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

合集下载

(完整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完整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一、解释名词1. 侵染性病害: 由致病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叫做侵染性病害,该类病害具有传染性,又称为传染性病害。

2. 症状: -植物感病后,外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不正常的变化。

3. 子实体: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

4. 非专性寄生: 病原物既能营寄生生活,又能营腐生生活。

5. 单循环病害: 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植物病害。

6. 致死温度: 又称为钝化温度,把病毒汁液放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侵染力的最低温度。

7. 半寄生种子植物: 寄生性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缺少根,靠吸盘与植物的导管相连,从寄主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8. 系统侵染: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其扩展范围较大,可沿着维管束蔓延到整个植株,形成系统症状。

9. 病程: 病原物侵入寄主引起发病的过程。

10. 病害流行: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病害在植物群体中大量而严重的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11.初侵染:病原物经过越冬或越夏,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到新生长的植株体上,所引起的第一次侵染称为初侵染12.再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株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又产生大量的病原繁殖体,经再次传播、侵染、发病,称为再侵染。

13. 孤雌生殖:雌虫所产生的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14.植物检疫:指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法令,设立专门机构,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害、杂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者传入后为限制其继续扩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15.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质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

16.性二型:昆虫雌雄两性在形态上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性二型或雌雄异性。

17. 趋化性: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于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行为称为趋化性。

18世代重叠: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由于成虫发生期长和产卵期先后不一,同一时期内,在一个地区可同时出现同一种昆虫的不同虫态,造成上下世代间重叠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二、填空题1.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____ 、____ 、____ 、和____。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园林植物病虫害是指在园林环境中,由于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侵害所引起的植物生理代谢异常、生长受限和外观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园林景观的美观与整洁,还可能导致植物的凋亡,对园林的建设和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防止和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必须理清其发病的原理,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进行介绍。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原理1. 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园林植物的病虫害是由害虫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害虫主要包括蚜虫、螨虫、蛀虫等,它们通过啃食、吸食等方式侵害植物,使植物的叶片、幼芽、果实等部位受损。

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通过侵入植物细胞,释放毒素或利用植物营养物质生长繁殖,导致植物的组织坏死、生长受限等症状。

2. 植物免疫系统的作用园林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侵害后,会通过其天然免疫系统来抵抗并排除这些有害生物。

植物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物理防御、化学防御和生物防御三大部分。

物理防御主要包括植物的角质层、绒毛、刺等结构,可以减少害虫的食害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

化学防御是通过植物产生的抗病物质和抗虫物质来抑制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生物防御则是指植物利用内生菌、内生细菌、内生真菌等微生物来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和害虫。

3. 外界环境的影响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例如气候、温度、湿度、日照等因素都会影响植物的健康状况。

气候干燥和温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水分蒸发过快,易造成植物干旱和叶片凋落,从而使植物更易受到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侵害。

4. 植物的生长状态植物的生长状态也会影响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例如植物生长旺盛的时候,其组织结构紧密,细胞壁厚实,免疫系统活跃,抗病能力强;而生长衰老的植物,则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弱。

1. 预防为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

通过加强园艺管理,提高植物的免疫力,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病害篇)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病害篇)

掌握园林植物病害的主要概念,掌握病原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园林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牢记园林植物病害防治体系。

植物病害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a爱尔兰饥谨(马铃薯晚疫病)b孟加拉饥荒(水稻胡麻斑病)植物病理学:研究经济植物发病的现象、原因、原理、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科学。

1.病原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植物病理学以研究生物因素为主。

2.病理学:主要研究植物病害发展过程中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外的生长发育及其致病作用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一、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响,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干扰,组织和器官遭到破坏,导致叶、花、果等器官变色、畸形和腐烂,甚至全株死亡,从而降低产量及质量,造成经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病原: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指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响。

a生物性病原:真菌等b非生物性病原:除了生物以外的,一切不利于园林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气候、土壤等。

*病理程序:病害的发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植物遭受到病原物侵袭和不适宜环境因素影响后,首先表现为正常的生理功能失调,继而出现组织结构和外部形态的各种不正常变化,使生长发育受到阻碍,这种逐渐加深和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病害三角:植物侵染性病害形成的过程,是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寄主、病原物与外界环境条件3个基本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之间的这种三元关系,称为“病害三角”第二节病害症状类型症状:植物感病后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包括病状和病症病状:植物感病后由寄主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

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病症:植物感病后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

包括病原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常见类型有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等1.花叶:植物感病后,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不能正常形成,或其他色素(花青素等)形成过多,而使植物的发病部位出现不正常的颜色。

40种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养护必备实用

40种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养护必备实用

40种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养护必备实用园林植物是我们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美化了环境,提供了休闲场所,增加了空气质量。

然而,园林植物也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40种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以便进行有效的园林养护。

1. 玫瑰病虫害玫瑰是广受欢迎的园林植物,但常常受到黑斑病、白粉病和蚜虫的困扰。

为了防治这些病虫害,可采用定期喷洒农药、修剪患病部位和增强植物的抵抗力。

2. 菊花病虫害菊花也是受欢迎的园林植物,常见的病虫害有菊花腐烂病、白粉病和蚜虫。

预防菊花腐烂病主要是勤浇水,保持通风;白粉病和蚜虫可以使用杀虫剂加以控制。

3. 牡丹病虫害牡丹是一种古老而高贵的园林植物,但容易受到灰霉病、十字花科病、蚜虫和蛴螬的侵害。

预防这些病虫害的方法包括增强植物的抵抗力,合理施肥和喷洒农药。

4. 梅花病虫害梅花作为我国传统的园林植物之一,常见的病虫害有梅霉病、黑星病和蚜虫。

要防止这些病虫害,可选择抗病种植品种,保持植物的通风和清洁,及时去除患病部位。

5. 紫薇病虫害紫薇是喜欢温暖气候的园林植物,但容易受到蚜虫和红蜘蛛的威胁。

为了防备这些病虫害,可使用合适的杀虫剂和杀螨剂,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风。

6. 月季病虫害月季是受欢迎的园林植物之一,常见的病虫害有黑斑病、蚜虫和红蜘蛛。

要控制这些病虫害,可以定期喷洒农药、控制施肥量和清除患病部位。

7. 灌木病虫害灌木常常是园林中的搭配植物,常见的病虫害包括蚜虫、粉虱和天牛。

为了防治灌木的病虫害,可以定期检查植株,发现病虫害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如喷洒杀虫剂或清除患病部位。

8. 西府海棠病虫害西府海棠是耐寒、耐旱的园林植物,但容易受到黑斑病、白粉病和蚜虫的侵袭。

预防这些病虫害可采用定期喷洒农药,保持植株的通风和干燥。

9. 胭脂病虫害胭脂是一种古老的园林植物,容易受到蚜虫和白粉病的影响。

为了控制这些病虫害,可使用适宜的杀虫剂、杀菌剂和增强植物的抵抗力。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园林植物病虫害是园林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和观赏价值。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防治原理1. 病虫害的生物学特点病虫害是植物生长的一种生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生命特性,包括生长繁殖、取食宿主、适应环境等。

要想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就需要深入了解病虫害的生物学特点,找准它们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

2. 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这是因为病虫害的发生往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环境因素、宿主植物因素、外来侵入因素等。

要想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3. 绿色防治绿色防治是现代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发展趋势。

绿色防治强调通过合理的园林管理手段,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绿色防治还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

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绿色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主要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病毒、真菌等天然生物制剂,来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传播。

这是一种天然的、非化学的防治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也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生物防治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一种常见的防治手段。

2.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避免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手段。

包括选择抗病虫害品种的植物、密植、适当修剪、保持植被的健康等方法。

通过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减轻防治压力,保持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害虫和病菌的发生和传播。

化学防治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杀灭大量的害虫和病菌,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但化学防治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包括对环境的污染、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易产生抗药性等问题。

在化学防治中需要谨慎使用,遵循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的相关规定。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炭疽病
锈病
叶片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中央灰白色, 边缘褐色或红褐色。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 黑色小颗粒点。
叶片上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 色病斑,叶背隆起,并散发出黄色或褐色 粉末。
虫害的识别
蚜虫
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 汁液,使叶片卷曲、生
长缓慢,甚至枯死。
红蜘蛛
吸取叶片汁液,使叶片 出现小白点,严重时导
防治
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带虫植株的引入;加强园林卫生,清除虫源;喷洒敌敌畏、 氧化乐果等药剂进行防治。
案例三:白粉病的识别与防治
识别
白粉病主要侵害植物的叶片、茎和花器,受害部位出现白色 粉末状物。严重时,植物的叶片会枯黄、脱落。
防治
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带病植株的引入;加强园林卫生,清除 病叶并集中烧毁;喷洒石硫合剂、多菌灵等药剂进行防治。
识别
月季黑斑病主要侵害叶片,病斑 呈圆形或近圆形,通常直径在310毫米之间,边缘呈褐色,中心 灰白色,有轮纹。
防治
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带病植株的 引入;加强园林卫生,清除落叶 并集中烧毁;喷洒波尔多液或代 森锰锌等药剂进行防治。
案例二:蚜虫的识别与防治
识别
蚜虫通常很小,体色有绿色、黄色或棕色,有时呈透明状。它们群集在植物的嫩 枝、嫩叶和花蕾上,吸取汁液,造成植物生长不良。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 和防治方法
汇报人: 2023-12-25
目录
• 常见病虫害的识别 • 防治方法 • 防治技术要点 • 病虫害防治案例分析

叶斑病
白粉病
叶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边缘红褐 色,中央灰白色,有轮纹。湿度大时,病 斑上生出灰黑色霉层。
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 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 状物。

园林植物养护(病虫害)

园林植物养护(病虫害)

园林植物养护(病虫害)引言概述:园林植物养护是指通过合理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来维持园林植物的健康状况和生长发育,其中包括处理病虫害问题。

病虫害是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中常见的威胁因素之一,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将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园林植物养护中病虫害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正文内容:一、病虫害的识别与分类1.通过观察植物的叶子、茎、花、果实等部位的异常症状来识别病虫害;2.根据植物受害部位以及虫害的外观特征,对病虫害进行分类。

二、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1.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对园林植物进行常规检查;2.利用显微镜和专业设备进行病虫害的检测;3.建立病虫害的预警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病虫害的防治措施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自然方式来控制病虫害;2.物理防治:采用隔离网、捕虫灯等物理方法来防治病虫害;3.化学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来控制病虫害,但需注意安全用药;4.种植结构调整:通过调整植物的种植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5.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植物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侵害。

四、病虫害的治疗方法1.病害治疗:对已经发生病害的植物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2.虫害治疗:对已经受到虫害的植物进行治疗,例如使用杀虫剂;3.局部处理:对于受害部位较小的植物,可以进行局部处理来阻止病虫害的扩散。

五、病虫害的预防措施1.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园区内的落叶和杂草,减少病虫害孳生的环境;2.加强培养管理:注意植物的日常养护,合理浇水、修剪等;3.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虫害性能的品种进行种植;4.使用防病虫害器材:如使用防虫网、防鸟网等器材保护植物;5.培训园艺人员:提高园林管理人员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知识水平。

结论:园林植物养护中的病虫害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观赏价值。

通过本文所介绍的病虫害的识别与分类、监测与预警、防治措施、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问题,保护和维护园林植物的健康和美观。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是指在园林绿化中,由于自然环境、植物品种等因素导致植物出现的疾病和虫害现象。

这些病虫害会给园林植物的生长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影响园林景观的美观性和生态功能。

因此,科学合理地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是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有多种,下面将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1.白粉病防治:常见于物候期较长的植物,如玫瑰、蔷薇等。

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特征为叶片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粉状物。

防治方法:定期除草、优化植物环境,控制空气湿度,避免水分积聚。

可使用农药进行喷洒,常用的农药有硫酸铜、六甲基缬氨酸等。

2.蚜虫防治:常见于花卉、果树等植物,蚜虫为害范围广,繁殖能力强。

主要特征为植物叶片、茎部等出现黄化、变形等症状。

防治方法:定期检查植物,发现蚜虫时可用肥皂水喷洒,也可使用有针对性的农药进行防治,如嘧虫胺、吡虫啉等。

3.炭疽病防治:常见于蔬菜、果树等植物,炭疽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可引发果实或叶片出现黑斑和腐烂等症状。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加强植物的管理,保持空气流通和植株间的距离,定期使用农药进行喷洒,如多菌灵、福美来等。

4.螨虫防治:常见于常绿植物,螨虫为害会导致植物叶片黄化、脱落等现象。

防治方法:定期清洁植物叶片,加强植物的养分供给,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使用农药进行喷洒,如氧氟沙星、马拉硫磷等。

此外,除了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也是一种重要的措施。

1.选择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2.保持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环境,包括土壤肥力、光照、湿度等方面的合理调控。

3.定期检查植物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并加以处理。

4.增加园林植物的多样性,避免单一植物种植导致病虫害大规模传播。

总之,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多种手段。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护园林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昆虫概述昆虫学: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出来以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和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才能够转变成性成熟的成虫,这种体态上的变化叫做变态。

腹足:长翅目、鳞翅目和部分膜翅目昆虫的幼虫腹部具有用于行走的附肢。

(一)昆虫的特征:(1) 体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体段。

(2) 头部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是感觉和取食中心。

(3) 胸部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是运动中心。

(4) 腹部含有大部分的内脏和生殖系统,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5)外骨骼动物(6) 变态(二)昆虫的特点:种类多、繁殖快、分布广、数量大第二节昆虫的外部形态一、昆虫的头部(一)昆虫的头部形式下口式(蝗虫):适合啃食植物叶片、茎干等前口式(步甲):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捕食性昆虫、钻蛀性昆虫。

后口式(蝉、叶蝉):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为在不取食时保护长喙而形成。

(二)触角昆虫头部的一对附肢,大多数有。

1 触角的基本构造:柄节、梗节、鞭节2 触角的类型A. 丝状(螽蟖、天牛)B. 念珠状(、褐蛉)C. 锯齿状(部分叩甲、芫菁雄虫)D. 双栉状/羽状()E. 膝状或肘状(、蜜蜂、象甲类)F. 棒状()G. 锤状(郭公甲)H. 鳃叶状(金龟子)I. 环毛状(雄蚊)J. 具芒状(蝇类)K. 刚毛状(蜻蜓、叶蝉)蝴蝶和蛾的区别:栉齿状与锯齿状的区别:栉齿状:鞭节各亚节向一侧显著突出,状如梳栉,如豆象雄虫; 锯齿状:鞭节各亚节的端部呈锯齿状向一边突出,如金针虫3 触角的功能在觅食、聚集、求偶和寻找适当产卵场所时起嗅觉、触觉和听觉作用。

蝗虫和蚂蚁的触角触觉作用;雄蚊的触角听觉作用(三)眼1. 复眼位于昆虫头部的侧上方,常圆形,由许多小眼集合而成,用来辨别物体,特别是运动的物体,是最重要的视觉器官。

2 单眼单眼只能感受光的强弱与方向(四)昆虫口器A 咀嚼式口器(蝗虫),B 刺吸式口器(蝉、蚊子),C 锉吸式口器(蓟马),D 虹吸式口器(蝶蛾类),E 嚼吸式口器(蜜蜂)和F 舐吸式口器(家蝇)。

学习口器类型的意义1.确定昆虫的类别:鳞翅目成虫-虹吸式;双翅目的蝇类-舐吸式。

2.指导害虫防治:胃毒剂、触杀剂、内吸剂、薰蒸剂;液体毒饵。

1 咀嚼式口器直翅目、大部分脉翅目、部分鞘翅目和部分膜翅目成虫,很多幼虫特点:具坚硬发达的上颚以咬碎固体食物。

2 刺吸式口器为同翅目、半翅目、蚤目和部分双翅目特有。

特点:上颚和下颚特化成细长的口针3 虹吸式口器蝶蛾类特有特点:上颚消失,由下颚的1对外颚叶特化成1条卷曲能伸展的喙,适于吮吸花蜜。

4 锉吸式口器蓟马类特有特点:取食时用口针将寄主组织刮破,吸取寄主流出的汁液。

二、昆虫的胸部胸部是昆虫的第2体段,是运动中心。

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构成。

每一胸节各有胸足1对,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

多数昆虫在中胸和后胸上还各有翅1对,分别称前翅和后翅。

(一)昆虫的足1. 胸足基本构造成虫的胸足从基部向端部常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共6节。

2 胸足的常见类型步行足(A) :最常见开掘足(B) :腿节或胫节有齿,适合挖土开掘。

如蝼蛄跳跃足(C ) :腿节特别发达,胫节细长。

如蝗虫后足捕捉足(D) :腿节和胫节上有刺,形成捕捉机构。

如螳螂携粉足(E):多毛,第一跗节膨大,内侧刺毛形成花粉刷。

如蜜蜂的后足。

抱握足(F):粗短,跗节特别膨大,具吸盘状构造,交配时挟持雌虫,如龙虱雄虫的前足。

攀握足(G):各节粗短,钳状构造,如虱类的足。

游泳足(H):扁平似桨状,有较密缘毛,适于划水,如龙虱后足。

(二)昆虫的翅1.翅的基本构造常近三角形,有3缘(前缘、内缘、外缘)和3角(肩角、顶角、臀角)。

斜纹夜蛾环状纹和肾状纹之间有3条斜纹2 脉序:又称脉相,是指翅脉在翅面上的排布形式。

命名系统: 康—尼系统。

3 翅的常见类型根据翅的形状、质地与功能,分8类A 膜翅:翅膜质,薄而透明。

蜻蜓、蜂类的前后翅,蝗虫、甲虫、蝽类的后翅。

B 缨翅:膜质,透明,翅缘有长缨毛,如蓟马C 毛翅:膜质,被很多毛。

D 鳞翅:密被鳞片,如蛾、蝶G 鞘翅:全部骨化,坚硬,如甲虫H 棒翅:呈棍棒状,起感觉和平衡身体的作用,如蚊、蝇(双翅目:一对翅膀)E 覆翅:革质,多不透明或者半透明,如蝗虫、螳螂的前翅F 半鞘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如蝽类翅室:翅脉把翅面划分的小区闭室:翅室的各边均被翅脉包围。

如姬蜂。

开室:有一边没有翅脉而达翅缘三昆虫的腹部昆虫的腹部是体躯的第3体段,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1.腹部的节数:9-11节2.腹部的分区生殖前节:又叫脏节,有大部分内脏器官。

生殖节:着生有昆虫的交配及产卵器官。

雌成虫的第8、第9两节和雄成虫的第9节与其他各节很不相同,特称生殖节生殖后节:第10、11节3.外生殖器:昆虫用以交配、授精和产卵的器官统称,主要由生殖节上的附肢特化而成。

1)产卵器:雌性外生殖器,常为管状构造,由3对产卵瓣组成。

土中产卵的常为锥状,如蝗虫。

植物组织产卵的常具有刺破或锯破寄主植物的构造,如蝉。

寄生性的昆虫常具有细长的产卵器,如姬蜂。

有些特化为自卫或者攻击猎物的蛰针,如蜜蜂。

2)交配器:雄性外生殖器,主要由阳茎和抱握器组成。

4 昆虫的非生殖性附肢尾须主要功能为感觉中尾丝不是附肢四昆虫的体壁1. 功能:a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防止外来物质如病原体侵袭。

b外骨骼保持昆虫体形;内骨骼用以附着肌肉。

c在昆虫饥饿和脱皮过程中,体壁内贮存的营养物质可以被消化和利用。

d体壁可特化成各种感觉器和腺体。

e体壁内陷形成一部分器官,如气管系统。

2. 构造:体壁由底膜、皮细胞层、表皮层构成,表皮层分上表皮(保水)、外表皮(最硬)、内表皮(最厚)。

体壁与杀虫剂的关系:触杀性杀虫剂主要通过昆虫体壁渗透进去发挥药效。

在杀虫剂中加入脂溶性化合物,杀虫效果大大提高。

低龄幼虫体壁薄,药效容易渗透,高龄则相反,所以防治害虫要抓住低龄期,要“治早治小”。

灭幼脲使昆虫不能形成新表皮而死亡。

(二)体壁衍生物:由皮细胞和表皮发生的特化构造a向外突出形成各种外长物,如刚毛b体壁内陷形成内骨骼和各种腺体第四节昆虫的生物学特征昆虫生物学:研究昆虫个体发育中生命特性的科学,主要包括昆虫的生殖、生长发育、生命周期、各发育阶段的习性和行为、某一段时间内的发生特点等方面。

一、昆虫的生殖方法1)两性生殖: 要经过雌雄两性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后才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

2)孤雌生殖: 卵不经受精也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

如蚜虫。

a偶发性孤雌生殖偶尔出现……现象,如家蚕。

b永久性孤雌生殖几乎或完全进行孤雌生殖,如粉虱。

c周期性孤雌生殖(异态交替):某些昆虫的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随季节变迁而交替进行。

如蚜虫。

意义:利于昆虫的分布;更能充分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异态交替现象能使昆虫更好地发挥两种生殖方式的优势。

3)多胚生殖: 1粒卵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

膜翅目昆虫(如姬蜂科)。

使寄生性昆虫一旦找到理想的寄主便能产生较多后代。

二、昆虫的个体发育和变态1 昆虫的个体发育胚胎发育:昆虫在卵内的发育过程,从受精卵开始到幼虫破卵壳孵化为止。

胚后发育:幼虫从卵中孵出到成虫性成熟为止的发育阶段。

1 昆虫的变态1.1 不完全变态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

主要特点:幼体与成虫在体形、习性及栖息环境等方面非常相似。

仅在体型大小、性器官发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1.2 完全变态主要特点:个体发育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

幼虫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栖息环境、取食行为上与成虫差异很大。

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三、昆虫各虫期的特点(一)卵期2 大多数卵长1.5-2.5mm间,一般为卵圆形或肾形,也有瓶形等3 昆虫的产卵方式与适应性散产(菜粉蝶、玉带凤蝶)、聚产(斜纹夜蛾)方便觅食:如植食性昆虫。

预防天敌和同类侵害:如螳螂的卵。

(二)幼虫期1 脱皮:昆虫自卵内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就要脱去旧表皮并重新形成新表皮的过程。

脱下的旧表皮称为蜕。

脱皮次数一般4~12次。

第1龄幼虫:从孵化至第1次脱皮前的幼虫或若虫注:幼体(统称)分稚虫(蜻蜓等,幼虫期水生)、幼虫(完全变态的昆虫幼体)、若虫(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幼体)龄期:相邻两次脱皮之间经历的时间。

戴氏定律:鳞翅目幼虫头壳宽度按几何级数增长,即前后两龄幼虫头壳宽度比为常数。

2 孵化:胚胎发育完成后,幼体脱卵而出的过程。

初孵幼虫:从卵内孵出后到取食之前的幼虫。

一些鳞翅目的初孵幼虫常有取食卵壳或同类卵的习性。

3 蛹化或化蛹: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在获取足够营养后,从一个自由活动的虫态变为一个不食不动的虫态的过程。

4 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

5 幼虫的类型:1)多足型幼虫3对胸足外+ 2~8对腹足鳞翅目2~5对。

2)寡足型幼虫3对胸足发达+0腹足金龟子幼虫3)无足型幼虫0胸足+0腹足蚊、蝇类等幼虫(三)蛹1 离蛹:又称裸蛹, 翅和附肢不贴附于蛹体上,可以活动,同时腹部各节间也能扭动。

鞘翅目、膜翅目的蛹。

2 被蛹: 翅和附肢都贴附于蛹体上,不能活动,大多数腹节或全部腹节不能扭动。

鳞翅目的蛹3 围蛹: 蛹体来说是离蛹,只是蛹体被最后两龄幼虫的蜕共同构成的蛹壳包围。

如蝇类(四)成虫期1 性成熟大多数昆虫,如蛾、蝶等,需经过一段时间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称为补充营养。

2 雌雄二型现象:同种的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的结构差异和第2性征的不同外,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如雌蛾触角为丝状,雄蛾触角为羽状;短额负蝗雌性个体显著大于雄性个体。

3 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个体间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如蚂蚁。

四、昆虫的生活史1 :昆虫的新个体自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全部发育过程。

2.生活史: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

年生活史:昆虫在1年中的发育史。

1)化性:昆虫,特别是具有滞育特性的昆虫在1年内发生的固定代数。

2)世代重叠:五、昆虫的行为和习性(一)休眠与滞育根据引起和解除滞育的条件,将生命停滞现象分为休眠与滞育。

a 休眠:是由不利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性生长发育停滞的现象,当不利环境条件消除时能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引起休眠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如温带或寒带地区秋冬季节的气温下降、食物枯竭,或热带地区的高温干旱,都可引起一些昆虫的休眠。

b 滞育:昆虫在光周期和温度变化等外界因子的诱导下,通过体内生理编码过程控制的发育停滞现象。

(二)昆虫的趋性趋性:对某种刺激具有定向的活动的现象。

趋光性:蛾子、金龟子等在夜晚对紫外光趋性很强,可以利用黑光灯诱集;蚜虫对黄色光趋性很强,可以利用黄板诱集。

趋化性:利用食饵诱杀、性诱杀、驱避等方法防治害虫。

(三)假死:昆虫在受到突然刺激时,身体卷缩,静止不动或从原来停留处突然跌落下来呈“死亡”之状,稍停片刻又恢复常态而离去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