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

合集下载

初二传统文化05《老子》(五章)3

初二传统文化05《老子》(五章)3

初二传统文化05《老子》(五章)3第一篇:初二传统文化05 《老子》(五章)3《老子》五章(第三课时)2010.10.11教学要求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学习要点1.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五章 翻译

《老子》五章 翻译

——学习经典,翻译只是工具,意会才是正道啊。
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多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作长距离的迁移;虽有船只车辆,却没必要去乘坐;虽有兵器武备,却没必要去布阵打战。使天下回复到人民都结绳纪事的远古状态之中。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国与国之间相互望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老子》五章 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权威成见,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民将恢复他们的孝慈本性;抛弃技巧与厚利的助纣与诱引,盗贼将自动消失。不过,这三项措施作为治标之举,还不足以治本,所以,应把它们作为从属的措施并继之以更为基本的总体原则:表现纯真,持守混沌,减少私心杂欲。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天地的本初。

《文化经典研读》之《老子》五章.ppt

《文化经典研读》之《老子》五章.ppt

内容探究(二章)
二章作者举出日常生活中一些相互矛盾对立的现 象,如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 前与后等等,是为了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万物相对而存在并相互转化(辩证法思想)
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 对此老子提出了什么观点?
“无为”的观点。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无为思想)
内容探究(十九章)
十九章老子认为应该去除哪些东西, 具体又应该怎样做?
创作背景
•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 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 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 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 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 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 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 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学习目标
1. 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
2. 领悟《老子》五章的思 想内涵。
3.掌握文言知识点。 4. 探究儒道之异同。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谥 聃,字伯阳。公元前571年诞 生,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 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 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 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其作品 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 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 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 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问题探究:何谓“道”?
《老子》中的“道”指什么?

《老子》五章 详细版

《老子》五章 详细版

总结
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的矛盾。 而人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之私。 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 无”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想求得减少人类占有的冲动。
从此也可知老子具有积极救世的情怀,而不一定是 消极悲观出世的。他倡导“为而不恃”“弗居”“不争 ”,是要人们去创造去养育去贡献。他也并不反对人们 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种光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利益、无 功而争功、有功而居功的行为。老子的“静虚”观念犹 给人启迪。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 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 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 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 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 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思考: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行处相声斯 音 恶和不无倾::言为:简则声丑应之之相单组,和教事向的合就::,发起顺顺相音来应应对,自自形然然成施规一行律定教来组化做织,事和不,节强不奏行刻制意定去违做背自然规 律的指令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 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 求回归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无为”悖乎人类生活的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 步的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 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
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 可养人。

第2课《老子》五章-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系列课件(人教版)

第2课《老子》五章-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系列课件(人教版)

二、《老子》五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1、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可以称呼的“名”, 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字。
2、“无”,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万物浑沌未开之时的初始状态; “有”,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万物产生之时的母体根本。
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②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
向远方迁徙。 ③ 虽然有船只车辆,也不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也不去布阵。 ④ 使人民再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 ⑤ 使他们吃上合口的食物,使他们穿上美丽的衣服,使他们住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① “居善地”的原则是立身处世,适应环境;
② “心善渊”的原则是内心沉静,虚怀若谷;
③ “与善仁”的原则是与人为善,仁慈悲悯; ④ “言善信”的原则是诚实守信,一诺千金; ⑤ “政善治”的原则是用人得当,善于管理;
现实 意义
⑥ “事善能”的原则是取长补短,做事高效;
3、因此,要从“常无”中去观察宇宙变化的奥妙;因此,要从“常 有”中去观察万物生成的边界。
4、“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都被称为玄妙。
5、玄妙啊玄妙,这是探究天地万物一切奥妙的门径。
智慧之门为你打开——①宇宙万物的本源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 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後相随。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就无所谓丑 了;都知道怎么才算善,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是由 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 而和谐。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 子 “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 失却真人”——李贽 “素”“朴”是没有掺杂人为因素的自然 本性,“私”“欲”使人迷失自我本性, 这就需要人回到婴儿的天真状态,摆脱贪 欲的控制,顺应自然,才能恬然自适,人 人为私欲而争斗,则谁也难有安宁舒适之 时。
老子五章
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 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 《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 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 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 作家之首。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 年~500年之间,《史记》 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楚国苦县厉乡, (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 店。)春秋时期思想家, 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 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 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 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 后相随” 。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 地位,认为“柔弱胜刚 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 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 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 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 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 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 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 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 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 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 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 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 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五章


• • • • • • •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 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 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 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 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 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 • 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 • 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 而不刺眼。
大道虚无
《老子》的“道”论
• 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大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 创始者。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下有些是阐述任继愈先生的观点,也有一些是我 个人的看法)。 •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老子的事迹(《史 记· 老子申韩列传》)。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 比孔子岁数略大,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 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有时称他为“老聃”。 “聃”指耳长,“老聃”即耳长的老者的俗称。据说 东周王室衰微,老子离职而去,不知所终。我赞同有 些学者的意见:《老子》不是老子亲自写成的,是他 的后学在战国时期写成的,属于战国时期的韵文体, 它忠实地记录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 • • • • 人之全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 • • • • • • •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老子申韩列传》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 •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前551-前479年),他创立“私学”, 授徒讲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 • 孔子从人的亲情出发,倡导仁爱哲学,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论语· 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雍也》),道理平实、深刻。他不谈人的生死,“未 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不言“怪、力、乱、神” (《论语· 述而》)。他主张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在形式上维护 西周的礼制,但灌注了新的思想,即仁爱思想,以达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颜渊》)相互和谐的社会境界。 • 所有这些主张,在老子看来,都是功利性的、世俗性的,不予肯 定。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 记· 老子申韩列传》)并认为像孔子这样直白地阐述自己的主张, 表现出“骄气”和“多欲”,应当把这些毛病去掉。“骄气”和 “多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功利化、世俗化。这很像是老 子的口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老子》五章道家始祖——老子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

这成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

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

他的学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

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 五章 ppt课件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 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 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 “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 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 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 《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 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 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 老子曰:“上善若水。”
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 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 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 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
“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 甘居下地; “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 深沉渊默; “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 “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正善治”: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事善能”: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 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 止; 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 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 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老子》五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
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後相随。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就无所谓丑 了;都知道怎么才算善,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是由 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 而和谐。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 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 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 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 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 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 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 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 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五章
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 方面的艺术特色

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
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 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 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 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 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 展开, ‚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 ‚有,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 ‚‘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 为中国哲学的缩影‛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 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 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抛弃了聪明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 益;抛弃了仁义,人民才能回到孝慈; 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民 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 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保持单纯、坚 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 学问,没有忧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形容词的使 动用法。 使… …可口;使… …美丽;使… …舒适;使… …快乐。。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 适,过得习惯。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 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得见,但人民间直 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 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 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 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 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 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没有 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 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 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 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 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研读探讨: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 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孟子:主张“仁政” 道家: 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顺
儒家: 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 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 会责任心;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 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 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 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 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 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比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没有(什么)、没有(谁)、没有(办法)易之。弱之音节助词, 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胜强,柔之 胜刚,天下莫指代词,没有人不知,莫能行。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 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改 变它柔弱的本性。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 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
第19章
绝弃绝圣弃智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抛弃聪明和智慧,人民才会有百倍的利 益;抛弃了“仁”和“义” ,人民才能回 到孝慈。抛弃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
• • 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文条文、 法则 不足,故令有所属归属、依从 :见显露、表现素未染色的丝抱持守朴没有雕琢 的木意思,素、朴是同义词,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少私寡欲,绝学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无 忧。

此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 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 “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 之垢”,“受国不祥”。可用《老子》中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来概括 这种治国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 是告诉我们“圣人” 能做到谦卑,言辞谦 逊,才能使国家安宁。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这里指 各式各样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爱惜生命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即使,表假设关系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国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式各 样的器具(兵器)却并不使用。让人民不用 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 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 却没有地方去陈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 事的方法,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 教导,任凭万事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 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的发展), 却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却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 因此他的功绩才不会失去。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 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 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 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 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 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 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 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 老 子 》 五 章
鹿邑太清宫玄元殿(悬李鹏书匾“老子故 里)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 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 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 就是《道德经》。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 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春秋 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 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 又称《老子五 千文》 、《道德经》或 《道德真经》。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 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 要经典。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 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故人称《道经》。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 称《道德经》。
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 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 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 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 母”“众妙之门”“万物之 宗”。
《老子》论“道”,突出 的是“自然”,即把“自然” 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 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 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 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 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 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 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 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
• •
• • •
常有万物从根子萌发成形,这也是永恒的,所以说“常有”,欲意欲以 观其徼(jiào)边际、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本质一样 谓称谓,说之它们玄深远,指的是宇宙最博大精深的道理。玄玄妙深远之音节 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又玄,众 妙之门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同一个源,只是名称不同罢了,本质一 样,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 深,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 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
• •
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仅作为 原则(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 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出来要单纯、内心 要持守淳厚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放弃学 问,没有忧愁。


上一章叙述了大道废弃后社会病态的种种表 现,本章则针对社会病态,提出治理的方案。在 前一章里,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因而主 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他认为“圣”、“智”产 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 “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 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 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 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 •
第一层意思:总结了自然现象及 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 乃至转化的例子,集中鲜明的体现了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 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 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 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 普遍的法则。
是以因此圣人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处无为无为
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 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兴起焉在那里而 却不为始。生而不有占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fú居。 夫唯。“夫”语气助词,无实义,“唯”本义为“只有”弗居,是以不去。
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 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 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 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 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 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为是美,斯一个助词,相当于 就恶è丑已通“矣” ;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知道 什么是丑了; 皆知善之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 义皆无影响为善,斯一个助词,相当于 就不善已通“矣” 。 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是 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强调人要去工作, 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去成就大众的事业。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 的成果,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强调个 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就 在于人人都想扩张自己的私欲,因而老子极力鼓 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第一章
道(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或者自 然规律,自然法则 )可道(动词,指“言说,说出”意思,犹如“说得出“),非(不 是)常(永恒不变的)道。 道,(如果)能过说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 “道”;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

名名词,名称、称呼的意思,指“道”的形态可名动词,叫出 ,非 常名。无指无形,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名天地之的始; 有指有形,天地万物发生的根子,名万物之母母体,根源。故相当于 发语词,无义常无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所以说“常无”,欲意欲以 观其妙微妙; 名,(如果)能够叫得出来,它(也就)不 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万 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 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