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_MRI表现分析_祝永忠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_MRI表现分析_祝永忠

出 血 性 脑 梗 塞 临床 与 影 像 学分 析
[J ]
.
[ 素 ’J
,
有 人 图 用 动 态脑 血 管 造 影也 发 现 动 脉 内 栓 子 向 远 端迁

19 ( 1 0
,
)
:
118 一 119
,
.
移 此时远端 的 血 管由 于 已 发生 缺 血 坏 死 在血 压急 剧升 高 的
,
5 ]盛 爱 珍 张 小 燕 罗 盛 等 【
、 ,
急性 期 犯 u 信 号 表 现 为 lT
。 , 。
按影 像 学 改 变 可 分 为血 肿 型 ( 图 组病例分别 为
4
) 及非血 肿 型 ( 图 4
,
1 2 5


) 本

,


n
例 非 血肿 型 发 病率 较 高 预后 较好
2 7%
.
,


T 犯 均 为 高信 号 M I U 可 明 确 高信 号 几 低 信 号 亚 急性期 l J [ 显 示 亚急性 期 出 现 的 出血 灶 尤 其 是 出 血的 分期 更优 于 c r v
.
现 代诊 断 与 治 疗
.
,
r 或 C
3 2
M IU
.
M
I 时才 发现 故 在临床上发 现 大 面 积梗 死者 应 在 二 周 R
,
,
2X ( 抖 15 (6
)
:
.
379
.
内复查 c r
有 条件 的 可 复查
:
M】 U
o
3〕 陆 少 波 蒙云 【

出 血 性 脑梗 塞 1 8 例 临 床 分 析 〔J ]

出血性脑梗塞38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出血性脑梗塞38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p r e s s u r e lu f c t u a t i o n s , e rl a y a c t i v i i t e s , i n a p p r o p r i a t e e mo t i o n a l a n d e a r l y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v a s o d i l a t o r d r u g s nd a a n t i c o a g u l nt a s a n d
( 7 1 . 0 5 %) , 5 c a s e s ( 1 3 . 1 6 %) we r e r t a n s f e r e d , i n 6 c a s e s ( 1 5 . 7 9 %) d i e d . C o n c l u s i o n Oc c u r r e n c e o f h e mo r r h a g i c i n f rc a t i o n , b l o o d
Me t h o d Ra n d o ml y s e l e c t e d c a s e s o f h e mo r r h a g i c i n f a r c t i o n i n o u r h o s p i t a l i n 2 0 1 0 a d mi t t e d 3 8 c a s e s we r e a n a l y z e d r e r t o s p e c t i v e l y . Re s u l t s Af t e r t r e a me t n t , 3 8 c a s e s o f h e mo rh a g i c i n f a r c i t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s t a b l e c o n d i t i o n i mp r o v e d i n 2 7 c a s e s

出血性梗死14例临床分析

出血性梗死14例临床分析
告如下。 I 临 床 资 料
栓 抗 凝使 栓 子 溶解 碎裂 迁 移 导致 再 灌 注 , 液外 渗 或 破 裂 出 血
血 。出 血 性梗 死 发 生 部 位 以颢 、 、 区 为 多 , 能 为 大 脑 中 顶 枕 可 动 脉 与 大 脑后 动脉 分 支 双重 供 应 , 使 梗 死 区周 围 缺 血 毛 细 致 本 组 男 9 , 5例 , 龄 3 ~ 7 例 女 年 4. 3 中 7 3 3 【 献标 识 码 】 B 文 【 文章 编 号 】 17 —10 2 1 )90 3 —1 6 35 1 ( 0 0 1—0 60 动 脉 主 干 造成 远 端 血 管 壁 损 害 , 透 性 增 加 。 另 外 , 用 溶 通 应
我 院 2 0 —7 2 1—7收 治 出血 性 脑 梗 死 1 0 80 ~ 0 00 4例 , 报 现
病例 , 别 是 在颞 顶 枕 区 梗 死应 用 抗 凝 治 疗 应 特 别 当心 。溶 特
栓抗 凝要 注意 时 机 , 6 h以 内 为 好 。 在 脑 梗 死 治 疗 中 , 以 如
栓 药物 , 应用 2 % 甘 露 醇 降 颅 压 , 制 血 压 , 防 并 发 症 治 O 控 预
血 ; 病 后 1 T示 有 梗 死 性 出血 性 改 变 。梗 死 部 位 : 5例 ~3dC 颞 、 、 叶 6例 , 、 顶 枕 颞 顶部 4例 , 、 颞 枕部 2例 , 底 节 区 2例 。 基 出 血性 表现 单 一 血 肿 者 4例 , 层 区 多发 斑块 出 血 l 皮 0例 , 病 灶 周 围 严重 水 肿 9例 , 度 水 肿 者 5例 。 出血 量 1  ̄2 。 轻 0 5mL 14 治 疗与 预 后 . 本组均及时停用抗 血小板聚集 、 纤 、 降 溶

出血性脑梗死34例临床及CT分析

出血性脑梗死34例临床及CT分析

床 与 C 资料 分 析 如下 。 T
临床 资料
4 治 疗 与 转 归 全 部 患 者 C 检 查 确 诊 为 T
HI , 后 停用 抗 凝 、 降纤 、 管扩 张 剂 等 , 血 给予 脱 水、
1 一 般 资料
3 4例 HI 者 , 2 患 男 1例 , 1 女 3
例 , 龄 4 ̄ 7 年 2 8岁 , 均 年龄 5 . 平 8 9岁 。 发 病 : 原 风 心病 1 2例 , 高血 压 病 1 5例 , 心 病 1 冠 0例 , 尿 病 糖 7例 , 颤 1 房 4例 , 动 脉粥 样 硬 化 2例 , 明显 心 大 无 血 管疾 病 2例 。 2 临床 表 现 3 4例 患者 全 部 经 头 颅 C 首 T
脑 卒 中 收入 院 , 2例 患 者 入 院 时 经 头 颅 C 首 次 T
检查 就 已诊 断 为 HI 以缺 血 性 脑 卒 中收 入 院 的 。
3 1例 患 者 中 经 治 疗 后 1 6例 病 情 再 度 加 重 , 要 主 表 现 为头 痛 1 5例 , 胀 2例 , 心 、 吐 4例 , 头 恶 呕 肢 体 瘫 痪 加 重 6例 , 识 障 碍 3例 , 语 4例 , 性 意 失 痫
1 HI的诊 断 及 误 诊 原 因分 析
HI 见 于 多
心 脏 病 患者 , 也 见 于非 心 源性 脑 栓塞 患 者 , 但 临床 表 现 不 典 型 , 生 出 血 时 多 数 病 例 临 床 症 状无 明 发 显 加 重 。本 组 资料 说 明 , 多 见 于 脑梗 死 发 生后 HI 1 2周 , 大 面 积 脑 梗死 者 多 见 , 为 原 梗 死 灶 ~ 且 皆 出血 及 周 围水 肿 , 表 现 为 原 症 状 、 征 加 重 , 且 体 因

出血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出血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出血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其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住的5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基本治愈26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0%。

结论出血性脑梗死需及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ct或者mri复查,以便早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临床特征;治疗出血性脑梗死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1]。

主要是由于脑动脉闭塞后造成供血区梗死合并梗死灶内血液漏出激发出血,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内有斑点状以及斑片状和条索状混杂密度影,或有高密度的血肿影[2]。

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临床上除表现脑梗死的一般症状外,同时还伴有颅内压增高以及意识障碍,治疗上有其特殊性。

回顾分析山东省潍坊市益都区中心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5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5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3],患者年龄50~79岁,平均68.5岁,其中男29例,女21例,其中大面积脑梗塞36例,脑栓塞14例,患者发病时间从脑梗死发生到发现hi的时间:最短9 h,最长21d,其中, <3d 5例, 3~7d 15例, 8~14d 20例, 15d以上 10例。

合并有糖尿病病史16例,高血压病史36例,心房纤颤病史9例, 50例患者均行头ct或mri扫描确诊,非血肿型41例,表现为梗死灶内新出现条索状、片状以及点状高密度影,血肿型5例,表现为梗死灶内新出现团块状高密度影,梗死部位:颞叶梗死9例,小脑大面积梗死7例,基底节梗死3例,额颞叶梗死11例,顶叶梗死5例,颞枕大面积脑梗死8例,额叶梗死5例,额颞顶枕大面积脑梗死2例。

出血性脑梗塞39例临床分析

出血性脑梗塞39例临床分析
综 上,对于大面 积脑梗 死及梗死后有 明显脑水肿 、 中线 结构移 位 的患者 应积极 降颅 压 ,同时监测血糖 、血
梗死面积大于 同侧半球 1 2的大面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死几乎不可避 免 / 都合并 出血 。大面积脑 梗死后 脑水肿 周围组织 毛细血
管受压,发生缺血坏死和 内皮损 害 ,待病程第 2周脑水 肿消退后侧枝循环 开放 ,易 出现坏死 的血管破裂 引起跟 死灶周围点片状 出血 。 本组 3 9例 H I患者 中 3 2例为大面 积 梗死, 示大 面积脑梗 死是 出血 性脑梗 塞 的主要危 险 提 因素,与文献报道一致 川。心源性脑栓塞 多系心 脏附壁 血栓突然脱落所 致 ,起病 急骤 ,侧枝循环难 以建立 ,缺 血受损和 尚未 发育全 的新 生侧 枝循环血 管,在血流冲击 下更易破裂 ;同时心源性栓子 结构疏松 ,易破 碎 ,易 于 脱落或崩 解 ,栓 子 向远端 移动 ,近 端血 管缺血坏 死 ,造 成 血管 再通 出血 。 高血 糖 加 重动 脉壁 缺 氧 和 营养 不 良,使动脉 壁更容 易变性 坏死 ,促 进 H I的发 生 ;高 血糖状态下糖 原无氧 酵解加速 ,乳酸生 成增加 ,加剧 脑 组织缺血性 水肿 :同时乳酸导致 算 中毒 ,加 重扩血 管作 用 ,从而 加重脑水 肿 ,扩大 梗死 面积 ,促发 H 。血 压 I 对 于 出血性脑 梗死 的影响 目前 国内外 尚无 统一意见 ,
H 又称脑梗死后 出血 ,是指 在脑梗死后 ,由于缺血 I 区血 管重新 恢复 血流灌 注 导致 的脑梗死 区 内继发 性 出 血 。H I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 ,国外报道川 发生率 l% 5 ~ 4% 3 ,国内 3 ~5 ,本组发病率为 6 1% % % .5 。 H 多发生在梗死 1 I 周左 右,2 h前及 3 0 周后很少发 生 , 资料显示最早发生在 1 h 第 . 4 天发病最多 , 本 l, 3 ~1d 与 国内报道基本一致 。M n a o ln 等根据发病时间 ,把 i H 1分两型:① 早发型 :即脑梗死后 3 d内发生的 H 。② I

老年急性脑梗死58例临床分析

老年急性脑梗死58例临床分析
看 ,本 组 中 有 8 . % 的 患 者 于 安 静 状 态 或 睡 眠 中 发病 ,原 96
( 4. %) MR 检 查证实 9例( . %) 8 5 , I 1 5 ;男性 4 5 9例 , 女性
9例 ;平 均 年 龄 6 8岁 ,6 ~6 0 4岁 1 ( 2 8 , 5~6 9例 3 . %) 6 9
岁2 3例 (9.%) 0~9 3 7 ,7 0岁 1 (7.%) 6例 2 6 。睡眠时发病 3 1例( 3 4 ,安静状态 发病 2 例 (6 2 ,活动状态 发 5 .%) 1 3 . %) 病 3例 ( . %) 5 2 ,不详 3例 ( 2 。起 病到就诊 时间 :1 5.%) ~ 6 3例( 2 4 ,6 8 5例( 5 9 ,超 过 4 h 3 h1 2 . %) ~4 h 1 2 . %) 8 0 例( 1 7 。合并症 :高 血压 病 2 5 .%) 7例 (6 6 ,冠心病 2 4 . %) l 例 ( 6. %) 3 2 ,糖 尿 病 1 ( 4 ,心 房 纤 颤 5例 3例 2 2. %) ( . %) 8 6 。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 史 5例( .%) 8 8 6 。5 例 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 梗死 和脑栓塞 3 例(3 4 , 5 .%) 1 腔 隙性脑 梗死 2 4例 ( 1 4 ,无症状脑 梗死 3例( .%) 4 . %) 52 。 1 2 临床表现 . 入院时收缩压 > 10 6mmHg1 4例(4 1 , 2 .%)
( 收稿:2 1- 1 0) 00 0 — 6
( 4 5 ,无变 化 6例 ( 0 3 ,死 亡 3例 ( 2 。 3 . %) 1 . %) 5. %)
( 发稿碍 6例 (0 3 , 1 .%) 1 . %) 意识 障碍 7例 ( 2 1 ,发音 障碍 1 1 . %) 0例( . %) 1 2 ,失语 7例 ( 2 1 。 7 1 . %) 1 3 实验 室检 查 . 空腹 血糖上升 1 9例( 2.%) 血 红蛋 3 8 ,

60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

60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
r v e o o u a i n— b s d s u is o n i e c , r v lnc , nd e iw f p p l to a e t d e f i cd n e p e a e e a
[ S r k ,0 3 3 ( ) 1 7 刀. t e 2 0 , 4 8 : 9 0—1 7 . o 95
t p s i he No t s e b u n t o e I cd n e S u y NEM ~ y e n t r h Ea tM l o r e S r k n i e c t d (
性病人应强调戒烟、 戒酒 , 于 女性 病 人 应 积 极 监 测 血 压和 对 心 对 脏 的检 查 , 制 房 颤 发 生 , 减 少脑 卒 中 的发 生 。 控 以 参 考文 献 :
育 、 级 预 防 和 二 级 预 防 时 , 了预 防 共 同 的危 险 因 素 , 于男 一 除 对
Ara fi n— A r a t aee t k rvnin Su y J . c mei n Ani ltltSr e Pe et td [ ] c p o o
S r ke 2 0 3 ( ) 9l ~ 9 9 to , 0 2, 3 4 : 3 1 . ・
s x d fe e c s n he e o a y r v nt n o t o e i c ti h e i r n e i t s c nd r p e e i f s r k n S o t f o s
[ ] 研 究结 果 不 同 , 能 与本 研 究 中女 性 病 人 高血 压 比例 偏 高 3的 可
CHI S OURNAI ) NTE NE E J (F I GRATI E CI ARD 0一 CE B VE M DI NE ON C 1 / RE ROVAS CUI AR I EAS Oc o e 2 1 Vo . No. 0 DS E tbr 0 0 18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学 201O年9,El 第23卷 第9期 医学信息 :::::::::::::::::::::::::::::::::::::::::::::::::::::::::::::::::::::::::::::::::::::::::::::::::::::::::::::::=:::::::::::::::::::::::::::::::::::::::::::::::::::::::::::: 

腹腔镜与剖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 

肖春梅 【摘要1目的:探讨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5月所行子宫肌瘤手术120例,回顾分析6O例腹 腔镜下手术(腹腔镜组)手术情况,并和60例剖腹手术(剖腹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腹腔镜组除手术 时间较剖腹组延长外(P<O.O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问、尿管留置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剖腹组缩短(P<0 O1)。结论:腹腔镜下子宫 肌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妇科外科手术;平滑肌瘤;子宫 

【中图分类号JR71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0078—01 近年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逐步在临床推广应用l_】j。为比较腹 腔镜手术与剖腹手术切除子宫肌瘤的疗效与安全性,现对我院2008年 12月 ̄2010年5月236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6o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年龄 26~47岁,平均34.5岁;均无腹部手术史,子宫肌瘤直径2.5—8.2 em。 6O例行剖腹手术(剖腹组),年龄27 ̄52岁,平均36.8岁;子宫肌瘤直径 3.8~10.5cm 两组年龄、肿瘤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①麻醉:术前准备同常规剖腹手术,采用头低臀高 位,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②腹腔镜组:取膀胱截石位,阴道置举 宫器(未婚者除外),导尿,在脐孔处行1 cm切口,气腹穿刺,气腹压力< 2 kPa。选取直径1Omm腹腔镜进腹探查,另在rF腹部两侧分别行直径 1 cm切口为操作孔,必要时在耻骨联合上行第4操作孔。单极切开肌瘤 处肌层,抓钳钳住肌瘤并剔除,利用腹腔镜专用粉碎机粉碎后取出。双极 电凝止血或可吸收肠线双层缝合。③剖腹手术组:常规开腹,选择耻骨联 合上方横行切口或下腹正中纵向切【=_I,长度根据腹部脂肪厚度以及肌瘤 大小而定。进入腹腔后在肌瘤突出处切开肌层,剔除肌瘤后缝合残端肌 层 ④术后治疗:常规预防性应JI]广谱抗生素2~3 d,早期F床活动,禁 性生活2个月[ 。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 问、肛门排气时问、尿管留置时问、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等。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包处理,计量数据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7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结果 2.1手术情况:腹腔镜组手术均成功,术后除4例当天需镇痛外,余 56例无需镇痛,术中出血量与剖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问、留置尿管时间、住院 时间比剖腹组明显缩短(P<O.01),但手术所需时间较剖腹组延长(P <0.01),见表1。 表1 子宫肌瘤腹腔镜下切除术与剖腹手术一般 情况比较(x±s) 后尿潴留11例,对症处理好转;伤口感染8例,7例经换药处理后乙级愈 合、1例经扩创换药处理后延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31.56 (19/60)。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 4.39,P<O.05)。 2.3随访情况:两组术后2个月门诊随访,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结 果均无阳性发现。腹腔镜组术后半个月左右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2个 月时其体表基本无明显瘢痕。 3讨论 3.1剖腹手术弊端:①创伤大,腹壁伤口影响美观 ③对腹腔干扰 多,伤口感染、肠功能紊乱甚至肠梗阻等术后并发症较多,剖腹组术后并 发症发生率31.56 。③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慢,留置尿管时间长。住院时 间延长[¨l。 3.2腹腔镜手术优点:①微创手术,腹壁伤口极小,术后基本不窜瘢 痕。②对腹腔干扰少,能够保持机体内环境'if勺稳定,术后并发症少,本组 并发症发生率15.34 。③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 。 3.3手术适应证选择: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在于病例的选择,文 献报道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适应证为:直径<9em的浆膜下子宫 肌瘤及肌壁问子宫肌瘤,肌瘤数量≤3个;子宫后壁肌瘤和嵌入肌层过深 的肌壁问肌瘤亦可行腹腔镜手术,但术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腹腔镜下缝合 技术。我们选择手术病例的原则为:无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年龄<40 岁;直径< ̄9cm浆膜下或肌壁问肌瘤;肌瘤数<3个。但对于腹腔镜下缝 合、结扎技术熟练者来说,直径9~1Ocm的子宫肌瘤及其生长部位较深 的肌瘤并非腹腔镜手术绝对禁忌证l_5]。 总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已 成为该类疾病的手术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林盎芳.实用妇科内镜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263 [2] 李秋萍,李光仪,黄浩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剜出术对比研究 [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4):202—203 [3]黄浩,王刚,刘霓等.电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07例临床分析 [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18(5):305—306 [4]柳洲.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疔[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0,9(3):220 22】 [5] DubuissonJB,FauconnierA,FourchotteV,eta1.Lapa—roscopic myo— mectomy:predicting the risk of conversion to an open procedure EJ].Hum Reprod,2001,I6(8):1726—1731 

2 2: 后尿潴留6例,伤口感染3例,均经对 作者单位.4220oo湖南省邵阳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 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术后尿潴留例,伤口感染例,均经对 …~ 

症及换药处理后短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5.34 (9/120)。剖腹组术 

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荆举文 【摘要1目的:探讨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病因、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对26例临床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诱发因素为: 源性脑梗 性梗死、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有抗凝溶栓史。结果:梗死I型好转率10O ,梗死Ⅱ型好转率80 ,无效率20 ;血肿I型好转率73 ,无效率 27 ,血肿Ⅱ型好转率58 ,无效率42 。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断、治疗及科学护理可改善预后。对症状严重、 存在意识障碍、考虑大血管栓塞、梗死面积较大,慎用溶栓治疗,特别是在发病后1~2周内避免使用抗凝药。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性;分析 ^ } ’ 【中图分类号1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6—1 959(2010)09—0078—02 

在脑梗死特别是脑栓塞引起的缺血区内常伴有自发性出血性改变 (HT),表现为出血性梗死(HI)或脑实质内血肿(PH),目前cT及MRI 的广泛应用使临床诊断率有了显著提高,为治疗争取了良好的时机,现对 我院收治的26倒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6年1 一2009年I2月,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 梗死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61~87岁,既往有高血压者15 例,高血脂者1】例,高血糖者5例,冠心病者3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 12例。 1.2临床表现:活动中起病1 5例,安静、睡眠中起病ll例。入院时 78一 头痛、呕吐22例(其中嗜睡7例),昏迷4例。右侧偏瘫9例,左侧偏瘫11 例,肌力o~3级伴有眼球凝视1 5例,运动性失语5例,混合性失语4例, 双侧病理征阳性8例。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多数表 现为患者在已有后遗症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上消化 道出血、抽搐、面瘫、舌瘫、感觉障碍及四肢运动障碍,或已有上述症状加 重,可出现病理征阳性,发病时间长短不一,最短的为24h,最长的为25d。 1.3 CT检查:全部患者在入院后24~48 h常规行头颅cT检查, 住院期问病情加重或无好转时再次复查。结果发现HT的时间最早为8 h,最晚为20 d,首次扫描即发现HT 6例,临床症状加重后复查cT发现 HT ll例,症状不缓解复查cT发现HT6例,症状有一定的缓解复查CT 医学信息 2010年9月 第23卷 第9期 临床医学 未 

发现tiT 3例。病灶主要分布在颞叶、顶叶、枕叶、额叶及基底节,病灶形 态CT影像学显示呈楔形,边界清楚,大片低密度区内问有斑片状或团块 状高密度影。 1.4 治疗情况:发现脑出血后,停用抗血小板药,抗凝药。急性期采 用降低颅内压、有效调整血压、血糖,防治并发症,保护脑细胞等综合治 疗。本组均用2O 甘露醇,每次125ml静脉快速滴注,1次/6~8h,连续 7天,并严格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血压,血钾情况。 2结果 梗死I型好转率1OO ,梗死Ⅱ型好转率8O ,无效率20 ,血肿I 型好转率73 ,无效率27%,血肿Ⅱ型好转率58 ,无效率42 。 3讨论 出血性脑梗死与应用抗凝溶栓及血管扩张剂有关.故对于梗死面积 大,有明显脑水肿者不宜使用血管扩张剂,慎用抗凝溶栓等治疗,而宜以 中性治疗E 。老年人发生PH的危险随年龄而增加,淀粉样血管病变是 老年人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重要原因。对于发病3h以内的脑梗死如无 禁忌应积极溶栓治疗,尽早恢复血流可挽救濒死神经细胞,减轻脑水肿, 远端血管可及时恢复血流,从而避免因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的血管壁渗血 或破裂出血。对症状严重、存在意识障碍、考虑大血管栓塞、梗死面积较 大,慎用溶栓治疗,特别是在发病后1~2周内避免使用抗凝药。 3.1发病机制[2]:①闭塞血管自发性再灌注。出血常好发于梗死 后早期属深穿支分布的深部白质,推测其机理可能为缺血远端血管因缺 血坏死再灌注时在血流的作用下破裂出血。②侧支循环形成。血管再通 可以源于侧支循环开放,这主要是指近皮质的斑片状出血。脑梗死特别 是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使梗死周围组织毛细血管受压而缺血坏死,内 皮损害,等水肿消退、侧支循环开放后,已发生坏死的毛细血管破裂引起 梗死周围斑片状出血。③溶栓治疗。早期、超早期溶栓治疗能促进血管 再通,增加侧支循环,缩小梗死范围,但影响溶栓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主 要并发症是HT。其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为l0 一40 ,其中2/3以上 为出血性脑梗死。大部分出血发生在溶栓治疗最初24小时。④抗凝治 疗。脑梗死后常有自发性出血性改变,就预防再次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 成而言,早期抗凝治疗是有意义的,但出血性脑梗死发生后即应终止抗凝 治疗。⑤其他有关的危险因素。残留血流量、梗死面积、部位及早期cT 改变;大面积脑梗死以及梗死后大范围脑水肿是自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 因素;高血糖:高血糖与出血性脑梗死发生及其预后不良有关;高血压:血 压水平高者发生Hl的机率大。 3.2预后: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梗死的部位、范围、出血 量的多少、并发症等因素,神经损伤症状严重、有意识障碍的大面积脑梗 死、血糖增高者,尤其在脑梗死发生后3 d内发生HT者,预后不佳。CT 显示出血量大、有脑室受压、脑疝形成征象的血肿型HT预后差,非血肿 型预后好。发生PH后应按脑出血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停溶栓、抗凝、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