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知识点整理
说明文知识点总结

说明文知识点总结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
一、说明文的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必须准确无误,符合客观实际。
无论是说明事物还是阐释事理,都要基于科学的原理和客观事实,不能主观臆断或想当然。
2、表述的客观性说明文在表述上力求客观,不掺杂个人的感情色彩和主观想法。
它只是如实介绍和说明,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理解。
3、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首要特点。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要运用恰当、精确的词语,避免模糊不清或产生歧义。
比如,在说明数量时要用具体的数字,在描述时间时要用确切的时间点或时间段。
4、结构的条理性说明文的结构通常清晰有条理,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这样的结构安排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主要是介绍具体的事物,如建筑、动物、植物、用品等。
通过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用途等方面的描述,让读者对该事物有全面的了解。
2、事理说明文侧重于阐释抽象的事理,如原理、规律、成因等。
通过对事理的分析和解释,帮助读者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说明文的说明方法1、举例子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比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 9 米。
”3、作比较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比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4、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初中语文 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说明文知识点梳理一、说明对象:1、从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
常见题型: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___说明文。
(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古—今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物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空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外—内、上—下、前—后、远—近(注意要抓住立足点)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一次、原因一结果、现象一本质、特征一用途、一般一个别、概括一具体、整体一局部。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
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
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说明顺序(从____到______),对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
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初中语文说明文知识点与考点梳理

初中语文说明文知识点与考点梳理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抽象事理做出说明阐释的文章体裁。
2.说明文阅读命题方向从选材上看,说明文阅读材料坚持以课外为主,内容上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
从题型上看,除常规性说明文知识考查外,开放性试题也逐渐成为亮点。
此外,说明文阅读试题创新上注重体现课程整合,强调人文精神。
3.说明文常规考点一【说明对象】A.知识点: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某些特征,例如语文课本上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大自然的语言》。
B.典型例题: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C. 答题方法:先阅读全文,辨明文体(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要找准文章开头或结尾的总结句,如果考查的是某个细节,则重点关注中间段落中的段首句。
4. 说明文常规考点二【说明顺序】A. 知识点:说明文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包括:由古到今、春夏秋冬、从早到晚等,注意年代和时间词;空间顺序包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注意表示地点的词;逻辑顺序包括:由主到次、由因到果、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等。
B.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是如何说明的?C. 答题方法:判断一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应从文章整体来考查。
有时一篇文章不仅有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部分内容采用其它说明顺序,要看清题意对范围的界定,到时是问的整体顺序,还是局部顺序。
事物说明文中三种说明顺序均可能涉及,事理说明文多以逻辑顺序为主。
D. 参考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说明顺序,先说,再说,接着(最后)……(按文章内容先后依次列举即可。
)5.说明文常规考点三【说明方法】A.知识点:B.典型考题:某句话或者某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C.答题方法:联想十种说明方法,代入分析是哪一种,按格式依次答题即可。
说明文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说明文答题技巧和中考例题一、说明对象1、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2、如何找准说明对象方法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
方法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以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是指按事物的方位顺序说明事物,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多用这种顺序。
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3、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①从现象到本质:如《大自然的语言》先描述物候现象,再列举物候形成的原因。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先说结果再解释原因,或先解释原因再得出结果。
③从概括到具体:先从总体上进行说明,再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④从特点到用途:先介绍事物的特点,再说明此事物的具体用途。
⑤从主要到次要:先说明此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再说明次要的。
⑥从整体到部分:先整体介绍,再具体介绍各部分内容。
三、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承接式、层进式(递进)(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如《苏州园林》(总分);《故宫博物院》(总分总)(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或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层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如《向沙漠进军》。
(4)并列式: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
如培根的《论读书》。
四、说明方法及作用知识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是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鹭鸟越来越少了。
“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初中说明文知识点考点大全考点必背一、课堂导入一篇说明文要想将事物的特征、功能、作用等等写得清楚、明白,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运用得当,事物的特征、功能、作用就能简明准确表述给读者,运用不当,则有可能使得文章内容失真,甚至误导读者。
本节课,一起来学习一下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五种说明方法。
二、复习预习引导学生复习《中国石拱桥》,思考以下问题:1、赵州桥和卢沟桥分别有什么特点?2、作者分了说明这些特点,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三、知识讲解知识点1 下定义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例如: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
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如:无理数(一种概念)是(判断词)无限而不循环(本质特征)的小数(属概念);或“×××叫×××”,如:无限而不循环的小数叫无理数。
知识点2 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
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
——《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通过举了......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知识点3 作比较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归纳一、定义和分类1.定义:说明文的定义和特点,以及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分类:说明文根据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科学说明文、生活常识说明文、实验报告说明文等。
二、结构和写作方法1.结构:说明文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论四个部分,有的还包括插图、数据等。
2.写作方法:元素的呈现可以采用常见的方法,如举例说明、比较、分析和对比等,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三、科学常识类1.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现象、规律、物质进行科学阐述,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
2.生物科学:介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分类和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3.地理科学:解释地球的形成和变化、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等。
4.环境问题: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和保护措施等。
四、技术类2.信息技术: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以及与网络相关的知识等。
3.生活技术:介绍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制作、使用和维护方法,如电器、厨具、家具等。
五、社会文化类1.传统文化:介绍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如中华传统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等。
2.社会问题:探讨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等,如教育、就业、环境、健康等问题。
六、实用指南类1.学习方法:介绍学习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等。
2.健康养生:分享保持健康的方法、饮食搭配和运动锻炼等知识。
3.社交礼仪:介绍社交礼仪的规范和注意事项等。
以上是初中说明文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初中生在学习时要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结合实际情况,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说明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说明文知识点一般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1.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前提是准确,有平实和生动两种基本风格等。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时间顺序: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
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4.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诠释法、作比较、摹状貌、做引用、分类别、列数字初中语文议论文知识点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要素: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②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③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有归纳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个别)两类。
3.分类: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观点)。
4.结构:(1)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2)论证结构: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对照式 (论述中把两种事物作对照);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5.方法: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一、说明文基本知识(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3、说明文的分类(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2)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
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
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
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
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2、从分析材料入手。
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
然后归纳小结。
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说明文知识整理
一、说明文的考查内容
1、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说明的顺序;
3、说明的方法;
4、语言的准确性分析;
5、说明文的结构。
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说明的内容或话题。
说明对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判断说明对象时,只有明确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才能判断准确。
把握准说明对象对理解文章的内容有着重要作用。
尤其要强调,文章的说明对象不一定是本段的说明对象。
例如《中国石拱桥》文中,文章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但第⑤段的说明对象就是赵州桥。
2、说明对象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就是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象征和标志,即该事物所具有的特有的个性。
它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
一般来说,一个说明对象往往有着多个特征,但一段文字中体现的可能只有部分特征,要注意区别。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1、看标题,有的标题会直接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雄伟的人们大会堂》;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总结;3、从找中心句入手;4、从找关键性语句入手;5、综观全文,提炼概况。
三、说明顺序
文章的条理性是客观事物、事理本身的特点、规律在文章结构上的反映。
说明文解说事物、阐释事理要按照其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的次序,使之层次清楚,主次分明。
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
Tips:1、如果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进程的,就采用“时间”顺序,例如,由古至今或由今溯古;2、如果是解说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的,就采用“空间”顺序;3、若说明的是阐释事理,就要采用“逻辑”顺序,一般按照因果、主次关系来排顺序。
*把握说明顺序的方法
1、根据说明文的类型做出相应判断。
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多用时间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则多使用逻辑说明顺序;
2、了解说明对象。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等,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
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介绍抽象事理、事物,多采用逻辑顺序(通过包括由总到分、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上均可反之)。
3、把握语言标志。
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例如首先、其次、再次等。
四、说明方法
关于说明方法的答题模板:指出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方法的作用
例如:这一段(句)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了……的作用。
注意:看题干要求是找一种还是几种说明方法,是找主要说明方法还是全部说明方法。
若只找一种,要找说明特征最明显且最容易回答的。
牢记说明方法表格中说明方法作用中的关键性术语(加粗内容)。
五、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
比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这些也同样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具体考查中,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查: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2、理解具体语句中的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意的准确性;3、理解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六、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
(2)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还是结果到原因,等等。
(3)并列式结构:表明事物之间是并列的关系。
确定结构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1、说明对象自身的条理性;2、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
七、考题整理
(一)赏析说明文语言的方法
A.题型及答题技巧:
1、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例如“说说词语‘……’的意思”
2、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例如“说说‘……’一词好在哪里?”
3、加点词语能否替换。
例如“词语‘……’能否替换为‘……’?为什么?”
4、加点的修饰、限制性语言能不能删去,理由是什么。
例如“文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指示代词或词语指代的是什么内容。
6、说明文题目的作用(妙用)。
例如“文章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7、文中引用的传说、故事、诗句、史料的作用。
B.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四个角度
1、把话说的恰如其分,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学会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再从语言的连贯上考虑。
2、恰当地使用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3、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严密,使语意更有层次感。
4、语言的准确性还体现在对模糊语言的使用上。
模糊语言就是表猜测、估计的词语。
思考时,可以结合词语的含义和其限制作用来理解。
(二)把握文章整体、局部内容和结构的方法
题型包括
1、整篇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的?
2、某段是从哪方面来说明的?
3、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
4、说说某段的内容和结构。
5、文章开头或结尾的作用或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技巧
1、分段归类及概况说明内容及部分,相似段落整合成一部分。
2、结构问题,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
八、练习
古蜀栈道by刘小方
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秦中自古帝王之都。
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南则巴蜀。
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
……然四塞。
”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
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
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
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
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
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
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
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
“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
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
”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
古往今来,在蜀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观。
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
(选文有删改)
1.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古蜀栈道的?请简要概括。
(4分)
2.第二段引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3.第三段最后一句中的“这些”具体指代哪些内容?(4分)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古蜀栈道由连接关中与汉中的米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连接汉中与四川的金牛道、陈仓道和荔枝道组成。
B.对于古代先民来说,如果从巴蜀来关中,或由关中入四川,都必须先穿越米仓山、大巴山脉,然后穿越秦岭这道屏障。
C.古蜀栈道中的褒斜道,其南北起点分别为秦岭南麓褒城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和秦岭北麓眉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
D.由于古蜀栈道的通行,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为古中国西部的
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