使,到达楚国后展现出超于他人的聪明才智,迫使楚王出兵 救援赵国。成语告诉人们,有才能还需要有机会施展,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会浪费自己的本领的。 即使别人不给提供机会,也要主动出击,创造机会。一旦机遇成熟,无需等待他人的推荐。羞羞 答答,畏缩不前,只会在碌碌无为中泯灭自己才华和本领。
毛遂自荐简介
毛遂自荐
● 毛遂自荐(拼音:máo suìzìjià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 传》。
● 毛遂自荐指毛遂自我推荐跟随平原君前往楚国游说。后比喻自告奋勇或自己推荐自己担负重任做 事情。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介以下是 7 条关于“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介:1. 战国时,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
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荐一同前往。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都没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声说:“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大怒。
毛遂握紧剑柄,继续说:“大王仗着楚国强大,难道就不想一统天下吗?如今秦军围困邯郸,赵国危急,若是楚国出兵相助,那楚国的威望不就如日中天了吗?”楚王被说服,答应出兵。
平原君感慨地说:“毛先生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就像你在困难时,有人挺身而出,一番话就能改变局面,这可不是一言九鼎吗?结论:毛遂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展现了一言九鼎的力量。
2. 从前,有个叫季布的人,他非常讲信用。
只要他答应过的事,就一定会做到。
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有一次,季布受汉王追捕,很多人暗中帮助他。
为什么呢?就因为他言出必行啊!这难道不像是一言九鼎一样有分量吗?就好比你答应朋友一件事,然后你拼命做到,朋友会多么信任你呀!结论:季布以其言而有信诠释了一言九鼎的价值。
3. 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决心推翻他。
姜子牙给武王出谋划策,每一个主意武王都非常重视。
最终,在姜子牙的帮助下,武王成功灭纣。
姜子牙的话在武王心中那可是一言九鼎呀!就像在团队里,有个特别有智谋的人,他说的话大家都奉为圭臬,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一言九鼎呢?结论:姜子牙用智慧和谋略让自己的话有了一言九鼎的份量。
4. 齐桓公几次大会诸侯,管仲总是给他出主意。
桓公对管仲那是言听计从,管仲说啥他都觉得对。
这不正是一言九鼎吗?想想看,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对他极其信服,他说话是不是特管用?结论:管仲凭借自己的才能实现了一言九鼎。
5. 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面对秦王的威胁,他毫不畏惧,义正言辞地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秦王被他的气势所慑。
关于毛遂自荐的中英文版成语故事

关于毛遂自荐的中英文版成语故事
范文一:毛遂自荐
我听老师说过一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大将军名叫吴起,他麾下的军队非常强大,但有一次他却输给了一个叫毛遂的平民。
毛遂因此自负得意,自认为比吴起还厉害。
于是他找到吴起,毛遂自荐,说他可以超越吴起,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将军。
吴起听了,不禁摇头叹息说:“尔乃平民,又何以真正
超过我呢?”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到一个成语:“毛遂自荐”。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自己给自己作推荐,显得非常自我。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人们要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能自以为是。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觉得重要的是要说明这个成语的故事及相关的含义和教育意义。
我在用词方面,选择了一些常用的词汇,比如“自负得意”、“超越”、“平民”等。
这些词汇很好地
表达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范文二:毛遂自荐
毛遂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平民,他与大将军吴起进行了一次比赛,结果毛遂赢了。
因为他自负得意,认为自己能够超越吴起,成为更强大的将军。
出于这个原因,毛遂自荐,希望被选为将军。
这个故事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成语:“毛遂自荐”。
这个成语意思是自我推荐,非常自以为是。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自
大,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避免因为过度自信而犯错。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支持这个成语。
我使用了一些很常用的词语,比如“自负得意”、“自大”、“过度自信”,这些词汇很好地表达
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我觉得要确保文章的流畅性和清晰度。
要让读者了解我所写的内容,也要清楚地描述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相关的教育意义。
毛遂自荐成语故事读后感

毛遂自荐成语故事读后感读了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故事,我可真是觉得太有意思了,还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呢。
毛遂这个人啊,可真是有胆量!在那么多门客里,他就敢站出来,主动说自己能行。
这就好比在一群小透明里,突然有个人大喊:“看我看我,我超厉害的!”一般人哪有这个勇气啊。
我有时候在课堂上想回答问题,都还得犹豫半天,生怕答错了被人笑话。
毛遂可不管那些,他就相信自己的本事,这种自信心简直爆棚。
再看看他自荐后的表现,那也是相当的牛。
平原君带着他去楚国谈合纵的事儿,一开始谈得那叫一个艰难。
楚王就像个顽固的大石头,油盐不进。
这时候毛遂可就发威了,他直接走到楚王跟前,噼里啪啦一顿说。
他说的话那是有条有理的,把合纵的好处、楚国的处境都分析得透透彻彻的。
我都能想象到当时楚王那惊讶的表情,估计心里在想:“哟,这小子哪冒出来的,还挺能说!”最后啊,毛遂成功说服了楚王,顺利达成了合纵的目的。
这就告诉我们,光有自信还不行,还得有真本事。
要是毛遂只是上去瞎咋呼,没有后面那一番精彩的言论,那可就成笑话了。
从这个故事里,我还明白了一个机会是要自己去争取的道理。
如果毛遂不主动站出来,他可能就一直是平原君门下一个默默无闻的门客。
谁会知道他有这么大的能耐呢?在我们的生活里也是这样啊,很多时候机会不会自己跑到你面前说:“嗨,这个机会是专门给你的哦。
”就像学校里的各种比赛、活动,如果总是等着老师来点名让你参加,那可能永远都轮不到你。
得像毛遂那样,自己看到机会就冲上去抓住。
不过呢,毛遂自荐也是有风险的。
要是没做好准备,那就可能会像个没打好气的气球,一下子就瘪了。
但我觉得,这种冒险精神还是很值得钦佩的。
要是因为害怕失败就不去尝试,那永远都不会有成功的可能。
这个成语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有了想变得更勇敢、更积极的想法。
我想,下次再遇到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也会像毛遂那样,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当然前提是我得先把自己的本事练得像毛遂一样厉害才行呢!。
战国四公子的成语故事及典故

战国四公子,是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
以下是与他们相关的一些成语故事及典故:
- 鸡鸣狗盗:孟尝君田文出使秦国被囚,他的食客们用“鸡鸣”、“狗盗”的方式解救了他。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后来“鸡鸣狗盗”成了微不足道的技能或行为的代名词。
- 毛遂自荐:平原君赵胜的食客毛遂,自告奋勇请求跟着去楚国游说。
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使得楚王心悦诚服地同意出兵救赵。
后来“毛遂自荐”用来比喻自告奋勇或自己推荐自己担负重任。
- 窃符救赵:信陵君魏无忌为了救援赵国,通过如姬窃取了兵符,从而调动魏军打败了秦军,解救了赵国。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后来“窃符救赵”成了采取某种手段以解救危难的代名词。
- 移花接木:春申君黄歇将怀有自己孩子的李园之妹献给楚王,后来这个孩子被立为太子,李园得以掌权。
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后来“移花接木”用来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这些成语故事及典故展现了战国四公子的智慧、勇气和谋略,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
毛遂自荐的成语故事

毛遂自荐的成语故事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例子:我作~,居然被校长核准了。
这样才勉强捱过难关。
(邹韬奋《经历·深挚的友谊》)谒后语:孙猴子作官毛遂自荐的成语故事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后赵先割地议和,秦退兵后,赵又反悔不将城池交付秦,秦王大怒,使王陵领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
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没有先生什么才能的缘故。
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
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
关于燕国的成语典故

关于燕国的成语典故
1. 荆轲刺秦王: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以报燕国之仇,但未成功。
2. 毛遂自荐:公元前228年,燕国使者毛遂自荐为燕国出使赵国,说服赵王与燕国联合,共同抗秦。
3. 鸡鸣狗盗: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失败后,太子丹藏身于燕国的一名狗贩子家中。
后来,这名狗贩子用自己的计谋帮助太子丹逃脱了秦军的追捕。
4. 画蛇添足:公元前226年,燕国南越王赵佗向秦王投降,但秦王并不信任他。
于是,赵佗画了一条蛇,送给秦王。
秦王看到后认为赵佗已经臣服于自己,就不再防备他。
结果,赵佗又重新独立,使秦王大为愤怒。
5. 指鹿为马:公元前208年,赵高想要篡位,但担心燕国的军队不会听从他的指挥。
于是,他指着一匹马说是鹿,但燕国的将领却坚持说是马。
后来,他利用这个机会将那些不顺从他的将领全部杀害。
6. 破釜沉舟:公元前207年,燕国军队在巨鹿之战中陷入绝境,于是燕王命令将士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最终,燕军大败秦军,使秦朝的统一进程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7. 千钧一发: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打项羽,但项羽却率军坚守在百尺楼上。
为了攻克这个楼,刘邦命令将士用千钧绳索来攀爬城墙。
在攀爬过程中,楼上的弓箭手射断了绳索,使攀爬的士兵陷入了危险之中。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事情到了关键时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战,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选择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举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查找。
现在还少一个人,盼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动身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马上就要显现出来。
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差不多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如此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
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只是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
假如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平原君终于承诺毛遂一道前往楚国。
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特别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现在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
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特别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承诺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
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
他特别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举担任某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