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与最后ppt(长春版)优质课件PPT

合集下载

《最先与最后》..._模板

《最先与最后》..._模板
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后四段(以二、三段)为主,体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教师点拨(15分钟)(.课件显示)
【课内情感迁移设计】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分钟)
补充背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敢为最先与更不耻最后》
3.小评论:《我读[1]
《最先与最后》...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吉林省柳河县第八中学
【教学目标设计】
【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
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最先与最后
态度具体表现结果
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
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土崩瓦解”

语文九年级下长春版5.12《最先与最后》课件1

语文九年级下长春版5.12《最先与最后》课件1

1.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 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 观点吗?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 呢?
2.根据你阅读过的鲁迅的作品,你认为他笔 下的中国人具有怎样的国民性?试举例说明。
1.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 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观 点吗?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呢?
• 一、用结构简图梳理上述内容。 • 二、筛选信息填表。
引 赛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证 做人 处世金针: 不为最先
佐证 后果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不易有改革 耍阴谋手段
日益卑怯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后”
小则人心 校运会 大则国运 国 家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
知识卡片
• 什么是杂文? •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
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 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 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 总称。 •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 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 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 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 誉为“匕首”或“投枪”。
二是欺瞒。例如“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
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 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
得。” (《坟·论睁了眼看》)。三是善于变化,毫无信仰。
例如“中国的一些人,至少是上等人,他们的对于神,宗 教,传统的权威,是‘信’和‘从’呢,还是‘怕’和 ‘利用’?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毫无特操,是什么也 不信从的,但总要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虽然这么 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那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这叫

初中作文指导课件:开头与结尾(共26张PPT)

初中作文指导课件:开头与结尾(共26张PPT)
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能够增 添文采,令人眼前一亮。
堂上练习 1、以“久违的美好”为题写一段开头。 2、以“最懂我的那个人”为题写一段开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久违的美好
示例一:雨后的清晨,窗外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柏油马路早已被淋得浑身湿透,路边的灌木丛也被冲刷 得绿油油的,而树梢上小瓢似的叶子也盛满了雨水,仿 佛轻轻触碰便会破碎。有一种美好,甜甜的,在口腔中 化开,荡漾着,荡漾着,填满我心中每一个角落。
在文章结尾进行总结点题,再次强调文章的中心, 升华文章主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首尾呼应式
开在记忆里的花朵 原来那并不是害怕,那是思念。那些思念,在记忆中开 出最美的花朵,只要有风吹过,它们便会在风中,轻轻摇曳。 开头:和爷爷一同度过的时光仿佛一个个生命中不可磨 灭的路标,是记忆里最美的花朵。
写作中开头常见问题
• 一是入题太慢,远远说来,悠哉游哉,文章 头重脚轻;
• 二是陈辞滥调,缺乏吸引力; • 三是起笔太陡,一步登天,刚开头已把意思
说完,以至下文难以为继,毫无进展余地。
一、开门见山
攀比风,可以休矣 目前,校园攀比之风肆虐,我认为这种风气确实需要 刹一刹。
开篇点题,直入中心,显示明朗简捷的文风。
写作中结尾常见问题
• 一是结尾过于简短,使得文章头重脚轻; • 二是收束仓促、突兀,给人戛然而止之感; • 三是欠缺升华,不能起到突出文章主旨、引
起情感共鸣的作用。 • 四是过于平淡,令人过目即忘。
一、卒章显志式
多一点努力 在成功的路上,我们需要付出比别人多一点的努力。多 一点努力,成功一定属于你我!
在文章结尾发出呼吁或号召,能让文章更具感染力。
五、留白式 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怎样写好叙事作文及好开头和结尾 精品 PPT课件

怎样写好叙事作文及好开头和结尾 精品 PPT课件
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 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 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母爱不是人生中的 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 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景。
引用歌词式开头
十四、引用歌词式开头。即直接引用某歌 词作文章的开头,或引出人物,或揭示中 心,或渲染气氛等。
篇末扣题式结尾
篇末扣题式结尾 这类结尾同总结式结尾一样,是最常见、
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所题目 或有关题目中的“题眼”写进结尾里。比 如:《值得我学习的人》一文的结尾: 这就是王小刚,一个值得我学习的人。他 的谦虚、他的诚实、他的热情待人,都为 我树立了前进的榜样,让我佩服不已。
如:“我是一只可怜的小小鸟,想飞却怎 么也飞不高、、、、、、、”我伤心地唱 着歌,背着沉重的书包无奈地走在回家的 路上,想到回家后还要弹琴、听英语、做 作业我就心烦。(选自《我是一只笼中 鸟》)
妙用排比式开篇
八、妙用排比式开篇。即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三 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词组连用在一起,表达统一 思想的修辞手法叫作“排比”。排比式开头对表 现人物特点,叙述事情经历,表达思想感情,充 分展示道理都有特殊的效果,强烈的语言气势, 工整的词句韵律,情与美的完美结合,给读者以 美的享受。
那掌声和笑脸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里面承载着同学们沉甸甸的友情、珍贵的 回忆和永远的鼓励。
感动 或难忘一刻
在我家门前有一条仅三米宽的马路,那是我上学的必 经之路。这条路看起来平平常常,可我对于它,哦!不, 确切地说,我是对那一刻记忆深刻。 记得那是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拖着书包,来到那滚烫 的大马路。也许另一条道是主干道吧,绿灯总是不在我眼 前闪烁。我和其他人一样都等得不耐烦了。唉,等了这么 长时间,绿灯还是没亮起,反正这路也就三米宽,太阳还 像个大火球烤着大地,马路上,热浪滚滚,还是快过去吧! 可正当我踏出那一步时,突然感到一个小小的身影还 一动不动地站着。回头一看,嗬,一个似乎才上一年级的 小弟弟,拎着布包,扑闪着他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站在那 儿,正朝着我笑哩! 我呆住了,我被小弟弟这种严格遵守交通法规的精神所震 撼了!我再一次地思考:哎,我连个小弟弟都不如,亏同 学还夸我懂礼仪呢!不行,我一定要和他排在一起,直到 绿灯亮了为止。想到这儿,我连忙收起了还腾在半空中的 右脚,与小弟弟并排站在人行道上等待着,等待着……

作文开头与结尾PPT课件ppt(共42张PPT)

作文开头与结尾PPT课件ppt(共42张PPT)

3、时间老人在我耳畔悄声说道:“你已 长大了!”我惊诧不已,是吗?我已长大 了吗?是啊,我正由年少的无知幼稚逐渐 走向成熟,走向未来。成长的道路上留下
了我一串串由小变大的脚印。(《成长的 脚印》)
4、在与老师的那么多次合作中,我总
觉得这次合作最难忘,最成功,最真挚 ……它冲破了师生之间的隔膜,逾越了 师生之间的代沟,达到了师生间相信相 依,亲密无间的境界。(《合作》)
我们体验着亲情,感受着亲情,以“我理解 了亲情”为话题写出开头.
作文开头口诀
开头方法有六条, 一条一条都有效。 开门见山点题式, 题目主题见分晓。 烘托气氛抒情式, 写景开头定格调。 设问置疑方法好, 扣人心弦求根底。 引用名言警句法, 吸引读者突中心。
巧用修辞好方法, 引人入胜添气氛。
二、结尾
大家要注意的。 ”张婶疑惑道:“你听错了吧,是100元,郝市长可真是个大好人!
从监狱里出来,他直奔渡口。 但是我可以做一棵向日葵,在蓝天下,一步步向太阳看齐。 因为没有诚信,他失却荣誉、金钱以及他的事业、爱情等一切,这时,他想起了那个渡口,想起了艄公的话。 家在农村,真好! 《把微笑带给生活》
6、家在农村,没有喧嚣的汽笛,也没有碍眼的高楼,更没有刺鼻的烟尘。 这个结尾很巧妙。 也许亦不能成为娇艳的玫瑰,受尽恩宠; 3、时间老人在我耳畔悄声说道:“你已长大了! 好文章的结尾,作者无不在“严谨、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构原则上,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结尾,给人以“余音不绝”之感。
5、当你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 别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去谅解别人 ,你会发现,你的周围时刻充满着 阳光。
2、 结尾要突出主旨
在主体叙事的基础上,结尾进行由事
如何使结尾达到这种“余音不绝”的艺术效果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九年级语文《夏三虫》《最先与最后》长春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夏三虫》《最先与最后》长春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夏三虫》《最先与最后》长春版知识精讲九年级语文《夏三虫》《最先与最后》长春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夏三虫》《最先与最后》二、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2、挖掘文本,体会《夏三虫》中三种动物讽喻的对象3、感知《最先与最后》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最先与最后》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2、体会文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四、课文知识分析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以“鲁迅”为笔名。

浙江绍兴人(原籍河南省正阳县)。

1902年以官费赴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后任职教育部。

五四运动前后在北京积极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其著作卷帙浩繁,涉及杂文、散文、小说、译作、古籍研究等诸多体裁。

建国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汇编为《鲁迅全集》十六卷、《鲁迅译文集》十卷和《鲁迅辑录古籍丛编》四卷。

2、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①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

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

②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年);《而已集》(1927年);,《三闲集》,《二心集》(1930年);《南腔北调集》(1922—1933年);《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46年);《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夏三虫》1、写作内容:《夏三虫》中,苍蝇是国民党反动派、蚊子是为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效劳的文人、跳蚤是他国帝国主义分子,作者批判几种不同的陷害忠良、残害百姓的邪恶势力,表达了作者对邪恶势力的极端蔑视。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下《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 (五)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下《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 (五)

长春版九下《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步骤:1、提问学生关于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

2、通过请学生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来引入新课。

(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3、请学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思索本文在写法上是否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一方面对于不理解之处提出置疑。

4、请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本文的大致结构。

(写作顺序:赛马——处世金针——不为最先(因果:不耻最后)——以竞技为例说明世人缺乏不耻最后的精神——危害——宣扬不耻最后)5、点明本文也属于杂文的通常写法,既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6、具体分析文章。

第一小节:(1)“为”:做、争取(2)“耻”:以……为耻(文言用法)(3)最后一句是关键句,过渡句,由话题转入正题。

而“不幸”则表明了一种否定,一种批判的态度。

(4)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第二小节:(1)“不敢径取”的原因是“不为福先”,凡事跟在别人后面求稳当。

(2)“日见其卑怯”的原因是一方面不敢,另一方面又心存贪欲,便只好偷偷摸摸,人的精神状态就不正常了。

“日”是文言用法,作状语,解释为“一天天地”。

这里揭示了害怕“最先”的恶果。

(3)“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不敢不耻最后”的理解:敢为“最先”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而处于“最后”,即处在劣势或困境之中能否坚持奋斗,则更需要勇气,更需要胆略。

既然没有勇气“最先”,当然更害怕在逆境中奋斗,害怕那些所谓的“公论家”嘲骂自己。

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是过渡句,转入进一步议论“不耻最后”。

(4)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最先与最后课件教案

最先与最后课件教案

最先与最后课件教案最先与最后课件教案教学要求: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课时:一课时预习要求1.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2.词语解释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

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交流预习并导入(一)、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存疑,先看下文)1.“最先”与“最后”是两个概念,请谈谈你对其各抱何种态度?学生可能答:敢为最先,不甘最后。

2.阅读课文,思考:(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最先与最后态度具体表现结果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土崩瓦解”教师小结讨论情况:从板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

鲁迅先生批评“不为最先”,或(敢为最先);反对“耻最后”,(也即提倡“不耻最后”)。

二、具体课文分析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言。

](1)、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 头 中 学
: 2021/02/01


最 先 与 最 后
1
最先与最后
《这个与那个》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 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
• 作品:
• 小说集:《呐喊》、《彷徨》 • 散文集:《朝花夕拾》 • 杂文集:《二心集》、《而
已集》、《南腔北调集》…
2021/02/01
3
直面人生(1)
•人生直通车:把“不为最先”奉为处世金针的中国人怎样
处世?
这种处世态度的实质是什么?
会形成怎样的后果? •处世态度•实质 •不愿做出头椽子

不为戎首
不为最先
不为祸始 •后果 不为福先
•凡事都不 •容易有改 ••革和,闯前将驱大 •抵是谁也 •怕得做的
2021/02/01
4
直面人生(2)
•人生万 花筒: •中国人仅仅是“不为最先”吗?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会形成怎样的后果?
•不为最先
•不敢不耻最后
•启示:中庸之道给
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
1
•略见危机便纷纷 •做鸟类兽散,对 •不肯退却因而受 •害的和锲而不舍 •的称之为傻子
5
品味人生
•运动员百态:竞走时运动员有几种表现?
•A:跑得最快的
•B:中途松懈的(失去跑完豫定圈数的;佯为跌倒的)
•C:虽落后却尽跑尽跑的
•品一品:后两种人都是落后的,为什么他们的表现不同?
•品味:B:不敢不耻最后 C:敢于不耻最后
•议一议:对这两种人看客有什么样的反应?
•为什么会这样? •他们嗤笑那些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 •因为他们也是不敢不耻最后的人。
感谢聆听 批评指导
汇报人:XXX 汇报日期:20XX年XX月XX日
感谢您的观看!本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更适合学习需要和特点。为了 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下载后可以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2021/02/01
10
2
鲁迅杂文的常用手法:借题发挥、由此及彼
• 想一想:
• 文中引用了韩非子的话,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怎么理解他的话?
• 明确:不幸中国人把第一句奉为人的处
世金针了。 • 由此可知鲁迅的态度如何?
• 明确:否定不为最先的处世哲学。
• 韩 非子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明确:引出议题。
2021/02/01
•想一想:鲁迅把哪些人看作中国将来的脊梁?
•反映了鲁迅对中国人怎样的期望?
•虽落后却尽跑尽跑 的人、见了这样的竞
技者而然不笑的看客。
•鲁迅希望 中国人从不为最先 •、不敢不耻最后的社会风气 •中解放出来,要敢做失败的 •英雄敢做韧性的反抗,敢…… •敢为最先、敢于不耻最先
2021/02/01
9
Thank you
品味人生
•反思:在当时的社会里,“不敢不
耻最后”和“敢于不耻最后”的人谁 多? •不敢不耻最后的人多; •(大抵)
•敢于不耻最后的人少。 •(偶有)
•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世态?
•是非颠倒、不思进取 •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色? •寓议论于描述之中
2021/02/01
7
2021/02/01
百年一瞬
• 历史回顾: 战具比我们
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 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州人 都如入无人之境了,指的是 什么历史事件?
• 反思:前者指的是鸦片战
争之后帝国主义的侵华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 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八国联军入侵……)后者指 的是外族入侵中原的历史 (元朝的建立、清朝的建立)
8
展望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