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2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2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一)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一、课前导入1. 请学生回顾一下《诗经》中的《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通过这首诗,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二、课堂探究1. 合作小组讨论-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读《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全班分享-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对《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解读,并讨论其他同学对他们解读的看法。

- 教师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给予呼应和点评。

3. 教师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诗经》中的其他篇章,以增加学生对诗歌整体的理解。

4. 个人思考- 让学生个人思考以下问题并用书面形式回答:a. 你认为《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b.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c. 你有没有类似的情感和思考?请写下来并简要解释。

5. 小组讨论和分享- 让学生根据个人思考的答案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 引导学生尝试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思考并表达对这首诗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1. 综合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探究,例如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2. 阅读相关文化背景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3. 借助互联网等资源,了解《诗经》中其他经典篇章的内容和意义。

4.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创作活动,例如写一篇与《归去来兮辞》相呼应的故事、写一篇诗歌扩写或创作等。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二)教案来源: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1)教案类型:阅读课教案教案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故都的秋》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

”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

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

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自由朗读两遍。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

(一)作者及本文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

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

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

(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

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三、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一、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

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

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

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写作背景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三、课文分析《归去来兮辞》的序言部分交代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四、基础训练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瓶无储粟.(sù)求之靡.途(mí)田园将芜.胡不归(wú)舟遥遥以轻飏.〔yáng)引壶觞.以自酌(shāng)眄.庭柯以怡颜(miǎn)策扶老以流憩.(qì)时矫首而遐.观(xiá)云无心以出岫.(xiù)景翳翳...以将入(yǐngyì)将有事于西畴.(chóu)既窈窕..欲何之(huáng)或..以寻壑(yǎo tiǎo)胡为乎遑遑植杖而耘耔..(yúnzǐ)登东皋.以舒啸(gāo)2、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3、词类活用: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4、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课程概述:本教学设计以古文《归去来兮辞》为文本,旨在通过对该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深入学习和分析《归去来兮辞》这篇古文,让学生能够理解古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感悟。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古词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够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感悟。

教学重难点:1.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2.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古词句,写出符合古文风格的作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过渡。

2.教师提前给学生发放本节课的学习材料和预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诵读与讲解1.学生自由诵读《归去来兮辞》。

2.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课文的大意和情感表达。

3.教师给出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对关键句子进行讲解和解读。

第三课时:语言点剖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一些古词句的意义和用法,例如“归去来兮”,“何思秋风?”等。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每个古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句子中进行练习。

第四课时:写作实践1.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离别和归来的文章,要求使用课文中的古词句,并体现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修改和互评,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第五课时:背景知识学习1.教师讲解《归去来兮辞》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背景知识,分享给全班,并进行讨论和展示。

第六课时:文学鉴赏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析《归去来兮辞》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作文解读,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第七课时:课外阅读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一些与《归去来兮辞》主题相关的作品。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归去来兮辞》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等重点字词的意义。

 2、文言特殊句式。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学习难点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一课时
 知识链接
 作家与作品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至今还广为传颂的名句有: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注译】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而弯腰。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10篇】

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10篇】

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

《归去来兮辞》是⼀篇脱离仕途回归⽥园的豪迈宣⾔,陶渊明以诗⼼慧眼来透视⽣活,⽤⽣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拘⽆束的乡间⽣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然景物的描写,展⽰了诗⼈崇尚⾃然、追求⾃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编整理了⾼中语⽂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归去来兮辞教案1教学设计:教学⽬标:1.诵读感知,理清思路2.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3.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导⼊新课、⾛进作者1.看对联,猜⼈物。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外醉三⽃;开⽥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

2.看图⽚,猜作品。

(1)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

——《桃花源记》(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

——《饮酒》(其五)(3)晨兴理荒*,带⽉荷锄归。

——《归园⽥居》(其三)3. 知⼈论世⼜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谥号:靖节先⽣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4.预习检测⼤家对课⽂已进⾏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测⼀下⼤家的预习情况。

⾸先我们⼀起来正⾳。

接着梳理⽂⾔知识。

精彩的展⽰源于⼤家认真的预习,值得赞赏!5.揭⽰学习⽬标诵读感知,理清思路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解题理思路1.解题标题是⽂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助词;辞,赋的⼀种,⼀般要押韵。

2.理思路再次回到题⽬,请问: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归去)⽂章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家⼤声朗读课⽂,思考这个问题。

谁来回答?(找⼀⽣答)板书:(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本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因、情、悟”三个字更深刻地解读陶渊明,感受他的隐逸情怀。

三、品读赏析、感受情怀(⼀)归去之因过渡语:在封建社会,⼈们要建功⽴业,要“⼤济苍⽣”,实现⼈⽣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密联系在⼀起的,⽽陶渊明在少年时就有“⼤济苍⽣”之志,踏⼊仕途⼤可实现他年轻时的理想,但此时的陶渊明为何要辞官归乡呢?请⼤家听录⾳,从第⼀段中画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明确:⽥园将芜、⼼为形役、已往不谏、迷途未远、今是昨⾮(⼆)归去之悟过渡语:因为⼼为形役,内⼼被外在形体所役使因为迷途,视⼊仕为迷途因为认识到昨天是错误的所以,陶渊明弃官⽽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要点突破】一、注音:心惮.()矫.首()一稔.()熹.微()轻飏.()壶觞.()眄.庭柯()倚.南窗()流憩.()曷.()出岫.()翳.翳()西畴.()棹.孤舟()遑.遑()窈窕..()耘耔.()东皋.()二、实词:1.通假字(1)乃瞻衡宇( ) (2)景翳翳以将入( )2.古今异义(1)知来者之可追(古义:;今义: )(2)将有事于西畴(古义:;今义: )(3)既窈窕以寻壑(古义:;今义: )(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今义: )(5)策扶老以流憩(古义:;今义: )(6)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古义:;今义: )(7)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古义:;今义: )(8)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乘①聊乘化以归尽()②乘虚而入()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④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策①策扶老以流憩()②振长策而御宇内()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审①审容膝之易安()②用意详审()③为人主计,莫如先审取舍()④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委①曷不委心任去留()②王年少,委国事大臣()③教化从来有原委()④委命下吏()将①田园将芜()②将信将疑()③暂伴月将影()④出郭相扶将()⑤将功赎罪()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⑦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4.词类活用(1)园日涉以成趣( ) (2)时矫首而遐观( )(3)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 (4)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5)策扶老以流憩( ) (6)眄庭柯以怡颜( )(7)乐琴书以消忧( ) (8)悦亲戚之情话( )(9)善万物之得时( ) (10)倚南窗以寄傲( )三、虚词以①既自以心为形役()②舟遥遥以轻飏()③农人告余以春及()④引壶觞以自酌()⑤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⑥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之①感吾生之行休()②胡为乎惶惶欲何之()③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④之子于归()⑤悦亲戚之情话()⑥何陋之有()⑦怅恨久之()四、句式1.既自以心为形役( )2.问征夫以前路( )3.复驾言兮焉求( )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五、课文理解1.本文在序和第一段中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2.陶渊明在归途中快乐而急切,他水路兼行,归心似箭,“恨晨光之熹微”。

家中的生活到底有哪些乐趣?请分析一下文章从哪几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3.辞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4.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但这乐的背后也掩藏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悲哀,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感想和处世哲学,是否显得消极?【感悟总结】1.中心主旨本文是作者的一篇述志作品,叙述了他弃官归田时一路上的心情、回家后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达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强调了摆脱仕途羁绊的决绝态度,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田园劳动生活,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但由于他的思想经常处于矛盾之中,又找不到真正的出路,在坚持与黑暗现实抗争的同时,也流露出一些“乐天安命”和“人生无常”的消极避世思想。

2.写作特色(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借助于对景物形象生动的描绘,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的,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又饱含离开官场、回归自然的欢欣。

(2)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

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3)运用辞赋的形式来加强抒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是赋的特点。

本文具有赋的铺张叙事、讲求用韵、骈偶和辞藻等特点。

文章的主旨在于说明“今是而昨非”,对“昨非”一笔带过,未加描写,而对“今是”,即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

这里既保持了赋的音韵和谐、辞采艳丽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的毛病,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本文具备了较强的抒情功能。

【随堂检测】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心为形役窈窕淑女乃赡衡宇载欣载奔B.涉园成趣侯车室携幼入室山清水秀C.矫揉造作迷途知反乐天安命欣欣向荣D.寓形宇内不胫而走明火执仗横槊赋诗2.对下列短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园将芜.(荒芜) 乃瞻衡宇.(世界)三径就.荒(近于) 有酒盈.樽(满)B.引.壶觞(拿来) 审.容膝(仔细看)策.扶老 (拄着) 矫.首(举,抬起)C.息.交(断绝) 出岫.(泛指山峰)西畴.(田地) 巾.车(车帷)D.寻壑.(山沟) 耘.耔(除草)东皋.(高地) 聊.乘化(姑且)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舟遥遥以轻飏 B.云无心以出岫C.木欣欣以向荣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3)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4)____________,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作文素材】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

面对官阙,他选择了归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

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

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他曾在满朝文武勾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他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市……他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答案【要点突破】二、实词1.通假字:(1)乃瞻衡宇(通“横”,横木) (2)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2.古今异义(1)知来者之可追(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2)将有事于西畴(古义:耕种之事;今义:有事情。

)(3)既窈窕以寻壑(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

)(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5)策扶老以流憩(古义:拐杖;今义:搀扶老人。

)(6)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古义:因此;今义:承接连词。

)(7)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古义:做官;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8)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古义:小孩;今义: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3.一词多义(1)乘⎩⎪⎨⎪⎧ 聊乘化以归尽(顺随)乘虚而入(利用、凭借)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车)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量词,sh èn ɡ)(2)策⎩⎪⎨⎪⎧ 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策略)(3)审⎩⎪⎨⎪⎧ 审容膝之易安(明白、知道)用意详审(详细,周密)为人主计,莫如先审取舍(审察)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确实)(4)委⎩⎪⎨⎪⎧ 曷不委心任去留(随从,顺从)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委托)教化从来有源委(末尾)委命下吏(把……交给)(5)将⎩⎪⎨⎪⎧ 田园将芜(将要)将信将疑(且,又)暂伴月将影(和,与)出郭相扶将(扶持)将功赎罪(拿,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将领,读ji àn ɡ)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统兵,读ji àn ɡ)4.词类活用(1)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天)(2)时矫首而遐观(名词作状语,有时)(3)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小孩子)(4)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5)策扶老以流憩(名词用作动词,拄着)(6)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愉快)(7)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琴书,名词用作动词,抚琴、读书)(8)悦亲戚之情话(意动用法,以……为愉快)(9)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用作动词,喜好、羡慕)(10)倚南窗以寄傲(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傲的情志)三、虚词1.以⎩⎪⎨⎪⎧ 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使、让)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同“而”)农夫告余以春及(介词,把)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承接)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动词,用、采取)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表目的,来)2.之⎩⎪⎨⎪⎧ 感吾生之行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到……去)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代词,他们)之子于归(代词,这)悦亲戚之情话(助词,的)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怅恨久之(音节助词,无实义)四、句式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是“被”的意思)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前路问征夫”)3.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应为“复驾言兮求焉?”)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应为“农人以春及告余,于西畴将有事”)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应为“乐夫天命复疑奚!”)五、课文理解1.本文在序和第一段中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点拨】作者在文中提到辞官的原因有四点: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