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一)
腔隙性脑梗塞120例临床与CT分析

,
.
共济 失 调轻 瘫
假 性 延髓 麻 痹
。
.
。
无症状型 1 5 例
28
.
5 % ) (1 2 . 6%
既 往史 中 冠 心 病史
4 1
.
、
1 有 高 血 压 病者 8 4 例 (8
)
.
,
大多数的 临床
C T
者
例
,
、
)
3 例 (1 0 纯感 觉 型 1
8
,
8% )
,
例 其
9 2
动 性偏 瘫
纯感 觉 型
,
同侧 共 济 失 调及 下
他 血 管性 痴 呆 例 例
, ,
例
2
假 性 帕金 森 综 合症 例
,
肢 轻瘫
床类型 征之 多 三
、
扬 音不 全 手笨 拙 综合 征 等多 种 临 近 年来又 发展 到将 近 2 0 余种 综合 本组 的资 料 提 示
,
当减少 剂量 和 延长 给 药 时 间
尽 可能 以较 这样可 以
,
一 300m l
而 对 一 些 迟 迟 不 出现 阿托 品化
缓 的 阿 找 品积 累 达 到 阿 托 品 化
品 化后 不久
,
(超 过 2 4
小 时 ) 的患 者
除其 它 抢救 措 施
。
避 免 由 于 体 内风 托 品 的 快 速积 累 应 当强 调 的 是 观 察 下进 行
12 0 11
;
例中
,
,
男 0 5
10 3
例
岁
43
。
7 例 女 1
.
病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 分析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腔隙性脑梗死的CT影像学特征•临床与CT影像学联合诊断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的防治策略•结论与展望01引言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在中老年人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肢体麻木和眩晕等。
背景介绍研究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
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CT表现与预后情况。
与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收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影像学资料。
02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偏瘫、四肢瘫或单瘫,伴有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
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或感觉减退,有时出现感觉异常。
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或语言理解困难等。
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认知功能下降。
有典型的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如运动、感觉和语言障碍等。
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症状与体征头颅CT或MRI显示脑组织缺血或梗死病灶,直径一般为2-20mm。
影像学检查需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出血、脑炎等。
排除其他疾病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现状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
康复治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整饮食和运动等生活习惯。
预防措施03腔隙性脑梗死的CT影像学特征腔隙性脑梗死CT影像学的表现梗死灶的形状和大小腔隙性脑梗死在CT影像上表现为小面积的低密度梗死灶,通常呈卵圆形或条状,直径一般在20mm以下。
梗死灶的密度梗死灶的密度在发病初期较低,随着病情发展,密度逐渐升高,呈现等密度或高密度影。
周围水肿带腔隙性脑梗死周围通常存在一个低密度的水肿带,宽度一般在5mm左右。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通常是局限性低密度区,大小一般小于2cm。
这些低密度区一般位于皮质下白质区域,常见的部位有内囊、基底节、丘脑、脑干等。
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相比,腔隙性脑梗死在CT上表现为较小
的梗死灶,并且没有明显的强化特点。
同时,在CT上可以观察到梗死区
周围的小型脑出血灶,又称为微出血。
这些微出血的存在可以帮助鉴别腔
隙性脑梗死与其他类型脑梗死。
1.梗死灶的定位和分布:通过CT可以明确腔隙性脑梗死的位置和分
布情况。
常见的部位有内囊、基底节、丘脑、脑干等。
在分析梗死灶的位
置时,可以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判断,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病灶对相应功能的
影响。
2. 梗死灶的大小和形态:CT可以帮助评估梗死灶的大小和形态。
一
般来说,腔隙性脑梗死的梗死灶较小,一般小于2cm,呈圆形或椭圆形。
这些信息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3.梗死灶的强化特点:腔隙性脑梗死的梗死灶通常没有明显的强化特点。
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相比,这一特点有助于进一步鉴别腔隙性脑梗死和
其他类型脑梗死。
4.微出血的观察:腔隙性脑梗死常常伴随有周围小型脑出血灶的存在,即微出血。
通过CT可以观察到这些微出血,在鉴别腔隙性脑梗死和其他
类型脑梗死时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总之,临床和CT分析是诊断和鉴别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了解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CT特点,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分析体会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分析体会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塞117例临床与CT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
结果经过CT检验发现腔隙灶159个,腔隙灶径线测量,最短2 mm,最长20 mm,径线测量情况为:病灶径线小于5 mm的患者16例,5~10 mm的患者74例,47例患者11~15 mm,21例16~20 mm患者;临床表现为:82例(70.1%)患者单纯运动性偏瘫,24例单纯感觉性卒中,3例共济失调性轻偏瘫,7例患者并未出临床症状体征。
总结:具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较易发生腔隙性脑梗塞,易发部位为基底节。
腔隙性病灶多数为圆形和椭圆形,直径在5~10 mm,单纯运动偏瘫为腔隙性梗塞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标签:空隙性;脑梗塞;CT分析腔隙性脑梗塞(LI)是脑部穿通动脉发生梗塞之后,由于巨噬细胞将梗塞处的脑组织移动之后,遗留下来的小腔,直径一般在1~20 mm。
为了对腔隙性脑梗塞和CT体会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我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117例的临床资料与CT体会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
女34例,男83例,年龄28~89岁,平均年龄(58.1±4.8)岁,4例在40岁以下,6例40~49岁,34例50~59岁,39例60~69岁,34例70岁以上。
4例患有糖尿病,54例具有高血压病史,1例具有高肺心病史。
1.2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体会2 结果经过CT检验发现腔隙病灶159个,具体的分布情况为:118例患者基底节,14例内囊,6例尾状核,5例丘脑,1例脑干,3例小脑,3例额叶,2例颖叶,1例枕叶,3例顶叶;83单发病灶,2个病灶28例,5例3个病灶,1例4个病灶。
CT发现的159个腔隙梗塞病灶中,137个椭圆形和圆形病灶,22个楔形病灶,大部分病灶的边缘都较为清晰,只有14个病灶边缘较为模糊。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
疼痛管理
为病人提供适当的疼痛缓解措 施。
药物治疗
溶栓治疗
在发病后3小时内,使用溶栓药 物如rt-PA(重组组织纤溶酶原 激活剂)进行静脉注射,以溶
解血栓。
抗血小板治疗
使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 雷等,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或扩展。
抗凝治疗
对于有房颤等心律失常的病人 ,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 以防止血栓形成。
CT对钙化灶的显示效果较好,而 MRI则较差。
对出血的显示
MRI对出血的显示效果较好,而CT 则较差。
04
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与预后
一般治疗
01
02
03
04
维持生命体征
监控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 等生命体征,确保其稳定。
营养支持
为病人提供足够的营养,包括 通过鼻饲或静脉注射提供营养
。
预防感染
监测病人是否有感染迹象,如 肺部感染等,并采取预防措施
特征
梗死灶直径通常小于15mm,且 多位于脑深部白质、基底节、脑 干等区域。
发病机制
血管栓塞
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血管栓塞 ,栓子来源于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 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流动力学改变
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 改变,可导致小动脉闭塞或血流减少 ,从而引发腔隙性脑梗死。
分类与分期
体征
患者出现上述常见症状, 如轻偏瘫、感觉异常、语 言障碍、视觉障碍等。
CT检查
通过头颅CT检查,发现脑 组织内低密度影或高密度 影,提示有腔隙性脑梗死 。
鉴别诊断
与脑出血鉴别
腔隙性脑梗死一般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而脑出血则可能出现这些症 状。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影像学检查
CT显示为急性腔隙性梗死,病灶位于基底 节区。
治疗与预后
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治疗, 患者症状得到缓解,预后较好。
病例二:慢性腔隙性脑梗死
慢性起病
患者长期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 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
CT显示为慢性腔隙性梗死,病灶位 于内听道附近。
病情演变
症状逐渐加重,伴有轻微的神经功 能缺损。
运动性失语
表现为患者能看懂文字,但听 不懂别人的谈话,不能回答问 题,或只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自己的意思。
感觉性失语
表现为患者能讲话及书写,也能 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因此不能理解别人的意思。
命名性失语
表现为患者看到某物时能说出它的 用途,但叫不出名称。
重度表现
01
02
03
偏瘫
表现为一侧肢体完全瘫痪 ,甚至意识障碍、昏迷等 。
近年来,腔梗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老年人常 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
研究表明,腔梗的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 异常等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对这些因素的早 期控制和干预对于预防腔梗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展望
尽管腔梗的发病率较高,但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治疗和预防 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病灶部位
关键部位的梗死如脑干梗死,预后通常较 差。
病灶大小
大病灶通常提示严重的血管病变和更高的 残疾风险。
并发症
如脑水肿、出血转化等并发症可影响预后 。
04
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与预 防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 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
形成。
抗凝药物
如华法林、肝素等,可以降低 血液凝固性,预防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例, 面瘫 l 例 , 6 晕厥 4例 , 觉障碍 8例 , 感 视物模 糊 5例 , 记 忆 力减退 6例 , 动失 调 6例 , 运 意识 障碍 5例 , 肌张力减 退 7 例, 腱反射活跃 6例 , 病理反射 阳性 9例 。 既往有高血压病 5 l 例, 糖尿病 5例 , 心脏疾病 l 例 , 3 脑动脉硬化 2 6例 , 栓塞 8 脑 例, 癫痫 5例 , 脑外伤 4例 。
维普资讯
医学信 息 20 年 9 08 月第 2 卷第 9 1 期 M dcln rao. e. 08 V12 . o ei f m tn Sp 20; o 1N . a Io i . 9
儿与羊水周 围见不 到子宫壁声像 ; 宫颈妊娠: ③ 子宫稍 大或正
始心管搏动 即可确定诊断 。 如果无 心管搏 动又无 明显的停 经
【 高 洁贤, 3 】 刘建伟 , 争 . 林 B超在急腹症 的诊治 价值[ ] J . 药学院 广东
学报 ,0 2 2 ( )7 — 2 20 ,o 1 : 17 . [】 永 昌 , 4周 郭万学 . 超声 医学 [ , 3版 . M] 第 北京 : 学技 术文献 出版 科
所有病例只有 8例病灶症状在病灶 同侧者 l 2例 ,占 1. 1 %; 3 无症 状者 l 7例 , 1%。 占 6
维普资讯
医学信息 2 0 年 9 08 月第 2 卷第 9 M d a I o a o . e . 0 8 V 12 . o l 期 ei ln r tnSp20. o 1N . c fm i . 9
3 讨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汇报人:日期:目录CATALOGUE•引言•影像学检查方法•CT表现与诊断依据•临床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估•鉴别诊断与误诊分析•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01 CATALOGUE引言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深部小血管闭塞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定义发病率病灶特点占脑梗死的20%-30%,好发于中老年人群。
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小于1.5cm,多位于基底节区、脑干等部位。
030201腔隙性脑梗死概述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小动脉玻璃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微血管病变,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高血脂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从而引发腔隙性脑梗死。
高血脂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吸烟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表现为一侧面部和肢体无力,无感觉障碍和视觉障碍。
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障碍,无运动障碍。
表现为一侧肢体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症状,如指鼻试验阳性、跟膝胫试验阳性等。
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手笨拙等症状。
临床表现与分型02CATALOGUE影像学检查方法利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通过计算机重建获得图像。
原理扫描速度快,成像清晰,对钙化、骨骼等结构显示较好,价格相对较低。
优势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让人体中的氢原子发生共振,通过计算机重建获得图像。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血管、神经等结构,无辐射损伤,对脑部病变诊断价值较高。
优势原理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CT对钙化、出血等病变显示较好,而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CT有辐射损伤,MRI则无。
选择依据根据患者病情、检查目的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03CATALOGUECT表现与诊断依据在超急性期,CT平扫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密度轻度减低,边界不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一)
【摘要】目的:结合病史分析腔隙脑梗死临床症状和CT表现,着重讨论腔隙脑梗死病因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CT资料。
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肢体定位症状与病变部位不符,另有部分病人临床无症状。
CT表现为病灶大小5~15mm低密度灶,好发于基底节豆状核、尾状核和内囊以及丘脑、桥脑和脑白质。
可伴有其他部位脑梗死、脑出血、脑萎缩及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
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及血栓有密切关系,临床症状对腔隙性脑梗死的CT诊断帮助不大。
【关键词】脑梗塞;体层摄影术;诊断TheClinicalAnalysisofCTImagineonCerebralLacunarInfarction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relationshipbetweenfactorsandclinicalsymptomsonthebasisoftheclinicalsymptomsan dCTappearancesofcerebrallacunarinfarction(CLI).Method:Theclinicaldatasof106casesofCLI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Result:TheagedpersonseasilysufferedformCLIthatwasthemostimportantcerebraldiseases.TheCLIsymptom sweredifferent.Accordingtotheappearancethepatients,thelocationofdiseaseswerefounddifficultly. Otherpatientswerelackofsymptom.Thehigh-densitydiameterofappearanceofCTwas5~15mm.Thele sionfocuswerelocatedatinternalcapsule,putaminaandsoon.Conclusion:ThehighriskfactorsofCLImightbehypertension,diabetes,hyperglycemia,andthrombosisandsoon.Th eclinicalsymptomsarelimitedattheCTdiagnosistheCLI.
Keywords:Cerebrallacunarinfarction;Computertomographyofhead;Diagnosis
随着CT和MRI应用于临床,发现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在脑血管病变中的重要位置。
本文收集了我院经临床和CT诊断的LI患者106例,通过对其临床症状和CT表现进行详细分析,着重讨论LI的病因及CT表现与临床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LI患者106例,男性64例,女42例,男女比例为1.5:1,年龄58~95岁,平均76.5岁。
发病至扫描时间最短8h,最长19年。
1.2临床症状和体征:头痛23例,头晕31例,肢体麻木18例,肢体无力22例,偏侧肢体无力39例,偏瘫8例,吐语不清14例,失语6例,面瘫16例,晕厥4例,感觉障碍8例,视物模糊5例,记忆力减退6例,运动失调6例,意识障碍5例,肌张力减退7例,腱反射活跃6例,病理反射阳性9例。
既往有高血压病51例,糖尿病5例,心脏疾病13例,脑动脉硬化26例,脑栓塞8例,癫痫5例,脑外伤4例。
1.3CT扫描技术:应用岛津SCT-4800CT扫描机和东芝TSX-021双排螺旋CT扫描机,层厚10mm,层距10mm,M以OM线为基线上连续扫描10~12层,部分病例加扫病变区2mm 薄层。
全部病例均为平扫。
2结果
2.1病变数目及分布:106例LI患者共发现病灶167个,其中单发病灶108个,占64.7%,多发病灶59个,占35.3%。
豆状核58个,内囊67个,放射冠41个,丘脑48个,脑干5个,尾状核17个,外囊18个,屏状核16个,大脑皮层18个。
2.2病变形态及大小:基底节区、丘脑区和脑干病灶多为卵圆形;外囊和屏状核病灶多为长条状或裂隙状,平行或重叠于外囊;放射冠区病灶多为斑片状。
病灶最小2.8mm,最大22mm,平均12.4mm。
其中脑干的病灶一般发生在两侧。
脑干外形无改变。
所有病例只有8例病灶症状在病灶同侧者12例,占11.3%;无症状者17例,占16%。
3讨论
早在1965年FISHER就把“小而深的脑部梗死”定名为“腔隙性脑梗死”〔1〕。
有文献报道〔2~4〕,LI是指脑深部穿枝动脉闭塞所致的脑软化灶,病灶大小5~15mm,好发于基底节豆状核、尾状核和内囊及丘脑、桥脑和脑白质,其他部位少见。
LI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缺血性中风的25%。
它的临床症状表现形式多样,且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临床没有症状,本组17例,占16%,LI可单发,也可多发,本组分别占64.7%及35.3%,与文献报道一致。
LI的病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多数学者认为LI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文献报道LI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为47%~78%,本组高血压患者为51例,占48%,与文献报道相近〔2~4〕。
动脉硬化也是常见的病因之一,发出深穿动脉的大脑前、中、后动脉壁上的硬化斑使管腔狭窄,当血压下降,使深穿动脉供血区缺血、坏死、软化〔3〕。
另有文献认为,糖尿病与多发性LI有关,与单发LI无关〔1〕。
本组5例糖尿病患者,4例为多发性LI,1例为单发性LI。
心脏病的附壁栓子或颈动脉狭窄血栓脱落也是引起LI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吸烟、饮洒和脑部血流改变等因素,目前可能对LI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但确切的关系尚不明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